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梁瑞宁;李佩双
在精神心理(神志)疾病方面,中医传统的辨证模式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由于其理论基于躯体疾病且临床疗效的不确切故屡遭质疑.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究中医五神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五神辨证模式,临证合参传统辨证,应用于精神心理科临床常常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故从五神辨证的提出、五神理论源流及心理活动的五神归属、五神辨证的基本原则与要点、五神辨证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供同道商榷.
作者:徐天朝;苏晶;慈轶宏;祁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罗增刚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高思华、周文泉教授.从事老年病的临床、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老年病经验,笔者跟师学习多有感悟,故对其治疗老年眩晕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同道临床参考.
作者:李琨;李南南;刘佳妮;罗增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ulation,MCAO)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皮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慰针刺组、预处理1组、预处理2组、预处理3组每组各10只,不同频率电针头穴进行预处理后制备MCAO模型;参照Long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EPO阳性细胞数目,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POmRNA表达.结果: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后MCAO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其中以2Hz/100Hz的频率为明显;各预处理组EPO阳性表达细胞数差异明显,2Hz/100Hz频率预处理后阳性细胞数目多;电针预处理能促进EPOmRNA的表达增加,其中以2Hz/100Hz频率电针顸处理组的表达明显.结论:不同变频组合电针头穴的预处理能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损伤,这可能与调节缺血局部脑皮质EPO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有关,不同频率电针其效应不同,其中以2Hz/100Hz频率电针的效果显著.
作者:梁超;姜涛;王静芝;曾晓玲;刘建民;郑肇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建立及动物血清制备;采用Ⅱ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ICC,通过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含药血清建立体外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模拟湿阻中焦证大鼠模型体内ICC的生长,以及平胃散含药血清在湿阻中焦证治疗中对ICC细胞的调节机制,反证证候细胞模型建立成功.结果:细胞造模后细胞内Na+-K+-ATP酶(Na+-K+-Atpase)活力下降,K+浓度及ATP升高,ICC细胞无氧代谢能力增强;湿阻中焦证细胞经平胃散血清干预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平胃散组ICC细胞Na+-K+-Atpase和K+活性升高明显、ATP下降、LDH活力降低.结论:湿阻中焦证ICC模型细胞与正常ICC存在差异,证侯细胞模型建立成功;钠钾泵活性的改变可能是湿阻中焦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平胃散可能通过恢复钠钾泵活性阻断K+浓度的下降趋势,影响中焦湿阻证Cajal间质细胞代谢.
作者:王琦越;杨旭;王吉娥;陈继兰;黄秀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清代医家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首次提出“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此论直指当世医家临证处方用药之流弊.徐灵性寻本溯源,究心医典,所论“有药无方”,临证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又论“有方无药”,执方治病,罔思药证而不依症别裁;示人“有方有药”,守立方归旨而兼善权变.用药灵变若此,可臻善境.古人制方加减微妙精详不可思议,后世诸家临证活法灵机变化存心.古今异轨,制方之义,颇有不同.
作者:尹基龙;崔现超;徐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陈洁;武玉;黎少玲;袁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 1975年至2015年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确定纳入剔除标准建立数据库,对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药物性味和功效类别的使用频数、剂量占比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56张处方,单味药102味,其中以温性药、甘味药和补气药使用较多.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以心气虚、心阳不足和瘀阻心脉为主,其中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治宜补气温通、活血化瘀.
作者:殷胜骏;贾德贤;刘炜;张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补肾化痰方对大鼠颗粒细胞脂联素受体1/2(AdipoR1/2)蛋白表达水平及下游分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该复方激活卵巢GC中APN信号通路的机制.方法:采用雌性SD大鼠,体外培养卵巢颗粒细胞,Western-blotting测定AdipoR1/2的蛋白表达量,Real-time PCR测定AMPK、PPAR-α/βγ、Cyp19a的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罗格列酮组、中药中低剂量组大鼠GC的AdipoR1/2含量均明显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中AMPK、PPAR-α/β/γ、Cyp19a的mRNA表达量亦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与空白组比较,罗格列酮组、中药中低剂量组的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化痰方能激活大鼠GC中APN信号通路的机制,可能与该方调节卵巢生殖激素转化及卵巢局部糖脂代谢相关.
作者:李宛静;徐晓娟;黄映红;邓蒂斯;雒芙蓉;张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行气于府”之“府”的解释约有4种,即膻中、玄府、六府及经脉.诸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对中医学理解的不同,二是古汉语汉字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对医家造成的影响.笔者借助《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学典籍,总结“府”字的本义为“府是一个储存、流通有价值物质的空间概念”,进而结合《内经》相关原文,全面理解各家观点,同时为现代医家深入学习经典内容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于佳奇;邢晓雪;薛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纵观痹症的治疗,补益正气实为治疗之核心.故在调研大量古今文献、分析名家理论方药的基础上对治疗痹症的补益方药、穴位进行总结,探索补益正气在痹症治疗中的有效性.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补益肝肾,以乌头汤为主方补益阳气,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调和脾胃为临床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措施.且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席崇程;张杰;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在中医病因病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综述了中医药对放射性肺纤维化的防治研究,发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抑制IL-1、TGF-β、FGF等相关因子的表达,防止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减轻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引起的炎症反应,极大地改善生存质量.同时分析当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未来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及工作方向应加强预防,今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应以多中心、大数据、动态跟踪患者长期症状改善和生存质量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法,科学地评价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作者:董广通;祁鑫;李铮;周舟;伍晓慧;侯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育胎灵煎剂,对照组30例给予孕康口服液,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 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育胎灵煎剂具有调节母体免疫功能、提高母胎免疫耐受,从而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
作者:胡晓华;冯玉;陈影;王娅丽;李艳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灌胃给予松龄血脉康和氯沙坦钾,连续给药9周,每周检测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以HE染色观察药物对大鼠主动脉病理组织形态学影响,qPCR阵列技术检测高血压相关因子RNA水平的变化,继而借助String及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网络分析.结果:给药9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松龄血脉康组及氯沙坦钾组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高剂量松龄血脉康组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与氯沙坦组比较特别显著性降低;对qPCR筛选得到的12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网络分析发现,Pde5a、Prkg1、Gucy1b3和Prkg2相互作用明显,且均参与cGMP-PKG通路的活化.结论:松龄血脉康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血浆中AngⅡ水平、调控差异表达基因Pde5a、Prkg1、Gucy1b3和Prkg2共同参与的cGMP-PKG通路有关.
作者:施伟丽;王燕;信琪琪;徐磊;滕传震;陈可冀;丛伟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HB患者进行证候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并检测其外周血T、B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并对其3个证型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CHB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3个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低;CD8+T细胞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对照组、虚证组,实证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虚证组或对照组,3个组的B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NK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结论:CHB存在着免疫调节紊乱,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虚实证辨证结合免疫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丽莎;范剑薇;梁志清;唐美媛;吴淋玲;张兵;聂琳;王君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杂病源流犀烛》是一部系统探析中医疾病证治源流的专书,其中对中医哮病的源流考究记述较有特色,不仅包括哮病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而且详尽描述了与喘、短气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用药宜忌及运功导引的治疗方法,但令人鲜有研究报道.探究该书所载哮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及证治,可为今之哮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文献学依据.
作者:王盛隆;孙增涛;王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记忆力衰退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15月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N组、LN-HTMJ低、高剂量组3组各10只.LN-HTMJ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0.071 g/kg体质量和0.142g/kg体质量的核桃酶解提取物,共给药6个月.在给药结束前1个月选用16只2月龄SD雌性大鼠作为QN组,在大鼠处死前9d进行八臂迷宫实验.给药结束后,取大鼠外周血浆和血清、左侧大脑以及剥离右侧大脑皮层和海马用于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核桃酶解提取物(0.142g/kg体质量)能明显延缓21月龄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与青年大鼠比较,老年大鼠海马中尼氏体减少、AchE水平增高以及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降低,同时其外周血浆中ACTH和血清中CORT含量增加,而核桃酶解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上述指标发生逆转.结论: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能提高老年大鼠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而降低海马中AchE水平以及外周血中ACTH和CORT含量,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梁明;张婷;郑侠;赵宏艳;潘静华;李岳泽;鞠大宏;刘梅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比较传统针刺及其加用腹针对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及其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腹针组给予传统针刺加腹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洼田吞咽功能评价、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以及BAEP测定并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腹针组吞咽能力、构音障碍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腹针组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结论:传统针刺加用腹针后能够更好地改善吞咽和构音障碍,并能够显著缩短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BAEP的主波潜伏期.
作者:梁慧;黄立武;黄选华;吴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损伤了自身组织,表现为炎症反应过度或免疫功能抑制,导致机体受到伤害,从而出现的一种威胁生命的状况,因此改善脓毒症免疫紊乱成为治疗脓毒症的新方向.中医在诊治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取得了较好成果,发现中药大黄、连翘、黄连、人参、冬虫夏草等能有效改善脓毒症症状,降低脓毒症死亡,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故将疗效显著的单味药物及其有效成分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袁晓雯;姜楠;陈冰;金香兰;马雅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在维护人民健康民族繁衍昌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在维护人类健康中作出重要贡献.中医药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很多理念却不落后,很多都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张伯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罗颂平教授辨证诊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前患者经验丰富,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与思考,认为IVF-ET前患者病情复杂,以脾肾亏虚为本,兼杂肝郁不舒、湿热瘀互结.在治疗上首重脾肾,通过阴平阳秘之法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配合辨证论治共同推动生殖轴正常运行达调经助孕之功.她用药轻灵,擅长运用岭南草药.此外,注重与病患的充分沟通,心身同治,从而提高了IVF-ET患者的妊娠成功率.
作者:巫海旺;郜洁;高飞霞;李亚迪;罗颂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