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湘治;方源
运用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面瘫45例,并与单纯电针治疗30例对照,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
作者:吴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以肌肉无力为主要症状的肌肉退变性炎性肌病,临床一般均以激素为主进行治疗,但其效果多仅为一时性缓解.笔者采用激光针治疗本病20例,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91年4月~1999年10月间,针刺治疗脚气48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崔殿库;高振安;刘金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本组9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63例,女35例;年龄小16岁,大56岁;病程2~12个月.表现足底有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多发鸡眼,满布脚掌,大者约0.5 cm,小者如针尖,均为经其它方法治疗无效者.
作者:李秀玉;孙长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根据《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制定的风市穴取穴方法,测量了500个正常人体风市穴的定位,按照骨度分寸理论,将所得测量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为11.18±0.17寸,明显大于理论值7寸.故风市穴的定位为垂手直立时,中指尖所指处,或腘横纹上11寸准确.
作者:胡智海;潘守伦;潘山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主要是因颈椎及其有关组织的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而引起的一组症状.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作者:林秋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介绍近年来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状况.方法:从辨证分型、取穴、治疗方法等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文献报道做一综述.结论:因该病病程缓慢,且目前无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因此必须考虑整体因素,开展远期疗效观察,选择佳组合治疗方案.
作者:安玉兰;付云蕊;冀来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杵针大椎八阵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与常规针刺方法作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90.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作者:蒋振亚;李常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应用腕踝针治疗气胸5例,均获痊愈,现报道如下.
作者:邸树清;邸立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张××,女,41岁,农民.病历号:36246,就诊日期1997年1月2日.主诉:四肢无力,不能行走2个月.2月前出现四肢无力,行走困难,症状逐渐加重,至双下肢瘫痪,伴不自主哭笑,神识痴呆,遂人某医院治疗,经头颅磁共振检查,诊为多发性硬化症,经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等治疗约40余天,精神症状消失,但仍四肢瘫痪,入我科治疗.入院时症状:四肢无力,以双下肢为甚,不能行走,胸腹满闷,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浮肿,口苦口不渴,大便不畅,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作者:王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老年白内障较为多见,多发生于50岁以上,原因不明,两眼同时或先后发生视力逐渐减退,后仅存光感,同时常伴有头晕、目眩、恶心.笔者从1985~1998年对老年早期白内障用耳针埋压治疗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淑兰;邹德运;刘力军;安风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假性球麻痹即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常见于急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临床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进食发呛为特征.笔者自1990年开始采用颈三针为主治疗中风并发假性球麻痹4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农泽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8年2月~1999年8月,笔者用耳穴贴压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失眠3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孙红霞;张秀莲;潘素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产棉区是多发病,其中有少数患者在中毒治疗后4~5天之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障碍,其表现为肢端麻木、疼痛或肢体无力,共济失调,逐渐发展为迟缓性瘫痪,出现垂足、垂腕,严重者肢体远端肌萎缩,少数发展为痉挛性麻痹.发病特点是由下肢远端逐渐累及上肢近端,病变两侧对称,一般是下肢较上肢重,呈袜子或手套样分布,因多在有机磷农药中毒经洗胃、足量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治疗1周后发病,故称迟发性周围神经病.笔者1993年以来运用针刺合穴位注射治疗该病26例,疗效满意,特报告如下.
作者:杨存科;周永红;田曼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揭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塞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分子杂交的技术,观察了实验性脑梗塞大鼠缺血区脑组织HSP70mRNA的转录水平,并观察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区脑组织HSP70 mRNA表达的干预作用.结果: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增加梗塞区皮质、纹状体、海马HSP70基因的表达.证实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后的脑细胞的保护作用优于常规针刺法,揭示了该法保护脑细胞的部分分子机制.
作者:马岩;王舒;鲁斌;张春红;韩景献;石学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观察电针刺激对心脏手术病人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28例ASD病人,随机分为针麻组(组Ⅰ,n=6),针刺加全麻组(组Ⅱ,n=10),和全麻组(组Ⅲ,n=9),于转流前10 min,停转流,停转流30 min,停转流1 h测定CK-MB.结果:①3组病人停转流和转流后1hCK-MB均较转流前明显增加,但组Ⅲ的升幅明显高于组Ⅰ和组Ⅱ;②针刺组HSP70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针刺有增加缺血心肌细胞HSP70mRNA表达作用.
作者:王祥瑞;张腾飞;马曙亮;周嘉;郁勤燕;杭燕南;孙大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深刺白环俞,配以针刺肾俞、中极、三阴交,针后白环俞、肾俞加拔火罐,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20例,经3个疗程治疗,有效率为90.9%,其中治愈率为61.8%.并与口服前列康片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说明深刺白环俞加拔火罐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前列康片的疗效.
作者:葛继魁;葛书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潘×,女,16岁,1990年10月5日诊.2月前因高压电线断落触及左颈部致休克,经现场急救并转某院治疗1月,因遗左上肢运动及感觉障碍,介绍来诊.
作者:袁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以泻热解毒、宣肺通窍为治疗大法,应用针灸、刺络放血、走罐三法配合辨证分型治疗西南非流感186例,取得较显著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89.7%.
作者:骆燕宁;孙彩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求得腹部主要常用经穴的安全针刺深度.方法:取51具较新鲜成年人尸体,其中男尸21具,女尸30具,定穴,冰冻后,用解剖学断面方法切割成穴位断面标本,等自然化冻后,测量穴位皮肤浅点至脏器深点间的距离,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测量得到的数据.结果:得到腹部17个穴位浅点至深点间的安全针刺深度范围.
作者:张建华;严振国;余安胜;赵英侠;毛根金;蔡国荣;顾洪川;魏鸿熙;金富滋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