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35例

付新求

关键词:失眠症, 埋线, 穴位疗法
摘要:笔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失眠患者3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5例患者均来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大冶铁矿医院针灸科门诊,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龄(43±11)岁;平均病程(20.5±16.3)个月.1.2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诊断,失眠形式有: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 min;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④睡眠总时间缩短,通常小于6h;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日早晨感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患者有上述失眠部分或全部症状且失眠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神经精神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视神经脊髓炎案

    患者,女,56岁,于2013年5月7日以“双眼视物模糊7天,双上肢麻木4天”就诊于我院门诊.7天前因感冒发烧后出现双眼眼眶周围疼痛,双眼视物略模糊,无视野缺损,无复视、视物闪光、亮点及变形,未行诊治,家中休养.4天前视物模糊加重,并出现双上肢麻木,遂就诊于某大型综合医院,查头CT示:未见明显异常;查颈椎MR示:C2~C6椎间盘轻度膨出;眼科检查示:双眼眼压均为12 mmHg(1 mmHg=0.133 kPa),验光视力双眼均为0.8.于入院前3天,转诊某大型眼科医院,查眼底示:双眼视乳头水肿,眼压:右眼10.3 mmHg,左眼10.1 mmHg,视力:右眼0.8,左眼0.3,头MR示:轻度脑白质稀疏.于入院前2天,再次转诊某大型脑系科专科医院行脑干听诱发检查:双侧脑干通路未见明显异常,视觉诱发电位:双眼全视野及半视野P100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低(左185.3 ms,右155.2 ms).

    作者:赵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梅花针治疗荨麻疹

    笔者自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荨麻疹3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3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小16岁,大60岁,平均36.5岁;急性荨麻疹6例,病程1~6天,平均3天,慢性荨麻疹30例,病程短3个月,长5年,平均1.5年.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水肿性风团皮疹,边界清楚,瘙痒剧烈,时起时落,退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伴有轻度腹痛、腹泻,无发热及呼吸困难者,所有患者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隐疹的诊断标准,治疗前2周内均未使用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作者:简弄根;龚光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灸临床研究中假针灸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循证医学原始资料的来源,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均采用了盲法,在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对受试者施盲的主要形式是假针灸.为提高针灸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的质量,针对假针灸在临床研究中的必要性、目前假针灸的研究现况与存在问题,从可借鉴的新方式和新设计方法、假针灸实施过程中需考虑因素两方面提出建议.对试验过程中涉及的各主客观因素都要考虑,参考已有的国际标准尽量做到量化,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作者:潘丽佳;陈波;赵雪;郭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30例)和传统灸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强的腧穴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传统灸量组每次15 min,两组均每日2次,共治疗5天,第6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饱和灸量组愈显率为75.0%(21/28),传统灸量组愈显率为44.4%(12/27),饱和灸量组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P<0.05);两组患者腹泻、腹胀、腹痛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饱和灸量组腹泻、腹胀症状评分较传统灸量组降低更明显(0.87±0.13 vs 1.27±0.21,P<0.01;1.12±0.41 vs 1.32±0.26,P<0.05).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IBS疗效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消敏定量是个体化的动态灸量,因人而异,是热敏灸取得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付勇;章海凤;熊俊;李林;康明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耳穴磁贴治疗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耳穴磁贴治疗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90例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耳穴组、针刺组.耳穴组以刺激耳穴皮质下、脑干、口、面颊、舌、咽喉为主,每次取一侧耳穴,3天更换磁贴1次;针刺组采用针刺风池、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水沟、通里为主,每次留针30 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6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4种不同性状食物的视频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主要指标为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口腔期滞留评分、咽喉期滞留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及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结果:治疗21天后,耳穴组1 mL液态碘氟醇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1.51±0.69)、口腔期滞留评分(1.17±0.38)、咽喉期滞留评分(1.30±0.66)均低于针刺组(2.51±0.67、1.63±0.72、1.67±0.75);10 mL液态碘氟醇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2.27±0.65)、口腔期滞留评分(1.60±0.50)、咽喉期滞留评分(1.49±0.51)均低于针刺组(4.19±0.73,2.30±0.51,2.41±0.50);10mL糊状碘氟醇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1.68±0.81)、口腔期滞留评分(1.11±0.31)、咽喉期滞留评分(1.10±0.31)均低于针刺组(3.91±0.68,1.63±0.76,1.60±0.76);1/4块碘氟醇蛋糕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2.60±0.65)、口腔期滞留评分(1.40±0.50)、咽喉期滞留评分(1.74±0.49),均低于针刺组(4.14±1.10,2.40±0.73,2.30±0.83),耳穴组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耳穴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4.9%(7/47),低于针刺组的55.0%(22/40,P<0.01);耳穴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8.5%(4/47),低于针刺组的50.0%(20/40,P<0.01);治疗21天后,耳穴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指标优于针刺组(均P<0.05).结论:耳穴磁贴治疗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有明确的疗效,同时能减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疗效优于针刺治疗.

    作者:金海鹏;吴秋燕;张卫;谢俊杰;陈进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推专业学生基础功法训练和针灸技能提高的研究与实践

    总结完善针灸基础练功教学法,形成教学特色,开展针推专业学生基础功法训练和针灸技能提高的研究.将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专业某本科班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一学期中,两组学生同时进行大纲要求的针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试验组另外进行特色教学,主要包括“三练”(力量练习、协调性练习、针灸基本功针对性练习)和“三悟”(悟技巧、悟神气、悟效应).学习期间及课程结束后,以针刺手法为主要考核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平时成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8.03±1.14 vs 33.25±1.31,P<0.05),总成绩试验组亦优于对照组(84.03±6.30 vs 78.05±6.55,P<0.05).“三练”和“三悟”的特色教学能够提高系列功法教学效果,并融合少林内功和陈氏太极之精髓,突出中原特色,为开展中医学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马巧琳;高希言;叶险峰;胡斌;郑明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灸在中外军队的应用与研究

    针灸对于部队军事训练造成的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具有迅速解除疼痛、恢复功能的良好效果.随着对军事人员的心理状态、生物节律紊乱等影响部队战斗力问题的重视,针灸被逐渐应用于治疗慢性疲劳、战斗应激反应、创伤性脑损伤、创伤后应激障碍及调节生理节律.针灸对由军事训练及作战所造成的生理性损伤及心理创伤、应激障碍等精神方面疾病的治疗作用已被大量临床实践及研究所证实.采用针灸治疗不仅能节约大量卫生经费及医疗资源,还将大大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大多病例数较少,因此仍需针对军事人员展开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针灸对其生理及心理疾病的防治效果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作者:赵璐;李霄茜;陈红云;李伟红;周爽;周庆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百会穴简便定位法质疑

    百会穴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极高的穴位之一,取穴法的准确与否很重要.笔者在《针灸学》教学进行划经点穴的实践时,给学生布置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即在进行百会穴定位练习时,要求做如下记录:①简便取穴法:自然状态下两耳尖垂直向上连线的中点定出百会穴,然后用软尺测量出所定百会穴至前发际的实际长度距离(前发际不明显者测至印堂),单位统一为“cm”.②骨度分寸法:用软尺测出前发际至后发际的实际长度距离(cm),以及大椎至印堂的实际距离(cm),然后折算同身寸值(实际长度除以12或18),并测算入前发际5寸处的实际距离(cm).

    作者:王欣;朱长刚;牛淑平;唐巍;蔡兴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穴位埋线联合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卵巢早衰: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联合人工周期疗法与单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卵巢早衰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5例卵巢早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32例,采用口服安宫黄体酮片等西药人工周期疗法;埋线西药组33例,采用穴位埋线联合人工周期疗法治疗,穴位埋线穴取内关、足三里、关元、三阴交为主,两组均连续治疗半年、随访半年.根据Kupperman指数(MI)评分法评定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清促卵泡素(FSH)及雌二醇(E2)等血清性激素水平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随访时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埋线西药组优于西药组(8.17±1.19 vs 13.68±1.08,P<0.01);两组治疗后FSH降低(均P<0.01)、E2升高(均P<0.05);埋线西药组治疗后及随访愈显率分别为75.8%(25/33)和81.8%(27/33),优于西药组的67.9%(19/28)、53.6%(15/28,P<0.05,P<0.01).结论:穴位埋线联合人工周期疗法对改善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疗效稳定,远期效果明显占优,其机制与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李卫东;许华群;唐敬强;邱海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针刺放血疗法与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刘放血组与氯雷他定组,每组80例.针刺放血组取穴曲池、内关、血海、三阴交,针刺用泻法,于肺俞、膈俞三棱针点刺放血并拔罐,隔日1次;氯雷他定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10 mg,每日1次.4周后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针刺放血组愈显率为91.3% (73/80),氯雷他定组为81.3%(65/80),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10.14±1.95 vs 2.12±0.32,10.30±1.82vs3.21±0.28,both 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放血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氯雷他定组出现轻微嗜睡感3例.结论:针刺放血疗法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方法,疗效与西药氯雷他定相当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霍焕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浅谈井穴三棱针放血无痛化

    十二井穴是沟通表里经脉气血的通道.三棱针针刺井穴放血可起到退热、止痛、解毒、泻火、止痒、消肿、治麻、镇吐、止泻、急症解救等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由于十二井穴位于四肢末端,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丰富,对于疼痛的感觉更敏感,因此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其应用的频率.鉴于此,如何在井穴放血时使疼痛感减轻,甚至达到无痛化,就变得尤为重要.导师李岩主任医师,为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入室弟子、学术继承人.导师在贺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井穴放血无痛化不断归纳、总结、提高,现归纳如下.

    作者:王剑歌;李岩;徐家淳;赵志恒;张仁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CD40-CD40L轴的影响

    目的:探索温和灸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1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组(10只)和药物组(11只).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模型组不予治疗干预;艾灸组行温和灸治疗,取双侧“足三里”“神阙”穴,每日每穴灸治10 min,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用洛伐他汀胶囊按3.6 mg/kg的剂量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4周.4周后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血脂水平及CD40配体(CD40L)、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均能有效减少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P<0.05);降低sCD40L水平[模型组(8.310±1.221) ng/mL,艾灸组(7.097±0.846) ng/mL,药物组(7.354±0.631) ng/mL)],降低CD40L的表达[模型组(0.235±0.179)mm2,艾灸组(0.072±0.079) mm2,药物组(0.039±0.015) mm2];NF-cB的表达亦明显减少[模型组(0.145±0.052) mm2,艾灸组(0.052±0.012) mm2,药物组(0.036±0.013)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艾(P<0.05,P<0.001),艾灸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调CD40-CD40L的表达是艾灸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蔡海红;王玲玲;姜劲峰;吴姗;蒋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穴位埋线防治气血亏虚型产褥期妇女宫缩痛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气血亏虚型产妇产后宫缩痛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中医辨证气血亏虚型阴式分娩的初产妇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55例)和常规护理组(55例).穴位埋线组在产后6h内对产妇予以穴位埋线,穴取子宫、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膈俞,并予常规产后护理.常规护理组仅予常规产后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于埋线后24 h、48 h、72 h、96 h宫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宫缩痛停止时间.结果:穴位埋线组埋线后24 h、48 h、72 h、96 h宫缩痛VAS评分均较常规护理组明显降低(3.31±0.39 vs 4.31±0.29,1.86±0.29 vs2.66±0.25,0.89±0.21vs 1.59±0.24,0.35±0.10 vs0.69±0.13,均P<0.05);穴位埋线组宫缩痛停止时间为(72.06±6.83)h,常规护理组为(123.42±11.12)h,穴位埋线组宫缩痛停止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产后初产妇6h内实施穴位埋线干预,能有效地防治产后宫缩痛.

    作者:李丽萍;庄爱文;包烨华;楚佳梅;窦晓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Meige综合征案

    患者,男,58岁,初诊日期:2013年3月12日.主诉:进展性双眼睑不自主闭合5年余.病史:2007年7月双眼巩膜被其外孙用芦叶划伤,即刻就诊当地医院(具体治疗不详),未有任何后遗症状.1个月后偶发双眼睑不自主闭合,发作时持续1 min左右即可缓解,无双上眼睑抬起困难及肢体活动困难.半年后症状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就诊于天津眼科医院,诊断为“眼部慢性炎症”,予以抗炎治疗未见疗效,后症状加重,每隔数十秒发作一次,活动尤甚,以致无法长时间睁眼视物,但无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2012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为“Meige综合征”,予以丁苯酞静脉点滴治疗1周,未见明显疗效.

    作者:蔡攀;韩景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养心通督”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58例

    笔者采用基于“养心通督”理论的针刺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5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10年至2012年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14~63岁;病程短21天,长4年.完全性损伤37例,不完全性损伤21例.临床症状以双下肢冷痛、刀割样痛、胀痛为主,其中13例颈髓损伤者,伴有双手手指及手掌麻痛.以上患者症状多为间断发作,无明显时间规律,之前均接受过常规止痛药物、局部电针、相应节段夹脊针刺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均具有较好依从性,能按时接受治疗.

    作者:王彧;李瑛;胡幼平;张安仁;王文春;庞日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动气针法配合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胸胁痛61例

    急性胸胁痛,又称“岔气”,临床多由于外伤引起胸胁部气机滞乱,出现胸胁部刺痛、灼痛,甚或刀割样疼痛,转侧或咳嗽、深吸气时疼痛加剧,疼痛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剧烈者可放射至同侧肩部或背部.本病症为临床常见病,患者疼痛剧烈,寝食难安.我院于2009年开始采用动气针法配合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胸胁痛,现报道如下.

    作者:琚保军;牛琳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益气通络针刺法治疗眼睑痉挛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益气通络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眼睑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均取攒竹、鱼尾透鱼腰、新明1、四白、印堂为主穴.观察组采用益气通络针刺法,即选用能获强烈气至病所针感的针刺手法结合脉冲电刺激;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法.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睑痉挛程度,评定其临床疗效,并于半年后随访观察其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愈显率77.1%(27/35),优于对照组的51.4%(18/35,P<0.05);两组愈显患者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20.0%%(4/20),低于对照组的54.5%(6/11,P<0.05).结论:益气通络针刺法能有效改善眼睑痉挛程度,其近、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

    作者:刘坚;徐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对中风病治疗的贡献

    石学敏院士立足“治神”学术思想,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的针灸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重视中风病的整体治疗,开发了丹芪偏瘫胶囊,建立中风单元.近年来,又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中风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治疗,创立了以人迎为主穴、有规范手法量学标准的针刺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在中风病治疗方面的贡献做一介绍.

    作者:刘健;樊小农;王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穴位埋线治疗失眠35例

    笔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失眠患者3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5例患者均来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大冶铁矿医院针灸科门诊,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龄(43±11)岁;平均病程(20.5±16.3)个月.1.2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诊断,失眠形式有: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 min;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④睡眠总时间缩短,通常小于6h;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日早晨感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患者有上述失眠部分或全部症状且失眠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神经精神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

    作者:付新求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刺络拔罐结合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78例

    笔者采用刺络拔罐结合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78例,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疼痛科门诊,男19例,女59例;年龄38~65岁,平均(44±11)岁;病程3~27个月.临床表现为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

    作者:宁国利;何胜洋;刘杏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