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和下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林铭华;王雯;张攸龄;章杰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 早期下咽癌, 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 重复癌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在早期食管癌、下咽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明确食管和下咽部重复癌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78例下咽部或食管病变患者,用内镜分别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进行NBI分级;再用鲁氏碘液进行食管、下咽部染色并进行碘液染色分级.以活组织检查或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评估白光、NBI和碘染色诊断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指数.结果 3种方法共检出病变86处,其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早期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为鳞癌)和癌前病变40处.NBI诊断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和0.89,碘液染色诊断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和0.91,均显著优于白光(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5和0.50,P值均<0.05).NBI分级、碘液染色分级与病理诊断分级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84和0.662).共发现6处重复癌,其中4处为下咽癌、2处为胃癌.结论 NBI模式诊断下咽部、食管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能力优于白光内镜.NBI分级与病理诊断分级的吻合度较好.食管鳞癌的患者可能会发生下咽鳞癌重复癌.
上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的背景与亮点

    中国自2012年制订《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以下简称第四次共识)以来已过去整整5年,虽然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同时亦面临诸多问题,如H.pylori抗生素耐药率的升高导致传统方案根除率不断下降,使临床医师面临新的挑战;国际共识(京都全球共识、Maastricht-Ⅴ共识、多伦多成人共识等)的相继更新带来不少启发,然而,中国H.pylori感染具有独特的国情和特点,国际共识只可借鉴而不能照搬,需要结合国情、因地制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根除H.pylori作为胃癌的一级预防具有可行性……针对临床实践出现的这些新的重要问题需对共识进行修订.

    作者:吕农华;谢川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单侧开放性疝修补术的麻醉效果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单侧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 2016年1月行单侧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40例,男36例,女4例,年龄18~82岁,BMI均<3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至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组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每组20例.椎旁神经阻滞组在超声引导下行T12和L1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各20 mL;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在L3与L4间隙穿刺,注入罗哌卡因20~30 mg.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平面、阻滞成功率和舒芬太尼使用情况.分别于麻醉前、注射局部麻醉药后15 min(注药后15 min)、注射局部麻醉药后40 min(注药后40 min)、手术结束时、术后6h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中、术后4h、术后12h、术后24 h、术后48 h对两组患者进行静态和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痛结束时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手术结束后进行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于术后当日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记录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有效按压次数.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和导尿管的使用情况.结果 椎旁神经阻滞组使用舒芬太尼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0.05),两组间阻滞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注药后15、4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SBP、DBP、MAP均显著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蛛网膜下腔阻滞组注药后15 min时的HR显著快于同组麻醉前(P<0.05),注药后15、4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SBP、DBP、MAP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前(P值均<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4、12、24、48 h时的静态疼痛VAS评分和术后4、12h时的动态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椎旁神经阻滞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和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值均<0.05),PCA按压次数显著少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0.05).两组间呕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导尿管使用率显著高于椎旁神经阻滞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可满足单侧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麻醉,对循环影响小,术后镇痛效果好.

    作者:张南南;王爱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动态心电图记录恶性心律失常致死亡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因胸闷1周,心前区不适,剑突下疼痛4d余,于2017年1月20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10余年.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体温36.7℃,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20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率96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常规心电图:心房扑动,V1至V4导联R波增长不良伴ST段弓背样上抬和T波倒置(图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图形.

    作者:吴晓燕;翟锁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价斑块易损性特征的可靠性研究

    目的 研究高分辨率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评估作用,并与超声造影(CE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探讨检测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优检查方法.方法 对38例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行高分辨率MRI检查,运用MRI颈动脉斑块分析软件Vascular Plaque Diagnostics分析MRI图像中斑块的性质.38例患者中,22例于高分辨率MRI检查后1周内行CEUS,21例于检查后2周内行双侧颈动脉DSA.结果 38例患者常规超声检查共发现颈动脉斑块84个;高分辨率MRI检查发现斑块80个,其中稳定斑块40个,易损斑块40个.22例患者CEUS检查共发现斑块52个,其中稳定斑块18个、易损斑块34个;高分辨率MRI检查发现斑块50个,其中稳定斑块21个、易损斑块29例,高分辨率MRI与CEU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判定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788,P<0.05).42支颈动脉中发现27支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DSA评估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11支、重度狭窄10支;高分辨率MRI评估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10支;高分辨率MRI与DSA评估管腔狭窄程度的判定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888,P<0.05).结论 高分辨率MRI可准确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作者:江睿;陈喆祎;李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三尖瓣置换术的围术期和术后中期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三尖瓣置换术的围术期和术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2007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连续病例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和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根据人工瓣膜种类将患者分为机械瓣组(48例)和生物瓣组(84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于低温体外循环或常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法.记录患者围术期死亡和并发症情况,术后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围术期死亡10例(7.6%,10/132),术前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Ⅲ或Ⅳ级,其中9例为三尖瓣置换合并同期其他心脏手术的患者,1例为Ebstein畸形患者;余122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3.8±12.3)d,术后住院时间为(13.5±5.4)d.机械瓣组的围术期病死率为6.25%(3/48),与生物瓣组的8.33%(7/8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NYHA心功能分级为Ⅳ级患者的病死率为4/6,显著高于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的6%(6/100,P=0.001).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肾衰竭16例,术后出血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轻微或轻度瓣周漏3例.6例失访,116例患者随访时间5~8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3.6±22.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其中心源性死亡5例,肠癌晚期死亡1例,不明原因死亡1例.存活的109例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有33例患者仍每日服用利尿剂;1例发生脑血管意外昏迷,1例发生阿斯综合征的患者安装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后病情稳定,1例年轻女性生物瓣置换患者术后3年随访时已怀孕.中期随访中,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9±8.8)岁,术前平均总胆红素水平为(51.0±26.4) μmol/L,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的(51.8±12.0)岁和(27.6±23.8) μmol/L(P值分别为0.011、0.014).结论 三尖瓣置换术的手术病死率较高,加强对三尖瓣病变患者的随访,及时、有效的三尖瓣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围术期和中期临床疗效.

    作者:李伟;方文涛;孔烨;顾伟礼;方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可切除胃癌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胃癌居世界常见肿瘤的第5位,是引起死亡的第三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00万例,其中50%来自东亚[1].虽然同样是胃癌高发国家,韩国和日本因拥有较完善的胃癌国家早期筛查计划,故早期胃癌占比高,患者5年生存率也明显高于中国.在中国,以进展期胃癌为主,患者5年生存率<40%[2].目前,手术是可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手段已是共识,但中国很多胃癌患者初次诊断时已存在远处转移或术中发现病灶不可切除,此类患者只能给予支持治疗,其中位生存时间仅6个月[3].如何延长不可切除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不可切除胃癌转化治疗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化学治疗使患者获得手术机会甚至R0切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转化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以下对不可切除胃癌转化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崔航天;罗天航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急性胰腺炎并发胰周液体积聚的新时代治疗策略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死率高达20%~30%.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SAP救治的重视和研究的深入,SAP的救治重点已经由急性期转至恢复期各种并发症的治疗.因为液体复苏、脏器功能支持、血液滤过、肠内营养等理念的普及和实施,SAP急性期的救治成功率显著提升,更多的患者进入恢复期,临床医师需要面对更多的胰周液体积聚(PFC)的处理难题.现就PFC诊治理念的发展过程和展望进行评述.

    作者:杜奕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下胫腓前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外旋不稳定的短期疗效

    目的 观察应用下胫腓前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外旋不稳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2月间收治的Weber B型和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65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解剖复位并固定外踝、后踝和内踝后行外旋应力试验,结果阴性者归入下胫腓稳定组,手术结束;结果阳性者归入下胫腓不稳组,术中探查下胫腓前韧带,于直视下复位下胫腓联合,根据下胫腓前韧带断裂情况分别用可吸收缝线、锚钉或空心钉进行修复,修复完成后再次行外旋应力试验至阴性,手术结束.两组均于术后2个月开始完全负重.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踝穴位胫腓骨间隙和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结果 5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下胫腓稳定组34例,下胫腓不稳组24例.两组患者术后1d和术后2、6个月时踝穴位胫腓骨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下胫腓不稳组患者术后1d和术后2、6个月时踝穴位胫腓骨间隙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AOF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下胫腓前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外旋不稳定的临床效果满意,且未发生复位丢失.

    作者:肖伟元;董宇启;张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腔内超声在评价卵巢储备功能中的应用

    卵巢储备功能是指卵巢皮质区卵泡生长、发育、形成可受精的卵母细胞的能力,是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反映.近年来,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二胎政策的开放,育龄妇女的卵巢储备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腔内超声能精确评估窦卵泡、卵巢体积(OV)和卵巢内血流情况等,可用于评价卵巢储备功能.

    作者:张萍;应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和下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在早期食管癌、下咽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明确食管和下咽部重复癌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78例下咽部或食管病变患者,用内镜分别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进行NBI分级;再用鲁氏碘液进行食管、下咽部染色并进行碘液染色分级.以活组织检查或术后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评估白光、NBI和碘染色诊断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指数.结果 3种方法共检出病变86处,其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早期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为鳞癌)和癌前病变40处.NBI诊断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和0.89,碘液染色诊断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和0.91,均显著优于白光(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5和0.50,P值均<0.05).NBI分级、碘液染色分级与病理诊断分级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84和0.662).共发现6处重复癌,其中4处为下咽癌、2处为胃癌.结论 NBI模式诊断下咽部、食管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能力优于白光内镜.NBI分级与病理诊断分级的吻合度较好.食管鳞癌的患者可能会发生下咽鳞癌重复癌.

    作者:林铭华;王雯;张攸龄;章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精简版(2017年,上海)

    自2012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上制订了《2012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后,国际上出台了《幽门螺杆菌(H.pylori)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既强调了H.pylori的作用,又更加重视慢性胃炎的“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LGA)”,甚至“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LGIM)”分级分期系统,以及ABC分级标准、Maastricht-Ⅴ共识和中国第5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和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均要求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7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7年7月1日在上海召开.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多次全身麻醉对儿童不同脑区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次全身麻醉对儿童不同脑区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方法 记录35例经历二次全身麻醉的先天性巨结肠、尿道下裂患儿麻醉前1d、第1次麻醉后30 d、第2次麻醉后30 d检测前额区(Fz)、中央区(Cz)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多次全身麻醉后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结果 第2次麻醉后Fz和Cz的P300潜伏期均显著长于麻醉前1d和第1次麻醉后(P值均<0.05),波幅均显低于麻醉前第1d和第1次麻醉后(P值均<0.05).麻醉前1d与第1次麻醉后的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二次麻醉后患儿对信息的感知、加工速度减慢.

    作者:王蓓;朱智瑞;徐琳;徐丽丽;胡智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心脏监护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心脏监护病房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在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心脏监护病房(CCU)行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145例,同时监测其无创血压,记录患者行有创血压监测时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置管的操作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相关费用.结果 145例患者中,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24%(141/145),平均操作时间为(6±3)min.穿刺置管后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管路滑脱1例(0.69%)、管路堵塞5例(3.45%)、穿刺部位血肿2例(1.38%).患者平均有创血压监测时间为(7±4)d,费用(3 905.24±1 920.00)元,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护费为每小时20元;无创持续血压监测费用为每小时6元.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10.86±12.78)、(75.38±9.41)和(85.33±11.41) mmHg(1 mmHg=0.133 kPa),均显著高于无创血压监测的(104.10±13.05)、(71.11±9.25)、(80.39±10.67) mmHg(P值均<0.05).结论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操作简便,费用合理,对于监测血流动学不稳定的心脏病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飞;陈宗宁;赵渊;茶丽珠;赵谷天;尹浩;张秀琼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电刺激治疗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将电刺激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早是在1963年,当时主要是为解决术后假性肠梗阻的问题.目前消化道电刺激治疗主要用于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如胃轻瘫、胃食管反流病(GERD)、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便秘、肛门失禁等,以及与消化道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等.对消化道电刺激的研究主要基于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现已有电刺激设备应用于临床胃和食管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并且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而电刺激治疗小肠和结直肠肛管功能性疾病尚处于基础实验阶段,临床研究较少且总体缺乏确切有效的证据.以下将分别介绍电刺激治疗在胃、食管、小肠和结直肠肛管疾病中的研究及其应用.

    作者:张宇航;胡兵;吴春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20例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0 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断和治疗的20例PSIL患者的病史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内镜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20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纳差、消瘦、腹泻、发热.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15例,均发现小肠占位性病变,13例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行胶囊内镜检查9例,7例发现病灶.18例发现病灶者的内镜下表现为结节/息肉样增生型8例,溃疡型2例,肿块型2例,弥漫浸润型1例,混合型5例.病灶位于回肠11个,空肠6个,十二指肠4个.10例患者消化道多部位受累.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型淋巴瘤,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多.结论 PSIL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回肠发病率高,内镜下分型以结节/息肉样增生型多见,胶囊内镜和小肠镜为发现小肠淋巴瘤病灶的主要手段,非手术确诊有赖于小肠镜下活组织检查.

    作者:张诗彤;商倩;邱志兵;罗忠光;钟良;丁伟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上海消化内科发展报告

    2017年恰逢上海市医学会百年华诞,消化系病专科分会成立36周年,在上海医学发展史上是个值得纪念的特殊年份.在过去的36年里,消化系病专科分会从一个小团体发展为一个大家庭,从一个小平台发展为一个大舞台,为全国消化内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谢渭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胃肠动力障碍与功能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广义上是指所有胃肠动力紊乱引起的以各种消化道症状为临床表现的疾病,而狭义上主要指由胃肠运动节律、频率和腔内压力等改变所致的无明显结构性病因存在的一类疾病.该类疾病范围广泛,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与功能性胃肠病密不可分,胃肠动力紊乱是大多数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故它们常被统称为功能和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随着胃肠动力研究方法学的发展和胃肠动力生理和神经病理研究的深入,该类疾病的诊断标准也得到不断更新,逐渐规范且变得更加实用.

    作者:许树长;孙会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大网膜巨大海绵状血管淋巴管瘤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无诱因地出现腹胀不适5d入院.体格检查:腹壁柔软、稍膨隆.腹部超声检查示,从腹腔至盆腔可见巨大多房性、囊性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次日于超声引导下行腹腔包块穿刺,抽出不凝血.CT检查示,腹盆腔前部从胃大弯至盆腔可见大小不等多房性腊肠样蔓状肿块,其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分别为26.0、18.0、4.8 cm,囊壁薄且光整,密度均匀,CT值为20~36 HU,肠管受压后移(图1~3).CT增强扫描示,囊壁轻度强化,囊内未见强化,其内可见1条纵形动脉血管和少许细小供血动脉(图4).CT诊断为大网膜淋巴管瘤可能性大.

    作者:万润济;陈大龙;张金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的热点及思考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其流行病学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食管外表现的诊治、外科和内镜抗反流手术的疗效等,目前已成为消化内科、呼吸内科、五官科、内镜和外科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1.

    作者:邹多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在实性成分为主的胰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EUS-FNA)在以实性成分为主的胰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7月在上海长征医院行EUS-FNA的50例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胰腺肿瘤均获EUS-FNA或外科手术后病理确诊.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内镜(EUS)特点、病理特征,评价EUS-FNA的诊断价值.结果 EUS可以清晰地显示胰腺肿瘤的部位、回声、大小、形态、边界和淋巴结转移、胰周血管侵犯等情况.EUS-FNA平均每人穿刺1.64针,无并发症发生.50例患者中,EUS-FNA联合细胞学涂片、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87.8%、50.0%和96.0%,三者联合可将EUS-FNA的阳性率提高至98%.结论 EUS可以精准地显示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胰周血管侵犯情况,EUS-FNA联合细胞学涂片、TCT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以实性成分为主的胰腺肿瘤的病理诊断价值较大.

    作者:魏珏;李彬彬;蒋计生;曾欣;谢渭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上海医学杂志

上海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