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铍针治疗腕部正中神经卡压症31例

邵志刚

关键词:铍针治疗, 腕部, 神经卡压症, 门诊患者, 疗效满意, 资料, 腕管, 年龄, 报告
摘要:近6年来,笔者采用小铍针治疗腕部正中神经卡压症(腕管综合征)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男7例,女24例;年龄小30岁,大60岁,平均46.32岁;病程短2个月,长3年.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原理和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

    目的:介绍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和经络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从8个方面介绍笔者使用红外热像技术所进行的针灸经络研究的情况,包括:(1)针灸治疗的效果;(2)针灸的升温作用;(3)穴位相对特异性现象;(4)经络的温度特性;(5)经穴-脏腑相关;(6)经络温度特性形成的原理;(7)体表温度形成机制;(8)神经温度图像方法的建立及针灸研究的应用.结果:证明了红外热像技术用于针灸经络研究的可能性,开拓了热像技术应用的领域.

    作者:张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论神经干细胞在缺血性脑病针灸研究中的新思路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研究思路.回顾近年国外大量有关神经干细胞(NSC)的研究成果,系统复习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结果,从临床疗效与作用机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能促进了内源性NSC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结构与功能的修复与重塑.开展针灸与NSC的主要研究策略为:针灸对脑缺血后内源性NSC激活作用的研究;针灸对内源性NSC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并认为开展此类工作尤其是重点研究针灸对脑缺血后NSC的分化、增殖和迁徙的影响规律等,是进行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与基础的关键切入点.

    作者:刘喆;赖新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智能型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

    目的:从现代控制论角度理解、诠释经典手法语言,探索补泻手法的物理本质.方法:采用计算机,以电脉冲作为刺激源,模拟补泻手法.结果:脉冲输出波形的图形表明了对手法的模拟结果,并从临床典型病例得到体温凉热感受的佐证.结论:传统补泻手法是一种对腧穴刺激的强度对比,可以由计算机手段模拟,并具有提高电针疗效、扩大适用范围、深化针刺机理研究的理论价值.

    作者:张海生;王云琳;高光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武连仲教授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脑卒中经验

    武连仲教授认为脑之用在神,功能寄托于手足少阴,以阴阳、刚柔、缓急辨硬瘫,通过升清降浊、疏通督脉、舌部点刺以调神,并根据步态和下肢远端特点结合经络循行选穴处方,总结出一系列中风合并症验方;发展腧穴刺法理论,提出直刺新观念和提插补泻手法量学标准,认为雀啄刺为第3种基本针刺手法,一穴3刺,自成体系.

    作者:解越;武连仲;李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针刺不同侧头皮运动区肢体功能效应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侧头皮运动区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将6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针刺患者的病灶侧或非病灶侧头皮运动区,并用上田敏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法对针刺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但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5).说明针刺病灶侧与非病灶侧头皮运动区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效应相同.

    作者:王凡;王丽平;周炜;李建媛;刘泓;贾少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铍针治疗腕部正中神经卡压症31例

    近6年来,笔者采用小铍针治疗腕部正中神经卡压症(腕管综合征)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男7例,女24例;年龄小30岁,大60岁,平均46.32岁;病程短2个月,长3年.

    作者:邵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162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脑血管疾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水沟、内关、三阴交、大椎、至阳等穴位用醒脑开窍手法加常规药物治疗,并设立单纯药物对照组.结果:针刺组治愈率30.25%,显效率36.42%,好转率27.78%,总有效率94.45%.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年龄小、病程短者疗效好;脑梗死较脑出血疗效显著.结论:针刺可提高脑血管疾病的疗效.

    作者:高碧霄;孙瑜;丛爱明;姚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磁电脉冲药物导入经穴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24例

    2001~2002年间,笔者采用磁电离子导入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2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涛;吴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针灸治疗阳萎108例

    笔者2000年6月~2002年6月在中国援纳米比亚医疗队工作期间,用针灸治疗阳萎10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0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小17岁,大65岁,平均27岁;病程短10天,长3年,平均4个月.均为当地黑人.

    作者:秦爱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耳穴贴压治疗寻常痤疮对血清睾酮雌二醇的影响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探讨其治疗痤疮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寻常性痤疮37例,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变化.结果:经2疗程治疗,患者血清睾酮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雌二醇及睾酮/雌二醇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耳穴贴压具有调节性激素作用,使雌二醇增高,雄激素相对地降低,降低了睾酮/雌二醇值,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作者:刘炼;李龙;赵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风府穴为主治疗耳鸣51例

    笔者近年来重用风府穴治疗耳鸣51例,疗效尚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51例均属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鸣耳27只,女31例鸣耳43只;年龄26~76岁;病程1月~40余年.均经五官科确诊为神经性耳鸣,其中伴听力下降耳28只,耳内堵塞感17只.

    作者:张舒雁;杨金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相关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临床选择佳治疗方案.采用随机、按神经损伤定位分层对照的方法,将19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A组)、西药治疗组(B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C组).结合临床和肌电图作出准确神经损伤定位,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疗效分析,并作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面神经管内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后遗症少;面神经管外损伤,3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定位在面神经管内的面瘫,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佳选择;定位在面神经管外的面瘫,有明显的自然痊愈趋向.

    作者:李常度;黄信勇;杨娟娟;符晓英;李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点刺大椎放血治疗后发际疮

    发际疮即西医之后发际毛囊炎,一般药物难以控制,患者往往痛苦不堪.笔者采用点刺大椎放血法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甚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挑刺佐治流行性腮腺炎发热48例

    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取穴位挑刺佐治流行性腮腺炎发热患者48例,效果极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在6~25岁;发病时间短1天,长10天.合并睾丸炎1例,体温在39 ℃以上者有43例.一侧腮腺肿大者39例,双侧9例.部分在院外已处理,但症状反复,1例出现并发症,无合并肺部感染者.

    作者:黄清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7例

    局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面神经麻痹及口眼口呙斜为临床症状的针灸科常见病,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此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以面肌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和针灸疗效

    目的:探讨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和针灸疗效的检测方法.方法:以瘫痪侧表情肌群对电针治疗仪断续波刺激的反应为指标将154例患者分为良好型102例,一般型24例和不良型28例,再采用电针断续波配合温和灸治疗.结果:在不超过30次的治疗次数下,良好型治愈率为96.1%,一般型为50.0%,而不良型为0,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瘫痪侧面肌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可以用来判断预后和预测针灸疗效.

    作者:杨广印;张冬梅;徐维;孙昱;陈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针刺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方法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该病的佳方法.方法:将61例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针刺组30例,药物对照组31例.针刺组主穴取百会、关元、膻中、内关、太冲、三阴交,配穴取背俞穴;药物组口服安宫黄体酮.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

    作者:孙远征;郭淑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火针治疗背肌筋膜炎108例

    背肌筋膜炎是指背肌筋膜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及纤维性变,临床发病率较高.中西医治法虽有多种,近期效果尚可,但复发率较高.笔者用火针治疗该疾患,不但近期疗效十分满意,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脐针治疗急性肾绞痛120例

    急性肾绞痛是门诊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病人就诊时常处于急性发作期,疼痛呈刀割样,发作突然,常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持续数分钟与数小时不等.疼痛时常伴有血尿,腰区叩击痛呈强阳性.目前国内在治疗急性发作时多采用药物解痉止痛,如阿托品、654-2、杜冷丁、吗啡等,但在农村和基层医疗单位因条件所限,采用药物控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从200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单一脐针进行解痉止痛,收到极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齐永;董志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贺氏三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贺氏三通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尼莫地平和谷维素治疗.两组均治疗18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3%(P<0.01).结论:贺氏三通法治疗偏头痛,能有效提高该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崔芮;王麟鹏;林威;马欣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