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弱精症案

郭保君;胡幼平

关键词:弱精, 针刺, 强精穴
摘要:患者,男,32岁,已婚.就诊日期:2017年8月18日.于2016年在某医院进行试管婴儿失败.来诊时精液常规检查示:精子存活率49%,精子活动率44%,精子总活力44%,前向运动39%,余皆正常.刻下症:腰酸,乏力,纳差,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略暗、苔白,脉弦细.西医诊断:弱精症;中医诊断:精少(脾肾气虚,兼有湿瘀).治法:补肾健脾,利湿祛瘀.采用针、灸、电针结合治疗,取穴分两组交替进行:①强精穴(会阴穴与男性阴囊根部中点)、中极、足三里、三阴交;②肾俞、次髎、足三里、三阴交.操作:①患者仰卧,屈膝,暴露强精穴,严格消毒,取0.30 mm×40 mm毫针,快速进针,直刺约20 mm,使针感向阴囊根部周围传导;中极与皮肤呈1 5°角向下斜刺30 mm,使针感向前阴传导;足三里、三阴交常规针刺,诸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火针“反治法”治疗热证

    《素问》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此言其常.然而治热以热则为其变,临床中又称之为“反治法”,以热治热,寓意颇深.临床中,将火针用于辨证属于火热证的痄腮、痛风、丹毒、乳痈、缠腰火丹、口疮等病证中取得了较好疗效,认为火针疗法集毫针与艾灸的功效于一体,其借助火力强开外门,可将热邪引出体外,且火针速入疾出,使热外泄,达到以热引热之效.

    作者:李亚敏;李鸿涛;金哲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脐灸治疗肺脾气虚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脐灸治疗肺脾气虚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肺脾气虚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脐灸治疗,每周2次,每次2h,治疗12周,治疗后随访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复合生理指标(CPI)、中医证候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在中医证候评分(咳嗽、活动后气促、倦怠乏力、烧心、反酸)、CPI评分、6MWT方面,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SGR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时两组CPI评分及中医证候(咳嗽、倦怠乏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6MWT、SGRQ情况及中医证候(活动后气促、反酸、烧心)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脐灸治疗可以改善肺脾气虚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肺的通气及弥散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活动耐力,具有一定的长期疗效.

    作者:李彬;张一;杨秦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针灸对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齿状回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灸“百会”“肾俞”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灸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针灸组均双侧海马各注射5μL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制备A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0.9%NaCl溶液.针灸组于造模3d后针灸“百会”及“肾俞”穴,每次20 min,每日1次,6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d.其余各组常规饲养,不予干预.于造模前、造模后第4天、干预后进行水迷宫检测,记录大鼠逃避潜伏期、跨越平台次数,干预后取海马组织齿状回部位,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①造模后第4天,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均P< 0.01).干预后,针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均P< 0.01).②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均完整,核及膜结构清晰,线粒体、内质网及溶酶体等细胞器形态正常.模型组神经元形态较不规则、胞核严重固缩,胞质严重水肿,异染色质颜色加深,内质网扩张并脱颗粒,线粒体数目减少,甚可见线粒体嵴呈畸形样改变;星形胶质细胞周边严重水肿,胞质中少见细胞器,线粒体严重肿胀,内质网轻度扩张.针灸组神经元胞质和星形胶质细胞周边水肿仍较明显,线粒体轻度肿胀,但较模型组均有所减轻,且神经元内质网、核糖体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

    作者:汤双红;杜艳军;陶一鸣;田青;孔立红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毫火针治疗热证的临床应用举隅

    《灵枢·经筋》云:“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一些医家拘泥于此言,认为热证禁用火针.火针既可“借火助阳”以补虚,又可“开门祛邪”以泻实,乃至“以热引热”,使火郁壅滞得泻,即“火郁发之”之意[1].毫火针是对火针的发扬与创新,临床上治疗多种热证效如桴鼓,现举隅如下.1典型医案1.1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女,54岁.初诊日期:2017年5月2日.主诉:右侧胸胁部疱疹伴疼痛3d.现病史:3天前因家事焦急,出现右侧胸胁部散在疱疹,疼痛难忍,夜间加重,难以入睡,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并给予阿昔洛韦片和甲钴胺片治疗,疼痛不能缓解.

    作者:邱显雯;黄石玺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针灸视域下的身体表达

    针灸施术于体表,治疗手段与身形直接相关,需要且促进着对体表组织结构和功能、及其与深层关系的认识和知识积累,形成视角独特的身形认知和丰富的理论内容,用以说明人体构成与活动,指导针灸诊疗实践.其对人体的认识,总体分为内外两大部分,与针灸为密切的体表属外,以具有一定系统性的皮、肉、脉、筋、骨来表达,其理论建构有基于针灸之用的特点.因此,针灸理论体现着“针灸”视角的一种人体认识,在这种意识下研究,方有利于正确诠释针灸理论概念,理解认识针灸诊疗方法,明了针灸理论体系范畴的整体组成并完善其当代构建.

    作者:赵京生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张庆萍教授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经验

    笔者从穴方思路、针法特点、典型病案3个方面介绍张庆萍教授临床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特色及经验.张师在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上针对病因施治,以脑为本、以补为先、以通为用,强调补肾充髓、补脾养脑、通络聪脑,并结合整体施治,强调调神之法.临证重用百会以通脑络,善用原穴及八会穴以补脏腑、充血脉,注重灸法以化瘀通络、调气血,尤其是本团队特色艾灸方法之化瘀通络灸法,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乔晓迪;柳奇奇;李博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会阴痛综合征案

    患者,女,75岁.就诊日期:2017年9月10日.主诉:前阴疼痛灼热不适4年,疼痛加重、痛及肛门半年.现病史: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部疼痛不适,并伴有灼热感,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初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给予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未见好转,后进行尿常规、B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诊断为会阴痛综合征,口服阿米替林并外用5%利多卡因软膏,疗效不显著.近半年痛感加重且痛连肛门,灼热疼痛难以忍受,终日不得缓解,甚则坐卧不安,不能行走,夜不能寐,为求进一步中医针灸治疗,前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门诊.刻下症:前阴疼痛、灼热,痛及肛门,焦虑面容,语声低微,肢体酸痛无力,活动半小时后需平卧休息,口不苦,大便后肛门灼热明显,便质正常,小便后前阴略有灼热感,睡眠欠佳,精神不振,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孙远征;姚嘉;许娜;孙颖哲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贲门失弛缓症案

    患者,女,41岁.就诊日期:2016年8月25日.主诉:吞咽困难1年余.病史:4年前因胃脘部不适行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伴轻度糜烂.期间服用奥美拉唑等药物,症状有所缓解.1年前因工作繁杂、精神状态紧张、饮食不规律而出现食欲下降,后渐感饮食下咽不畅,尤以食用硬物明显,胃脘部胀满加重.行胃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显示:食管呈梭状扩张;胃贲门处钡剂受阻,钡剂通行缓慢.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期间服用中西药物(具体用药不详),三餐食软物或小米粥等,但效果不理想.现因服药困难而拒服中药,遂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

    作者:王勇;王旭;王萌萌;李华东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艾灸“关元”“三阴交”对去卵巢大鼠骨形态、代谢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α的影响

    目的:观察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去卵巢大鼠骨形态、代谢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α的影响,探讨艾灸关元、三阴交调控骨代谢的内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和卵巢切除组(40只),正常组不予处理,卵巢切除组采用经典去卵巢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卵巢切除术后第13周时,正常组和卵巢切除组各取10只进行模型鉴定.模型鉴定成功后,卵巢切除组随机分为模型组、雌二醇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予2 mL 0.9%氯化钠溶液灌胃,每日1次;雌二醇组予17β-雌二醇100 μg/(kg·d)灌胃,每日1次;艾灸组予艾灸“关元”“三阴交”,每穴15 min,每日1次,均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12个疗程.干预12周后,活体状态下采用双能X线测定全身骨骼的骨密度和骨矿质;处死后,分别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股骨骨结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LP)的吸光度,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胫骨、股骨髓腔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α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及雌二醇组大鼠骨盆、脊柱部位的骨密度增加(P< 0.05,P< 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雌二醇组大鼠肋骨、骨盆、脊柱等部位的骨矿质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骨小梁更加粗壮,相互连接较多;与模型组比较,雌二醇组和艾灸组血清中E2的浓度均升高明显(均P< 0.01),雌二醇组和艾灸组血清中ALP的浓度降低明显(均P< 0.001),雌二醇组和艾灸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ERα mRNA的表达升高(均P< 0.001).结论: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可有效增加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和骨强度,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E2浓度,降低血清中ALP浓度,上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ERα 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姚长风;胡吴斌;胡玲;王亚玲;王宇;林先刚;刘自兵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艾炳蔚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经验撷要

    从脏腑、证型及经期3个方面阐述艾炳蔚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经验.艾教授认为排卵障碍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临床常见脾肾阳虚、肝郁肾虚、痰湿阻滞、气滞血瘀4种证型,治疗上应采用辨证与辨经期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以辨证为主,具体为:实证用曲池、合谷、天枢、三阴交、内庭;虚证用中脘、太溪、肝俞、期门.耳针方面,实证可配口、胃、脾、内分泌、三焦、大肠、神门;虚证可配胃、脾、内分泌、子宫、皮质下、肾、卵巢.对于虚型寒型患者可加艾灸治疗.辨经期为辅:经后期以健脾生血为主,可加用中脘、关元、气海、子宫、三阴交、足三里;经间期以补肾益气、温阳育阴为主,可加用肾俞、腰阳关、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经前期以疏肝补肾、行气解郁为主,可加太冲、期门、卵巢、子宫、血海;行经期可加用太溪、血海、三阴交等补肾养血、活血调经,促进卵子生成.同时可配合B超监测排卵,指导同房,提高受孕率.

    作者:张瑞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临床试验中针刺方案充分性评价:现状与建议

    近年来,国外严格设计的大样本针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不时得出针刺疗效相当于安慰剂效果的结论,由此引起国际针灸学界广泛关注与争论,从而不断开展临床试验中针刺方案充分性评价的尝试.本研究明确临床试验中针刺方案充分性的概念,梳理临床试验中针刺方案充分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并结合针灸临床实践特点提出未来研究建议:①根据不同针刺类型进行分类评价;②依据不同针刺类型的治疗特点进行评价;③对针刺治疗方案的成熟度进行评价;④根据研究目的评价对照组合理性;⑤评价方法的形式应基于维度评估.

    作者:岗卫娟;孟醒;景向红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剖宫产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剖宫产术分娩初产妇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术后常规处理,观察组术后即刻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将一次性防磁扣皮肤电极贴于足三里及小腿内侧对应部位,采用疏密波(30 Hz/60 Hz),电流15~20 mA,每次治疗30 min,每8小时1次,直至排便后停止.观察两组产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初次泌乳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腹胀、腹痛、恶心等)、术后住院时间及排便后产妇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初次泌乳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 0.01,P< 0.05).观察组术后腹痛、腹胀、恶心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2/55),低于对照组的16.4%(9/55,P< 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效果满意率为89.1% (49/55),优于对照组的72.7%(40/55,P< 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可加快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腹胀、腹痛等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产妇营养摄入和泌乳,产妇的舒适度、满意度提高.

    作者:穆丽;高辉;赵麦良;任红芬;马华姝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预防产后尿潴留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在预防产妇产后尿潴留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快速按摩刺激水道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自然排尿.以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进行排尿通畅感评分,记录产妇有无产后尿潴留、首次排尿不畅感、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及产后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首次排尿不畅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01);在预防产后尿潴留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道穴快速按摩刺激可减轻产后首次排尿不畅感,并使产妇产后自行顺利排尿时间明显提前,首次排尿量显著增多,能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尿潴留.

    作者:郭凤琴;位路其;张淑增;张晓芬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浅谈悬钟

    学术界对悬钟穴的认识历来有诸多看法,尤其在该穴的具体定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对悬钟穴的定位进行文献考证,总结梳理其位置,并对其别名绝骨之称提出质疑.此外亦结合临床探讨其运用价值,为临床教学及应用提供参考,拓宽研究思路.

    作者:裴兴虹;赵建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肝豆状核变性案

    患者,男,33岁,于2015年12月25日就诊.2014年12月12日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二科以“高血压3级”“肝硬化”由门诊收入院,于住院期间查铜蓝蛋白:3.08 ng/dL;MRI示:双侧基底节区软化灶、双侧丘脑、中脑、脑桥异常信号,脑萎缩;眼科裂隙镜检查:双侧角膜色素环(K-F环),遂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于2014年12月22日出院.出院时患者双上肢姿势性震颤,眩晕,双下肢行立不稳,饮水呛咳,构音不清,乏力,记忆力减退,寐差,足跟痛,腰痛,精神抑郁,纳呆,纳差,不喜饮水,面垢,便黏量少,小便可,舌淡暗胖、有齿痕、苔厚腻,脉沉弦;病理征(+),腱反射亢进,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嘱患者自购青霉胺服用控制病情,建议若其症状未改善,行针刺治疗以缓解症状.

    作者:荣晓婷;何璇;李树茂;冯丽莎;郭义;张铎;马壮;于丽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PET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为进一步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在针刺研究领域的应用概况,本文以“PET”“针刺”作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WANFANG)数据库中自1997年至2018年20余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研究发现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不论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下,PET技术从脑功能活动层面均验证了腧定的特异性、经穴双向调节性、针刺得气的疗效作用,深入揭示了针刺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整体效应的中枢机制,以期为针刺研究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郭秋蕾;刘清国;杨芳媛;王赫;战河;纪智;袁静云;王紫娟;梁靖蓉;孙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揿针对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疼痛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揿针对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疼痛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76例(共98只患眼)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53只患眼)、对照组38例(45只患眼).对照组患者仅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组行翼状胬肉切除后给予揿针治疗,穴取攒竹、鱼腰、太阳、四白、合谷,留置24 h后取出,每周3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疼痛程度,术前、术后2周、术后4周干眼症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以及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变化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d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术后4周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 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术后2周、术后4周两组患者Schirmer-Ⅰ试验渗湿长度较术前显著延长(均P< 0.05),且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 0.05).术后2周、术后4周两组患者BUT试验时间较术前显著延长(均P< 0.05),且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5%(34/38),高于对照组71.1%(27/38,P< 0.05).结论:揿针可有效降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干眼症状,促进泪液基础分泌量并改善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

    作者:钱丽君;周桂贞;朱苏宁;盛丽兰;沈小芬;陈旭虹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温灸疗法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头肌无力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温灸疗法在促进行股神经阻滞(FNB)镇痛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4例膝骨关节炎(KOA)患者随机分为温灸组和康复组,每组87例.温灸组采用艾灸结合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康复组采用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温灸组每天艾灸梁丘和足三里穴2次,7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FNB术前24 h,术后24、48、72、96 h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记录相同时间点的静息和运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首次直腿抬高时间,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FNB术后24、48、72、96 h温灸组股四头肌肌力均优于康复组(P< 0.05,P< 0.01);FNB术后72 h和96 h,温灸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低于康复组(均P< 0.001);温灸组平均首次直腿抬高时间为术后(31.03±10.78)h,康复组为术后(47.23±15.7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温灸组平均首次下地时间为术后(25.76±7.00)h,康复组为术后(33.12±11.18)h,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均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温灸配合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能够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股神经阻滞患者股四头肌无力症状,加快关节功能康复,优于单纯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

    作者:鞠昌军;周鑫;董程程;林乐琴;刘海宁;侯燕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疾病的处方思路

    “韦氏三联九针”是韦氏眼科学术流派治疗眼科疾病的重要针灸处方.“韦氏三联九针”包括一联近眼三针、二联眼周透三针、三联全身辨证取穴.本文介绍“韦氏三联九针”治疗视神经疾病的选穴、配穴思路,并详细阐述了三联不同部位的针刺手法操作要领.提出根据病情及证候特点合理的处方配穴、正确的手法操作,才能大程度地发挥“韦氏三联九针”的临床疗效.

    作者:夏燕婷;孙艳红;韦企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亥时耳鸣案

    患者,女,61岁,于2016年12月13日初诊.主诉:发作性耳鸣2年半.现病史:2年半前因母亲病重心情失落、照料劳累而突发左耳耳鸣,自此耳鸣于每晚9点以后发作,声音低沉,自诉如“烧锅炉”声,持续至晚11点左右消失,影响睡眠,导致焦虑.其余时间均无耳鸣.无听力减退,无头晕恶心、视物旋转等.曾就诊于耳鼻喉科,常规听力检查、耳颞部CT平扫、头颅CT平扫均未见异常,诊断为“神经性耳鸣”,经中西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效,今因耳鸣影响睡眠及焦虑来诊.刻下症:耳鸣未作,情绪低落,纳可,入睡困难,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既往史:1年前发现胆囊息肉,未治疗,现无不适.否认其他病史.诊断:耳鸣(肝胆失和,三焦不畅).

    作者:张臻;张雪竹 刊期: 2019年第03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