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电脉冲药物导入经穴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24例

叶涛;吴琳

关键词:电脉冲, 药物导入, 经穴, 治疗, 椎体, 原发性骨质疏松, 电离子导入法, 压缩性骨折, 现报道如下, 疗效
摘要:2001~2002年间,笔者采用磁电离子导入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2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磁电脉冲药物导入经穴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24例

    2001~2002年间,笔者采用磁电离子导入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2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涛;吴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铍针治疗腕部正中神经卡压症31例

    近6年来,笔者采用小铍针治疗腕部正中神经卡压症(腕管综合征)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男7例,女24例;年龄小30岁,大60岁,平均46.32岁;病程短2个月,长3年.

    作者:邵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相关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临床选择佳治疗方案.采用随机、按神经损伤定位分层对照的方法,将19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A组)、西药治疗组(B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C组).结合临床和肌电图作出准确神经损伤定位,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疗效分析,并作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面神经管内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后遗症少;面神经管外损伤,3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定位在面神经管内的面瘫,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佳选择;定位在面神经管外的面瘫,有明显的自然痊愈趋向.

    作者:李常度;黄信勇;杨娟娟;符晓英;李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针刺治疗小儿脑病手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脑病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1例患儿以穴位注射为主,配合作业疗法进行治疗,并以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量表作为评估指标.结果:治疗后精细运动发育商21例提高,占67.7%;抓握能力指数27例提高,占87.1%;视觉感知能力指数31例均提高.结论:针刺配合作业疗法治疗小儿脑病手功能障碍确有明显效果.

    作者:施炳培;李惠;卜怀娣;王素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刺激方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对比针刺与艾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效应差异.将6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艾灸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或艾灸足三里、关元、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和艾灸组均能提高腰椎部的骨密度(P<0.01,P<0.05),针刺组优于艾灸组(P<0.05).就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而言,针刺疗法的作用优于艾灸疗法.

    作者:欧阳钢;王玲玲;卓铁军;申志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7例

    局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面神经麻痹及口眼口呙斜为临床症状的针灸科常见病,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此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智能型呼吸补泻仪研究报告

    目的:从现代控制论角度理解、诠释经典手法语言,探索补泻手法的物理本质.方法:采用计算机,以电脉冲作为刺激源,模拟补泻手法.结果:脉冲输出波形的图形表明了对手法的模拟结果,并从临床典型病例得到体温凉热感受的佐证.结论:传统补泻手法是一种对腧穴刺激的强度对比,可以由计算机手段模拟,并具有提高电针疗效、扩大适用范围、深化针刺机理研究的理论价值.

    作者:张海生;王云琳;高光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针刺为主治疗缺血性视乳头病变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与西药治疗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疗效差异.方法:31例患者以针刺治疗为主,辅以穴位注射.对于发病2周之内者,局部配合球后注射.记录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视力、视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该疗法是改善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患者视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岩;龙云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挑刺佐治流行性腮腺炎发热48例

    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取穴位挑刺佐治流行性腮腺炎发热患者48例,效果极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在6~25岁;发病时间短1天,长10天.合并睾丸炎1例,体温在39 ℃以上者有43例.一侧腮腺肿大者39例,双侧9例.部分在院外已处理,但症状反复,1例出现并发症,无合并肺部感染者.

    作者:黄清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透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手段.方法:运用患肢阴阳经相透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9例,与常规针刺组(头针+体针)22例、药物治疗组(口服妙纳)27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累积差值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髋内收肌张力上与常规针刺组、药物治疗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针疗法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作者:米建平;张洪来;樊莉;蒙昌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局部叩刺治疗结节性痒疹18例

    结节性痒疹为慢性疣状结节性损害,多发生于四肢,尤其是小腿的伸侧面,其病程慢性而顽固.笔者自1992年以来,采用局部叩刺治疗结节性痒疹18例,疗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作者:柳典花;刘清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深浅刺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浅刺法(治疗组)和沿皮透穴刺法(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5.8%,对照组愈显率为81.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沿皮透穴刺法.

    作者:王晶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风府穴为主治疗耳鸣51例

    笔者近年来重用风府穴治疗耳鸣51例,疗效尚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51例均属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鸣耳27只,女31例鸣耳43只;年龄26~76岁;病程1月~40余年.均经五官科确诊为神经性耳鸣,其中伴听力下降耳28只,耳内堵塞感17只.

    作者:张舒雁;杨金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贺氏三通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贺氏三通法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贺氏三通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尼莫地平和谷维素治疗.两组均治疗18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3%(P<0.01).结论:贺氏三通法治疗偏头痛,能有效提高该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崔芮;王麟鹏;林威;马欣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对比分析针灸临床研究与国际接轨差距

    目的:分析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研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找出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以提高我国的针灸临床研究质量.方法:介绍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关于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并与近几年国内发表的几篇同类研究报告进行对比,依据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分析探讨.结论: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研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方法学上,论文报告不全面、不严谨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作者:郭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针灸治疗阳萎108例

    笔者2000年6月~2002年6月在中国援纳米比亚医疗队工作期间,用针灸治疗阳萎10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0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小17岁,大65岁,平均27岁;病程短10天,长3年,平均4个月.均为当地黑人.

    作者:秦爱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火针治疗背肌筋膜炎108例

    背肌筋膜炎是指背肌筋膜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及纤维性变,临床发病率较高.中西医治法虽有多种,近期效果尚可,但复发率较高.笔者用火针治疗该疾患,不但近期疗效十分满意,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温和灸加中药熏洗治疗女阴白色病变82例

    女阴白色病变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系指一组女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而致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由于外阴营养不良的确切病因不明,治疗困难,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运用中医理论采用温和灸加中药熏洗方法治疗此症患者82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连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体内独活有效成分趋向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对中药有效成分在人体内吸收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的作用机理.方法:用Freund's完全佐剂给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制作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用药物法、针刺法及针药结合法分别连续治疗1周.在造模前、造模成功后及治疗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痛阈值;用HPLC法测定治疗后各组大鼠独活香豆素的血药浓度及在肝脏、肾脏和膀胱等组织器官中的含量.结果:治疗后针药组痛阈值明显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在相同的时间内针药组大鼠肝脏、肾脏、膀胱中独活香豆素的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结论:针刺特定穴位或穴位群对于大鼠体内特定药物的吸收有趋向性影响.

    作者:陈以国;贾维宁;成泽东;任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针刺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方法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该病的佳方法.方法:将61例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针刺组30例,药物对照组31例.针刺组主穴取百会、关元、膻中、内关、太冲、三阴交,配穴取背俞穴;药物组口服安宫黄体酮.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

    作者:孙远征;郭淑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