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全
笔者采用基于“养心通督”理论的针刺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5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10年至2012年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其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14~63岁;病程短21天,长4年.完全性损伤37例,不完全性损伤21例.临床症状以双下肢冷痛、刀割样痛、胀痛为主,其中13例颈髓损伤者,伴有双手手指及手掌麻痛.以上患者症状多为间断发作,无明显时间规律,之前均接受过常规止痛药物、局部电针、相应节段夹脊针刺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均具有较好依从性,能按时接受治疗.
作者:王彧;李瑛;胡幼平;张安仁;王文春;庞日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纳米波治疗是物理治疗的一种,发生的电波在体内产生热效应和其他生物效应,可促进炎性反应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我院康复科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3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采用纳米波配合针刺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0例均为我院普外科及妇产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小11岁,大81岁,平均53岁,以40~60岁患者居多;病程短5天,长20天.全部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手术后切口局部疼痛剧烈、周围红肿,伴有条索状硬结,有渗出.
作者:吴宁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舌穴脑病治疗仪治疗自闭症患儿的有效性.方法:将84例患儿随机分为舌针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42例.常规训练组进行行为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舌针组在常规训练组基础上采用舌穴脑病治疗仪治疗,刺激20 min,每天3次,均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舌针组和常规训练组治疗后CAR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42.39±6.86 vs 32.15±5.12,P<0.001;44.58±6.76 vs 39.72±7.11,P<0.05),舌针组较常规训练组降低更明显(P<0.01);舌针组总有效率为90.5%(38/42),优于常规训练组的66.7%(28/42,P<0.01).结论:舌穴脑病治疗仪配合常规训练治疗自闭症患儿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训练,是治疗自闭症的较佳方法.
作者:孙介光;孙雪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笔者采用刺络拔罐结合艾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78例,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疼痛科门诊,男19例,女59例;年龄38~65岁,平均(44±11)岁;病程3~27个月.临床表现为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
作者:宁国利;何胜洋;刘杏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37岁,于2013年4月10日因“舌体及舌下肿痛1月”就诊.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下肿痛,有异物感,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舌下海绵状血管瘤”,经治疗(具体不详),病情好转,10余年来无不适症状.1个月前因过食辛辣,出现舌根部肿胀、疼痛,舌体僵硬,言语及饮食均受限,只能进流质饮食,遂于当地医院就诊,病理学检查无异常,予输液抗感染加外敷药粉治疗,但疗效欠佳,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仍效果甚微.就诊时家人陪同,患者表情痛苦,不能自述病情.刻下症见:舌体偏向左侧,舌下紫暗、络脉怒张、肿物表面高低不平,呈串珠样改变,触之质硬、痛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作者:滕迎春;于冬冬;路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不同穴位组合针刺对女性更年期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女性更年期失眠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交通心肾组(32例)取穴心俞、肾俞、四神聪、神门、三阴交;针刺跷脉组(32例)取穴照海、交信、申脉、仆参;耳穴刺激组(32例)取穴耳神门及耳迷走神经分布区敏感点,6天为一疗程,各组针刺4个疗程结束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法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法对失眠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睡眠潜伏期(SL)、快波睡眠潜伏期(RL)以及睡眠效率(SE)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耳穴刺激组SL[(40.08±16.54)min]和觉醒次数AT[(4.87±2.64)次]较其他两组[SL(50.36±18.47)min、(54.87±20.92) min,AT(5.98±2.11)次、(6.13±3.04)次]显著改善(均P<0.05),慢波睡眠的S3+4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显示,耳穴刺激组睡眠质量(0.78±0.12)显著优于针刺跷脉组(1.32±0.29),而总积分(4.34±1.43)则显著优于交通心肾组(7.48±3.09);耳穴刺激组愈显率[68.8% (22/32)]显著高于交通心肾组[53.1%(17/32)](均P<0.05).结论:耳穴刺激比交通心肾针法和针刺跷脉法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松柏;梅志刚;蔡三金;雷华平;孙承红;陈玲;周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56岁,于2013年5月7日以“双眼视物模糊7天,双上肢麻木4天”就诊于我院门诊.7天前因感冒发烧后出现双眼眼眶周围疼痛,双眼视物略模糊,无视野缺损,无复视、视物闪光、亮点及变形,未行诊治,家中休养.4天前视物模糊加重,并出现双上肢麻木,遂就诊于某大型综合医院,查头CT示:未见明显异常;查颈椎MR示:C2~C6椎间盘轻度膨出;眼科检查示:双眼眼压均为12 mmHg(1 mmHg=0.133 kPa),验光视力双眼均为0.8.于入院前3天,转诊某大型眼科医院,查眼底示:双眼视乳头水肿,眼压:右眼10.3 mmHg,左眼10.1 mmHg,视力:右眼0.8,左眼0.3,头MR示:轻度脑白质稀疏.于入院前2天,再次转诊某大型脑系科专科医院行脑干听诱发检查:双侧脑干通路未见明显异常,视觉诱发电位:双眼全视野及半视野P100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低(左185.3 ms,右155.2 ms).
作者:赵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传统的纳甲法有阎明广和徐凤两种流派.从学术源流、开穴情况、研究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阎明广纳甲法在返本还原开穴、日干重见纳经穴、三焦经和心包经所寄等方面较徐凤纳甲法更符合子午流注针法取穴规律,不应被忽视和遗忘,应当加强传承和研究,以拓宽研究路径,丰富临床防治手段.
作者:苏绪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介绍李延芳老师针刺手法的学术经验.李老临证以轻柔浅刺为主要手法,提倡针下调气、双手进针和气至病所,尤重左手的押手作用.轻柔浅刺法:刺时右手持针,左手循经轻按以令经气得通,至腧穴处稍重按使局部营卫气血得散,右手遂将针轻轻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即止;点刺法:针刺浅,手法快,左手先循按欲刺经络,然后固定腧穴处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腧穴,行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李老擅长针下调气,认为针下调气是针刺的精髓,要求针刺务必以气为要,术者利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诸手法,使针下之气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乃徐徐从容、和缓如棉;双手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运用手法使之产生触电样针感,循经络分布路线“气至病所”.
作者:李利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的实质,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回顾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历史文献,从古籍记载注文探究,分析现存的几种观点如与经脉循行方向结合,细分左右、男女、手足;刺激量大小,操作时间长短;捻转手法属于螺旋运动等,发现捻转补泻的关键是决定三维运动的持针手型,捻转细分左右、男女、手足等,就同时忽略了捻转手法必然带有提插动作的立体效应.认为捻转补泻的实质不离《灵柩·丸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提播补泻原则.以此原则为指导,将捻转补泻手法应用于临床中,才能避免手法操作流于形式而陷入虚无飘渺的玄学.
作者:沈特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耳穴磁贴治疗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90例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耳穴组、针刺组.耳穴组以刺激耳穴皮质下、脑干、口、面颊、舌、咽喉为主,每次取一侧耳穴,3天更换磁贴1次;针刺组采用针刺风池、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水沟、通里为主,每次留针30 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6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4种不同性状食物的视频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主要指标为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口腔期滞留评分、咽喉期滞留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及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结果:治疗21天后,耳穴组1 mL液态碘氟醇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1.51±0.69)、口腔期滞留评分(1.17±0.38)、咽喉期滞留评分(1.30±0.66)均低于针刺组(2.51±0.67、1.63±0.72、1.67±0.75);10 mL液态碘氟醇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2.27±0.65)、口腔期滞留评分(1.60±0.50)、咽喉期滞留评分(1.49±0.51)均低于针刺组(4.19±0.73,2.30±0.51,2.41±0.50);10mL糊状碘氟醇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1.68±0.81)、口腔期滞留评分(1.11±0.31)、咽喉期滞留评分(1.10±0.31)均低于针刺组(3.91±0.68,1.63±0.76,1.60±0.76);1/4块碘氟醇蛋糕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2.60±0.65)、口腔期滞留评分(1.40±0.50)、咽喉期滞留评分(1.74±0.49),均低于针刺组(4.14±1.10,2.40±0.73,2.30±0.83),耳穴组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耳穴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4.9%(7/47),低于针刺组的55.0%(22/40,P<0.01);耳穴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8.5%(4/47),低于针刺组的50.0%(20/40,P<0.01);治疗21天后,耳穴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指标优于针刺组(均P<0.05).结论:耳穴磁贴治疗卒中后慢性期吞咽障碍有明确的疗效,同时能减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疗效优于针刺治疗.
作者:金海鹏;吴秋燕;张卫;谢俊杰;陈进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联合人工周期疗法与单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卵巢早衰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5例卵巢早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32例,采用口服安宫黄体酮片等西药人工周期疗法;埋线西药组33例,采用穴位埋线联合人工周期疗法治疗,穴位埋线穴取内关、足三里、关元、三阴交为主,两组均连续治疗半年、随访半年.根据Kupperman指数(MI)评分法评定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清促卵泡素(FSH)及雌二醇(E2)等血清性激素水平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随访时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埋线西药组优于西药组(8.17±1.19 vs 13.68±1.08,P<0.01);两组治疗后FSH降低(均P<0.01)、E2升高(均P<0.05);埋线西药组治疗后及随访愈显率分别为75.8%(25/33)和81.8%(27/33),优于西药组的67.9%(19/28)、53.6%(15/28,P<0.05,P<0.01).结论:穴位埋线联合人工周期疗法对改善卵巢早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疗效稳定,远期效果明显占优,其机制与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李卫东;许华群;唐敬强;邱海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针刺对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83例女性T2DM患者,肾阴亏虚型49例,阴阳两虚型34例.采用针刺治疗,根据分型选穴,肾阴亏虚型取太溪、神门、太冲、三阴交等;阴阳两虚型取肾俞、脾俞、胰俞、京门等.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并分析疗效与证型、年龄、病程、肥胖度和遗传的关系.结果:治疗后FPG、FINS、Homa-IR、TC、TG、LDL-C均明显下降(均P<0.01),ISI、Homa-β、HDL-C明显升高(均P<0.01);临床总有效率80.7% (67/83),其中肾阴亏虚型总有效率83.7% (41/49),阴阳两虚型76.5% (26/34),两证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结论:针刺对T2DM患者糖、脂质代谢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疗效与年龄相关.
作者:王媛;刘志诚;徐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急性胸胁痛,又称“岔气”,临床多由于外伤引起胸胁部气机滞乱,出现胸胁部刺痛、灼痛,甚或刀割样疼痛,转侧或咳嗽、深吸气时疼痛加剧,疼痛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剧烈者可放射至同侧肩部或背部.本病症为临床常见病,患者疼痛剧烈,寝食难安.我院于2009年开始采用动气针法配合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胸胁痛,现报道如下.
作者:琚保军;牛琳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温和灸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1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组(10只)和药物组(11只).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模型组不予治疗干预;艾灸组行温和灸治疗,取双侧“足三里”“神阙”穴,每日每穴灸治10 min,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用洛伐他汀胶囊按3.6 mg/kg的剂量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4周.4周后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血脂水平及CD40配体(CD40L)、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均能有效减少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P<0.05);降低sCD40L水平[模型组(8.310±1.221) ng/mL,艾灸组(7.097±0.846) ng/mL,药物组(7.354±0.631) ng/mL)],降低CD40L的表达[模型组(0.235±0.179)mm2,艾灸组(0.072±0.079) mm2,药物组(0.039±0.015) mm2];NF-cB的表达亦明显减少[模型组(0.145±0.052) mm2,艾灸组(0.052±0.012) mm2,药物组(0.036±0.013)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艾(P<0.05,P<0.001),艾灸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调CD40-CD40L的表达是艾灸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蔡海红;王玲玲;姜劲峰;吴姗;蒋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十二井穴是沟通表里经脉气血的通道.三棱针针刺井穴放血可起到退热、止痛、解毒、泻火、止痒、消肿、治麻、镇吐、止泻、急症解救等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由于十二井穴位于四肢末端,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丰富,对于疼痛的感觉更敏感,因此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其应用的频率.鉴于此,如何在井穴放血时使疼痛感减轻,甚至达到无痛化,就变得尤为重要.导师李岩主任医师,为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入室弟子、学术继承人.导师在贺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井穴放血无痛化不断归纳、总结、提高,现归纳如下.
作者:王剑歌;李岩;徐家淳;赵志恒;张仁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30例)和传统灸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强的腧穴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传统灸量组每次15 min,两组均每日2次,共治疗5天,第6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饱和灸量组愈显率为75.0%(21/28),传统灸量组愈显率为44.4%(12/27),饱和灸量组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P<0.05);两组患者腹泻、腹胀、腹痛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饱和灸量组腹泻、腹胀症状评分较传统灸量组降低更明显(0.87±0.13 vs 1.27±0.21,P<0.01;1.12±0.41 vs 1.32±0.26,P<0.05).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IBS疗效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消敏定量是个体化的动态灸量,因人而异,是热敏灸取得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付勇;章海凤;熊俊;李林;康明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针灸对于部队军事训练造成的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具有迅速解除疼痛、恢复功能的良好效果.随着对军事人员的心理状态、生物节律紊乱等影响部队战斗力问题的重视,针灸被逐渐应用于治疗慢性疲劳、战斗应激反应、创伤性脑损伤、创伤后应激障碍及调节生理节律.针灸对由军事训练及作战所造成的生理性损伤及心理创伤、应激障碍等精神方面疾病的治疗作用已被大量临床实践及研究所证实.采用针灸治疗不仅能节约大量卫生经费及医疗资源,还将大大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大多病例数较少,因此仍需针对军事人员展开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针灸对其生理及心理疾病的防治效果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作者:赵璐;李霄茜;陈红云;李伟红;周爽;周庆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百会穴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极高的穴位之一,取穴法的准确与否很重要.笔者在《针灸学》教学进行划经点穴的实践时,给学生布置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即在进行百会穴定位练习时,要求做如下记录:①简便取穴法:自然状态下两耳尖垂直向上连线的中点定出百会穴,然后用软尺测量出所定百会穴至前发际的实际长度距离(前发际不明显者测至印堂),单位统一为“cm”.②骨度分寸法:用软尺测出前发际至后发际的实际长度距离(cm),以及大椎至印堂的实际距离(cm),然后折算同身寸值(实际长度除以12或18),并测算入前发际5寸处的实际距离(cm).
作者:王欣;朱长刚;牛淑平;唐巍;蔡兴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2023传统医学战略中说:“虽然针刺疗法原本是中医的一个特色,但现在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使用.根据129个国家提供的报告,其中80%现在认可使用针刺疗法”.走向世界的针灸,对针灸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向针灸发源地的中国针灸界提出了挑战.据WHO的资料显示,“缺少研究数据”是目前传统医学管理中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在评价针灸疗效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暴露出研究方法中的诸多缺陷.如何提高研究中数据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疗法的可重复性,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要按照国际公认的规则,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已有成熟的诊疗方案或疗效明确的针灸疗法开展验证性研究.要建立合适的研究假说,选择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在符合伦理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解释性随机对照设计,采取中央随机,严格控制质量和数据管理,减少偏倚和病例脱落;同时要注意研究透明化,对研究方案进行注册并尽可能发表,研究报告要符合国际上公认的发表规范.这样的研究可以提高针灸的公认度,为产生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支撑.
作者:刘保延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