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米波配合针刺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0例

吴宁霞

关键词: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纳米波, 针刺疗法
摘要:纳米波治疗是物理治疗的一种,发生的电波在体内产生热效应和其他生物效应,可促进炎性反应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我院康复科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3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采用纳米波配合针刺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0例均为我院普外科及妇产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小11岁,大81岁,平均53岁,以40~60岁患者居多;病程短5天,长20天.全部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手术后切口局部疼痛剧烈、周围红肿,伴有条索状硬结,有渗出.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针刺放血疗法与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刘放血组与氯雷他定组,每组80例.针刺放血组取穴曲池、内关、血海、三阴交,针刺用泻法,于肺俞、膈俞三棱针点刺放血并拔罐,隔日1次;氯雷他定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10 mg,每日1次.4周后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针刺放血组愈显率为91.3% (73/80),氯雷他定组为81.3%(65/80),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10.14±1.95 vs 2.12±0.32,10.30±1.82vs3.21±0.28,both 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放血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氯雷他定组出现轻微嗜睡感3例.结论:针刺放血疗法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方法,疗效与西药氯雷他定相当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霍焕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梅花针治疗荨麻疹

    笔者自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荨麻疹3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3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小16岁,大60岁,平均36.5岁;急性荨麻疹6例,病程1~6天,平均3天,慢性荨麻疹30例,病程短3个月,长5年,平均1.5年.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水肿性风团皮疹,边界清楚,瘙痒剧烈,时起时落,退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伴有轻度腹痛、腹泻,无发热及呼吸困难者,所有患者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隐疹的诊断标准,治疗前2周内均未使用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作者:简弄根;龚光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养心通督”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58例

    笔者采用基于“养心通督”理论的针刺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5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10年至2012年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14~63岁;病程短21天,长4年.完全性损伤37例,不完全性损伤21例.临床症状以双下肢冷痛、刀割样痛、胀痛为主,其中13例颈髓损伤者,伴有双手手指及手掌麻痛.以上患者症状多为间断发作,无明显时间规律,之前均接受过常规止痛药物、局部电针、相应节段夹脊针刺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均具有较好依从性,能按时接受治疗.

    作者:王彧;李瑛;胡幼平;张安仁;王文春;庞日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谢强醍醐灌顶针灸法治疗耳鼻咽喉虚火证经验

    谢强醍醐灌顶针灸法,以针刺任脉穴为主、督脉穴为辅,取廉泉、天突、气海、中脘、百会、大椎为基本腧穴,根据不同情况,选配其他穴位,如鼻病加迎香、印堂;耳病加听宫、翳风;咽病加咽安、上廉泉;喉病加开音1号、开音2号等穴.留针期间,每5 min在廉泉穴捻转行针1次,同时嘱患者舌抵上颚搭鹊桥,配合深呼吸,以交通任督经脉.出针后,艾灸涌泉穴,以转移兴奋灶、引火归元.此法治疗由虚火所致的耳鼻咽喉顽症疗效较佳.

    作者:陈丹;谢强;黄冰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动气针法配合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胸胁痛61例

    急性胸胁痛,又称“岔气”,临床多由于外伤引起胸胁部气机滞乱,出现胸胁部刺痛、灼痛,甚或刀割样疼痛,转侧或咳嗽、深吸气时疼痛加剧,疼痛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剧烈者可放射至同侧肩部或背部.本病症为临床常见病,患者疼痛剧烈,寝食难安.我院于2009年开始采用动气针法配合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胸胁痛,现报道如下.

    作者:琚保军;牛琳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刺治疗女性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针刺对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83例女性T2DM患者,肾阴亏虚型49例,阴阳两虚型34例.采用针刺治疗,根据分型选穴,肾阴亏虚型取太溪、神门、太冲、三阴交等;阴阳两虚型取肾俞、脾俞、胰俞、京门等.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并分析疗效与证型、年龄、病程、肥胖度和遗传的关系.结果:治疗后FPG、FINS、Homa-IR、TC、TG、LDL-C均明显下降(均P<0.01),ISI、Homa-β、HDL-C明显升高(均P<0.01);临床总有效率80.7% (67/83),其中肾阴亏虚型总有效率83.7% (41/49),阴阳两虚型76.5% (26/34),两证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结论:针刺对T2DM患者糖、脂质代谢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疗效与年龄相关.

    作者:王媛;刘志诚;徐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扶中”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扶中”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1例厌食患儿采用“扶中”推拿手法,包括揉腹、手指点穴(中脘、阑门、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等)、捏脊及扶阳罐温灸与温刮痧,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起效时间、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并比较不同证型的疗效差异.结果:72例患儿在1个疗程内起效,其中41例患儿在半个疗程内起效;治疗后临床痊愈38例,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8%;食欲、食量、面色、大便等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01);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旺脾虚证患儿临床痊愈率分别为45.2%(19/42)、45.8%(11/24)、50.0%(4/8)、57.1%%(4/7),不同证型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挟中”推拿法起效快、临床疗效满意,症状改善明显,并适合治疗小儿厌食的不同证型.

    作者:王元元;刘晓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对中风病治疗的贡献

    石学敏院士立足“治神”学术思想,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的针灸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重视中风病的整体治疗,开发了丹芪偏瘫胶囊,建立中风单元.近年来,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风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治疗,创立了以人迎为主穴、有规范手法量学标准的针刺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在中风病治疗方面的贡献做一介绍.

    作者:刘健;樊小农;王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CD40-CD40L轴的影响

    目的:探索温和灸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1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组(10只)和药物组(11只).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模型组不予治疗干预;艾灸组行温和灸治疗,取双侧“足三里”“神阙”穴,每日每穴灸治10 min,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用洛伐他汀胶囊按3.6 mg/kg的剂量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4周.4周后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血脂水平及CD40配体(CD40L)、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均能有效减少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P<0.05);降低sCD40L水平[模型组(8.310±1.221) ng/mL,艾灸组(7.097±0.846) ng/mL,药物组(7.354±0.631) ng/mL)],降低CD40L的表达[模型组(0.235±0.179)mm2,艾灸组(0.072±0.079) mm2,药物组(0.039±0.015) mm2];NF-cB的表达亦明显减少[模型组(0.145±0.052) mm2,艾灸组(0.052±0.012) mm2,药物组(0.036±0.013)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艾(P<0.05,P<0.001),艾灸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调CD40-CD40L的表达是艾灸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蔡海红;王玲玲;姜劲峰;吴姗;蒋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35例

    笔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失眠患者3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5例患者均来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大冶铁矿医院针灸科门诊,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龄(43±11)岁;平均病程(20.5±16.3)个月.1.2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诊断,失眠形式有: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 min;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④睡眠总时间缩短,通常小于6h;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日早晨感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患者有上述失眠部分或全部症状且失眠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神经精神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

    作者:付新求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引进先进研究理念促进学科飞跃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2023传统医学战略中说:“虽然针刺疗法原本是中医的一个特色,但现在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使用.根据129个国家提供的报告,其中80%现在认可使用针刺疗法”.走向世界的针灸,对针灸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向针灸发源地的中国针灸界提出了挑战.据WHO的资料显示,“缺少研究数据”是目前传统医学管理中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在评价针灸疗效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暴露出研究方法中的诸多缺陷.如何提高研究中数据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疗法的可重复性,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要按照国际公认的规则,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已有成熟的诊疗方案或疗效明确的针灸疗法开展验证性研究.要建立合适的研究假说,选择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在符合伦理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解释性随机对照设计,采取中央随机,严格控制质量和数据管理,减少偏倚和病例脱落;同时要注意研究透明化,对研究方案进行注册并尽可能发表,研究报告要符合国际上公认的发表规范.这样的研究可以提高针灸的公认度,为产生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支撑.

    作者:刘保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李延芳刺法经验撷要

    介绍李延芳老师针刺手法的学术经验.李老临证以轻柔浅刺为主要手法,提倡针下调气、双手进针和气至病所,尤重左手的押手作用.轻柔浅刺法:刺时右手持针,左手循经轻按以令经气得通,至腧穴处稍重按使局部营卫气血得散,右手遂将针轻轻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即止;点刺法:针刺浅,手法快,左手先循按欲刺经络,然后固定腧穴处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腧穴,行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李老擅长针下调气,认为针下调气是针刺的精髓,要求针刺务必以气为要,术者利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诸手法,使针下之气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乃徐徐从容、和缓如棉;双手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运用手法使之产生触电样针感,循经络分布路线“气至病所”.

    作者:李利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视神经脊髓炎案

    患者,女,56岁,于2013年5月7日以“双眼视物模糊7天,双上肢麻木4天”就诊于我院门诊.7天前因感冒发烧后出现双眼眼眶周围疼痛,双眼视物略模糊,无视野缺损,无复视、视物闪光、亮点及变形,未行诊治,家中休养.4天前视物模糊加重,并出现双上肢麻木,遂就诊于某大型综合医院,查头CT示:未见明显异常;查颈椎MR示:C2~C6椎间盘轻度膨出;眼科检查示:双眼眼压均为12 mmHg(1 mmHg=0.133 kPa),验光视力双眼均为0.8.于入院前3天,转诊某大型眼科医院,查眼底示:双眼视乳头水肿,眼压:右眼10.3 mmHg,左眼10.1 mmHg,视力:右眼0.8,左眼0.3,头MR示:轻度脑白质稀疏.于入院前2天,再次转诊某大型脑系科专科医院行脑干听诱发检查:双侧脑干通路未见明显异常,视觉诱发电位:双眼全视野及半视野P100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低(左185.3 ms,右155.2 ms).

    作者:赵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舌下海绵状血管瘤案

    患者,女,37岁,于2013年4月10日因“舌体及舌下肿痛1月”就诊.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下肿痛,有异物感,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舌下海绵状血管瘤”,经治疗(具体不详),病情好转,10余年来无不适症状.1个月前因过食辛辣,出现舌根部肿胀、疼痛,舌体僵硬,言语及饮食均受限,只能进流质饮食,遂于当地医院就诊,病理学检查无异常,予输液抗感染加外敷药粉治疗,但疗效欠佳,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仍效果甚微.就诊时家人陪同,患者表情痛苦,不能自述病情.刻下症见:舌体偏向左侧,舌下紫暗、络脉怒张、肿物表面高低不平,呈串珠样改变,触之质硬、痛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作者:滕迎春;于冬冬;路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刺辅助治疗帕金森病49例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进行性变性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等,属于中医“颤证”“痉证”“肝风”等范畴.虽然手术及基因治疗发展迅速,药物治疗仍为目前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药物治疗的终身性[1]及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2]是其临床应用的巨大障碍.笔者临床应用“颅底七穴”针法治疗帕金森病,大大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3],且此针法作为西药的替代疗法可帮助患者减停西药,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盈;陈枫;杨金生;蔡向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纳米波配合针刺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0例

    纳米波治疗是物理治疗的一种,发生的电波在体内产生热效应和其他生物效应,可促进炎性反应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我院康复科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3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采用纳米波配合针刺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0例均为我院普外科及妇产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小11岁,大81岁,平均53岁,以40~60岁患者居多;病程短5天,长20天.全部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手术后切口局部疼痛剧烈、周围红肿,伴有条索状硬结,有渗出.

    作者:吴宁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灸在中外军队的应用与研究

    针灸对于部队军事训练造成的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具有迅速解除疼痛、恢复功能的良好效果.随着对军事人员的心理状态、生物节律紊乱等影响部队战斗力问题的重视,针灸被逐渐应用于治疗慢性疲劳、战斗应激反应、创伤性脑损伤、创伤后应激障碍及调节生理节律.针灸对由军事训练及作战所造成的生理性损伤及心理创伤、应激障碍等精神方面疾病的治疗作用已被大量临床实践及研究所证实.采用针灸治疗不仅能节约大量卫生经费及医疗资源,还将大大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大多病例数较少,因此仍需针对军事人员展开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针灸对其生理及心理疾病的防治效果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作者:赵璐;李霄茜;陈红云;李伟红;周爽;周庆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舌穴脑病治疗仪治疗自闭症42例

    目的:观察舌穴脑病治疗仪治疗自闭症患儿的有效性.方法:将84例患儿随机分为舌针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42例.常规训练组进行行为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舌针组在常规训练组基础上采用舌穴脑病治疗仪治疗,刺激20 min,每天3次,均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舌针组和常规训练组治疗后CAR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42.39±6.86 vs 32.15±5.12,P<0.001;44.58±6.76 vs 39.72±7.11,P<0.05),舌针组较常规训练组降低更明显(P<0.01);舌针组总有效率为90.5%(38/42),优于常规训练组的66.7%(28/42,P<0.01).结论:舌穴脑病治疗仪配合常规训练治疗自闭症患儿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训练,是治疗自闭症的较佳方法.

    作者:孙介光;孙雪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益气通络针刺法治疗眼睑痉挛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益气通络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眼睑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均取攒竹、鱼尾透鱼腰、新明1、四白、印堂为主穴.观察组采用益气通络针刺法,即选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法.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睑痉挛程度,评定其临床疗效,并于半年后随访观察其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愈显率77.1%(27/35),优于对照组的51.4%(18/35,P<0.05);两组愈显患者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20.0%%(4/20),低于对照组的54.5%(6/11,P<0.05).结论:益气通络针刺法能有效改善眼睑痉挛程度,其近、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

    作者:刘坚;徐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刺络拔罐结合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78例

    笔者采用刺络拔罐结合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78例,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疼痛科门诊,男19例,女59例;年龄38~65岁,平均(44±11)岁;病程3~27个月.临床表现为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

    作者:宁国利;何胜洋;刘杏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