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雁;杨金发
近6年来,笔者采用小铍针治疗腕部正中神经卡压症(腕管综合征)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男7例,女24例;年龄小30岁,大60岁,平均46.32岁;病程短2个月,长3年.
作者:邵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武连仲教授认为脑之用在神,功能寄托于手足少阴,以阴阳、刚柔、缓急辨硬瘫,通过升清降浊、疏通督脉、舌部点刺以调神,并根据步态和下肢远端特点结合经络循行选穴处方,总结出一系列中风合并症验方;发展腧穴刺法理论,提出直刺新观念和提插补泻手法量学标准,认为雀啄刺为第3种基本针刺手法,一穴3刺,自成体系.
作者:解越;武连仲;李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结节性痒疹为慢性疣状结节性损害,多发生于四肢,尤其是小腿的伸侧面,其病程慢性而顽固.笔者自1992年以来,采用局部叩刺治疗结节性痒疹18例,疗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作者:柳典花;刘清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发际疮即西医之后发际毛囊炎,一般药物难以控制,患者往往痛苦不堪.笔者采用点刺大椎放血法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甚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脑病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1例患儿以穴位注射为主,配合作业疗法进行治疗,并以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作为评估指标.结果:治疗后精细运动发育商21例提高,占67.7%;抓握能力指数27例提高,占87.1%;视觉感知能力指数31例均提高.结论:针刺配合作业疗法治疗小儿脑病手功能障碍确有明显效果.
作者:施炳培;李惠;卜怀娣;王素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背肌筋膜炎是指背肌筋膜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及纤维性变,临床发病率较高.中西医治法虽有多种,近期效果尚可,但复发率较高.笔者用火针治疗该疾患,不但近期疗效十分满意,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比针刺与艾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效应差异.将6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艾灸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或艾灸足三里、关元、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和艾灸组均能提高腰椎部的骨密度(P<0.01,P<0.05),针刺组优于艾灸组(P<0.05).就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而言,针刺疗法的作用优于艾灸疗法.
作者:欧阳钢;王玲玲;卓铁军;申志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急性肾绞痛是门诊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病人就诊时常处于急性发作期,疼痛呈刀割样,发作突然,常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持续数分钟与数小时不等.疼痛时常伴有血尿,腰区叩击痛呈强阳性.目前国内在治疗急性发作时多采用药物解痉止痛,如阿托品、654-2、杜冷丁、吗啡等,但在农村和基层医疗单位因条件所限,采用药物控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从200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单一脐针进行解痉止痛,收到极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齐永;董志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探讨其治疗痤疮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寻常性痤疮37例,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变化.结果:经2疗程治疗,患者血清睾酮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雌二醇及睾酮/雌二醇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耳穴贴压具有调节性激素作用,使雌二醇增高,雄激素相对地降低,降低了睾酮/雌二醇值,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作者:刘炼;李龙;赵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针刺与西药治疗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疗效差异.方法:31例患者以针刺治疗为主,辅以穴位注射.对于发病2周之内者,局部配合球后注射.记录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视力、视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该疗法是改善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患者视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岩;龙云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取穴位挑刺佐治流行性腮腺炎发热患者48例,效果极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在6~25岁;发病时间短1天,长10天.合并睾丸炎1例,体温在39 ℃以上者有43例.一侧腮腺肿大者39例,双侧9例.部分在院外已处理,但症状反复,1例出现并发症,无合并肺部感染者.
作者:黄清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手段.方法:运用患肢阴阳经相透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9例,与常规针刺组(头针+体针)22例、药物治疗组(口服妙纳)27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累积差值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髋内收肌张力上与常规针刺组、药物治疗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针疗法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作者:米建平;张洪来;樊莉;蒙昌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研究思路.回顾近年国外大量有关神经干细胞(NSC)的研究成果,系统复习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结果,从临床疗效与作用机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能促进了内源性NSC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结构与功能的修复与重塑.开展针灸与NSC的主要研究策略为:针灸对脑缺血后内源性NSC激活作用的研究;针灸对内源性NSC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并认为开展此类工作尤其是重点研究针灸对脑缺血后NSC的分化、增殖和迁徙的影响规律等,是进行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与基础的关键切入点.
作者:刘喆;赖新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从现代控制论角度理解、诠释经典手法语言,探索补泻手法的物理本质.方法:采用计算机,以电脉冲作为刺激源,模拟补泻手法.结果:脉冲输出波形的图形表明了对手法的模拟结果,并从临床典型病例得到体温凉热感受的佐证.结论:传统补泻手法是一种对腧穴刺激的强度对比,可以由计算机手段模拟,并具有提高电针疗效、扩大适用范围、深化针刺机理研究的理论价值.
作者:张海生;王云琳;高光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2001~2002年间,笔者采用磁电离子导入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2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涛;吴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女阴白色病变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系指一组女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而致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由于外阴营养不良的确切病因不明,治疗困难,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运用中医理论采用温和灸加中药熏洗方法治疗此症患者82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连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局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面神经麻痹及口眼口呙斜为临床症状的针灸科常见病,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此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深浅刺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浅刺法(治疗组)和沿皮透穴刺法(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5.8%,对照组愈显率为81.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沿皮透穴刺法.
作者:王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研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找出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以提高我国的针灸临床研究质量.方法:介绍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关于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并与近几年国内发表的几篇同类研究报告进行对比,依据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分析探讨.结论: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研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方法学上,论文报告不全面、不严谨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作者:郭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脑血管疾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水沟、内关、三阴交、大椎、至阳等穴位用醒脑开窍手法加常规药物治疗,并设立单纯药物对照组.结果:针刺组治愈率30.25%,显效率36.42%,好转率27.78%,总有效率94.45%.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年龄小、病程短者疗效好;脑梗死较脑出血疗效显著.结论:针刺可提高脑血管疾病的疗效.
作者:高碧霄;孙瑜;丛爱明;姚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