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麻醉前肾功能评估

李士通

关键词:麻醉前, 重症监护病房, 呼吸系统疾病, 危险度评分, 慢性肾疾病, 急性肾损伤, 住院期间, 心脏事件, 心力衰竭, 相关因素, 危险因子, 患者, 围术期, 手术后, 病死率, 收入, 肌酐
摘要:一项针对近9万例大手术后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的研究发现,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中,患者住院期间慢性肾疾病(OR=1.40)和急性肾损伤(OR=1.88)的病死率较高,高于呼吸系统疾病(OR=1.20)或心力衰竭(OR=1.29)[1].围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度评分中,肌酐(Cr)>177 μmol/L是危险因子之一.
上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8+ CD28+和CD8+ CD28-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亚群及CD8+T淋巴细胞上CD28分子和CD103分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2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和40名健康体格检查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8及CD28分子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再选取10例胰腺癌患者,分别检测其外周血、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03分子的表达.结果 胰腺癌组CD8+ CD28+T淋巴细胞比例为(9.88±4.32)%,较对照组的(14.12±4.95)%显著降低(P<0.01) ;CD8+ CD28-T淋巴细胞比例为(13.13±5.52)%,与对照组[(11.41±4.0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CD8+ CD28+、CD8+CD28-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10.92±4.54)%、(13.62±4.52)%,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0.54±3.83)%、(14.15±3.27)%,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Ⅲ期胰腺癌患者CD8+ CD28+T淋巴细胞比例为(6.45±1.22)%,显著低于Ⅰ、Ⅱ、Ⅳ期的(13.01±2.31)%、(10.79±1.64)%、(10.5±1.45)%(P值分别<0.01或0.05).胰腺癌患者癌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上CD103分子表达率为26%,显著高于外周血及癌旁组织中的2%及8%(P值均<0.01).结论 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D8+ CD28+T淋巴细胞的比例下降和功能减退,E-cadherin/αEβ7信号通路异常,可能与胰腺癌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作者:吉顺荣;姚宛彤;张波;徐永峰;许文彦;徐近;倪泉兴;虞先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术中知晓发生机制的部分研究进展

    术中知晓是指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发生意识的恢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在意识;二是对手术过程中的事件存在记忆.发生术中知晓会增加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出现焦虑、抑郁、暴力倾向、性功能障碍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影响疾病的治疗及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患者因术中知晓而产生的愤怒和对医疗的不信任已成为麻醉相关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

    作者:陆秉玮;王祥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非心脏手术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术前评估

    手术与麻醉是医治外科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围术期存在许多风险,尤以并存心血管疾病者为著.据统计,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手术病死率比其他疾病患者高25%~50%.在麻醉与手术实施前应综合考虑手术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患者的耐受性以及手术的危险程度等.已经证实,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术前处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围术期的病死率.术前评估应在详尽掌握患者的病情并结合重要器官功能、手术创伤大小与时间长短等基础上进行,评估后若风险性很大且经治疗可使其降低者及非急诊手术均应暂缓实施,经积极准备,待条件具备时方可行择期手术.

    作者:王祥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13在退变和创伤椎间盘髓核中的不同表达

    目的 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退变和创伤椎间盘髓核中的不同表达,探讨其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2011年1-7月在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的33例患者(退变组)和因外伤性脊椎骨折行内固定的6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髓核组织的MMP-13表达,应用Image-ProPlus5.1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灰度值.结果 对照组椎间盘组织中MMP-13的表达很少,平均阳性表达率为(20.4±14.3)%.退变组椎间盘组织中MMP-13的表达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强染色,平均阳性表达率为(73.2±10.9)%.退变组的MMP- 1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椎间盘退变髓核组织中MMP -13的表达显著升高,MMP-13的异常表达可能在椎间盘退变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邓迎丰;方向明;陆继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子宫出血或超声检查示宫腔异常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宫腔镜检查诊断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分院2008年12月 -2012年1月间因绝经后子宫出血或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异常行宫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的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7例宫腔镜检查中,146例(82.5%)有宫腔异常表现,31例(17.5%)宫腔形态未见异常.146例有宫腔异常表现的患者中,良性病变132例(90.4%),包括子宫内膜息肉62例(42.5%)、宫颈管息肉16例(11.0%)、萎缩性子宫内膜炎10例(6.8%)、宫颈息肉合并子宫内膜息肉12例(8.2%)、宫腔粘连8例(5.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例(2.7%)、子宫内膜增生期改变15例(10.3%)、黏膜下肌瘤3例(2.1%)、宫颈肌瘤1例(0.7%)、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例(0.7%);恶性病变14例(9.6%),均为子宫内膜腺癌.宫腔镜检查诊断的敏感度为96.6%(141/146),特异度为83.9%(26/31),准确性为94.4%(167/177).宫腔镜检查的特异度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超声检查(P值均<0.01),而宫腔镜检查的敏感度虽较超声检查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检查克服了诊断性刮宫的盲目性,减少了过度治疗和漏诊,使治疗更趋于合理,能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特别是无临床表现的子宫内膜早期恶变.

    作者:陈丽群;毛文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前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20世纪初,Crile[1]通过临床观察首先提出超前镇痛的概念.后经Woolf [2]及Wall[3]重提并发展,其内涵随着临床、基础医学研究的争论和进展不断改变.本文就超前镇痛概念的更新、临床应用现状、外周和中枢敏感化机制和治疗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徐丽丽;沈建军;用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海盐县妇幼保健院于2010年8月-2011年8月应用罗哌卡因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 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并要求自然分娩的单胎头位的足月产妇,随机均分为A、B组.两组间年龄、体重、孕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作者:姚益冰;张美华;徐峰;董建凤;赵宏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七氟烷成功治疗术中哮喘发作一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8岁,体重70 k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数年,服药血压控制可;有哮喘史数十年,每日1次频发,发作时应用沙丁胺醇喷雾或静脉滴注二羟丙茶碱(喘定)、氨茶碱等可缓解;否认其他慢性疾病.术前胸部X线片示双侧肺纹理增粗.实验室生化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当日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左侧鞘膜积液翻转术.14:50人手术室,心电监护:血压160/9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5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6%.开放静脉并注射甲泼尼龙40 mg,鼻导管吸氧(氧流量5 L/min)后SpO2达99%.L3~L4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单次注入0.5%罗哌卡因15 mg,麻醉效果好.

    作者:宋琳;王珊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术中限制性输血在节约用血、合理用血和降低输血相关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12月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实施预计出血量>400 mL的大、中型手术的患者人选限制性输血组(组Ⅱ),结合术中输血分值评估体系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在2009年1-12月符合同样入选标准的患者人选开放性输血组(组Ⅰ),实施开放性输血策略.采用便携式床边血气分析仪动态监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结果 与组Ⅰ相比,组Ⅱ的输血总量减少了32.1%.组Ⅱ的输血率、人均输血量和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均显著低于组Ⅰ(P值均<0.05).结论 术中动态测定Hb、Hct,并根据输血分值评估体系评判,是实施限制性输血的有效手段,能有效控制术中不必要的输血,节约血资源,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

    作者:陈炜;孙建良;赵凤庆;陈海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定量感觉检查的临床应用与局限性

    定量感觉检查(QST)是一种对感觉进行定量判断的心理物理学技术,通过测定引起某种特定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对感觉障碍的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本文就定量感觉检查的临床应用与局限性作一综述.

    作者:顾沈晔;杜冬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完成单侧TKA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FB组(试验组)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对照组),每组20例.记录各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及运动状态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不同时间段吗啡消耗量及其相关不良反应、总体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及运动状态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试验组在各时间段吗啡用量及72 h总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试验组在术后1、2、4h的股四头肌肌力显著弱于对照组(P值均<0.01).试验组的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5% (P<0.01).试验组的总体满意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 (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CFB能有效缓解TKA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倪文宗;李颖川;王爱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地佐辛联合芬太尼应用于腰椎内固定术后镇痛的疗效

    目的 观察地佐辛联合芬太尼应用于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腰椎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芬太尼组(F组)和地佐辛联合芬太尼组(DF组),每组30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PCIA.PCIA配方:D组为地佐辛0.8 mg/kg,F组为芬太尼16μg/kg,DF组为地佐辛0.4mg/kg加芬太尼8 μg/kg,均加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mL.观察3组患者在术后3、6、12、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程度评分(Ramsay评分),48 h内PCIA按压次数及有效次数,芬太尼累积消耗量,患者总体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镇痛期间3组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内.3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镇静Ramsay评分、PCIA按压总次数及有效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F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均显著少于F组(P值均<0.01).F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3%,显著高于D组的20.0%和DF组的6.7%(P值分别<0.05、0.01),D组又显著高于DF组(P<0.01).DF组对术后镇痛的总体满意率为90.0%,显著高于F组的60.0% (P<0.01).结论 地佐辛联合芬太尼应用于腰椎内固定术后PCIA镇痛效果确切可靠,可减少芬太尼用量,患者术后的总体满意度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师小伟;熊源长;刘佩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胃癌侵及胰头部的外科处理研究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进展期胃癌患者占多数.进展期胃癌侵犯胰头部的病例并非罕见,对此类患者的外科处理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对65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侵犯胰头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胃癌侵犯胰头的外科治疗问题.

    作者:丁良福;顾钧;董平;陆建华;吴文广;李茂岚;丁琦晨;张林;杨佳华;吴向嵩;穆嘉盛;刘颖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康复治疗对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疗效

    目的 探讨康复治疗对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住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 96例确诊为CHF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饮食干预、社会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共干预3周.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训练组在干预后的6 min步行距离,白细胞介素(IL)-6、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显著改善(P值均<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训练组的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住院CHF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住院天数,降低治疗费用.

    作者:王国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胃促生长素对脓毒症大鼠脑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在脓毒症大鼠脑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胃促生长素(ghrelin)对脓毒症大鼠脑功能和脑部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64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ghrelin组(Sham+ ghrelin组)、盲肠结扎穿孔(CLP)组及CLP+ ghrelin组,每组16只.采用CLP法制作大鼠脓毒症脑病模型.Sham+ ghrelin组和CLP+ ghrelin组于造模后即刻及12 h后腹腔注射ghrelin 80 μg/kg,Sham组及CLP组于相应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将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第1亚组6只,于术后6h采用动物神经功能评分表对大鼠进行评分,而后麻醉断头取左侧海马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情况;第2亚组6只,于术后24 h进行上述处理;第3亚组4只,于术后24 h灌注取脑组织行尼氏染色后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造模后24 h,CLP组及CLP+ ghrelin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Sham组及Sham+ ghrelin组(P值均<0.05),CLP+ghrelin组显著高于CLP组(P<0.05),Sham+ ghrelin组与Sham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6、24 h,Sham组与Sham+ ghrelin组间海马组织中TNF-α及IL-6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LP组及CLP+ghrelin组海马组织中TNF-α及IL-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Sham组及Sham+ghrelin组(P值均<0.05),CLP+ghrelin组显著低于CLP组(P值均<0.05).CLP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明显变性、坏死、丢失,排列疏松,部分神经元核固缩,细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CLP+ ghrelin组与CLP组相比,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结论 ghrelin对脓毒症大鼠的脑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因子TNF-α及IL-6的表达而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有关.

    作者:魏华;封小美;薛庆生;张富军;于布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硬膜外腔不同给药方式对罗哌卡因作用的影响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下腹部手术硬脊膜外腔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妇科手术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24例,予甲磺酸罗哌卡因单次给药(12 mL);B组24例,予盐酸罗哌卡因单次给药(12 mL);C组30例,予甲磺酸罗哌卡因分两次给药(6 mL+6 mL):D组30例,予盐酸罗哌卡因分两次给药(6 mL+6 mL).各组用药均不含肾上腺素.观察痛觉完全消失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硬脊膜外腔阻滞范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记录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改变.结果 给药后4组患者的HR均无明显变化,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组患者SpO2均>97%.注射药物后10 min,4组的MAP均显著低于基础值(P值均<0.05);注射药物后20 min,C、D组的MAP均显著高于A、B组(P值均<0.05).A、B两组的痛觉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C、D两组(P值均<0.01),4组间的麻醉持续时间、阻滞范围、运动阻滞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的硬脊膜外腔阻滞效能与盐酸罗哌卡因相仿,单次给药的起效时间较分两次给药短,有利于加快麻醉的速度,单次给药可能比分次给药更安全,但寒战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黄小静;汪正平;朱慧;裘毅敏;李士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七氟烷减量法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七氟烷减量法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45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Ⅰ组,皮肤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Ⅱ组,腹膜缝合结束时停止吸入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Ⅲ组,关闭腹膜即刻,降低七氟烷浓度至0.5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缝合皮肤结束时停止吸人七氟烷,增加氧流量至10 L/min.观察苏醒时间(自皮肤缝合结束至患者接受指令睁开眼睛时间)、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90的时间及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Ⅱ、Ⅲ组患者停止七氟烷吸入后的苏醒时间及BIS值恢复至90的时间均显著短于Ⅰ组(P值均<0.05),Ⅲ组又显著短于Ⅱ组(P值均<0.05).3组在气管拔管前即刻各项生命体征(MAP、HR、petCO2及S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苏醒阶段采用七氟烷逐步减量法,可减少联合药物使用的影响,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并且不会影响麻醉后苏醒质量.

    作者:李华;孙波;佘高明;谢红;王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节律基因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节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5例住院患者,按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和ACS组(45例),所有患者留取全血,经Ficoll离心分离PBMCs,体外培养过程中经血清撤离诱导节律性;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节律基因的表达情况,再经Chronos-fit软件评估其节律性.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与SAP组比较,ACS组的PBMCs节律性表现为峰值时间改变且整体表达水平降低.Gensini积分与PBMCs节律基因Perl的峰值时间呈正相关(r=0.855,P<0.01),与其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53,P<0.05),与节律基因Rev-erbα的相关性则相反(r值分别为-0.721和0.832,P值均<0.05).结论 ACS患者PBMCs的节律性明显异常,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患者整体节律性紊乱的表现,其将可能应用于临床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预测.

    作者:李颖;贺治青;伍峰;梁春;吴宗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温度与药物干预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寒战的影响

    寒战是剖宫产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椎管内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时寒战发生率可达57%[1],冬春季节气温低,寒战发生率更高,可达90%[2].预防剖宫产产妇发生寒战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采用适宜的温度调控护理与曲马多联合格拉司琼药物干预措施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寒战的影响.

    作者:王晓霞;朱广球;陈玲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喉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 研究喉癌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联合使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核心生活质量问卷与头颈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模块(EORTC C30、H&N35)随访评估喉癌患者术前及术后0.5、3、6、12个月5个时间点的生活质量,并采用发音的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的言语发音功能进行自评及他评.结果 喉癌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和各种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内至低谷,各种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则在术后3个月内达到高峰,随后多数项目逐渐回归术前水平.在性别、年龄、职业、学历、临床分型、肿瘤分期、术前气管切开、术式、颈清扫与否、术后气管拔管、术后放疗等11项研究因素中,除职业因素外,对于生活质量各项目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结论 喉癌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出现明显波动,在术后12个月逐渐平稳.性别、年龄、学历、临床分型、肿瘤分期、术前气管切开、术式、颈清扫、气管拔管与否、术后放疗各自对相应的项目有影响.

    作者:魏崴;王宇澄;戴春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上海医学杂志

上海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