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试验中针刺方案充分性评价:现状与建议

岗卫娟;孟醒;景向红

关键词:针刺方案, 临床试验, 充分性, 评价
摘要:近年来,国外严格设计的大样本针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不时得出针刺疗效相当于安慰剂效果的结论,由此引起国际针灸学界广泛关注与争论,从而不断开展临床试验中针刺方案充分性评价的尝试.本研究明确临床试验中针刺方案充分性的概念,梳理临床试验中针刺方案充分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并结合针灸临床实践特点提出未来研究建议:①根据不同针刺类型进行分类评价;②依据不同针刺类型的治疗特点进行评价;③对针刺治疗方案的成熟度进行评价;④根据研究目的评价对照组合理性;⑤评价方法的形式应基于维度评估.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与此3穴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采用患侧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进行常规针刺操作,每日针刺1次,6d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1d,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和Brunnstrom 分级标准对两组治疗前后手功能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能有效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疗效优于上八邪、合谷与后溪穴常规针刺治疗.

    作者:张杉杉;王伟;潘永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预防产后尿潴留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在预防产妇产后尿潴留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自然排尿.以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进行排尿通畅感评分,记录产妇有无产后尿潴留、首次排尿不畅感、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及产后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首次排尿不畅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01);在预防产后尿潴留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道穴快速按摩刺激可减轻产后首次排尿不畅感,并使产妇产后自行顺利排尿时间明显提前,首次排尿量显著增多,能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尿潴留.

    作者:郭凤琴;位路其;张淑增;张晓芬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脐灸治疗肺脾气虚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脐灸治疗肺脾气虚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肺脾气虚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脐灸治疗,每周2次,每次2h,治疗12周,治疗后随访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复合生理指标(CPI)、中医证候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在中医证候评分(咳嗽、活动后气促、倦怠乏力、烧心、反酸)、CPI评分、6MWT方面,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SGR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时两组CPI评分及中医证候(咳嗽、倦怠乏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6MWT、SGRQ情况及中医证候(活动后气促、反酸、烧心)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脐灸治疗可以改善肺脾气虚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肺的通气及弥散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活动耐力,具有一定的长期疗效.

    作者:李彬;张一;杨秦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针灸对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齿状回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灸“百会”“肾俞”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灸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针灸组均双侧海马各注射5μL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制备A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0.9%NaCl溶液.针灸组于造模3d后针灸“百会”及“肾俞”穴,每次20 min,每日1次,6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d.其余各组常规饲养,不予干预.于造模前、造模后第4天、干预后进行水迷宫检测,记录大鼠逃避潜伏期、跨越平台次数,干预后取海马组织齿状回部位,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①造模后第4天,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均P< 0.01).干预后,针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均P< 0.01).②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均完整,核及膜结构清晰,线粒体、内质网及溶酶体等细胞器形态正常.模型组神经元形态较不规则、胞核严重固缩,胞质严重水肿,异染色质颜色加深,内质网扩张并脱颗粒,线粒体数目减少,甚可见线粒体嵴呈畸形样改变;星形胶质细胞周边严重水肿,胞质中少见细胞器,线粒体严重肿胀,内质网轻度扩张.针灸组神经元胞质和星形胶质细胞周边水肿仍较明显,线粒体轻度肿胀,但较模型组均有所减轻,且神经元内质网、核糖体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

    作者:汤双红;杜艳军;陶一鸣;田青;孔立红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优势方案筛选研究

    目的:基于临床证据,运用多指标决策分析法筛选出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优方案,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全面收集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7年12月31日发表的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用改良的Jadad量表对证据质量进行评价.确定评价指标,用极差变换法对评价指标的量纲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相对比较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并对标准化矩阵进行加权处理.得出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计算各方案与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筛选出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优方案.结果:共纳入18项RCT,筛选出的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优方案为以细火针迅速点刺皮肤感觉异常区域,速进疾出,重复操作,多点密集成片散刺,每5天治疗1次.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细火针点刺感觉异常区域为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优方案.梅花针叩刺、浅刺多针法等符合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疾病特点,适宜临床选用.主穴选取病变局部皮肤感觉异常区域的阿是穴或足阳明和足少阳经穴,并联合腰夹脊穴.

    作者:张晶晶;杜元灏;李晶;徐磊;徐梦瑶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亥时耳鸣案

    患者,女,61岁,于2016年12月13日初诊.主诉:发作性耳鸣2年半.现病史:2年半前因母亲病重心情失落、照料劳累而突发左耳耳鸣,自此耳鸣于每晚9点以后发作,声音低沉,自诉如“烧锅炉”声,持续至晚11点左右消失,影响睡眠,导致焦虑.其余时间均无耳鸣.无听力减退,无头晕恶心、视物旋转等.曾就诊于耳鼻喉科,常规听力检查、耳颞部CT平扫、头颅CT平扫均未见异常,诊断为“神经性耳鸣”,经中西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效,今因耳鸣影响睡眠及焦虑来诊.刻下症:耳鸣未作,情绪低落,纳可,入睡困难,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既往史:1年前发现胆囊息肉,未治疗,现无不适.否认其他病史.诊断:耳鸣(肝胆失和,三焦不畅).

    作者:张臻;张雪竹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艾灸“关元”“三阴交”对去卵巢大鼠骨形态、代谢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α的影响

    目的:观察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去卵巢大鼠骨形态、代谢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α的影响,探讨艾灸关元、三阴交调控骨代谢的内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和卵巢切除组(40只),正常组不予处理,卵巢切除组采用经典去卵巢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卵巢切除术后第13周时,正常组和卵巢切除组各取10只进行模型鉴定.模型鉴定成功后,卵巢切除组随机分为模型组、雌二醇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予2 mL 0.9%氯化钠溶液灌胃,每日1次;雌二醇组予17β-雌二醇100 μg/(kg·d)灌胃,每日1次;艾灸组予艾灸“关元”“三阴交”,每穴15 min,每日1次,均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12个疗程.干预12周后,活体状态下采用双能X线测定全身骨骼的骨密度和骨矿质;处死后,分别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股骨骨结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LP)的吸光度,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胫骨、股骨髓腔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α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及雌二醇组大鼠骨盆、脊柱部位的骨密度增加(P< 0.05,P< 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雌二醇组大鼠肋骨、骨盆、脊柱等部位的骨矿质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骨小梁更加粗壮,相互连接较多;与模型组比较,雌二醇组和艾灸组血清中E2的浓度均升高明显(均P< 0.01),雌二醇组和艾灸组血清中ALP的浓度降低明显(均P< 0.001),雌二醇组和艾灸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ERα mRNA的表达升高(均P< 0.001).结论: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可有效增加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和骨强度,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E2浓度,降低血清中ALP浓度,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ERα 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姚长风;胡吴斌;胡玲;王亚玲;王宇;林先刚;刘自兵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针刺背俞穴结合透灸法治疗安眠药物依赖性失眠23例

    目的:探索治疗安眠药物依赖性失眠的较佳疗法.方法:23例安眠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采用针刺背俞穴结合透灸法治疗,穴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太冲,留针加透灸40 min.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d,治疗5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结果:痊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 (21/23);PSQI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结论:针刺背俞穴结合透灸法治疗安眠药物依赖性失眠疗效较好.

    作者:张明明;高希言;李潇;杜美璐;刘聪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贲门失弛缓症案

    患者,女,41岁.就诊日期:2016年8月25日.主诉:吞咽困难1年余.病史:4年前因胃脘部不适行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伴轻度糜烂.期间服用奥美拉唑等药物,症状有所缓解.1年前因工作繁杂、精神状态紧张、饮食不规律而出现食欲下降,后渐感饮食下咽不畅,尤以食用硬物明显,胃脘部胀满加重.行胃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显示:食管呈梭状扩张;胃贲门处钡剂受阻,钡剂通行缓慢.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期间服用中西药物(具体用药不详),三餐食软物或小米粥等,但效果不理想.现因服药困难而拒服中药,遂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

    作者:王勇;王旭;王萌萌;李华东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针刺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物重吸收案

    患者,男,60岁,于2015年1月3日收治入院.主诉:左侧腰骶部连及左下肢酸痛麻木半月余.病史:半月前因感受风寒导致左小腿前外侧酸胀不适,伴腰骶部隐痛,行走尚可,休息后未见明显缓解,自行予膏药外用(具体不详)活血止痛,但是疗效不佳.患者于2014年12月31日至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予以推拿和牵引治疗,治疗后仍觉左侧腰腿疼痛,左侧小腿麻木,久行后加重,遂查腰椎CT示:L3/L4、L5/S1椎间盘膨出;L4/L5椎间盘膨出伴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为求进一步治疗,收住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

    作者:还涵;王申;单华;李玉堂;熊嘉玮;张建斌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浅谈悬钟

    学术界对悬钟穴的认识历来有诸多看法,尤其在该穴的具体定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对悬钟穴的定位进行文献考证,总结梳理其位置,并对其别名绝骨之称提出质疑.此外亦结合临床探讨其运用价值,为临床教学及应用提供参考,拓宽研究思路.

    作者:裴兴虹;赵建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电针八髎穴术前干预对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寻可减轻行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有效疗法.方法:将60例预行混合痔PPH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和术前电针干预组,每组30例.单纯手术组给予PPH术常规治疗,术前电针干预组在术前30 min针刺八醪穴,于次髎、下髎行电针刺激30 min.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肛门坠胀、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和首次排尿情况.结果:术前电针干预组在术后6、12、18h肛门坠胀和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肛门坠胀和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及首次排尿评分均优于单纯手术组(均P< 0.05).结论:术前30 min电针八髎穴可减轻混合痔PPH术患者术后6、12、18h肛门坠胀及疼痛程度,缩短术后24 h内肛门坠胀、疼痛持续时间,促进首次排尿.

    作者:宋扬扬;倪光夏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张庆萍教授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经验

    笔者从穴方思路、针法特点、典型病案3个方面介绍张庆萍教授临床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特色及经验.张师在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上针对病因施治,以脑为本、以补为先、以通为用,强调补肾充髓、补脾养脑、通络聪脑,并结合整体施治,强调调神之法.临证重用百会以通脑络,善用原穴及八会穴以补脏腑、充血脉,注重灸法以化瘀通络、调气血,尤其是本团队特色艾灸方法之化瘀通络灸法,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乔晓迪;柳奇奇;李博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针灸视域下的身体表达

    针灸施术于体表,治疗手段与身形直接相关,需要且促进着对体表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其与深层关系的认识和知识积累,形成视角独特的身形认知和丰富的理论内容,用以说明人体构成与活动,指导针灸诊疗实践.其对人体的认识,总体分为内外两大部分,与针灸为密切的体表属外,以具有一定系统性的皮、肉、脉、筋、骨来表达,其理论建构有基于针灸之用的特点.因此,针灸理论体现着“针灸”视角的一种人体认识,在这种意识下研究,方有利于正确诠释针灸理论概念,理解认识针灸诊疗方法,明了针灸理论体系范畴的整体组成并完善其当代构建.

    作者:赵京生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弱精症案

    患者,男,32岁,已婚.就诊日期:2017年8月18日.于2016年在某医院进行试管婴儿失败.来诊时精液常规检查示:精子存活率49%,精子活动率44%,精子总活力44%,前向运动39%,余皆正常.刻下症:腰酸,乏力,纳差,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略暗、苔白,脉弦细.西医诊断:弱精症;中医诊断:精少(脾肾气虚,兼有湿瘀).治法:补肾健脾,利湿祛瘀.采用针、灸、电针结合治疗,取穴分两组交替进行:①强精穴(会阴穴与男性阴囊根部中点)、中极、足三里、三阴交;②肾俞、次髎、足三里、三阴交.操作:①患者仰卧,屈膝,暴露强精穴,严格消毒,取0.30 mm×40 mm毫针,快速进针,直刺约20 mm,使针感向阴囊根部周围传导;中极与皮肤呈1 5°角向下斜刺30 mm,使针感向前阴传导;足三里、三阴交常规针刺,诸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作者:郭保君;胡幼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电针治疗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实验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电针治疗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实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 和Cochrane图书馆自建库至2018年3月19日的电针治疗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动物实验.由课题组2位研究员分别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实验对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信息,进行质量评价,采用软件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29个研究,质量评价平均为5.1分,处于中等水平.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治疗后总胆固醇[SMD-2.29,95%CI(-2.94,-1.64),P< 0.000 01]、三酰甘油[SMD -1.30,95% CI(-1.76,-0.84),P< 0.000 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D-2.64,95% CI(-3.29,-1.99),P< 0.00001]含量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D0.55,95% CI(0.06,1.04),P=0.03]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目前有限的证据,电针治疗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可降低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作者:陈颖;成泽东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论现代针灸学的包容与创新——关于《针灸医学导论》的诸多突破

    《针灸医学导论》作为一本现代针灸学著作,讨论了针灸学领域的许多重大课题,如针灸学存在的问题、传统针灸学的解构问题、针灸学的文化问题、现代针灸学体系的构建问题、西方针灸学的意义、朱琏针灸学的价值、系统针灸学问题等,展现了包容、创新的现代针灸学品质.

    作者:陈少宗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急性面神经炎介入时机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介入时机对急性面神经炎症状改善情况和痊愈时间长短的影响,寻找急性面神经炎的佳治疗时机.方法:将120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均为单侧发病)随机分为4组,即A组、B组、C组、D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发病3天内即开始施行针刺;B组患者发病前3天仅口服甲钴胺分散片、复合维生素B片,自第4天开始施行针刺;C组患者发病前5天仅口服甲钴胺分散片、复合维生素B片,自第6天开始施行针刺;D组患者发病前7天仅口服甲钴胺分散片、复合维生素B片,自第8天开始施行针刺.针刺以透刺为主,配合面颊部红外线照射,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d,治疗3周.比较各组治疗前与发病第7、14、28天症状体征评分(Portmann评分),比较各组病情好转的时间,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发病第7、14、28天,4组Portmann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 0.05);发病第7、14、28天,A组Portmann评分高于其余3组(均P< 0.05),B组、C组和D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其余3组[93.3%(28/30)、86.7%(26/30)、83.3%(25/30),均P< 0.05].4组病情开始好转时间、显著好转时间及临床痊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A组优.结论:急性面神经炎及早介入针刺,可以适当减缓面神经损伤的进展,提高疗效,缩短临床痊愈时间.

    作者:王韵;余晓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PET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为进一步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在针刺研究领域的应用概况,本文以“PET”“针刺”作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WANFANG)数据库中自1997年至2018年20余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研究发现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不论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下,PET技术从脑功能活动层面均验证了腧定的特异性、经穴双向调节性、针刺得气的疗效作用,深入揭示了针刺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整体效应的中枢机制,以期为针刺研究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郭秋蕾;刘清国;杨芳媛;王赫;战河;纪智;袁静云;王紫娟;梁靖蓉;孙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会阴痛综合征案

    患者,女,75岁.就诊日期:2017年9月10日.主诉:前阴疼痛灼热不适4年,疼痛加重、痛及肛门半年.现病史: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部疼痛不适,并伴有灼热感,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初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给予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未见好转,后进行尿常规、B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诊断为会阴痛综合征,口服阿米替林并外用5%利多卡因软膏,疗效不显著.近半年痛感加重且痛连肛门,灼热疼痛难以忍受,终日不得缓解,甚则坐卧不安,不能行走,夜不能寐,为求进一步中医针灸治疗,前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门诊.刻下症:前阴疼痛、灼热,痛及肛门,焦虑面容,语声低微,肢体酸痛无力,活动半小时后需平卧休息,口不苦,大便后肛门灼热明显,便质正常,小便后前阴略有灼热感,睡眠欠佳,精神不振,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孙远征;姚嘉;许娜;孙颖哲 刊期: 2019年第03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