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坚红;林宏
直肠给药是把祖国医学传统的导药法与现代医学的灌肠法相结合的给药方法。它是将制剂注入直肠或乙状结肠内,药物经肠壁周围丰富的血管、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的作用。临床常用方法有中药煎剂保留灌肠、直肠点滴、直肠透析及中药栓剂或原药塞肛等。常用剂型有栓剂、明胶胶囊、保留灌肠液、微型灌肠液和泡沫剂等。因该给药方法与口服比较有吸收快、避免了肝脏的首……
作者:马莉;唐建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据统计,80%以上的晚期癌症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癌痛可由癌肿增殖侵袭周围组织引起,亦有因转移至骨骼或直接侵犯神经而致疼痛者。由于晚期癌肿变症丛生,以往对癌痛的辨证各家不一。笔者从“血瘀”论治,自1998年11月至2001年5月,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癌痛3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华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舒肝冲剂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和胃粘膜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①幽门结扎及醋酸浸渍造成大鼠胃溃疡模型;②束缚应激法及乙醇灌胃造成大鼠胃粘膜损伤模型,观察该药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结果:舒肝冲剂高、中剂量组对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及大鼠束缚应激法引起的胃粘膜损伤有显著的防治作用;高剂量组对醋酸浸渍造成的胃溃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小剂量组对灌服乙醇引起的胃粘膜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结论:舒肝冲剂对大鼠胃溃疡及急性胃粘膜损伤具有预防治疗作用。
作者:刘红;戚敏;胡香杰;贾丹辉;张贵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中医学认为,《伤科补要》“脊者,自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腰骨者,即脊骨之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也。”并认为腰脊与肝肾督脉膀胱经关系密切。上海魏氏伤科认为椎间盘为“腰骨垫膜”。如扭跌震动,肝肾亏虚,势膜退变而致腰骨垫膜撕裂移位,腰骨两侧失去平衡,腰腿气滞瘀凝,经络壅阻,或经络气血衰退,筋脉拘挛疼痛。……
作者:尤清波;肖艳;郑战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以大黄为主组方治疗小儿急性肾衰(ARF)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小儿ARF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直肠透析,对照组22例单纯内科西药治疗。根据治疗前后的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衰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邓燕;韦芳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小儿急性髋关节滑膜炎,临床又称为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小儿髋关节半脱位或假性脱位、小儿髋关节错缝、小儿闪髋症、小儿髋关节圆韧带嵌顿等。笔者临床10余年治疗本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作者:廉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进行规范的辨证分型,同时对可能导致输卵管阻塞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各因素与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符合条件的491例患者分为阻塞组和非阻塞组,阻塞组共305例,非阻塞组186例。比较阻塞组各证型构成比,并对流产次数、腹部手术史、性传播疾病史和输卵管阻塞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泌乳素、流产次数、初潮年龄、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传播疾病史与各证型、病程和血瘀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血瘀证的构成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5)。气滞血瘀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5),但湿热瘀阻、痰瘀互结、肾虚血瘀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之间的证型构成比进行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5~0.05),同时对可能导致输卵管阻塞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流产次数、腹部手术史、性传播疾病是输卵管阻塞的危险因素(OR分别等于3.6151、3.070、2.008)。痰瘀互结证、湿热瘀阻证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之间具有相关性(RR分别等于8.163、4.141)。初潮年龄的延迟对于肾虛血瘀是危险因素(OR=1.1559)。病程的延长对于血瘀证是一个危险因素(OR=1.3375)。结论:血瘀是输卵管阻塞的主要病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中常见证型为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湿热瘀阻、肾虚血瘀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初潮年龄的延迟与肾虛血瘀之间具有相关性,病程的延长对于血瘀证是危险因素。
作者:钟秀驰;严英;张玉珍;邓伟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PV)是一种骨髓干细胞异常导致的红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则性骨髓纤维化同属于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属少见病,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为面红如醉酒状,头痛、眩晕、耳鸣,皮下出血等血液循环障碍表现,甚者可出现精神改变或脑出血、脑血栓等脑血管意外,肝脾肿大,还可有全身瘙痒,血压升高等症状。后期常伴发骨髓……
作者:孙金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95年以来,笔者自拟愈瘫汤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6例,并设对照组对比观察,获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共62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中,男20……
作者:宋志芳;孙丽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在《伤寒论》中,论本方证治有3条,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篇用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2条,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候,虽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都……
作者:张桂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搽剂1号对软组织损伤局部组织PO_2的影响。方法:用大鼠建立软组织损伤实验模型,外用搽剂1号治疗,以正红花油为阳性对照,观察该药对实验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组织PO_2的影响。结果:搭剂1号有明显的改善局部PO_2的作用(P<0.01),其作用与正红花油基本相当。结论:该药具有良好的促进软组织损伤局部修复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张果忠;孙家强;李淑萍;秦晓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SSS),为难治性心血管疾病,严重时需按人工心脏起搏器。笔者于1990~2000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20例,取得较好效果。 1 一般资料 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大60岁,小……
作者:畅金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从子宫肌瘤的病因病机、主要证型、辨证用药及治疗宜忌等方面,简介杨家林教授论治子宫肌瘤的学术思想。
作者:朱丽红;李世梅;邵文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严重程度与血糖控制好坏并不平行,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笔者予加味桃红四物汤熏洗治疗46例,获得较好效果。 1 一般资料 共治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其中男性……
作者:王文英;王成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痰扰于肺,遇感诱发,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由于其反复发作,危害较重,笔者根据“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总结出防治哮喘发作的四种方法。现分述如下:……
作者:郭保全;石长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癌瘤之成,不论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或正气亏虚,久之均能瘀积癌毒。癌毒与正气相搏,表现为肿瘤患者的各种症候,但是尽管病情变化错综复杂,癌毒却是肿瘤病理的关键。历代医学及民间流传许多治癌的方法及药物大都以攻毒为目的。毒陷邪深,非攻不克,常用一些有毒之品,性峻力猛,即所谓“以毒攻毒”之法。……
作者:邬晓东;谭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eoparia Waldst etkit或茵陈蒿Artenisa Capin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菌苗高6~10 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在其煎煮方法上,目前临床多采取先煎、多煎或与其它药物一同煎煮。笔者与此有不同看法,谨抒己见。……
作者:毛威;杜春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篇根据《内经》“标本逆从论”,较详细地论述了仲圣具体模范地运用了这一理论原则,并对此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认为《伤寒论》仍以标本概括疾病对立的双方,辨证上以病机为本、症状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阳为本、阴为标;病为本、工为标等几个方面。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求其本,标本轻重分缓急,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或正治或反治;药量调整,药味加减,以药病相应为原则,对后世临床具有很大指导意义。
作者:张跃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目前中西医对小儿哮喘均尚无根治办法。近几年来,我们用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方祛喘丸防治儿童哮喘取得满意疗效。经临床观察近期疗效与西药对照组相当,远期疗效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现将临床研究的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作者:周炜;李建军;高慧;李家楼;张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小承气汤对腹部手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24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0例,采用一般疗法,充分补液及电解质,抗菌素控制和预防感染。治疗组127例,在一般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小承气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127例中术后48 h内,肛门排气或排便者115例,占90.55%;腹胀腹疼消失者112例,占88.19%。对照组120例中术后48 h内,肛门排气或排便者63例,占52.5%;腹胀腹疼消失者59例,占49.17%。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术后48 h内肛门排气或排便者及腹胀腹疼消失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小承气汤对腹部手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恢复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季晖;冯立新;田海鹰;吴超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