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翁浩;徐振兴
目的 观察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复合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膝关节局部浸润的多模式镇痛方法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或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单纯PCIA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维持镇痛2d,记录术后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后PCIA按压次数、下肢运动功能阻滞程度、被动及主动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 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24 h静息状态和术后24、48 h运动状态的疼痛VAS评分<4分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纯PCIA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h、>2 h且≤24 h、>24 h且≤48 h各时间段的PCIA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单纯PCIA组(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后24、48 h患肢运动功能评估均为0级,无1例出现运动阻滞.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4、48 h膝关节主动屈曲至90°者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纯PCIA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无数均较单纯PCIA组显著缩短(P值均<0.01).结论 PCIA复合局部麻醉药行膝关节局部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良好,对患者下肢肌力影响轻微,且并发症少,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较理想的镇痛方法.
作者:裘毅敏;黄小静;黄丽娜;陈敏;汪正平;李士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痛觉敏化是指组织或神经损伤后,正常情况下一定阈下痛刺激强度在损伤部位或损伤以外部位引起更强的痛,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在病理性疼痛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痛觉敏化的形成与神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涉及多种细胞因子、递质、受体、离子通道和核内第三信使的表达.以下就近几年痛觉敏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志谦;赵宝明;耿学斯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地佐辛、舒芬太尼及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单侧肺叶切除术后镇痛镇静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择期行单侧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舒芬太尼组及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电子静脉镇痛泵中的药物配方:地佐辛组,地佐辛0.8 mg/kg加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3μg/kg加0.9%氯化钠溶液至100mL;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1.5 μg/kg联合地佐辛0.4 mg/kg加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记录并比较术后0.5 h(T1)、12 h(T2)、24 h(T3)、48 h(T4)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Ramsay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间在T1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和Ramsay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与舒芬太尼组和地佐辛组间在T2、T3、T4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和Ramsay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舒芬太尼组与地佐辛组间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行单侧肺叶切除术的患者中,舒芬太尼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地佐辛及两者联合应用.
作者:姜艳华;王秋石;马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儿童和成人保留自主呼吸的剂量.方法41例行眼科手术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1~14岁,18例)和成人组(≥14岁,23例).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诱导,吸入体积分数为0.08的七氟烷5 L/min,静脉注射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1.5 μg/kg,置入喉罩,停止吸入七氟烷.持续静脉滴注丙泊酚200 μg·kg-1·min-1,瑞芬太尼起始速度为0.2 μg·kg-1·min-1,然后每5 min减少瑞芬太尼滴注速度0.05 μg·kg-1·min-1直至患者呼吸频率>10次/min,此即瑞芬太尼呼吸恢复剂量.再上调瑞芬太尼滴注速度至患者呼吸频率≤10次/min或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65 mmHg(1 mmHg=0.133 kPa),此即瑞芬太尼呼吸抑制剂量.取瑞芬太尼呼吸恢复剂量和呼吸抑制剂量的算术均数为保留自主呼吸的瑞芬太尼平均剂量.记录并比较患者呼吸抑制即刻和呼吸恢复即刻的心率、血压和petCO2.结果 儿童组保留自主呼吸的瑞芬太尼平均剂量显著高于成人组(P<0.05).儿童组在呼吸抑制即刻、呼吸恢复即刻的心率均显著高于成人组(P值均<0.05),两组间petCO2和平均动脉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即刻的petCO2均显著高于同组呼吸恢复即刻(P值均<0.05),而同组呼吸抑制即刻与呼吸恢复即刻间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儿童组2例和成人组1例患者因手术时间限制未能及时滴定出瑞芬太尼呼吸恢复剂量.儿童组3例和成人组4例患者在麻醉诱导时出现心动过缓(心率<60次/min),予阿托品0.01mg/kg静脉注射后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低氧血症(脉搏血氧饱和度<95%).结论 0.13和0.08 μg·kg-1·min-1可分别作为儿童和成人保留自主呼吸的瑞芬太尼的参考剂量.儿童耐受瑞芬太尼的剂量显著高于成人.
作者:姚峥;徐静;陈莲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影响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93例初次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多导睡眠仪监测结果,将42例合并OSAHS患者入选OSAHS组,51例非OSAHS患者入选非OSAHS组.所有患者均行血液生化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①OSAHS组的体重、体质指数(BMI)、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收缩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血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颈总动脉IMT均显著高于非OSAHS组(P值分别<0.05、0.01).②OSAHS组的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次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累计时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内缺氧事件总数、睡眠期间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占睡眠时间的百分率均显著高于非OSAHS组(P值均<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IMT与TC(r=0.36)、2hPG(r=0.019)、收缩压(r= 0.011)、LDL-C(r=0.015)、FPG(r=0.047)、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次数(r= 0.002)、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累计时间(r= 0.003)、AHI(r=0.004)、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r=0.028)、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内缺氧事件总数(r=0.023)呈正相关(P值分别<0.05、0.01).④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HI、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次数、收缩压、LDL-C是颈总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中,缺氧、高血压和血脂代谢异常共同参与并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AHI、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次数、LDL-C、收缩压是颈总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赵普庆;邓兵;艾自胜;吴坚;徐洪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帝视观察用内镜(Discopo,简称帝视镜)在预计困难气管插管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选择62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或Ⅱ级预计困难气管插管的患者,分别采用帝视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帝视镜组,20例)、Glidescope视频喉镜(简称视频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视频喉镜组,22例)和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辅助下气管插管(纤支镜组,20例).记录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即刻、显露声门时及气管插管后即刻的血压和心率,同时记录插管时间、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和气管插管后并发症(出血、声嘶、咽痛)发生情况.结果 视频喉镜组有2例患者因气管插管失败退出研究.与同组麻醉诱导前比较,3组在气管插管前即刻及显露声门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帝视镜组在气管插管后即刻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3组在气管插管后即刻的心率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同组气管插管前即刻比较,视频喉镜组在显露声门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3组在气管插管后即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帝视镜组在气管插管后即刻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视频喉镜组和纤支镜组(P值均<0.05),在气管插管后即刻的心率显著低于纤支镜组(P<0.05).帝视镜组的插管时间为(34.3±11.9)s,显著短于视频喉镜组的(47.2±8.4)s和纤支镜组的(49.6±13.3)s(P值均<0.05).纤支镜组的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达100%,显著高于帝视镜组的80%和视频喉镜组的75%(P值均<0.05).3组间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帝视镜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困难气管插管,并能显著减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
作者:赵霖霖;葛东明;张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是缺氧缺血情况下机体表达的重要的转录因子.目前,已确定的HIF-1的目的基因涉及大脑的生长发育、细胞的能量代谢、血管生成、肿瘤转移、红细胞生成、炎症、细胞凋亡与增殖等.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HIF-1在缺氧缺血时与多个机体器官表现之间的关系,甚至HIF-1信号通路被认为是缺氧缺血疾病潜在的治疗靶点.鉴于HIF-1纷繁复杂的生理作用,以下就其器官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庄蕾;于布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H40)预扩容对母婴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HSH40组预先静脉滴注HSH40 4 mL/kg,平衡液组预先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4 mL/kg.监测并记录入手术室时(T0)、预充量静脉滴注完即刻(T1)、预充量静脉滴注后30 min(T2)、胎儿娩出时(T3)、术毕(T4)的心率和血压,并采集各时间点产妇的静脉血及胎儿娩出尚未建立呼吸时的脐动、静脉血检测血浆COP.结果 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平衡液组同时间点比较,HSH40组在T1、T2、T3时间点的血浆COP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同组T0时间点比较,两组在T2、T3、T4时间点的血浆COP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两组间脐动、静脉血血浆CO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SH40组产妇的低血压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平衡液组的27.5% (P<0.05).两组间新生儿出生后1和5min Apgar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SH40预扩容有利于维持产妇术中血浆COP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对胎儿血浆COP无影响.
作者:朱慧琛;忻纪华;范逸辰;何征宇;何振洲;王祥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恶性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转移与肿瘤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当肿瘤体积>2 mm3后,局部缺血缺氧,需要产生新的毛细血管以维持肿瘤的生长,肿瘤细胞亦经新生血管发生血行转移.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因素调节的复杂过程,主要取决于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严密调节.
作者:崔彩霞;戚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右美托咪定作为α2受体激动剂,作用于脑和脊髓的α2受体,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和抗交感等作用,因此可以提高患者围麻醉期的舒适度,缓解应激反应,减少麻醉药用量和减轻术后疼痛.由于右美托咪定独特的受体活性和药理学特性,可维持类似自然睡眠的镇静作用,可唤醒,患者的配合度高,有短暂遗忘作用,国外该药在成人重症监护病房的镇静、术中需行神经生理学检查或神经功能区定位的可唤醒麻醉中备受青睐.
作者:陈莲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白细胞分类计数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84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受者术后第7天在不应用糖皮质激素情况下的血样本,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Pearson分析显示,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计数间均不相关(P值均>0.05),与淋巴细胞计数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78、0.651,P值均<0.001).Spearman分析显示,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计数间均不相关(P值均>0.05),与淋巴细胞计数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8、0.702,P值均<0.001).非感染组的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感染组(P值均<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淋巴细胞计数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可间接反应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
作者:邹游;张磊;李瑞东;郭闻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渗透压是指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量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质量、分子半径和构型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的颗粒数目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的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其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白蛋白的分子质量较小,数量较多(分子数量上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大小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士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男性,33岁,身高173 cm,体重100 kg,20年前因外伤致寰枢关节脱位,先后于2000年和2007年行手术治疗,在此期间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严重肥胖,鼾症10余年,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体格检查:张口2.5指,舌体大,Mallampatapi评分Ⅲ级,颈根极短,颈部气管切开瘢痕(不排除声门下狭窄可能),颈托固定,绝对制动,见图1(见插页);四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升高,以右侧为重,伴有间断性四肢抽搐,二便失禁.呼吸频率18次/min,呼吸空气时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为96%.心电图检查示心率80次/min,频发房性早搏.颈部X线片和CT三维重建示寰枢关节内固定断裂,断端恰位于寰枢关节部位,紧贴于枕骨大孔下方压迫颈髓,见图2(见插页).
作者:唐李隽;左苏宁;陈莲华;李士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硬脊膜外腔阻滞为国内施行剖宫产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可使产妇保持清醒状态,对胎儿无呼吸抑制作用,但常因麻醉平面局限而出现阻滞不全现象,且术中牵拉反应明显,常需静脉给予镇痛药以辅助麻醉,增加了产妇的痛苦,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升高.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性麻醉药,七氟烷具有对呼吸道的刺激小、诱导平顺、苏醒迅速、麻醉深度易控制等优点[1].本研究旨在观察七氟烷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其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作者:姚益冰;黄东升;徐峰;黄国栋;陈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开胸手术时应用双腔管进行单肺通气不仅可以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而且可以减少纵隔摆动,减少围术期并发症[1].大部分开胸手术都可以采用左侧双腔管满足手术要求,但左侧双腔管有时可出现进入右侧支气管的情况,常导致插管失败.本研究采用颈部气管牵拉法,明显提高了左侧双腔管支气管插管的成功率.
作者:陈远丰;张大鹏;郑永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心绞痛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同时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前瞻性、随机化、多组比较的设计.依据躯体症状及自评量表的评分,将106例确诊为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入选36例,完成随访33例;抗心绞痛组入选39例,完成随访36例;抗焦虑抑郁组31例,完成随访29例.联合治疗组:予异舒吉注射液20 mg和冠心宁注射液(成分为丹参、川芎)静脉滴注,盐酸氟西汀20 mg或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片口服;有睡眠障碍者口服盐酸多塞平.抗心绞痛组:静脉用药同联合治疗组,但不予盐酸氟西汀及盐酸多塞平口服.抗焦虑抑郁组:口服盐酸氟西汀及盐酸多塞平,给予参芪注射液(成分为党参、黄芪)静脉滴注.观察3组患者心绞痛的改善程度、心电图变化以及住院天数.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抗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1.8%,显著高于抗心绞痛组的61.1%和抗焦虑抑郁组的48.3%(P值均<0.05).联合治疗组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75.8%,显著高于抗心绞痛组的50.0%和抗焦虑抑郁组的34.5%(P值均<0.05).联合治疗组的住院天数显著短于抗心绞痛组及抗焦虑抑郁组(P值均<0.01),而抗心绞痛组与抗焦虑抑郁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同时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陆露;毛家亮;赵焕昌;沈心逸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围术期小剂量艾司洛尔持续静脉滴注对老年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表达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艾司洛尔组从麻醉诱导前5 min开始持续静脉滴注艾司洛尔20 μg·kg-1·min-1,对照组则以相同的速度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3 min、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3 min、切皮前、切皮后3 min、探查腹腔前、探查腹腔后、手术结束时(缝完后一针)、气管插管拔管前、气管插管拔管后3 min各时间点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检测患者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的血清cTnI水平.结果 对照组气管插管后即刻、切皮后3 min、探查腹腔后的心率均分别较该操作前显著加快(P值均<0.05),MAP均分别较该操作前显著升高(P值均<0.05).而艾司洛尔组仅气管插管后和探查腹腔后即刻的MAP较该操作前显著升高(P值均<0.05),其余时间点心率和MA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各时间点血清cTnI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老年患者术中持续静脉滴注艾司洛尔20 μg·kg-1·min-1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气管插管等手术刺激时的心血管反应,但对血清cTnI水平无明显影响.
作者:丁雯;陆志俊;沈亮;李永兴;罗艳;于布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吗啡成瘾大鼠脑细胞凋亡数目的变化.方法 将24只体重为190~210 g的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依据药物递增原则,吗啡依赖组和吗啡戒断组大鼠腹腔内注射吗啡13d,建立吗啡成瘾模型.吗啡戒断组大鼠在成瘾后予腹腔内注射纳洛酮5 mg/kg,诱导戒断30 min.对照组大鼠在相同的治疗时间予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应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吗啡依赖组的戒断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低于吗啡戒断组(P<0.01),表明吗啡成瘾模型建立成功.吗啡依赖组和吗啡戒断组的大鼠海马区脑细胞凋亡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吗啡依赖组与吗啡戒断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依赖组和吗啡戒断组的大鼠海马区脑细胞内Caspase-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吗啡依赖组与吗啡戒断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应用吗啡可诱发大鼠脑细胞异常凋亡,这可能是阿片类药物引起脑内神经改变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立伟;王新华;傅强;吴青华;傅舒昆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颅内动脉血管局部异常膨出即形成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常出现于前交通动脉(30%~35%)、后交通动脉起始部(30%~35%)和大脑中动脉分岔处(20%)[1].其破裂可导致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死亡率高达50%.传统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是开颅动脉瘤结扎术,但近年来随着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及相关仪器、材料的快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被普及.尽管血管内介入手术的麻醉风险与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仍存在很大差异.麻醉医师需要理解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的特殊性、潜在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并能够熟练调整患者的麻醉状态和生理参数,对于保证患者安全、保障手术顺利尤为重要.
作者:张冉;罗猛强;侯炯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急诊剖宫产产妇麻醉前常已进食或进饮,围术期恶心呕吐的风险度增高.尽管目前围术期恶心呕吐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患者的自身状况、麻醉、用药和手术等都会引起恶心呕吐,其中卡前列甲酯栓的使用与围术期恶心呕吐的高发密切相关.有报道[1]称,应用小剂量氟哌利多和地塞米松可提高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本研究旨在观察地塞米松伍用小剂量氟哌利多预防急诊剖宫产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产妇围术期恶心呕吐的效果.
作者:谢新龙;金卫芳;诸晓辉;杨赛锋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