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傍针关刺并合谷刺治疗缝匠肌损伤23例

温元强;陈立;温伯平

关键词:缝匠肌损伤, 傍针刺, 关刺, 合谷刺
摘要:笔者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以傍针关刺并合谷刺治疗缝匠肌损伤23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3例患者均来自成都军区机关医院疼痛科门诊,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2~53岁;病程1个月~2年.多以大腿前内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沿缝匠肌走行处可触及压痛,以起止点处更明显,部分患者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屈髋屈膝、大腿内收内旋和屈小腿抗阻等动作时,疼痛加重;缝匠肌紧张试验、“4”字试验阳性.排除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骨折引起的大腿疼痛患者.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舌咽神经痛案

    患者,女,63岁,初诊日期:2013年9月17日.主诉:左侧舌咽部疼痛1月余.病史: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始发左侧舌咽部疼痛,并向同侧内耳道放射,多在进食吞咽或讲话张口时发作.就诊于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MRI示:双侧额顶枕叶皮层下及深部白质散在缺血变性灶,右侧小脑半球散在缺血变性灶.临床诊断为舌咽神经痛,经服用卡马西平治疗后未能改善.近期吞咽唾液亦引发疼痛,症状越发严重,故前来我科诊治.检查:面部表情痛苦,言语低微唯恐诱发疼痛,张口、伸舌则疼痛加剧,左侧舌根部、咽腭弓、外耳道可触及疼痛触发点;舌质淡红、舌边有瘀斑、舌下脉络瘀紫、苔薄白,脉弦细.诊断:舌咽神经痛.治疗以疏风、通络、化瘀、止痛为主.

    作者:王声强;汪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傍针关刺并合谷刺治疗缝匠肌损伤23例

    笔者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以傍针关刺并合谷刺治疗缝匠肌损伤23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3例患者均来自成都军区机关医院疼痛科门诊,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2~53岁;病程1个月~2年.多以大腿前内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沿缝匠肌走行处可触及压痛,以起止点处更明显,部分患者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屈髋屈膝、大腿内收内旋和屈小腿抗阻等动作时,疼痛加重;缝匠肌紧张试验、“4”字试验阳性.排除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骨折引起的大腿疼痛患者.

    作者:温元强;陈立;温伯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辨证取穴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远期疗效的临床评价研究

    目的:比较辨证取穴针刺和西药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辨证针刺组(35例)与西药组(35例).辨证针刺组,针刺穴取足三里、内关,实证加太冲、内庭,虚证加公孙、阴陵泉,每个穴位及其辅助针刺点(旁开穴位近心方向2mm处再刺一针,为辅助针刺点)接同一对电极,予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每天1次;西药组口服多潘立酮,每次10 mg,每日3次.两组均5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随访时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情况.结果:辨证针刺组在治疗后及各随访时间点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西药组在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时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而在治疗后4个月、5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西药组比较,辨证针刺组在治疗后及各随访时间点患者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的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辨证取穴和多潘立酮均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但多潘立酮远期疗效差,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近期及远期疗效确切.

    作者:李朵朵;岳增辉;许丽超;谢涛;胡岗珠;杨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刺肌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2例

    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笔者采用刺肌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2例病例全部来源于天津市南开医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9例,女23例;年龄35~69岁;病程短1个月,长3年.全部患者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阳性,伸肌腱抗阻试验阳性,肱骨外上髁局部按压明显疼痛.排除肱骨小头剥脱性骨软骨炎、腕管综合征、肘关节内翻性失稳.

    作者:马先林;李志道;徐立;李兰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捻转补泻法与提插补泻法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裸眼远视力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补泻方法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裸眼远视力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240只患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泻组和提插补泻组,每组60例(120只患眼),另设戴镜组60例(120只患眼)作对照.两治疗组均针刺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风池、足三里、光明、三阴交穴,分别采取捻转补泻法和提插补泻法,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戴镜组白昼戴镜.比较3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裸眼远视力变化.结果:捻转补泻组总有效率为87.5%(105/120),优于提插补泻组的69.2%(83/120,P<0.05);捻转补泻组、提插补泻组治疗后裸眼远视力均明显提高(均P<0.05);戴镜组裸眼远视力无改善(P>0.05);捻转补泻组较提插补泻组裸眼远视力提高更明显(0.75±0.23 vs 0.68±0.24,P<0.05).对96例(192只患眼)针刺治疗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视力稳定在原水平者占87.0%(167/192),视力下降13.0%(25/192).针刺组患者年龄越小、基础视力越好、病程越短,治疗后裸眼远视力提高越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效果肯定而持久,且捻转补泻法优于提插补泻法,年龄、基础视力、病程对临床疗效有影响.

    作者:陶晓雁;赵百孝;韩笑;董晓宇;严安;任绪茹;刘彦汶;曲畅;夏淑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穴位注射联合梅花针治疗小儿植物状态: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在基础治疗上配合穴位注射联合梅花针与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植物状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48例植物状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在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导平治疗仪及按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及梅花针叩刺,将醒脑静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两两分为一组,共6组,每组连续使用10天,分别注射于百会、涌泉、风府、哑门等穴,每穴0.5mL,每天1次,联合梅花针叩刺背部督脉及夹脊穴;对照组采用胞磷胆碱钠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静脉点滴.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2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20天、40天、60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植物状态评分和平均痊愈时间.结果:治疗20天、40天、60天后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58.3%(14/24)、70.8%(17/24)、79.2%(19/24),对照组分别为20.8%(5/24)、45.8%(11/24)、58.3%(14/24),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治疗20天、40天、60天后各时间点植物状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3.34±2.41 vs 2.64±1.56,6.20±1.46 vs 4.34±1.64,11.26±2.63 vs8.75±2.18,均P<0.05);观察组平均痊愈时间为(45.67±16.24)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5.34±4.57)天(P<0.05).结论:基础治疗配合穴位注射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小儿植物状态疗效可靠.

    作者:唐英;尚清;周立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输注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输注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组(A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和单纯丙泊酚组(C组).A组患者取双侧合谷、劳宫、内关和外关穴位粘贴电极电刺激20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且维持通电直至检查结束.B、C两组不行电刺激,麻醉开始前B组先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然后3组患者均行静脉输注丙泊酚麻醉,分别记录入室后不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记录各组患者丙泊酚的诱导用量和总用量及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3组间检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早于B组、C组[(220.3±110.5)s vs (285.6±109.4)s、(290.1±105.1)s,均P<0.05];C组丙泊酚的用药总量大于A组、B组[(288.5±26.7) mg vs (225.1±30.2) mg、(230.4±29.3) mg,均P<0.05];C组的诱导用药量亦大于A组、B组[(193.7±42.3) mg vs (152.3±36.1)mg、(155.4±40.5)mg,均P<0.05];检查过程中A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较B组和C组平稳;A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C组[3.3% (1/30) vs 26.7%(8/30),0%(0/30) vs 20.0%(6/30),均P<0.05];A组供氧不良发生率低于B组[6.7%(2/30) vs 33.3%(10/30),P<0.05];术后调查无患者发生术中知晓及不适记忆.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输注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时,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不良反应少,且能减少患者的麻醉药用量、缩短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可有效地应用于支气管镜检查.

    作者:漆升;吴新勤;陆小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针刺对脑出血初期患者血压及血肿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对高血压脑出血初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4例小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7例.常规治疗纽予监护、氧疗、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予脱水剂、降压药控制血压或手术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予针刺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分别于入院时、发病4h、6h和12h时针刺.全程血压监测,发病6h、24 h时复查头颅CT,比较两组各时间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颅内血肿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1)血压:在入院至发病12 h时段,常规治疗组SBP、DBP、MAP升高明显,针刺组SBP、DBP、MAP升高较低,组间SBP[(164.3±21.6)mmHg vs (158.6±21.5) mmHg]、MAP[(113.4±4.9) mmHg vs (106.7±6.1) 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12h至24 h,针刺组SBP [(147.3±21.6) mmHg vs(158.4±23.5) mmHg]、MAP[(97.2±5.3) mmHg vs (106.6±5.1) mmHg]较常规治疗组回落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肿体积:入院至发病6h,针刺组为(2.67±0.33) mL,常规治疗组增加量为(4.15±0.7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至发病24 h,针刺组为(3.14±1.18) mL,常规治疗组增加量为(5.57±1.26) m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发病3天内均逐渐上升,针刺组第1天评分(38.39±6.84)与常规治疗组(42.37±7.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天后评分针刺组(24.68±5.42)与常规治疗组(29.74±7.36)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未出现明显血压升高高峰,24 h内继续出血量较少,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针刺治疗对早期脑出血有积极意义.

    作者:陶文强;方海云;邹佐强;罗翌;李尹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靳三针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与西药对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3例.针刺组针刺鼻三针(迎香、上迎香、印堂,前额头痛时加攒竹)与背三针(大抒、风门、肺俞),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每次5 mg,每日1次,共治疗20天.观察两组患者变应性鼻炎症状与体征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9%(31/33),优于西药组的72.7%(24/33,P<0.01);两组治疗后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治疗后针刺组以上各项评分均低于西药组(症状评分:4.70±2.07 vs6.55±2.69,体征评分:0.85±0.67 vs 1.45±0.62,总评分:5.36±2.70 vs 8.00±2.91,均P<0.01).结论:靳三针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疗效较好,优于口服西药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

    作者:欧宛新;罗秋燕;林青梅;林秀华;曹玉梅;马晓薇;邝杰超;佘晓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电针治疗不同类型功能性便秘效应特点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不同类型便秘在起效时间和改善症状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38例便秘患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9例、结肠慢传输型(STC) 10例、盆底失弛缓型(PFD) 10例、直肠推进力不足型(IDP)9例.采用腹部和骶部穴位天枢、腹结、肾俞、大肠俞等穴进行电针治疗,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比较各组起效时间、起效日的便秘临床症状评分和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各组起效时间为IBS-C型(1.78±0.83)天、IDP型(3.11±1.90)天、STC型(4.10±1.85)天、PFD型(4.30±2.00)天,IBS-C型与STC型、PFD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各型起效日症状总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且IBS-C型优于其他3型(P<0.05,P<0.01).③电针对各型便意或排便频率有改善(P<0.05,P<0.01),其中对STC型和PFD型二者均有改善,且对STC型排便频率的改善更显著(P<0.01);电针对各型排便不尽或肛门坠胀均有改善(均P<0.05),其中对IBS-C型二者均有改善(均P<0.05);电针对IBS-C型、STC型、PFD型腹胀或腹痛有改善(均P<0.05);电针对各型排便费力程度、每次排便花费时间以及便质的改善均不明显(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4个类型的便秘具有起效快捷的效应特点;同一电针刺方案对各类型便秘所改善的症状不同;改善的症状集中在便意或排便频率、排便不尽感或肛门坠胀和腹胀腹痛3个方面;电针对各类型便质、排便费力程度或每次排便花费时间的改善均不明显.

    作者:周惠芬;丁曙晴;丁义江;王玲玲;刘翚;方健;杨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针灸与单纯针灸比较对变应性鼻炎的远期疗效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加埋线组(36例)与针灸组(33例).针灸组针刺迎香、上迎香、印堂、上星、通天、足三里,并于足三里、肺俞、大椎、风门加艾灸治疗.针灸加埋线组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穴位埋线,于肺俞、风门、脾俞、肾俞、中脘和气海穴埋线.两组均治疗4周,并在治疗前、治疗后及完成治疗后4周随访,观察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评分(RQLQ).结果:观察中,针灸组脱落2例,针灸加埋线组脱落3例.治疗后针灸加埋线组显效率为72.7%(24/33),针灸组为48.4%(15/31),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后4周随访针灸加埋线组显效率为57.6%(19/33),针灸组为22.6%(7/31),针灸加埋线组的远期疗效优于针灸组(P<0.05).RQLQ量表方面,两组患者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随访时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随访时针灸加埋线组在睡眠、情感方面改善优于针灸组(3.27±3.23 vs4.61±3.56,3.48±3.67 vs 5.81±4.15,均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其作用更多的表现在远期疗效方面.

    作者:陈超;李迎春;邱宝珊;黄晓萍;庄礼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针灸配合三棱针放血治疗麻木52例

    笔者采用针灸配合三棱针放血治疗麻木5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52例均为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湖北省十堰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与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36例;年龄30~76岁,平均53岁;病程短3年,长27年;头皮麻木21例,指趾麻木23例,四肢麻木5例,唇舌麻木3例;其中气血虚弱兼寒凝型29例,症见:四肢麻木或伴手足、头皮麻木,身体重着、酸楚,遇寒更甚,形瘦色苍,可伴眩晕、心悸、失眠、健忘,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沉弱或沉迟;脾虚痰瘀型18例,症见:唇舌、手足麻木日久,麻木处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掐指不觉,肌肤粗糙,或头面、指趾端发麻或木然不知痛痒,伴自汗畏风、短气乏力、便溏,舌质淡紫嫩胖、边有齿痕,脉沉涩弱;阳虚阴盛型5例,症见:指趾麻木兼形寒肢冷,精神不振,畏寒,乏力,舌淡胖有瘀斑、苔白或黑灰,脉沉细涩.查体时神经系统有相应的浅感觉障碍,排除中风、肿瘤等其他疾病引起.

    作者:明翠丽;张青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效寄金针渡民厄仁心妙手誉杏林——记近代针灸名医吴效仁

    吴效仁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针灸临床和教育事业,在其近50年的针灸临床、教学、研究工作中,融汇中西,推陈出新,临床上针药并施,配穴灵活,注重针刺手法的规范和运用,对高血压痛、中风病及各种痛证等疾病的针刺治疗均有所创新.反对针灸治学的门户之见,提倡应博采众长与融汇贯通,方成良医.吴效仁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言传身教,一丝不苟,为针灸理论、实践及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者:李嘉健;马迎歌;王丽平;王麟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和常规灸量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强的2个穴位上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常规灸量组每穴灸15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共治疗4天,第5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共治疗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饱和灸量组治疗后愈显率为56.7%(17/30),6个月后随访时愈显率为60.0%(18/30),均优于常规灸量组的26.7%(8/30)与30.0% (9/30) (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临床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饱和灸量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常规灸量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后:22.32±4.64 vs 17.43±3.21,随访:23.01±4.76 vs 18.32±2.13,均P<0.01).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CSA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者.

    作者:周小平;林华;付勇;万晓勇;方鹏;揭建勇;邱春林;吴会平;周娟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嗅觉丧失案

    患者,女,13岁,于2013年10月21日就诊.主诉:嗅觉丧失9月余.病史:2012年冬滑雪摔跤后嗅觉突然丧失,求治于各种医学治疗方案9个月无任何改善,如西医的消炎、神经营养治疗,中医宣肺通鼻如苍耳子、薄荷等中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患者确定摔跤时无外伤,且颈部以上未接触地面.刻下症:除嗅觉丧失外,无其他不适症状,否认鼻塞、头昏、头痛、心慌、易感冒等;视觉、味觉、饮食、大小便均正常,舌尖红、苔薄黄,脉弦.迎香、合谷、列缺、孔等穴位按压无明显感觉,唯有膻中压痛明显.

    作者:陈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大鼠巨噬源性泡沫细胞形成及其胆固醇外流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模型饮控组(C组)、模型加电针组(D组)及模型饮控加电针组(E组),每组8只.A组大鼠连续普通饲料喂养,其余4组用高脂饲料饲喂法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后,C组、E组改用普通饲料喂养,同时D组、E组电针“丰隆”穴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治疗28 d后,提取各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用油红O染色检测泡沫细胞形成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巨噬细胞内总胆固醇(TC)含量,分析其胆固醇外流率.结果:B组、C组、D组大鼠油红O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巨噬细胞内TC含量较A组均显著增加(均P<0.01),C组、D组、E组阳性细胞计数、细胞内TC含量较B组显著减少(均P<0.01),其中D组较C组下降明显(均P<0.01).与C组、D组比较,E组阳性细胞计数、TC含量明显减少(均P<0.01),与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C组比较,D组、E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外流率显著增加(均P<0.01),且E组较D组增加明显.结论:电针“丰隆”穴能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提高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外流率,可预防和逆转泡沫细胞形成,对于治疗高脂血症和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盈芳;田佳玉;肖颖;武欢;黄浩;张红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针刺与药物对比治疗更年期烦躁: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针刺与药物治疗更年期烦躁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更年期烦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1例)和药物组(29例).针刺组采用温通针法,取穴以合谷、太冲为主,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药物组口服地西泮片2.5 mg,每日3次,共服用23天.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积分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积分进行比较.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7.1%(27/31),药物组为82.8%(24/29),两组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改良Kupperman积分和心理状态测定SRHMS积分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以上2项评分较药物组降低更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upperman:15.23±6.19 vs 18.45±5.37; SRHMS:116.29±38.24 vs 140.34±42.15,均P<0.05).结论:针刺与药物两种疗法对更年期烦躁症都有治疗作用,但温通针法针刺四关穴为主疗效优于地西泮片.

    作者:口锁堂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针刀疗法与针刺拔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针刀疗法与针刺拔罐疗法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刀组(30例)和针罐组(30例).针刀治疗在枕骨上项线、颈项两侧肌肉、项中线、两侧斜方肌、肩胛骨的内缘选点操作,只治疗1次;针罐治疗取风池、风府、天柱、大椎、肩井、颈4~颈6夹脊穴、后溪、阿是穴,常规针刺后于局部拔罐,隔日1次,共治疗6次.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3、6个月随访颈项僵硬拘紧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针刀组痊愈9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70.0%(21/30),总有效率为96.7%(29/30);针罐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愈显率为56.7%(17/30),总有效率为93.3%(28/3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疗效明显优于针罐组.颈项僵硬拘紧改善情况在治疗后1、3、6个月随访时针刀疗法均明显优于针罐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颈项疼痛的缓解方面两种方法均有效,但针刀组在治疗后3、6个月随访时缓解程度要明显优于针罐疗法(均P<0.01).结论:针刀疗法在改善局部僵硬拘紧症状及缓解疼痛方面优于针罐疗法,且治疗时间短.

    作者:曹丽;王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颅脑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案

    患者,男,18岁,于2013年8月20日入院.主诉:左眼视物不清1月余.现病史:1月前于军队训练时异物击中左眼眶并残留于脑内,1h后意识丧失,急诊于当地医院行开颅手术及药物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2周后意识恢复,伴右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左眼视物不清,左眼睑下垂.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颅脑损伤术后”收入我科,予营养神经、改善脑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视力无明显好转,仍觉左眼视物不清,视力下降.

    作者:李凌鑫;尹琳;何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应用于穴位脑区功能效应的研究进展

    收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等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针刺穴位脑区功能效应的研究文献,分别从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单穴、双穴及多穴配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评论.结果表明针刺穴位可特异性地激活相应的脑区;针刺不同的穴位,所激活的脑区是有差异的.然而目前已开展的研究中仅以单穴、双穴及三穴为主,缺乏对临床常见穴位配伍效应的观察;且由于操作规程、针刺补泻手法、穴位刺激强(深)度、留针时间等因素的不统一,客观上影响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操作规程,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偏倚因素,尽量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其中枢效应机制.

    作者:苏强;张剑宁;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