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生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长期、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锥体外系副反应,药物治疗效果差.笔者应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该病1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董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1 一般资料38例均为门诊病人,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本病.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小16岁,大78岁;病程短2个月,长6年.经消化内科规范治疗8周效不佳者11例,自行购买胃药间断口服治疗而乏效者10例,未经治疗者17例.有胃切除手术史者12例.据不同兼症及舌脉,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18例,胃阴不足11例,气滞血瘀9例.
作者:段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自2004年以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3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和临床体会汇报如下,请同道斧正.
作者:万文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预防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各 2 mL,每周3次,共8周.并检测有关免疫项目,调查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注射组医院感染、亚感染分别是4例(13.3%)、7例次(23.3%);对照组为9例(15.0%)、19例次(31.7%),两组相比,P>0.05;两组平均服药时间分别是7.77天、11.87天,P<0.01.在注射组,与前3年平均服药时间相比分别是7.77天、14.08天(P<0.01).在免疫指标中,IgG、IgA、IgM、T细胞亚群临床意义不大;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测定表明:无感染组注射前后差值大,且服药时间越长差值越小.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对预防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感染效果肯定,SIL-2R对观察医院感染有价值.
作者:张炳茹;李苏;袁培云;张晓斌;程立新;周宏辉;周朝昀;刘晓玉;王晓玲;田桂珍;林其根;沙维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寻找治疗全面性发作型癫痫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穴位埋线,穴取大椎、筋缩、丰隆等;对照组50例,给予丙戊酸钠口服.结果:两组治疗后癫痫计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82.0%,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全面性发作型癫痫疗效肯定,无副作用.
作者:庄礼兴;张静;李玉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小腿经络区的体被组织内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图像分析技术,解剖12只下肢的体被组织,观察分析小腿经络沿线的体被组织内血管来源、分支和吻合情况.结果:足三阴经、胆经、膀胱经线区的小腿体被组织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动脉显影X线图像上分别形成一条明显的营养血管链;胃经沿线血管密度未见增高,也未见明显的营养血管链.结论:除胃经外,小腿经络区体被组织内均形成一条明显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链.
作者:楼新法;梅劲;蒋松鹤;施全;张瑞峰;唐茂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针刺延缓衰老的机制.方法:采用快速老化小鼠(SAMP10)、正常老化小鼠(SAMR1)为模型,运用地高辛标记的非放射性Northern blot技术,观察8月龄SAMR1对照组、SAMP10对照组、SAMP10针刺组及SAMP10非穴位刺激组全脑、皮层和海马NF-E2、YB-1、LRG47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SAMP10对照组小鼠NF-E2、YB-1、LRG47在全脑、皮层、海马中的表达下调,针刺后表达上调并趋向于正常组.结论:SAMP10小鼠脑衰老与NF-E2、YB-1、LRG47基因表达异常有关,针刺可以通过调节NF-E2、YB-1、LRG47基因表达增强红细胞系统功能和细胞增殖,提高细胞抗菌免疫,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作者:付于;于建春;丁晓蓉;韩景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与短针浅刺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寻找患者易接受的治疗工具和方法.方法:将15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用常规针刺治疗,第2组用短针浅刺治疗,两组取穴、疗程均相同,观察其疗效及患者的接受程度.结果:常规针刺组治愈率为67.1%,短针浅刺组为69.7%,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短针浅刺与常规针刺疗效相当,而短针浅刺能明显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与心理恐惧,易被患者接受.
作者:陈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头针对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7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头针组(针刺头部生殖区)和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根据WHO疼痛4组分级标准评定镇痛前后疼痛级别,对两组产妇活跃期及第2产程、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比较.结果 :头针组产妇疼痛1~2级33例,对照组为2例,两组相比,产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针组活跃期为(130.70±74.16)分钟,第2产程为(40.70±21.65)分钟,对照组活跃期为(166.15±62.65)分钟,第2产程为(53.30±26.93)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产后出血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头针镇痛在阴道分娩中有较好疗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薄其秀;张金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浮针治疗肩周炎患者30例,取得较好效果,并与常规电针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迟琳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武连仲教授不仅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归纳总结、探微知著,尤其对临床的各种疼痛,从病因、病机、特点、分类及辨证、治法、取穴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究,总结归纳出调神、通经、巨刺、刺络、郄穴、温经、阻力针、宿针、围刺、鼎针、透刺、龙虎交战等12个治疗法则,其中有很多独到经验,对临床针刺止痛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唐艳;张欣;武连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客观评价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双侧三阴交穴,刺激时间30分钟,每周3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尼尔雌醇,每次 2 mg,每月2次,连续用药3个月.对已绝经者,第3个月开始加用甲羟孕酮,每天 6 mg,连用7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后,观察血管舒缩症状、精神神经症状以及 Kupperman 指数评分变化.结果:电针能明显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 Kupperman 指数评分,改善血管舒缩症状和精神神经症状,且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口服西药在 Kupperman 指数评分上略高于治疗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改善血管舒缩症状方面不如治疗组,对精神神经症状的改善方面优于治疗组.结论: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有效的、安全的.
作者:周军;秦正玉;李伟莉;张翠萍;田丽颖;章一涓;胡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遗尿是儿科常见病,近几年来,笔者在该病的外治法上进行了研究,在脐疗的基础上,发展出头皮生殖区药饼贴敷疗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建平;王海燕;彭伟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腰段经验穴腰突穴深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深度与角度.方法:采用CT扫描技术对腰突穴的进针深度、角度与相关组织层面进行扫描观察.结果:当垂直进针至得气时,测得进针深度为 73 mm,针尖所在位置相当于椎间孔外口,此即为佳进针深度与角度.结论:垂直进针并适当深刺至腰突穴深部的椎间孔外口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宜深度.
作者:黄仕荣;林其雄;汤骏;陈建础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肩痛的致因为:①肩胛骨下降、后缩 ;②肱骨内收、内旋;③上肢屈肌痉挛.拟定出预防和治疗肩痛的针灸处方为:软瘫期取肩井、肩中俞、巨骨、天宗、肩NFDA2、极泉;痉挛期取巨骨、肩NFDA5、天宗、肩NFDA2、消泺、上廉、温溜,同时配合背部膀胱经和肩周的拔罐疗法.从而说明肩痛不仅是肩关节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整个患侧的肩胛带肌群和上肢伸肌的肌肉群.
作者:陈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面肌痉挛是指面部肌肉的抽搐性收缩,发作无定时,是临床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效果均不佳.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辅以揿针治疗该病3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高学军;刘克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影像学诊断中针刺改变胃窦及十二指肠球变形时的作用,为确定病变性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需做影像学检查的患者30例,其中球变形18例,胃窦变形12例.取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中强刺激,留针2分钟,点按中脘穴后观察影像学变化.结果:针刺后变形缓解26例,有效率86.7%.结论:本法简单、方便、直观、无毒副作用,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周波;侯守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笔者自2002年3月-2005年11月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嗜睡78例,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8例患者中,门诊38例,住院40例,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小35岁,大80岁;病程短1个半月,长5年.临床表现为不分昼夜,睡意浓厚,神疲无力,常不由自主进入睡眠状态,呼之能醒,稍后复睡,影响日常生活.
作者:张培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1994-2005年间针刺治疗尿潴留的选穴组方特点.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分别对体针、头针、耳针、手针、腹针5个方面的选穴进行综述,对体针针灸处方从单穴组方、远近配穴、上下配穴、辨证选穴和辨病选穴5个角度进行归纳.结论:针刺治疗尿潴留疗效可靠,但当前临床研究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高淑红;陆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隔姜隔盐灸法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2例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恢复期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神阙隔姜隔盐灸法及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治疗.实际完成试验75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隔姜隔盐灸法在改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护理者夜间平均被叫起次数、患者白天平均急迫性尿失禁次数、患者夜间尿失禁人次等排尿障碍症状方面,以及提高尿失禁等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对于预防泌尿系感染,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隔姜隔盐灸法是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简便、适于推广的疗法.
作者:刘慧林;王麟鹏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