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骅;薛蔚;陈海戈;陈奇;陈勇辉;孙杰;黄翼然
目的 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学特点,将其术前CT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CT平扫显示病灶密度不均匀,呈等、低或高密度影.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皮髓质交界期时的病灶轮廓清晰,且与周围实质的对比度佳.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含丰富血窦,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钙化、囊性变.9例肿瘤出现假包膜.结论 螺旋CT是肾透明细胞癌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手段,明确肿瘤的组织学亚型对于判断预后和测定手术方案十分重要.
作者:吴佩军;李伟;华婷;陈云燕;赵文荣;汤光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引导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术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10月,采用在新型微创经皮肾镜(F20.8)下超声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清石术治疗1 088例复杂上尿路结石患者,其中肾多发结石583例,部分或完全鹿角状结石387例,感染性结石35例,孤立肾结石13例,合并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43例,肾盏憩室结石27例,均在B超引导下穿刺并扩张建立F24皮肾通道,在肾镜下应用瑞士EMS三代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系统进行碎石并吸出体外,术中B超检查示有残留结石的患者,则在B超引导下进入结石位置肾盏进行碎石.结果 866例患者一期经皮肾镜碎石(PCNL)取净所有结石,一期净石率为79.6%.一期手术的时间为20~18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45.2±4.7)min;术中失血量为10~450 mL,平均失血量为(40.3±3.5)mL.术后泌尿系X线平片检查显示115例(10.6%)有残留的直径5 mm的结石,行二期PCNL取石;76例(7.0%)患者接受三期PCNL取石.29例(2.7%)术后行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9例术后出现严重出血,8例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止血后好转,1例因术后严重迟发性出血止血效果不理想行肾切除;1例术后出现肾周巨大血肿,行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采用经皮肾镜下超声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清石术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安全、高效,术中应用B超检查残留结石简便、易行,并能帮助引导肾镜清除残留结石,可显著提高复杂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效果.
作者:齐隽;刘建河;陈建华;黄云腾;沈海波;顾正勤;梁军号;虞永江;黄轶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临床短期疗效.方法 本组35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50~81岁,中位年龄为69岁.Rutherford-Becker分级Ⅰ级6例,临床表现为中度以上间歇性跛行;Ⅱ级10例,临床表现为缺血性静息痛;Ⅲ级19例,为不同程度的溃疡和坏疽.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肢CT三维重建(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并测定1、3、6和12个月患肢踝肱指数(ABI).结果 35例患者53侧肢体共60支膝下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其中51支动脉通过球囊扩张得以开通,PTA成功率为85.0%.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32例患者单位时间步行距离和固定距离步行时间均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ABI为0.65,与术前(0.4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钟武;曾宏;何延政;杨辉;施森;李茂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4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影像特点,对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强化程度及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均位于腮腺浅叶,紧邻包膜下.肿瘤呈类圆形,无分叶,边缘光滑,直径多<3 Cm,2例肿瘤内见囊变,1例瘤体内见多个沙砾样钙化.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中度强化,2例肿瘤强化均匀,1例呈薄壁环形强化.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点为位于腮腺浅叶包膜下,单发结节,直径多<3 cm,边界清楚,瘤体常囊变,实质部分中度渐进性强化.
作者:张琳;汤光宇;陈云燕;刘勇;姚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采用腹腔镜技术处理泌尿外科疾患十余年2 000例患者的经验.方法 1999年1月-2009年9月,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泌尿系疾病患者2 000例,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采用后腹腔入路1 821例,经腹腔入路179例;传统腹腔镜手术1 949例(包括器官毁损、切除术1 582例和器官保留、修复、重建术387例),单通道腹腔镜手术31例.结果 手术一次成功率为96.7%(1 934/2 000),手术时间为35~48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35±48)min出血量为10~3 500 mL,平均出血量为(40±25)mL,需要输血的病例为138例,占全部病例的6.9%;平均住院时间为(8.1±4.6)d,随访3~120个月.合并症发生率为5.5%(110/2 000),主要并发症为术中出血(2.6%,52/2 000)、高碳酸血症(1.5%,29/2 000)、切口感染(0.6%,12/2 000)、后腹腔脓肿(0.2%,4/2 000)及术后出血(0.45%,9/2 000)等.结论 传统腹腔镜手术技术已日益成熟,涉及泌尿外科的各种术式,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单通道腹腔镜手术的切口更小,更美观,尽管操作难度较高,仍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徐丹枫;崔心刚;任吉忠;姚亚成;刘玉杉;高轶;车建平;滕怀宁;阴雷;陈明;李尧;王军凯;陈杰;陈露;闵志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11例Bricker术后输尿管-肠段吻合口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顺行输尿管软镜激光碎石术治疗此类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6年3月-2009年7月行全膀胱切除+Bricker术后发生输尿管-肠段吻合口结石的患者11例.平均年龄为(62±9)岁.平均首次就诊时间为术后(8.2±3.2)个月.左侧7例,右侧4例.术前均通过B超或CT薄层平扫+多平面重建检查明确梗阻部位.7例无合并症的患者一期行患侧经皮肾造瘘术(PCN术)+顺行输尿管软镜下激光碎石术;3例伴急性梗阻性上尿路感染的患者及1例右孤立肾患者一期行PCN术,待病情稳定后二期处理吻合口结石.术后常规留置7F软质单J管4周.4周后复查泌尿系X线平片或腹部CT平扫,若残留结石的直径≥4 mm为有意义的结石残留.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40±9)min,平均住院时间为(3.3±0.9)d,术中出血量<50 mL.术后4周时,拔除单J管后无1例患者有结石残留.1例于术后13个月出现输尿管-肠段吻合口结石复发,再次行顺行输尿管软镜激光碎石术;2例分别于术后3、8个月出现患侧输尿管下段狭窄,行顺行输尿管软镜下高压气囊狭窄段扩张后每6个月定期更换单J管.结论 顺行输尿管软镜下激光碎石术处理Bricker术后输尿管-肠段吻合口结石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术后结石排净率高,结石复发率低,是处理该类疾患的理想手段.术后4周单J管的留置对降低术后输尿管-肠段吻合口狭窄可能十分有益.
作者:潘家骅;薛蔚;陈海戈;陈奇;陈勇辉;孙杰;黄翼然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探讨腹腔镜微创技术在肾上腺疾病中的应用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泌尿外科施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5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0例,女369例,年龄16~72岁,中位年龄为45岁.肾上腺病灶直径为0.5~7.5 cm,中位直径为3.2 cm.病灶位于左侧329例,右侧26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肾上腺CT形态定位检查.经后腹膜入路588例,经腹入路1例;579例采用三孔腹腔镜手术,10例因术中视野暴露不佳增加第4孔.结果 6例(1.0%)术中转开放手术,其中术中未发现与术前影像学相似的肾上腺病灶3例,渗血较多视野暴露差2例,粘连严重1例.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08例(单侧肾上腺腺瘤358例、单侧肾上腺皮质增生50例),库欣综合征67例(单侧肾上腺腺瘤60例,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病4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一非依赖性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增生3例),嗜铬细胞瘤30例,无功能腺瘤49例,肾上腺囊肿24例,髓样脂肪瘤5例,转移癌4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黑素瘤1例.结论 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是治疗肾上腺良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对于嗜铬细胞瘤、高危库欣综合征,手术仍存在一定风险.对大体积、恶性肿瘤,腹腔镜技术存在一定限制;对肾上腺小肿瘤,术中存在寻找困难而需转行开放手术、术中遗漏病灶等可能.术中解剖性游离并探查整个肾上腺组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沈周俊;王晓晶;祝宇;张荣明;邵远;芮文斌;何威;戴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的水平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测定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A-FABP水平,分析其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根据其伴有的危险因素数目的 多少,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单纯脑梗死(A)、脑梗死伴1个危险因素(B)、脑梗死伴2个危险因素(C)、脑梗死伴3个或3个以上危险因素(D)亚组,分析A-FABP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脑梗死组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A-FA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5、0.01).A、B、C、D亚组的血浆A-FABP水平分别为(15.99±1.72)、(13.83±5.12)、(25.04±3.10)、(34.84±7.15)ng/mL,除A亚组与B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亚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血浆A-FAB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脑梗死患者的A-FABP水平升高.
作者:赵琪;邹大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从临床及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 720名孕龄为14~20周的中国孕妇的血清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结合孕妇的年龄、孕周等关键参数,计算唐氏综合征的风险系数,并对高危人群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761例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妊娠妇女中,诊断唐氏综合征患儿7例;11 959例唐氏综合征筛查低危妊娠妇女中,诊断唐氏综合征2例.筛查成本为495 023元,安全指数为0.28.结论 采用ELISA法检测孕妇血清AFP和β-hCG的方法成本低、安全性高,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方案.
作者:严晓玲;段涛;王天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中,CD4~+T淋巴细胞被认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CD4~+T淋巴细胞激活需要两个信号--识别信号、激活信号.
作者:朱婷婷;赵东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模拟腹腔镜二氧化碳(CO_2)气腹环境,研究CO_2气腹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脏肿瘤的安全性.方法 选用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RCC-949在99%CO_2、1%O_2、21℃和15 mmHg(1 mmHg=0.133 kPa)条件下模拟腹腔镜CO_2气腹环境离体培养1、2、4 h,应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RCC-949细胞在CO_2气腹环境干预后的凋亡;采用噻唑蓝法(MTT法)检测RCC-949细胞在CO_2气腹环境干预后的增殖.结果 正常对照组、低氧1 h组、低氧2 h组和低氧4 h组增殖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348±0.051、0.372±0.082、0.389±0.110和0.378±0.114,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2±0.5)%、(3.4±0.3)%、(3.8±0.4)%和(4.3±0.5)%,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模拟腹腔镜CO_2气腹环境中培养4 h之内,RCC-949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无显著改变.由此推测,腹腔镜CO_2气腹环境并不增加肿瘤细胞种植转移的机会,腹腔镜手术治疗肾脏肿瘤安全、有效.
作者:王光春;郑军华;许云飞;彭波;鄢阳;张海民;高其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的死亡情况,以了解胎龄、出生体重对早产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1 453例,依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统计其病死率,并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 453例早产儿中,死亡47例,病死率为3.23%.胎龄<32周早产儿的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值均<0.05),胎龄≥32周早产儿的病死率与胎龄无关联(P0.05).胎龄<32周早产儿的死亡原因前3位分别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新生儿窒息(5例)、新生儿感染(3例);胎龄32~36~(+6)周早产儿死亡原因前2位分别为先天畸形(3例)、新生儿感染(2例).结论 胎龄32周、体重达1 500 g可能是胎儿发育的一个界点.应加强围产期保健.
作者:胡雪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肥胖症是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只有手术才能获得持久的减肥效果.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P)在美国已成为应用多的减肥术式,被许多学者推崇为减肥外科的金标准.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减肥将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作者:季新荣;陈丹磊;郑成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脑实质,严重的可造成癫癎,或者因治疗不及时而造成生命危险.
作者:黄艳霞;赵玉武;孙晓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几百年之前,蒸汽机和电改变了世界,诞生了工业社会,造就了今日的高科技文明.泌尿外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尤其是微创理念与泌尿外科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微创泌尿外科生机勃勃,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并成为泌尿外科的主流,发展态势喜人,造福于患者.
作者:孙颖浩;郑军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25)碘(I)标记三链形成寡核苷酸(TFO)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 2.2.15中病毒复制及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合成能与HBV前S基因特异结合的TFO,并以~(125)I标记.将HepG 2.2.15细胞分别与~(125)I-TFO实验组(125I-TFO组)、等量TFO对照组(TFO组)、相同放射性活度的钠~(125)碘(Na~(125)I)组和空白对照组共同培养,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BV DNA拷贝量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RT-PCR显示转染48 h后,4组间病毒拷贝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5)I-TFO组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125)I对照组(P<0.01)和TFO组(P<0.01);TFO组的抑制病毒复制作用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P(0.05).转染24、48、72 h,~(125)I-TFO组对HepG 2.2.15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1),并随时间的增加~(125)I-TFO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线性上升趋势.结论 ~(125)I-TF0可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中HBV的复制及肝癌细胞的生长,为今后制备抗HBV、抗HBV相关肝细胞癌的放射性基因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丹;侯敏;吕中伟;吕明丽;蔡海东;余飞;孙明;王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膜外途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列腺癌患者82例,年龄为60~75岁,中位年龄为68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0.7~23.6 ng/mL.TNM分期为T_1N_0M_011例,T_2N_0M_066例,T_(3a)N0_M_05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或前列腺电切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均行腹膜外途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结果 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50~380 min,平均为(210±85)min;术中出血量为400~1 200 mL,平均为(600±230)mL,出血量500 mL者给予输红细胞悬液200~800 mL.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切缘为阳性的3例患者术后加用全雄激素阻断治疗3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周拔除导尿管,3例术后出现轻度尿失禁的患者经提肛训练等辅助治疗3个月后好转,能自主排尿.术后随访45例,随访时间为3~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术后3个月时PSA为0.02~0.10 ng/mL,平均为(0.040±0.016)ng/mL.其中局部复发2例,采用辅助内分泌治疗或近距离放射治疗后控制;生化复发26例,采用辅助内分泌治疗控制.结论 腹膜外途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安全、有效.
作者:夏国伟;孙传玉;徐可;丁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尝试应用脐周三套管技术实现腹壁完全无可见瘢痕的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法 64例胆囊疾病(胆囊息肉13例,胆石症51例)患者行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沿脐周呈倒三角形置入2只经改进的直径为5 mm的操作套管和1只普通的直径为5 mm的套管.分别置入5 mm腹腔镜和加长的操作器械完成经脐入路胆囊切除.结果 62例患者顺利完成经脐入路胆囊切除术.2例因操作困难,术中见解剖结构不清而中转行常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为25~65 min,平均为(36±32)min.所选患者均未放置引流管.术后除脐部皱折部位外,基本无可见的腹壁瘢痕,且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脐周三套管技术行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减少脐周各操作器械之间发生的外部冲突,使该技术的操作难度大为降低.
作者:朱江帆;徐曼珠;马颖璋;胡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的初步应用和体会.方法 2009年7月-10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对3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患者行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2例为右侧,1例为左侧.结果 前2例手术在增加1个2 mm的针式Trocar,置入2 mm的抓钳辅助牵拉下完成肾盂输尿管的吻合,手术时间分别为6.0和5.5 h,出血量约为50 mL,分别于术后7和8 d出院.第3例患者的手术在单孔多通道下一次完成,未增加另外的工作通道,手术时间为8.0 h,其中吻合4.0 h,出血量约100 mL,术后14 d出院.结论 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安全、有效,手术瘢痕小且隐蔽,美容效果及应用前景良好.但因需要特殊的手术器械,术中器械之间有干扰且活动范围小,使缝合比较困难.
作者:杨波;王辉清;孙颖浩;刘冰;王林辉;许传亮;徐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既往行腹腔镜下肝切除的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长期疗效作出初步的评价.方法 2004年9月-2009年5月共有7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对其病例资料、围术期数据、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短期疗效、长期疗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75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患者中,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50例,手助式腹腔镜下肝切除22例,中转开腹3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64.1±67.2)min,中位出血量为200 mL.术后1~6 d开始进食,1~3 d可下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4±3.5)d.患者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指标均迅速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4例(5.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腹腔感染1例,胆漏2例,胸腔积液1例.无1例手术死亡病例.24例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肝癌,其中2例中转开腹,另外22例行腹腔镜肝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了9~58个月的随访.术后随访满3年的16例患者中,复发5例,其中4例死亡,1例健在;余11例患者无复发迹象.3年生存率为12/16.至今生存期长的患者为58个月,无肿瘤复发迹象.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其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根治性值得肯定,术后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初步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吴志翀;沈柏用;邓侠兴;詹茜;梁赟;祝哲诚;程东峰;金佳斌;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