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林;王麟鹏
就目前肩周炎针刺治疗中存在的某些认识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以准确定位为原则的诊断和针刺治疗方法.
作者:姜青松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笔者自2002年3月-2005年11月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嗜睡78例,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8例患者中,门诊38例,住院40例,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小35岁,大80岁;病程短1个半月,长5年.临床表现为不分昼夜,睡意浓厚,神疲无力,常不由自主进入睡眠状态,呼之能醒,稍后复睡,影响日常生活.
作者:张培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面肌痉挛是指面部肌肉的抽搐性收缩,发作无定时,是临床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效果均不佳.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辅以揿针治疗该病3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高学军;刘克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笔者自2000年开始应用然谷穴点刺放血治疗慢性咽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验证了<内经>关于然谷穴治疗咽痛的论述,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聚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自2004年以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3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和临床体会汇报如下,请同道斧正.
作者:万文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针刺延缓衰老的机制.方法:采用快速老化小鼠(SAMP10)、正常老化小鼠(SAMR1)为模型,运用地高辛标记的非放射性Northern blot技术,观察8月龄SAMR1对照组、SAMP10对照组、SAMP10针刺组及SAMP10非穴位刺激组全脑、皮层和海马NF-E2、YB-1、LRG47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SAMP10对照组小鼠NF-E2、YB-1、LRG47在全脑、皮层、海马中的表达下调,针刺后表达上调并趋向于正常组.结论:SAMP10小鼠脑衰老与NF-E2、YB-1、LRG47基因表达异常有关,针刺可以通过调节NF-E2、YB-1、LRG47基因表达增强红细胞系统功能和细胞增殖,提高细胞抗菌免疫,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作者:付于;于建春;丁晓蓉;韩景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锥体外系副反应,药物治疗效果差.笔者应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该病1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董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浮针治疗肩周炎患者30例,取得较好效果,并与常规电针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迟琳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强度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佳针刺强度.方法:将8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4组,强、中、弱针刺强度及口服降糖药组,每组各20例,2周为一疗程.以胃电图改善为指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刺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85.0%,与药物组的6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中等强度针刺组的临床疗效佳.针刺各组胃电图胃窦、胃体的主频率和振幅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不同针刺强度与其疗效间存在量效关系,与胃电参数的调节存在一定关联.
作者:曾红文;聂斌;戈焰;汪河;宋小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笔者自1998-2003年间,利用刺络疗法加中药大黄外敷治疗外伤感染40例,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慧;刘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预防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各 2 mL,每周3次,共8周.并检测有关免疫项目,调查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注射组医院感染、亚感染分别是4例(13.3%)、7例次(23.3%);对照组为9例(15.0%)、19例次(31.7%),两组相比,P>0.05;两组平均服药时间分别是7.77天、11.87天,P<0.01.在注射组,与前3年平均服药时间相比分别是7.77天、14.08天(P<0.01).在免疫指标中,IgG、IgA、IgM、T细胞亚群临床意义不大;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测定表明:无感染组注射前后差值大,且服药时间越长差值越小.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对预防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效果肯定,SIL-2R对观察医院感染有价值.
作者:张炳茹;李苏;袁培云;张晓斌;程立新;周宏辉;周朝昀;刘晓玉;王晓玲;田桂珍;林其根;沙维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隔姜隔盐灸法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2例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恢复期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神阙隔姜隔盐灸法及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治疗.实际完成试验75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隔姜隔盐灸法在改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护理者夜间平均被叫起次数、患者白天平均急迫性尿失禁次数、患者夜间尿失禁人次等排尿障碍症状方面,以及提高尿失禁等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对于预防泌尿系感染,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隔姜隔盐灸法是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简便、适于推广的疗法.
作者:刘慧林;王麟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小腿经络区的体被组织内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图像分析技术,解剖12只下肢的体被组织,观察分析小腿经络沿线的体被组织内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足三阴经、胆经、膀胱经线区的小腿体被组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动脉显影X线图像上分别形成一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胃经沿线血管密度未见增高,也未见明显的营养血管链.结论:除胃经外,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内均形成一条明显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链.
作者:楼新法;梅劲;蒋松鹤;施全;张瑞峰;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头针对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7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头针组(针刺头部生殖区)和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根据WHO疼痛4组分级标准评定镇痛前后疼痛级别,对两组产妇活跃期及第2产程、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 :头针组产妇疼痛1~2级33例,对照组为2例,两组相比,产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针组活跃期为(130.70±74.16)分钟,第2产程为(40.70±21.65)分钟,对照组活跃期为(166.15±62.65)分钟,第2产程为(53.30±26.93)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产后出血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头针镇痛在阴道分娩中有较好疗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薄其秀;张金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经筋理论,探索经筋本质.方法:从经筋的字义、解剖学基础、病候与治疗诸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内经>经筋理论是在体表十二分法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人体骨骼肌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损伤的症结所在,总结了经筋病的治疗方法;经筋本质含义是神经和肌肉.
作者:沈志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常伴有肾性贫血,这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上已将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肾性贫血的根本疗法.随着EPO治疗的普及,EPO抵抗性贫血已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炎症状态是导致EPO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考虑能否通过传统医学方法改善CRF患者伴随的微炎症状态,提高EPO疗效,纠正肾性贫血.
作者:熊飞;郭遂怀;曹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1994-2005年间针刺治疗尿潴留的选穴组方特点.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分别对体针、头针、耳针、手针、腹针5个方面的选穴进行综述,对体针针灸处方从单穴组方、远近配穴、上下配穴、辨证选穴和辨病选穴5个角度进行归纳.结论:针刺治疗尿潴留疗效可靠,但当前临床研究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高淑红;陆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寻找治疗全面性发作型癫痫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穴位埋线,穴取大椎、筋缩、丰隆等;对照组50例,给予丙戊酸钠口服.结果:两组治疗后癫痫计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82.0%,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全面性发作型癫痫疗效肯定,无副作用.
作者:庄礼兴;张静;李玉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武连仲教授不仅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归纳总结、探微知著,尤其对临床的各种疼痛,从病因、病机、特点、分类及辨证、治法、取穴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究,总结归纳出调神、通经、巨刺、刺络、郄穴、温经、阻力针、宿针、围刺、鼎针、透刺、龙虎交战等12个治疗法则,其中有很多独到经验,对临床针刺止痛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唐艳;张欣;武连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DNB)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疗主要以严格控制血糖为主,辅以功能训练和按摩、理疗等方法,而长期连续导尿引流则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笔者于1996年1月-2005年8月采取艾灸合低频脉冲治疗该病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秀海;李文东;芦洁荷;田风胜;王晓蕴;段淑芳;张红运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