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刘宝琴;鲁斌;张艳梅;王利然;李海金;韩雪;丁丹
目的:比较枕下缘针刀松解与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3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松解组(186例)和推拿手法组(180例).排除脱落病例,后针刀松解组183例、推拿手法组1 76例纳入统计.针刀松解组采用针刀松解风池、枕下缘的阿是穴及枕下项线中外1/3的枕下缘处,每3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推拿手法组采用揉、捏、按、弹拨等传统的推拿手法,每2天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6、12个月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针刀松解组总有效率为92.3%(169/183),优于推拿手法组的85.2%(150/17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时点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及治疗后3、6个月的改善指数针刀松解组均优于推拿手法组(均P<0.05),治疗后12个月DHI改善指数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随访针刀松解组复发率为10.3%(12/117),推拿手法组复发率为10.7%(11/1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下缘针刀松解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短期疗效优于推拿手法治疗.
作者:李少芳;黄漫华;林卓鹏;陈欣泽;林冬娜;卢蓬;卢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根据近来美国针灸界对“干针”的热议,本刊编辑部组织专家进行了有关“干针”折射的针灸发展问题研讨沙龙,对“干针”的实质、“干针”与针灸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进行了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从“干针”的实质看,其属于针刺疗法范畴,不是独立于针灸体系之外的疗法,应该遵守针灸相关法规与教育要求,明确其适应证.由此引发思考:完善针灸理论体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与方法,建立针灸技术评估机制,以保证针灸持续发展;积极开展针灸临床研究,用可靠证据支撑其发展,是对世界各国针灸界大支持.
作者:《中国针灸》编辑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针灸及腧穴定位”考试是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中医)学资格审议委员会(National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for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NCCAOM)颁发针灸师、东方医(中医)学师资格证必考科目之一.本文依据NCCAOM发布的资格认证手册、“针灸及腧穴定位”考试大纲、针灸师资格证学习指南,对“针灸及腧穴定位”的考试方法以及大纲所涵盖的安全和职业责任、治疗方案、腧穴定位等部分内容分别予以介绍,并探讨对我国中医针灸临床、高校及国际组织中针灸考试内容及方法的启示作用.
作者:田开宇;饶洪;林永青;何阳;赵俊卿;陈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赖新生教授治疗卵巢早衰时注重审证求因,结合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认为以经闭、不孕等为主要症状的卵巢早衰,其病位在肾,兼与肝、脾、心功能失于协调有关,由寒闭、气滞、血瘀、血虚、阴虚等病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受损,经水不行.四诊合参详辨患者证型,归纳出卵巢早衰常见的气血两虚、气滞血瘀、肝肾亏虚、脾肾阳虚4种证型.“通元针法”是赖新生教授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有效的针灸循经取穴方法,取背部通督调神的腧穴主要作用在脑,用于通督脉阳气,通过五脏背俞穴来调节内脏功能,腹部及任脉穴位引气归元用于改善生殖功能.治疗时在“通元针法”指导下选穴组方、潜方用药,针药结合改善卵巢功能,调节月经周期,可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晓喆;张素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电针(EA)介入对术后肠梗阻(POI)大鼠小肠动力的干预作用,探索EA治疗POI的肠道Cajal间质细胞(ICC)调控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余组大鼠均行POI造模.电针组大鼠于造模前48 h、24 h、0.5 h,造模手术中全程和造模后6h、12h、24 h给予电针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频率5 Hz,强度1~2 mA,时间30 min;假电针组大鼠于相同时间段给予假电针刺激;模型组仅行相同固定;假手术组不予处理.各组分别于造模后6h、12h和24 h随机选取5只大鼠检测小肠动力,并处死,取小肠肌层行c-kit和P2X7 mRNA检测,于造模后24 h行c-kit免疫荧光检测.结果:造模后6h、12h和24 h,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大鼠小肠动力均明显低于同期假手术组(均P<0.01);造模后6h和12 h,电针组大鼠小肠动力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24 h,电针组大鼠小肠动力优于同期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均P<0.05),假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6h、12h和24 h,模型组大鼠小肠肌层c-kit mRNA表达明显下降(均P<0.01),而P2X7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均P>0,05).造模后24 h,与模型组和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小肠肌层c-kit mRNA表达和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增加(均P<0.01).结论:电针能有效提升POI大鼠小肠动力,缩短POI恢复时间,可能与其提升小肠肌层ICC数量密切相关.
作者:房军帆;汪雯;邵晓梅;杜俊英;方剑乔;刘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指骨间缝排刺疗法与理疗治疗脑梗死后手指背伸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成指骨间缝排刺组(A组,37例)、理疗组(B组,34例).两组在体针的基础上,A组选择指骨间缝排刺疗法,对患侧手指第Ⅰ、第Ⅱ、第Ⅲ骨间缝进行排刺,并予连续波电刺激;B组使用神经损伤治疗仪,将两电极放于前臂指伸肌肌腹中央处进行理疗.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d,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掌指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指总伸肌肌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指掌指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指总伸肌肌力均提高(均P<0.05);在改善示、中、环指掌指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指总伸肌肌力方面,A组优于B组(均P<0.05),但对小指掌指关节背伸活动度及指总伸肌肌力的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体针治疗基础上,指骨间缝排刺疗法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手指背伸功能障碍有较好疗效,优于理疗.
作者:林振原;吴文裕;吴明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随着中医日趋国际化,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日趋完善.然而检索当前针灸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类文献,却发现疗效评价方面,标准各不相同.结合当前国外针刺疗效评价现状,笔者简述几点想法,以求商榷探讨.
作者:刘晓旭;刘志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眼三针”作为靳三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黄斑色素变性、近视、远视、斜视、弱视、复视、青光眼、白内障等目系疾病,疗效显著.本文探讨靳氏“眼三针”针刺手法的针刺要领、具体操作,明确“眼三针”基本针刺手法.针刺“眼三针”重视“治神”,强调针刺“眼三针”时的定神、察神、安神、聚神;进而言明取穴的准确性是针刺的基本要求,“定、按、点”之揣穴为其重要的环节;采用单手进针法,进针过程采用轻捻缓进针法,包括“轻、捻、缓、松”4个要点.治神、准确取穴及规范性操作三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发挥眼三针的治疗效果.
作者:武玉;陈洁;黎少玲;袁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针灸学》及《针灸治疗学》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学的统编教材,起着规范与指导针灸教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科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第1至第7版《针灸学》及第1至第3版《针灸治疗学》统编教材所载病症进行研究,基本能反映目前针灸适宜病症的概况.研究结果发现各版教材所载病症兼顾传承与创新,1/3病症在半数以上教材中重复,1/3病症在各版教材中仅出现1次;病症分类方法采用内、外、妇、儿、皮、骨伤等分科方式,与现代西医以消化系病、呼吸系病等按照系统分类方法不一致;病症名称基本以中医病名为主(病名使用比较混乱),涉及少量西医病症名,与期刊文献报道基本以西医病名为主不一致.这种病症分类方法的不一致及中西医病症名称使用的不一致是当今针灸学科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阻碍针灸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将开展相关比较研究.
作者:岗卫娟;武晓冬;王芳;王昕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者,女,57岁.就诊日期:2015年6月14日.主诉:会阴部、肛门周围及大腿后部麻木2周,加重伴大小便轻微失禁1周.病史: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会阴、肛门周围及大腿后部的麻木感,未予重视,后麻木逐渐加重,1周后出现大小便轻微失禁,于神经科行激素、神经营养剂治疗,大小便失禁情况改善,麻木感未改善;有硬膜外穿刺史.刻下症:肛门、会阴部及大腿后部麻木,双下肢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表情痛苦,形体消瘦,纳可眠差,大小便轻微失禁,舌红、苔薄,脉沉细.腰椎MRI示:T9椎体骨质内异常信号,考虑脊髓圆锥可能性大.西医诊断:脊髓圆锥综合征.中医诊断:痹症;治则:疏通经络,固本益肾.取穴:①膀胱俞、肾俞、会阴、承扶及肛门周围、大腿后部的阿是穴;②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
作者:耿炜;李国强;袁冉冉;胡怀珍;杨佃会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在胚胎移植前后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新鲜周期或复苏周期进行移植的受试者,共17 61例,分为观察组(735例)和对照组(1026例).两组均采用IVF-ET方案移植,观察组在移植前24 h和移植当天2h内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选用穴位分别为子宫、血海、地机和中脘、关元、足三里、太溪,两次治疗均为30 min;对照组不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分别于移植术后14d和4~5周观察两组受试者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观察组生化妊娠率为62.0%(456/735),临床妊娠率为51.2%(376/735),均优于对照组的57.3%(588/1026)、44.9%(461/1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者妊娠率,可能成为一种安全无痛的新型辅助生育手段.
作者:钟静;张霖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者,女,62岁.主因“突发复视、双侧眼睑下垂5d”于2015年10月17日入院.入院前1周曾患感冒,入院前5d晨起无诱因出现双眼复视、视物模糊,次日双眼睑上抬不能、眼球各方向活动受限.刻症:自觉头晕,四肢麻木、无力,无晨轻暮重现象,伴恶心、干呕,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既往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波动在170~190/90~110mmHg(1 mmHg=0.133 kPa);双侧眼睑下垂,双眼各方向活动明显受限,眼球正中固定,无眼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6 mm,对光反射消失;双侧腱反射减弱,病理征未引出;四肢共济运动差,以双上肢突出;深浅感觉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FBG):5.6 mmol/L,钾3.4 mmol/L,余项均于正常值范围.影像学检查:头部CT提示脑干密度不均.结合既往史入院时考虑脑梗死待除外收入院,予常规脑代谢剂及改善循环药物治疗,经治疗无明显改善.故为除外其他神经系统疾患,入院7d于外院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外观无色、透明,压力120 mmH2O,WBC:3.6×106/L,蛋白定量0.75 g/L、葡萄糖3.80 mmol/L、氯123 mmol/L,IgG 52.40 mg/L、IgM 0.5 mg/L、IgA 5.0 mg/L.
作者:杨元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电针联合穴位埋线与单纯电针或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埋联合组、电针组、穴位埋线组,每组40例.3组均于术前30 min进行干预,取穴均为长强、承山.分别采用电针联合穴位埋线、单纯电针和单纯穴位埋线镇痛.比较3组患者术后4 h、12 h、第3d、第7d疼痛强度评分,及术后24 h内大疼痛强度(24 h Max)评分;术后24 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和术后7d服用止痛药尼美舒利的总量.结果:针埋联合组在术后各观察时点及术后24 h Max评分、术后24 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术后7d尼美舒利使用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术后4h、12h及24 h Max疼痛评分,电针组均优于穴位埋线组(均P<0.05),而术后第3、7d的疼痛评分,穴位埋线组均优于电针组(均P<0.05).术后24 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电针组优于穴位埋线组(P<0.05),术后7d尼美舒利使用量,穴位埋线组少于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穴位埋线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或单纯穴位埋线.电针镇痛效果强,起效快,但是维持时间较短,穴位埋线镇痛缓慢而持久,两者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镇痛效果.
作者:闻永;李俊;龙庆;蓝小林;陈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顽固性面瘫是指患者治疗不及时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误治,错过了治疗的佳时间,发病3~6个月后一侧面部表情肌仍然麻痹,口角歪斜、流涎、患侧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流泪,甚至出现面肌痉挛或倒错等症状体征.笔者临床20余年,经反复探索发现采用整体综合疗法治疗本病效果明显,兹将2则典型验案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发生的自然绝经[1].POF患者面临不孕、伴随更年期综合征有关症状等一系列健康问题[2].POF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占0.9%~3%[3],POF的发生是迅速、不可预测的,因此其诊断、预测及治疗一直是近年来生殖领域讨论的焦点.基于此,笔者考虑若在POF的早期阶段即卵巢功能减退阶段进行针刺治疗,是否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卵巢功能状态?因此,课题组于2013-2015年开展了预针刺对卵巢早衰影响的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房繄恭;陈滢如;王飞;杨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预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夹脊组、内关组、曲池组,每组10只.夹脊组、内关组、曲池组于造模前分别针刺T4~T5“夹脊”“内关”“曲池”穴进行电针预处理7d;对照组和模型组常规饲养,不进行针刺.针刺结束后,除对照组外,余组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的方法复制MIRI模型.监测大鼠心电图,分析ST段位移情况;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组织的形态,并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采用WST-1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BA法测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缺血区心肌组织Nrf 2及下游HO-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余组LAD结扎后,心电图ST段均明显抬高,再灌注后回落(均P<0.05);缺血30 min时,夹脊组、内关组ST段抬高幅度低于模型组(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夹脊组、内关组SOD活力明显上升(均P<0.05),MDA含量明显下降(均P<0.05),且“夹脊”穴效果优于“内关”穴(均P<0.05).病理方面,“夹脊”穴与“内关”穴均能良好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及细胞超微结构,且夹脊组效果更显著,曲池组改善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中Nrf 2及HO-1基因的表达下调(均P<0.05),夹脊组、内关组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P<0.01),且夹脊组上调倍数更高.结论:“夹脊”穴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Nrf 2-ARE通路表达、激活内源性抗氧化通路、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损伤有关.
作者:邵明璐;李洋;崔华峰;姜曼;谭奇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外配式耳甲迷走神经刺激仪治疗原发性失眠及其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失眠兼情感障碍患者,于耳甲迷走神经分布区使用外配式耳迷走神经刺激仪(TENS-200A型)治疗,每次30 min,每日2次,每周5d,持续治疗4周,第6周周末进行随访.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17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价,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17HAMD和HAMA评分,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患者PSQI评分在治疗第2周周末为(13.20±3.61)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第4周末及第6周周末随访时17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外配式耳甲迷走神经刺激仪可缓解原发性失眠症状,同时又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具有一定远期疗效,且较为安全.
作者:罗曼;屈箫箫;李少源;赵敬军;赵玉凤;焦玥;荣培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患者,女,24岁,在校学生.于2015年11月10日因“左侧瞳孔散大2月余”就诊.病史: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近物时模糊,眼部偶感干涩,未加注意,偶尔照镜发现左侧瞳孔明显大于右侧后,就诊某三甲医院眼科.检查:左侧瞳孔散大,左侧瞳孔直径4.5 mm,右侧3.0 mm;且左侧对光反射迟钝;视力:左眼1.0,右眼0.8.头颅MRI平扫未见异常,颈部MRI提示C3/C4-C4/C5椎间盘轻度膨出.诊断为“艾迪氏瞳孔”,并告知无有效治疗方法,仅开具“玻璃酸钠眼药水”等滴眼药物.后其左侧瞳孔散大至瞳孔边缘,经人介绍来我科就诊.现左侧瞳孔散大至瞳孔边缘,且瞳孔颞侧缘不规则,视近物模糊,视远处物体清晰,对光反射迟钝,伴左下肢跟、膝腱反射减弱,无头晕、头痛、畏光等不适.患者自述其暑假做针线活时,始有视近物模糊.
作者:潘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针灸于20世纪中期传入印度,现已在西孟加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立法,这两个省实施注册针灸师制度.中央政府认定针灸为治疗方法,允许注册医生使用.由于针灸在印度发展基础薄弱,中央政府又大力扶持和保护本国传统医学,针灸在印度的发展主要还在民间和争取省政府立法层面.本文以针灸为发达的西孟加拉邦省为例,介绍针灸在该省的立法、临床、教育和科研等情况,探讨针灸进一步在印度发展的途径.
作者:杨宇洋;刘竞元;骆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以郑毓琳、郑魁山先生为代表的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是我国影响较大的针灸流派之一.郑氏针法源于《黄帝内经》《难经》,脱胎自元、明,秉承家学,勇于创新,历经传承,至郑魁山教授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郑氏针法”诊疗体系.郑魁山先生临证思想注重坚实根基,得气守神;重视辨证,强调补泻;突出押手,双手行针;精简创新,择时选穴.目前对郑氏针法的传承包括家传、师传、国际交流、院校教育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本文从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历史渊源、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等方面,探讨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形成过程、传承状况以及保护措施,为进一步进行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研究和传承奠定基础.
作者:孙润洁;田亮;方晓丽;秦晓光;吴俏燕;何应学;纪凤仙;张希彤;杜小正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