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患者垂体腺瘤的治疗

杜蕾;杨敏;王旭辉;李世亭

关键词:老年人, 垂体腺瘤, 手术入路, 经蝶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垂体腺瘤治疗的手术入路及疗效.方法 将35例老年垂体腺瘤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手术入路选择、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肿瘤总体全切率82.86%(29/35),其中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组肿瘤全切率为80.95%(17/21),经颅入路组肿瘤全切率为85.71%(12/14).随访6~24个月,3例经堞入路患者肿瘤复发,再次行经颅入路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治疗垂体腺瘤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肿瘤位于鞍内、鞍上或向蝶窦生长的大部分老年患者.经双额底入路肿瘤全切率高,适用于肿瘤主要向鞍上及鞍旁生长的大型侵袭性肿瘤.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TRAF2 K48聚泛素化位点的研究

    目的 筛选K48聚泛素链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2,TRAF2)上的主要修饰位点.方法 比较不同物种间的TRAF2氨基酸序列,选出人TRAF2上保守率在90%以上的赖氨酸.构建人野生型TRAF2的表达载体及保守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的突变表达载体.将不同的TRAF2表达载体与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共转至293FT细胞中,通过荧光素酶检测NF-κB激活情况.结果 人TRAF2上共有8个保守率在90%以上的赖氨酸,酶切及测序结果证明本研究成功构建TRAF2野生型和突变型表达载体.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明TRAF2-K320可能是K48聚泛素链的主要修饰位点.结论 TRAF2-K320位点对TRAF2介导的NF-κB激活具有负向调控作用.

    作者:白红妹;陈小平;陈正虎;杨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长期随访观察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后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因素与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6年6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83例,观察ASD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否、融合位置、融合范围及是否“悬浮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4~127个月,平均104.7个月.共有24例(28.9%)患者出现ASD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8例发生于融合节段近端,6例发生于远端.术前存在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以及高位腰椎(固定的近端椎体为L1~L3)融合均为术后ASD出现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融合范围以及是否行“悬浮固定”对ASD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出现ASD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伤残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scores,JOA)的改善率均优于出现ASD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状态、融合部位与术后ASD发生率存在一定相关性,ASD对腰椎融合术的远期预后具有明显影响.

    作者:马敏;吴德升;黄宇峰;巴兆玉;赵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老年患者垂体腺瘤的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垂体腺瘤治疗的手术入路及疗效.方法 将35例老年垂体腺瘤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手术入路选择、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肿瘤总体全切率82.86%(29/35),其中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组肿瘤全切率为80.95%(17/21),经颅入路组肿瘤全切率为85.71%(12/14).随访6~24个月,3例经堞入路患者肿瘤复发,再次行经颅入路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治疗垂体腺瘤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肿瘤位于鞍内、鞍上或向蝶窦生长的大部分老年患者.经双额底入路肿瘤全切率高,适用于肿瘤主要向鞍上及鞍旁生长的大型侵袭性肿瘤.

    作者:杜蕾;杨敏;王旭辉;李世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气腹及体位对胃内容物反流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体位腹腔镜手术中食管下段pH值的变化,探讨气腹与体位对胃内容物反流的影响.方法 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30例分为A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女性患者30例分为B组.两组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气腹压力13 mmHg,监测并记录气腹前(T1)、气腹平卧位(T2)、气腹调节体位(A组为头低足高30°,B组为头高足低30°)后10 rnin(T3)的食管下段pH值(pHi),术后分析pHi监测结果.结果 A组患者pHiT2时较T1时小(P<0.05),T3时较T2时小(P<0.05);B纽患者pHiT2时较Ti时小(P<0.05),T3时较T2时大(P<0.05);两组间T1和T2时pHi无显著差异,A组T3时pHi小于B组(P<0.05).A组有1例“pH<4反流事件”即酸反流,发生于气腹平卧位至手术结束之间,共4次,长持续时间45 min,低pH值0.9;B组未发生酸反流.结论 腹腔镜手术增加了胃内容物反流的风险,尤其是采取头低足高位时.

    作者:唐晨程;张晓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仙茅苷对H2O2氧化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仙茅苷对H2O2氧化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DMSO溶剂对照组(0.1%)、H2O2氧化损伤组(200 μmol/L)、槲皮素干预组(槲皮素30 μmol/L+ H2O2 200 μmol/L)、低浓度仙茅苷干预组(仙茅苷0.5 μmol/L+ H2O2 200 μmol/L)、中浓度仙茅苷干预组(仙茅苷5 μmol/L+ H2O2μmol/L)、高浓度仙茅苷干预组(仙茅苷50 μmol/L+ H2O2 200 μmol/L).用H2O2氧化损伤经槲皮素及不同浓度仙茅苷预培养24 h的心肌细胞,18h后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心肌细胞内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并测定心肌细胞的凋亡率和生长抑制率.结果 H2O2氧化损伤后LDH、MDA含量明显升高,GSH-px活性明显下降,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均增加(P<0.01);而经槲皮素、不同浓度的仙茅苷预处理组的心肌细胞,LDH、MDA含量明显下降,GSH-px活性明显升高,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均降低(P<0.01);且仙茅苷对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仙茅苷预处理心肌细胞可保护H2O2所诱导的氧化损伤,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王洁;汪云开;来晏;李纪明;罗裕;刘学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糖尿病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3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反流性疾病症状问卷(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RDQ)调查,依据RDQ评分分为RDQ≥12分组和RDQ< 12分组,比较两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臀围、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并分析上述测量数据与RDQ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RDQ≥12分组的腰围、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RDQ< 12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Q评分与BMI、腰围、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r分别为0.174、0.397、0.231、0.351,P均<0.05).结论 体质量、BMI、腰围及腰臀,糖化血红蛋白均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影响因素.

    作者:罗斌;吴萍;周璐;陈胜芳;汪海晴;王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肩关节脱位外旋固定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分析系统性评价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内旋位固定与外旋位固定疗效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0期)、MEDLINE(1966年至2013年10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13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3年10月)、PubMed(1966年6月至2013年10月)、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收集关于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内旋位固定与外旋位固定疗效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7篇,包含6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初发性肩关节脱位后,肩关节脱位复发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2.43,95% CI:1.16~5.11,P=0.02),外旋位固定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再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内旋组.结论 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应用外旋位固定可明显降低患者肩关节脱位的复发率,优于传统的内旋位固定法.

    作者:单连成;左冬青;华莹奇;刘俊建;郑龙坡;蔡郑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neuroplastin65对小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neuroplastin65对小鼠神经细胞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25~ 30 g SPF C57BL/6野生雄性小鼠4只,同体质量的NP65(-/-)雄性小鼠4只,分为两组,多聚甲醛和生理盐水灌注固定取材,以14 μm冰冻切片.使用尼式染色,对比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密度.25 ~ 30 g的C57BL/6,野生型雄性小鼠8只,同质量NP65(-/-)雄性小鼠8只,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卒中模型,缺血损伤2h后再灌注,7d以后分别取野生小鼠和NP65(-/-)小鼠大脑组织,灌注固定取材,以4μm石蜡切片,尼氏染色观察两组小鼠神经元存活情况以及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NP65(-/-)小鼠海马和皮质神经元与野生小鼠神经元数量无明显差别;敲除组小鼠的神经元的存活数量较野生型小鼠多;TUNEL染色结果显示,野生小鼠神经元的凋亡数量较NP65(-/-)小鼠多.结论 neuroplastin65的敲除对小鼠神经元产生了影响,这可能会导致小鼠某些神经功能的改变.

    作者:张海波;刘利芬;斯依提·阿木提;黄良;吴爽;袁琼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PD-1/PD-L与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目前可应用的治疗方法有限,且效果欠佳.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在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变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数量和功能,并影响疾病预后.本文就PD-1/PD-L与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程婷婷;李红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复方蒲黄汤对缺血性脑损伤小鼠脑组织中Parkin、Cyclin E蛋白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缺血性脑损伤小鼠脑组织中Parkin、细胞周期素E(Cyclin E)蛋白在用药前后的表达变化,探讨复方蒲黄汤对缺血性脑病的神经保护机制及Parkin蛋白与缺血性脑病的关系.方法 48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每组各16只.药物组用复方蒲黄汤干预缺血性脑损伤小鼠模型,等量生理盐水灌注胃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于损伤后0、6、12、24 h断头取脑,免疫组化检测Parkin、Cyclin E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Parkin的表达较高,12h后达到高峰,12 ~24 h下降,但总体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组Parkin整体表达变化类同模型组,但各亚组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24 h处下降趋势明显缓于模型组.模型组与药物组Cyclin E的表达都较高,其中12 h处模型组依旧上升,而药物组开始下降,模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与药物组在0、24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h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蒲黄汤可能通过诱导Parkin过表达及抑制Cyclin E表达,达到对缺血性脑病神经元损伤的早期防护.

    作者:袁瑾静;夏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贝伐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贝伐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发表的关于贝伐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主要观察终点是总体生存时间,次要观察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时间、总体缓解率和安全性.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终纳入10个研究和6 977例受试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组相比,使用贝伐单抗能延长结直肠癌的总体生存时间(HR=0.848,95% CI:0.747 ~0.963)和无进展生存时间(HR =0.617,95% CI:0.530~0.719),提高总体缓解率(OR=1.627,95%CI:1.199 ~2.207);贝伐单抗虽增加≥3级高血压、蛋白尿、出血、血栓以及胃肠道穿孔的发生率(P<0.05),但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结论 贝伐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疗效更佳,且安全性高.

    作者:郑盈;徐雷鸣;陆震宇;张智勇;刘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乳头状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乳头状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通过搜索中外数据库获得符合入选标准的6篇文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 共6个临床研究1 315例符合入选条件,其中632例进行了甲状腺全切除术加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683例单行甲状腺全切术.清扫组84例复发,采样组62例复发.与单行甲状腺全切组相比,联合清扫手术组术后复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乳头状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影响不明显.

    作者:余松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清尿酸水平和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关系.方法 选择CHF患者276例作为CHF组,NYHAⅡ级88例,Ⅲ级106例,Ⅳ级患者有8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UA水平和RDW,同时比较CHF组显效、有效、无效患者的血清UA水平和RDW.结果 治疗前,CHF组血清UA水平和RD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心功能分级的增加,CHF组患者血清UA水平和RDW逐渐升高(P<0.05).治疗后,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血清UA水平和RDW均明显下降(P<0.05),且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血清UA水平和RD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显效和有效的患者血清UA水平和RDW均下降(P<0.05),治疗无效的患者血清UA水平和RDW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血清UA水平和RDW可以判断CHF患者的治疗效果极预后.

    作者:钟葛瑾;薛冰;丁东新;沈琪;缪以颖;蔡文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树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气管支气管树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5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气管支气管ACC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4~ 63岁,平均年龄48.9岁.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 发生在气管的ACC 18例,发生在支气管的17例,分为腔内外结节型、管壁浸润型、单纯腔内结节型、周围结节型.结论 MSCT有助于早期发现、诊断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树ACC.

    作者:虞栋;孙希文;江森;揭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唑来膦酸对兔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 观察注射用唑来膦酸对兔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胫骨中段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骨折模型,随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后注射唑来膦酸0.1 mg/kg,对照组注射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在骨折模型建立后的第1、2、3、4、6周,通过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TRAP-5b)水平.在建模后的第2、3、4、6周,测定骨折端骨密度.结果 实验组血清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第3、4周,实验组外骨痂平均面积较对照组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阶段对比,实验组TRAP-5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密度多数观察时间高于对照组,第4周时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唑来膦酸对稳定固定的兔胫骨横断骨折的愈合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龚冲丞;关明;孙贵新;谭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A199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CA199的变化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8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并按HbA1C水平分为血糖控制差组(A组,56例,HbA1C >7.5%)、控制尚可组(B组,59例,HbA1C 6.5%~7.5%)、控制良好组(C组,65例,HbA1C <6.5%),选取同期6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D组).检测各组血清CA199、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比较各组CA199的水平,并分析与上述各变量间的相关性.以lnCA199为因变量,其余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变量对其影响程度.结果 方差分析显示A、B组CA199显著高于C、D组,且A组更高于B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A199水平与FBG(r =0.179,P=0.016)、HbA1C(r =0.424,P<0.001)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bA1C是影响lnCA199的独立危险因素(β=0.388,P<0.001).结论 血清CA199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低水平升高,考虑可能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密切相关.

    作者:征海华;戚蓓蓓;宋文春;程雪;雷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发生在手术麻醉以后的可逆性或长期存在的严重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群.POCD需要与痴呆和术后谵妄相鉴别.近年来,许多危险因素被认为与POCD的发生有关,然而其确切的病因仍未知.本文就POCD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宇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82例(心衰组)、同期住院的心功能代偿的心脏病患者(代偿组)48例、健康对照患者(健康组)64例,进行心功能和肾功能各项指标比较,观察老年心力衰竭时心功能与肾功能的关系.结果 心衰组UMA、Cystatin C较对照组及代偿组明显升高,UMA、Cystatin C水平与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以肾小球滤过功能为特征的早期肾功能损害.

    作者:陈维杰;李瑾;樊美红;林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总结226例以急性非创伤性胸痛为主要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因和诊断方法的统计分析.结果 以急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非创伤性疾病中,心源性123例,占54.42%,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2例,占5.31%;急性冠脉综合征81例,占35.84%;非心源性胸痛103例,占45.58%,以肺炎、支气管炎为常见(31例,占13.72%).两者在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胸痛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医生应思路清晰,尽快明确诊断,使高危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作者:支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SIRT1与血液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SIRT1(silent mating-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ue 1)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通过对底物的去乙酰化修饰,参与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进而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SIRT1参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并表现出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这可能与肿瘤的类型及其复杂的上下游信号通路有关.SIRT1及其通路有望为复发、难治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李子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