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艾;石学敏
治法:局部常规消毒,用中粗火针,密刺法,即每隔0.5 cm刺一针,火针要烧至白亮疾刺疾出,要求直刺,深度要穿透皮损部位的皮肤(皮损部皮肤一般较硬,火针穿透皮损时有落空感,若皮损部皮肤不硬,火针刺入0.5 cm即可).而后拔罐,留罐3~5分钟,可拔出少量血液,要控制出血量每次多不要超过10ml.隔3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3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勿食辛热刺激性食物,针刺后3日内局部勿着水,以防感染.
作者:殷风新;宋淑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笔者在运用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时,其中有1例伴有不自主摇头症,注意力越集中,头摇越甚.在其颈椎病治愈后,不自主摇头症亦豁然而愈.于是分析不自主摇头症的病因,可能跟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小脑功能障碍有关,以后沿用夹脊穴治疗不自主摇头症10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红;张明 刊期: 2000年第09期
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按病情轻、中、重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中枢性呃逆18例(有脑血管意外,但无意识障碍者),有严重疾患如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慢性胃炎、肝癌、心肌梗塞等28例,腹部手术后24例.
作者:钱伟华 刊期: 2000年第09期
足底痛包括跖痛和跟底痛.足横弓劳损,足跟脂肪纤维垫部分缩退,急性滑囊炎,跟骨骨刺及平跖足等均可引起足底痛.其疼痛多为刺痛或灼痛,常波及两踝,不能久立或远行,局部无明显红肿.足底痛属中医骨痹范畴,多由于人体气血不足,肾经气虚,风寒湿外邪乘虚而入,或足部肌腠受到扭转、跌扑等外伤,致筋脉损伤,而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碍.近年来,文献报道针灸治疗足底痛疗效显著,且方法多样,现综述如下.
作者:魏立新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初步研究了CT定位下风池穴不同方向的安全进针深度,说明其与颈围、体重有较好的直线相关性,可利用此两指标求得相应个体的安全深度.结果显示:针刺鼻尖方向只可能损伤椎动脉,不会损伤延髓;针尖朝向对侧内眦时可能伤及椎动脉,极少数可能伤及延髓.这个结果与相关经典记载和以前的报道不同.
作者:方继良;王映辉;张民;柏巧玲;凌继华;孟力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笔者从1990~1992年采用火针刺中脘穴,治疗冻疮64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作者:孙治安;王凤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阴吹以妇人阴道中时时出气或气出有声,状如矢气者为主症,多见于经产体弱妇女,因临床症状不甚亟急,加之碍于羞涩,其就诊者较少.笔者自1997年3月以来,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阴吹病1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宏恩 刊期: 2000年第09期
针刺治疗并观察其前后症状、体外血栓长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说明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改善其血瘀高凝状态,改善循环和组织缺血、缺氧,使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从而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张艳玲;蔡绍华;李创鹏;马雅玲;谌剑飞 刊期: 2000年第09期
根据脊髓病损的机理,采用交替取穴法深刺华佗夹脊穴、背俞穴为主治疗截瘫50例,同时与取四肢穴治疗对照观察,结果,在肢体功能改善、大小便及肢体皮肤感觉水平下移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仍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米建平;蒙昌荣;李建强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将临床99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65例,取阳陵泉等穴埋线1次为一疗程;服药组34例,口服消炎利胆片30天为一疗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1疗程后埋线组有效率98.5%,服药组有效率82.4%,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疗程后埋线组治愈率78.3%,服药组治愈率38.5%,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宋宏杰;宋洪涛;宋永贵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症的疾病.笔者采用头针与体针配合的方法治疗36例,疗效较为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冉茂东;郭蕴屏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以针灸督脉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8例,对大部分患者治疗前后摄X线片,采用SD-1000型光子骨密度仪检测,观察尺、桡骨(或脊椎及骨盆平片)骨密度改善情况.结果:大部分患者临床治愈或好转,尺、桡骨骨密度有不同程度增高.
作者:刘广霞;张道宗 刊期: 2000年第09期
93例痛风患者随机分成温针灸组和秋水仙碱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种疗法的副作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刘鑫 刊期: 2000年第09期
针刺四神聪、百会、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治疗40例智力低下儿童,总有效率为82.5%,而药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9.4%,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王连基;齐瑞;代梅兰 刊期: 2000年第09期
纤维胃镜检查时,患者往往有明显不适感,如呼吸停顿、咽部不适、恶心、呕吐、咳嗽、呼吸不畅等,给纤维胃镜检查带来困难.本试验采用针刺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邱长君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对穴位注射临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辨证取穴原则、穴位注射用药原则、临床操作规范化及展望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加强对穴位注射疗法的机理研究,对其操作方法应加以规范,以有利于这一方法走向世界.
作者:成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介绍从分经归纳病症、分部归纳病症(包括近部病症、远部病症、特殊病症)来记忆腧穴主治病症的方法,认为该法既体现了同一经腧穴主治的共性,又突出了各腧穴主治的特性,规律性强.并以手太阴肺经经穴为例作了具体说明.
作者:沈晓明;林梅梅 刊期: 2000年第09期
梁××,男,14岁,学生,1997年7月24日初诊.家长代诉:颜面、肢体不自主抽动3年,伴右侧肢体乏力1年半.查:神疲,面色萎黄,消瘦,对答切题,右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强,腱反射增强,右巴氏征(+),骨盆倾斜,约向右前方旋转30度.
作者:梁粤 刊期: 2000年第09期
治疗方法:局部常规消毒,用消毒过的梅花针叩击患处.有微小出血点时选用大小适度的火罐拔15分钟,可吸出20~30ml的瘀血,然后揩净.3日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作者:严浩翔 刊期: 2000年第09期
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应用多种抗生素、止咳镇静及中成药等,效果不甚理想.笔者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作者:张宽智;林建民;丁兆生 刊期: 2000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