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霞;王林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5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三七总皂甙0.6 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另予甘露醇脱水、神经营养药物、脑细胞活化剂等,疗程2周.对照组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其余治疗同治疗组,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0%,明显高于对照组(77.1%),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除血细胞比容外均有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三七总皂甙是急性脑梗死的较理想的治疗药物.
作者:解旭东;冀风云;王婷;刘建辉;王健;姚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囊肿性纤维化(CF)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支气管感染和气道阻塞症状、消化不良、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及黄疸等.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常规的治疗应包括:抗生素、清除呼吸道和锻炼、粘液溶解、支气管扩张药、氧疗、抗炎治疗及营养支持[1].近年来,营养与CF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综述如下.
作者:洪忠新;鲁纯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660例被延误诊断的贲门癌患者诊断过程分析,探讨贲门癌延误诊断原因.方法收集660例延误诊断的贲门癌病例,从年龄、性别、职业、首发症状及发病后在医疗机构中被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主观延误诊断416例.年龄因素:50岁以下较50以上年龄组误诊率高;职业因素:文化程度较低者较文化程度较高者误诊率高.客观延误诊断244例.主要是因医务人员对贲门癌症状多变性认识不足,草率诊断所致.结论加强防癌宣传,提高全民认识.同时,提高医务人员对贲门癌症状多变性的认识,加强责任心,对降低贲门癌误诊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军;程惠民;唐振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我们应用榄香烯乳剂配合平阳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0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蔡友鹏;许慎;林兰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与排尿困难的关系.方法报告1982~1997年16年中收治的56例前列腺增生症,均做了手术切除.结果56例前列腺增生分四型:纤维肌腺瘤样型28例占50%,腺瘤样型16例占28.57%,平滑肌瘤样型7例占12.5%,纤维血管型5例占8.93%.结论排尿困难与前列腺的大小无直接关系,而与前列腺增生的四型有关.伴有炎症时,尿道刺激症更明显.
作者:王玲;曲静;张世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包皮环切的较好方法.方法对58例包皮过长或包茎患者行袖套式包皮环切术.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3个月,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结论此术式的临床应用,克服了传统的包皮环切的许多缺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明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寻常型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皮肤病,治疗药物不少且疗效欠佳.我院自1997年用螺内脂合并甲硝唑治疗该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兴宽;耿淑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5年12月~1999年12月共完成老年人腹腔镜切除术(LC)73例,现就老年胆囊病病人行LC的围手术处理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毛国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儿,女,9岁.自出生后父母发现其颞部有一瘘口,经常排豆腐渣样物.1年前因右上睑红肿、疼痛,在当地医院切开引流,愈合后反复破溃,于1999年12月4日收入院.检查:右颞部皮肤距外眦角35mm处可见一直径1 mm大小瘘口,挤压有豆渣样物排出.
作者:王改欣;王凤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快速、准确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基因缺失的方法.方法采用9对引物的多重链式聚合酶反应(mPCR)检测169例DMD/Bmd基因缺失.结果169例患者中85例检测出基因缺失,总缺失率为50.3%.结论9对引物的mPCR在DMD/BMD基因缺失诊断中具有快速、准确、经济、实用等特点,便于推广.
作者:赵振军;叶贤坤;张义芳;王小会;牛丽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膀胱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越来越威胁着人民的健康,随着医学的发展,手术也越来越先进,我院自1996年以来,用游离回肠代膀胱治疗膀胱癌术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就术前、术后护理谈几点体会.
作者:陈建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上颌窦置管治疗化脓性上颌窦炎的效果.方法210例(268窦)化脓性上颌窦炎病人随机分为2组,置管组为上颌窦穿刺冲洗后置入硬膜导管并注药;对照组为常规上颌窦穿刺冲洗,在同样用药的情况下治疗观察.结果置管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反应较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上颌窦置管注药治疗化脓性上颌窦炎是一种简便、易行、痛苦小、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俊;王传永;郑翔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胃康胶囊的主要成份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和该药的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探讨胃康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机制.方法将HP混悬液均匀接种于培养基上,用无菌海绵块(圆形,厚2 mm,直径8 mm)分别吸取单味药(1 g/ml)0.1 ml和已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胃康胶囊0.1 ml,放置于上述培养基上,生理盐水作对照,培养72 h后观察结果.结果单味药黄连、蒲公英、白芨、吴茱萸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42、16、14、22 mm;胃康胶囊的MIC为6.25 mg/ml.结论胃康胶囊的主要成份均有不同的抑菌效果,该药的MIC为6.25 mg/ml.抑杀HP可能是其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于文涛;徐华洲;李国明;王亚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而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变为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更为罕见.我们近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彩云;史敏;梅志勤;康素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横结肠脾曲综合征是由于脾曲过高成角造成的一种肠梗阻,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医生的忽视或认识不足,极易漏诊和误诊.我们自1996年8月~1999年12月共收治12例,报告如下.
作者:林宗伟;黄天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急诊科于1998年12月收治了1例餐后服有机磷农药(乐果)轻度中毒的患者,经常规温水洗胃后患者神志不清,眼睑水肿,球结膜水肿,四肢强直抽搐,小便失禁.经积极救治,患者转危为安,1周后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国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中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其中3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测定其在溶栓治疗前后NO含量变化,观察在临床上判断冠脉灌注再通后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人的NO、SO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5),MDA含量显著增高(P<0.01),溶栓再通组的NO含量较对照组和未通组低(P<O.05).结论血清NO含量与老年冠心病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王劲;冀秉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26岁.因停经2个月,下腹痛8h,于2000年3月4日入院.以往月经3-4/3-40天,末次月经2000年1月2日,孕1产0.停经40 d出现早孕反应至今,入院前2 d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无血块及胎块状组织排出.
作者:鲁桂美;孙希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CD-1600型血液分析仪测定白细胞是根据容量阻抗法和在溶血剂作用下进行计数和分类.包括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中值细胞.近年来,我们在测定过程中常见到一些高浓度胆红素的肝病患者,其在血液分析仪上测定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可出现异常现象,白细胞总数在10×10 9/L以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出现倒置,并且白细胞直方图也异常.
作者:陈东红;雷晓慧;徐丽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儿,女性,11岁.因阵发性胸闷5~6 d入院.症状发作每日4~5次,每次10min左右,伴有乏力、睡眠不安、呼吸困难等,可自行缓解,无情绪不良、劳累等诱因,无心悸、头晕、呕吐、抽搐、发热、咳嗽等.既往体健.查体:BP 120/80 mm Hg,P100次/min,R22次/min.神清,反应可,颈软,甲状腺不大,肺腹(-),HR 10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崔红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