学术投稿

试述半夏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左志琴;沈志华

关键词:半夏, 方剂, 功用主治, 配伍意义
摘要:据现有文献,早在<五十二病方>及<灵枢·邪客篇>中就有半夏的使用记载,<神农本草经>具体记述了半夏性味及功用.半夏为常用中药,性味辛温,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用.能化寒痰、清热痰、燥湿痰、化痰熄风、温肺化饮、和胃化浊,降逆止呕、散结除痞、行气解郁、散结开痹.临床可随证配伍,广泛运用于临床的寒痰宿肺、痰饮、胃寒呕吐、梅核气、痰热结胸、心下痞满等证.由此可见,半夏的功用颇多,本文在此重点阐述半夏在方剂中的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河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牵正散加减治疗面神经麻痹160例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笔者就近年来运用牵正散加减治疗本病的疗效介绍如下.

    作者:王文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91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五味消毒饮加减,配合更昔洛韦治疗.结果:91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张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透灸法治疗膝关节疼痛35例

    膝关节疼痛是临床的常见病症,治疗棘手,易于复发,自2005年以来,我们采用透灸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璞璘;高希言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出血型异位妊娠30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出血型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内出血型异位妊娠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米非司酮+中药胶艾四物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单用米非司酮治疗.米非司酮均用4天,中药服7天.结果:治疗7天后治疗组β-HCG下降率58.80±12.80;治愈率90.0%;对照组β-HCG下降率66.10±10.28;治愈率63.3%.两组比较,P<0.01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只要选择病例得当,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内出血型异位妊娠的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谢如锦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清心莲子饮加减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38例

    目的:观察清新莲子饮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清新莲子饮(莲子肉、黄芩、党参、麦冬、黄芪、云苓、地骨皮、车前子、甘草)加减治疗本病38例,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和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清新莲子饮加减可以有效的治疗非感染性尿道综合症.

    作者:王翠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ESWL配合排石通淋汤治疗泌尿系结石90例

    目的:观察ESWL配合排石通淋汤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病例90例,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配合排石通淋汤治疗,7 d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8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7%.结论:ESWL配合排石通淋汤治疗结石副作用小,疗效高.

    作者:崔洁颖;王爱萍;王全理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扶正缓调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60例

    目的:观察扶正缓调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1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9例.在常规用药基础上,治疗组加服补肾解毒颗粒10~20 g,日1~2次;病重者,辨证加用肾衰灌肠液Ⅰ、Ⅱ号,高位保留灌肠.对照组加服包醛氧淀粉10 g,日3次;大黄胶囊2粒,日3次.结果:治疗组Scr、Ccr、Hb、24 h尿蛋白含量等指标改善程度及近期、远期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扶正缓调法可显著改善肾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延缓尿毒症的发生.

    作者:张素梅;黄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通过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将近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资料按体针疗法、灸法治疗、特殊治疗、综合疗法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结果: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作者:黄欢;黄家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Sal B/PNS配伍对心肌梗死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酚酸B、三七总皂苷及两者配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丹酚酸B组(Sal B)、三七总皂苷组(PNS)、丹酚酸B三七总皂苷配伍组(Sal B/PNS组),灌药7天,取心肌提取RNA,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炎症因子c-fos、IL-1β、IL-6、IL-8表达上的变化.结果:灌服7天丹酚酸B、三七总皂苷,可以降低c-fos、IL-1β、IL-6、IL-8的转录;灌服7天Sal B/PNS,可显著降低c-fos、IL-8的转录(P<0.05).结论:复方丹参方主要有效组分的靶点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转录与翻译来改善心肌梗死后的修复.

    作者:柴丽娟;张萌;王虹;王少峡;高秀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56例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6例,对照组56例.针刺组主取督任二脉经穴针刺,日1次,14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服用百忧解治疗,疗程同治疗组.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结果:针刺组与对照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针刺组副作用较少.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与百忧解治疗疗效等同,但治疗组毒副作用少,起效时间短.

    作者:张小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朱氏复合松解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

    朱氏复合松解手法是基于朱汉章教授肩周针刀术后治疗手法[1](三步粘连松解手法)衍化而来.朱氏复合松解手法能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康复和明显改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推拿法.笔者采用该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取效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王理康;栾进;尹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疏血通注射液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合黄芪注射液.疗程为10 d.主要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72.4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前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睦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与分析拉米呋啶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拉米呋啶治疗方案,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肝功能和病毒标志物指标有明显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施治结合拉米呋啶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提高疗效,且疗效稳定.

    作者:葛香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麻杏甘石汤为主治疗鼻窦炎43例

    鼻窦炎为临床常见病.其病情缠绵,反复发作,给病人造成很大痛苦.1998年以来,笔者以麻杏甘石汤为主治疗鼻窦炎4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占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试述半夏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据现有文献,早在<五十二病方>及<灵枢·邪客篇>中就有半夏的使用记载,<神农本草经>具体记述了半夏性味及功用.半夏为常用中药,性味辛温,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用.能化寒痰、清热痰、燥湿痰、化痰熄风、温肺化饮、和胃化浊,降逆止呕、散结除痞、行气解郁、散结开痹.临床可随证配伍,广泛运用于临床的寒痰宿肺、痰饮、胃寒呕吐、梅核气、痰热结胸、心下痞满等证.由此可见,半夏的功用颇多,本文在此重点阐述半夏在方剂中的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作者:左志琴;沈志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仲景治喘巧用麻黄

    仲景运用麻黄灵活配伍治疗喘证,麻黄配桂枝,意在发汗解表;麻黄配石膏,意在平喘,辛凉清郁热;麻黄配射干,意在开痰散结;麻黄配厚朴、杏仁,意在宣肺理气除满.

    作者:余娴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信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金匮肾气丸临床应用2则

    原贵州省遵义市中医院汤宗明副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现任遵义市名老中医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随其学习期间,受益良多.现举其治验病例两则如下.

    作者:余纪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化瘀排石利水汤治疗泌尿系结石100例

    目的:观察化瘀排石利水汤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症状.方法:100例确诊为泌尿系结石患者,给予化瘀排石利水汤内服,配合药渣外敷,15 d为1个疗程.结果:1~2个疗程治愈69例,显效26例,无效5例.结论:化瘀排石利水汤治疗泌尿系结石有较好临床疗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宝宪;赵自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婴幼儿泄泻的辨证施护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为特征的病症,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是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临床辨证有常证和变证之分,常证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五型;变证分为气阴两伤、阴竭阳脱两型.由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医疗条件改善,变证临床已很少见.现根据我院收治情况,谈谈我们的辨证施护体会.

    作者:张松枝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河南中医杂志

河南中医杂志

主管: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河南省中医药学会 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