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飞;郭遂怀;曹阳
笔者从1999年开始,采用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6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生;张心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笔者自2002年3月-2005年11月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嗜睡78例,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8例患者中,门诊38例,住院40例,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小35岁,大80岁;病程短1个半月,长5年.临床表现为不分昼夜,睡意浓厚,神疲无力,常不由自主进入睡眠状态,呼之能醒,稍后复睡,影响日常生活.
作者:张培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复杂、病程较长、致残率较高的难治性风湿病,多发于青年男性.目前西医对AS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有明显的优势.笔者有幸跟随国家级名老中医张吉教授学习,受益匪浅.2004-2005年期间张吉教授采用针药并用治疗AS 3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何庆勇;张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强度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佳针刺强度.方法:将8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4组,强、中、弱针刺强度及口服降糖药组,每组各20例,2周为一疗程.以胃电图改善为指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刺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85.0%,与药物组的6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中等强度针刺组的临床疗效佳.针刺各组胃电图胃窦、胃体的主频率和振幅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不同针刺强度与其疗效间存在量效关系,与胃电参数的调节存在一定关联.
作者:曾红文;聂斌;戈焰;汪河;宋小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客观评价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双侧三阴交穴,刺激时间30分钟,每周3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尼尔雌醇,每次 2 mg,每月2次,连续用药3个月.对已绝经者,第3个月开始加用甲羟孕酮,每天 6 mg,连用7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后,观察血管舒缩症状、精神神经症状以及 Kupperman 指数评分变化.结果:电针能明显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 Kupperman 指数评分,改善血管舒缩症状和精神神经症状,且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口服西药在 Kupperman 指数评分上略高于治疗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改善血管舒缩症状方面不如治疗组,对精神神经症状的改善方面优于治疗组.结论: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有效的、安全的.
作者:周军;秦正玉;李伟莉;张翠萍;田丽颖;章一涓;胡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面肌痉挛是指面部肌肉的抽搐性收缩,发作无定时,是临床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效果均不佳.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辅以揿针治疗该病3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高学军;刘克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评价针刺对中心型肥胖患者的客观疗效.方法:采用体针结合电针、耳穴贴压、TDP照射等方法,治疗中心型肥胖患者32例.观察治疗前后腰围(WC)、腰臀比(WHR)及体质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临床总有效率84.4%,WC、WHR、BMI均降低(P<0.001).结论:针刺结合电针、耳穴贴压、TDP照射对中心型肥胖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赵海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头针对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7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头针组(针刺头部生殖区)和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根据WHO疼痛4组分级标准评定镇痛前后疼痛级别,对两组产妇活跃期及第2产程、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 :头针组产妇疼痛1~2级33例,对照组为2例,两组相比,产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针组活跃期为(130.70±74.16)分钟,第2产程为(40.70±21.65)分钟,对照组活跃期为(166.15±62.65)分钟,第2产程为(53.30±26.93)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产后出血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头针镇痛在阴道分娩中有较好疗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薄其秀;张金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隔姜隔盐灸法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2例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恢复期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神阙隔姜隔盐灸法及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治疗.实际完成试验75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隔姜隔盐灸法在改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护理者夜间平均被叫起次数、患者白天平均急迫性尿失禁次数、患者夜间尿失禁人次等排尿障碍症状方面,以及提高尿失禁等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对于预防泌尿系感染,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隔姜隔盐灸法是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简便、适于推广的疗法.
作者:刘慧林;王麟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骶结节韧带综合征是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以及骶尾背侧、腹侧韧带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主要表现为骶尾部疼痛,有时亦会引起下肢疼痛.
作者:李国忠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DNB)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疗主要以严格控制血糖为主,辅以功能训练和按摩、理疗等方法,而长期连续导尿引流则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笔者于1996年1月-2005年8月采取艾灸合低频脉冲治疗该病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秀海;李文东;芦洁荷;田风胜;王晓蕴;段淑芳;张红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笔者自1998-2003年间,利用刺络疗法加中药大黄外敷治疗外伤感染40例,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慧;刘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腰段经验穴腰突穴深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采用CT扫描技术对腰突穴的进针深度、角度与相关组织层面进行扫描观察.结果:当垂直进针至得气时,测得进针深度为 73 mm,针尖所在位置相当于椎间孔外口,此即为佳进针深度与角度.结论:垂直进针并适当深刺至腰突穴深部的椎间孔外口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宜深度.
作者:黄仕荣;林其雄;汤骏;陈建础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影像学诊断中针刺改变胃窦及十二指肠球变形时的作用,为确定病变性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需做影像学检查的患者30例,其中球变形18例,胃窦变形12例.取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中强刺激,留针2分钟,点按中脘穴后观察影像学变化.结果:针刺后变形缓解26例,有效率86.7%.结论:本法简单、方便、直观、无毒副作用,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周波;侯守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为培养复合型针灸高级人才,对针灸学双语教学进行探讨.方法:从双语教学的概念出发,结合针灸学自身的特点,分析与探讨针灸学双语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问题.结果:针灸学的双语教学应该从统一思想、正确定位出发,同时注重双语教学教师、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教学教材、教学考试等的选择,并采用适当方式使双语教学成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巩固与升华.结论:针灸学的双语教学是顺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只有妥善处理针灸学双语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许云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经筋理论,探索经筋本质.方法:从经筋的字义、解剖学基础、病候与治疗诸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内经>经筋理论是在体表十二分法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人体骨骼肌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损伤的症结所在,总结了经筋病的治疗方法;经筋本质含义是神经和肌肉.
作者:沈志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与短针浅刺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寻找患者易接受的治疗工具和方法.方法:将15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用常规针刺治疗,第2组用短针浅刺治疗,两组取穴、疗程均相同,观察其疗效及患者的接受程度.结果:常规针刺组治愈率为67.1%,短针浅刺组为69.7%,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短针浅刺与常规针刺疗效相当,而短针浅刺能明显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与心理恐惧,易被患者接受.
作者:陈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遗尿是儿科常见病,近几年来,笔者在该病的外治法上进行了研究,在脐疗的基础上,发展出头皮生殖区药饼贴敷疗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建平;王海燕;彭伟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自2004年以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3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和临床体会汇报如下,请同道斧正.
作者:万文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1994-2005年间针刺治疗尿潴留的选穴组方特点.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分别对体针、头针、耳针、手针、腹针5个方面的选穴进行综述,对体针针灸处方从单穴组方、远近配穴、上下配穴、辨证选穴和辨病选穴5个角度进行归纳.结论:针刺治疗尿潴留疗效可靠,但当前临床研究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高淑红;陆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