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莉;吴昊;王晓翠;包艳东;邹如政
本文通过对清代主要的灸疗专著和记载有灸疗内容的针灸学及综合性医书的介绍,大致勾勒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指出灸疗发展至清代,实践充分,灸法丰富,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给后世留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作者:杨威;马小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自1996年以来,笔者运用推拿结合电针、TDP照射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德程;邢孟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方法:将60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取穴为双侧行间、风池,每日治疗1次;对照组口服复方降压片1片,每日3次.分别于首次治疗前及15天以后取血,测定血浆内皮素.结果:治疗组治疗15天后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张朝晖;王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进行性脊柱疾患,以脊柱僵硬并逐渐变为强直为特征.笔者采用长蛇灸法治疗本病8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秋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简介尤老配取背部腧穴的医理、临床运用背部腧穴的经验,并列举了一些选配背部腧穴治疗疑难杂症的典型病例.
作者:郄玉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方法:将32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成围刺结合耳穴贴压对照组、耳穴贴压对照组及四环素对照组.从3组中各抽取中度患者20例,检查其治疗前后的皮脂溢出率及血清睾酮水平结果:围刺结合耳穴贴压组疗效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同时发现围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法可以改善寻常痤疮主要发病因素中的皮脂溢出状况及血清睾酮水平.结论:围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法是治疗寻常痤疮的一种行之有效、操作简单、无不良作用的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李芳莉;吴昊;王晓翠;包艳东;邹如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肋间神经痛为带状疱疹常见后遗症,中老年患者尤为多见,且病程长,疼痛剧烈,病情顽固,治疗比较棘手.近2年来笔者应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本症32例,取得一定疗效,并与口服卡马西平21例作对照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吴菊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方法:采用2×2析因设计,分别观察不同时间针刺对实验动物月经周期前半期外周血FSH,LH,E2,T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1)早晨组、晚上组、早晚组各激素分泌均出现明显抑制,空白组及非穴组则呈现大致正常的分泌状态.(2)各时间针刺组的各种激素分泌峰的上升速度及峰值增值变化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非穴组与空白组相比则不明显(P>0.05).(3)不同时间针刺组组间比较,对FSH,T分泌峰的上升速度及峰值增值变化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早晨组、早晚组、晚上组;对LH分泌峰的上升速度及峰值增值变化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早晨组、晚上组、早晚组;对E2分泌峰的上升速度及峰值增值变化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晚上组、早晚组、早晨组.(4)针刺1天1次与1天2次比较,其作用差异无显著意义.
作者:李沛;徐文倩;安晓英;王训立;李志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观察到4例肉眼可见的经络现象,3例为肾经,1例为胃经,且与相关疾病有关.颜色变化以深浅为主.随着病情的改善,颜色由暗黑转为黄褐,深色变为浅淡至消失.经络现象是临床疾病的一种病态(理)现象的表现,可以据此诊疗疾病.其颜色与病变脏器的关系难以定论,需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而以深浅明暗来分辨病情的轻重缓急较为适宜.经络现象形态表现不尽一致,其特异性征象各代表何种病理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
作者:李勇;李伟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对胃电节律的规整性作用和降心率作用.方法:通过匀速持续给予盐酸山莨菪碱,制作胃电节律异常和心率加速的背景模型,观察比较针刺足三里对异常胃电节律和心率加速的调节.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同时使紊乱的胃电节律和过快的心率得到一定程度纠正
作者:黄晓卿;陈凌;姚志芳;张炜;胡翔龙;吴宝华;倪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79例患者中,27例成人患者,52例婴幼儿患者 27例成人患者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小19岁,大73岁;病程5~33天.其中20例为感染性腹泻,7例慢性肠炎.
作者:王淑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腰肌劳损是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笔者在临床上根据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皮针加走罐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安府;吴勋仓;孟艳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痛经在临床上常见于青、中年女性,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本组病例为原发性痛经.笔者自1993年5月~2001年6月运用中医的隔姜艾绒灸神阙穴治疗痛经26例,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华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吴××,女,21岁,学生,1999年10月25日就诊. 主诉:面部汗毛浓密,粗长半年.半年前,患者因患肝豆状核变性,内科给予D-青霉胺、肌苷及复合维生素B等治疗,病情好转.约2周后出现面部汗毛浓密、粗长.患者自行停服青霉胺数日,面部汗毛较前明显稀疏,同时肢体震颤等症状复作,患者不得不重新服用青霉胺.如此反复数次,患者面部汗毛浓密程度随服用青霉胺与否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作者:吴芸;马慧敏;明国林;岳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失眠是一种与许多病症有关的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药物治疗失眠,撤药时非常痛苦,往往出现REM睡眠(快速动眼时相睡眠)反跳现象及药物精神依赖性.笔者运用针刺治疗12例撤药困难的失眠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悦;刘绍惠;侯悦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对比观察芒针为主针刺与西药吗丁啉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1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5例以芒针中脘穴为主,对照组36例口服吗丁啉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王子臣;王文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方法:应用皮下埋针法治疗不同证型哮喘患者70例,并以肺通气功能为观测指标.结果:7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5.72%,其中实证有效率85.42%,虚证54.54%,两者比较,实证患者疗效较好(P<0.01).肺通气功能呈现与临床疗效一致的改善.结论:皮下埋针法治疗哮喘效果较好,实证效尤佳.
作者:田从豁;李以松;杨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疗效及其与患者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用毫针针刺内关等穴位台疗原发性帕金森病.以<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表>评定疗效,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检测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治疗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影响,疗效变化与递质变化未见有显著意义的相关结论:针刺有一定的疗效,能引起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DA,NA的变化,疗效与递质变化的确切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斌;马骋;陈国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方法: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48例和药物对照组3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血清尿酸的变化.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优于对照组86.7%;两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尿酸均有明显下降,但针刺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是通过调整机体尿酸的代谢等途径实现的.
作者:马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3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耳压组、中成药组及西药组,根据辨证给予耳压、中成药及西药治疗.比较3组疗效、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及血清内分泌激素的变化.结果:耳压组显效率43.75%,总有效率100.00%;中成药组显效率13.33%,总有效率73.33%;西药组显效率6.25%,总有效率68.75%. 3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对神经内分泌系统起整体调节作用,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安全有效.
作者:姜文;李勇;孙军;单秋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