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针刺强度对糖尿病胃轻瘫疗效及胃电影响

曾红文;聂斌;戈焰;汪河;宋小娟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针灸疗法, 胃肌轻瘫/针灸疗法, 胃肌轻瘫/病理生理学, 胃电描记术, 刺法, @针刺强度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强度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佳针刺强度.方法:将8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4组,强、中、弱针刺强度及口服降糖药组,每组各20例,2周为一疗程.以胃电图改善为指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刺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85.0%,与药物组的6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中等强度针刺组的临床疗效佳.针刺各组胃电图胃窦、胃体的主频率和振幅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不同针刺强度与其疗效间存在量效关系,与胃电参数的调节存在一定关联.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61例

    笔者从1999年开始,采用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6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生;张心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针刺治疗尿潴留选穴组方概况

    目的:总结1994-2005年间针刺治疗尿潴留的选穴组方特点.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分别对体针、头针、耳针、手针、腹针5个方面的选穴进行综述,对体针针灸处方从单穴组方、远近配穴、上下配穴、辨证选穴和辨病选穴5个角度进行归纳.结论:针刺治疗尿潴留疗效可靠,但当前临床研究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高淑红;陆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穴位注射结合超激光照射治疗慢性盆腔炎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结合超激光穴位照射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并结合超激光穴位照射;对照组单纯给予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28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23例,总有效率76.7%;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下腹坠痛、白带异常及妇检体征等指标改善明显(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超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

    作者:王倩;熊家轩;潘文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长强穴刺络加灸治疗骶结节韧带综合征

    骶结节韧带综合征是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以及骶尾背侧、腹侧韧带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主要表现为骶尾部疼痛,有时亦会引起下肢疼痛.

    作者:李国忠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然谷穴点刺放血治疗慢性咽炎

    笔者自2000年开始应用然谷穴点刺放血治疗慢性咽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验证了<内经>关于然谷穴治疗咽痛的论述,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聚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内经》经筋理论的再认识

    目的:总结经筋理论,探索经筋本质.方法:从经筋的字义、解剖学基础、病候与治疗诸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内经>经筋理论是在体表十二分法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人体骨骼肌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损伤的症结所在,总结了经筋病的治疗方法;经筋本质含义是神经和肌肉.

    作者:沈志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医院感染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预防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各 2 mL,每周3次,共8周.并检测有关免疫项目,调查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注射组医院感染、亚感染分别是4例(13.3%)、7例次(23.3%);对照组为9例(15.0%)、19例次(31.7%),两组相比,P>0.05;两组平均服药时间分别是7.77天、11.87天,P<0.01.在注射组,与前3年平均服药时间相比分别是7.77天、14.08天(P<0.01).在免疫指标中,IgG、IgA、IgM、T细胞亚群临床意义不大;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测定表明:无感染组注射前后差值大,且服药时间越长差值越小.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对预防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效果肯定,SIL-2R对观察医院感染有价值.

    作者:张炳茹;李苏;袁培云;张晓斌;程立新;周宏辉;周朝昀;刘晓玉;王晓玲;田桂珍;林其根;沙维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武连仲教授针刺止痛十二法

    武连仲教授不仅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归纳总结、探微知著,尤其对临床的各种疼痛,从病因、病机、特点、分类及辨证、治法、取穴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究,总结归纳出调神、通经、巨刺、刺络、郄穴、温经、阻力针、宿针、围刺、鼎针、透刺、龙虎交战等12个治疗法则,其中有很多独到经验,对临床针刺止痛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唐艳;张欣;武连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艾灸合低频脉冲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32例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DNB)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疗主要以严格控制血糖为主,辅以功能训练和按摩、理疗等方法,而长期连续导尿引流则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笔者于1996年1月-2005年8月采取艾灸合低频脉冲治疗该病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秀海;李文东;芦洁荷;田风胜;王晓蕴;段淑芳;张红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头穴药饼贴敷治疗小儿遗尿60例

    遗尿是儿科常见病,近几年来,笔者在该病的外治法上进行了研究,在脐疗的基础上,发展出头皮生殖区药饼贴敷疗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建平;王海燕;彭伟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浮针治疗肩周炎30例

    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浮针治疗肩周炎患者30例,取得较好效果,并与常规电针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迟琳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浅谈肩周炎针刺治疗中准确定位的重要性

    就目前肩周炎针刺治疗中存在的某些认识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以准确定位为原则的诊断和针刺治疗方法.

    作者:姜青松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17例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锥体外系副反应,药物治疗效果差.笔者应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该病1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董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腰突穴针刺深度CT扫描定位研究

    目的:探讨腰段经验穴腰突穴深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采用CT扫描技术对腰突穴的进针深度、角度与相关组织层面进行扫描观察.结果:当垂直进针至得气时,测得进针深度为 73 mm,针尖所在位置相当于椎间孔外口,此即为佳进针深度与角度.结论:垂直进针并适当深刺至腰突穴深部的椎间孔外口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宜深度.

    作者:黄仕荣;林其雄;汤骏;陈建础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针灸治疗偏瘫后肩痛的新思路

    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肩痛的致因为:①肩胛骨下降、后缩 ;②肱骨内收、内旋;③上肢屈肌痉挛.拟定出预防和治疗肩痛的针灸处方为:软瘫期取肩井、肩中俞、巨骨、天宗、肩NFDA2、极泉;痉挛期取巨骨、肩NFDA5、天宗、肩NFDA2、消泺、上廉、温溜,同时配合背部膀胱经和肩周的拔罐疗法.从而说明肩痛不仅是肩关节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整个患侧的肩胛带肌群和上肢伸肌的肌肉群.

    作者:陈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

    自2004年以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3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和临床体会汇报如下,请同道斧正.

    作者:万文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穴位注射对慢性肾衰患者贫血的辅助治疗作用

    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常伴有肾性贫血,这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上已将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肾性贫血的根本疗法.随着EPO治疗的普及,EPO抵抗性贫血已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炎症状态是导致EPO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考虑能否通过传统医学方法改善CRF患者伴随的微炎症状态,提高EPO疗效,纠正肾性贫血.

    作者:熊飞;郭遂怀;曹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刺络加中药大黄外敷治疗外伤感染40例

    笔者自1998-2003年间,利用刺络疗法加中药大黄外敷治疗外伤感染40例,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慧;刘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针刺改变胃及十二指肠变形的诊断学意义

    目的:探讨在影像学诊断中针刺改变胃窦及十二指肠球变形时的作用,为确定病变性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需做影像学检查的患者30例,其中球变形18例,胃窦变形12例.取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中强刺激,留针2分钟,点按中脘穴后观察影像学变化.结果:针刺后变形缓解26例,有效率86.7%.结论:本法简单、方便、直观、无毒副作用,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周波;侯守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的血管形态学研究

    目的:观察小腿经络区的体被组织内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图像分析技术,解剖12只下肢的体被组织,观察分析小腿经络沿线的体被组织内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足三阴经、胆经、膀胱经线区的小腿体被组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动脉显影X线图像上分别形成一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胃经沿线血管密度未见增高,也未见明显的营养血管链.结论:除胃经外,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内均形成一条明显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链.

    作者:楼新法;梅劲;蒋松鹤;施全;张瑞峰;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