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研究

陈洁;武玉;黎少玲;袁青

关键词:瘿病, 针灸, 取穴规律, 文献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张宗礼醒脾通三焦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张宗礼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病机要素在于虚、瘀、湿、逆(毒).脾肾两虚为本,清者不升而漏泄,浊者不降而内聚,清浊相干久蕴成浊毒,故治疗以醒脾复运中焦为主,以轻宣上焦、通利下焦为辅,并阐述醒脾通三焦法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用药辨证论治特点.

    作者:张兴坤;张丽;张宗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古今中医药治疗哮喘用药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对古今中医药治疗哮喘用药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古今中医治疗哮喘用药分布规律特点及异同,为哮喘用药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方法:古代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数据库,现代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整理所得哮喘治疗方并建立数据库,分析古今治疗哮喘方的用药特点.结果:单味药的统计结果表明古今用药排名前10的药物中相同的是甘草、杏仁、麻黄、五味子、半夏,归肺经、脾经、肝经的药物较多,温性、辛味、苦味、甘味药物较多,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在古今医家治疗哮喘的方剂中占主导地位.结论:古今哮喘治疗的核心用药是一致的,体现了中医治则治法的精髓.现代用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与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夏瑜桢;王健英;张磊;金素安;何世民;车立娟;袁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Na+-K+-ATP酶活性变化评价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建立及动物血清制备;采用Ⅱ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ICC,通过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含药血清建立体外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模拟湿阻中焦证大鼠模型体内ICC的生长,以及平胃散含药血清在湿阻中焦证治疗中对ICC细胞的调节机制,反证证候细胞模型建立成功.结果:细胞造模后细胞内Na+-K+-ATP酶(Na+-K+-Atpase)活力下降,K+浓度及ATP升高,ICC细胞无氧代谢能力增强;湿阻中焦证细胞经平胃散血清干预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平胃散组ICC细胞Na+-K+-Atpase和K+活性升高明显、ATP下降、LDH活力降低.结论:湿阻中焦证ICC模型细胞与正常ICC存在差异,证侯细胞模型建立成功;钠钾泵活性的改变可能是湿阻中焦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平胃散可能通过恢复钠钾泵活性阻断K+浓度的下降趋势,影响中焦湿阻证Cajal间质细胞代谢.

    作者:王琦越;杨旭;王吉娥;陈继兰;黄秀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补益正气治疗痹症初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纵观痹症的治疗,补益正气实为治疗之核心.故在调研大量古今文献、分析名家理论方药的基础上对治疗痹症的补益方药、穴位进行总结,探索补益正气在痹症治疗中的有效性.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补益肝肾,以乌头汤为主方补益阳气,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调和脾胃为临床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措施.且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席崇程;张杰;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动物药的别样分类刍议

    动物类中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有飞鸟之类行于天者,有虫兽之类行于地者,亦有鱼贝之属潜于水者.关于其分类,古代本草书籍中对动物药的记载多分禽部、兽部、虫部、鱼部、鳞介等,后世亦有以其药用部位对动物药进行归纳者.然动物类药物的功效与其习性密切相关,以其功效进行分类者鲜见.故从取象比类的角度,基于天地水三部分类法,对动物药的分类进行新的探索.飞鸟之属多轻盈上走应于天部,虫兽之类或奔于地或行于洞穴皆归于地,鱼介之品居于水中皆以水部纳之.

    作者:王炳新;施丹;史晓;潘臣鹰;杜修东;杨雯;封雨倩;鲍晓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核桃酶解提取物对大鼠记忆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记忆力衰退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15月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N组、LN-HTMJ低、高剂量组3组各10只.LN-HTMJ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0.071 g/kg体质量和0.142g/kg体质量的核桃酶解提取物,共给药6个月.在给药结束前1个月选用16只2月龄SD雌性大鼠作为QN组,在大鼠处死前9d进行八臂迷宫实验.给药结束后,取大鼠外周血浆和血清、左侧大脑以及剥离右侧大脑皮层和海马用于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核桃酶解提取物(0.142g/kg体质量)能明显延缓21月龄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与青年大鼠比较,老年大鼠海马中尼氏体减少、AchE水平增高以及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降低,同时其外周血浆中ACTH和血清中CORT含量增加,而核桃酶解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上述指标发生逆转.结论: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能提高老年大鼠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而降低海马中AchE水平以及外周血中ACTH和CORT含量,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梁明;张婷;郑侠;赵宏艳;潘静华;李岳泽;鞠大宏;刘梅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 1975年至2015年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确定纳入剔除标准建立数据库,对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药物性味和功效类别的使用频数、剂量占比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56张处方,单味药102味,其中以温性药、甘味药和补气药使用较多.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以心气虚、心阳不足和瘀阻心脉为主,其中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治宜补气温通、活血化瘀.

    作者:殷胜骏;贾德贤;刘炜;张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思考

    目前常用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有:建立疾病模型,动态观察模型出现的证候;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证候:以方测证判定疾病模型证型;建立证候模型检测特定指标认为存在某种疾病;疾病模型与证候模型相叠加.故在动物模型复制原则的基础上,对上述造模方法进行分析,探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模时应考虑人与动物模型的差异,重视单因素与多因素造模对模型的影响,应统一同一证候造模方法并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

    作者:陈燕清;杨晶晶;曹卓青;马静;郭蕾;秦亚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灵龟八法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针法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灵龟八法组(30例)和循经取穴组(30例),灵龟八法组采用灵龟八法针法进行治疗,循经取穴组选取少阳经穴为主,针刺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并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总有效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灵龟八法组与循经取穴组均能改善偏头痛症状;与循经取穴组比较,灵龟八法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灵龟八法组总有效率90%,优于循经取穴组的80%.结论:灵龟八法针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偏头痛的发作.

    作者:滕小慧;周黎;赵文君;樊玉华;张炳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医思维与实践养成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在维护人民健康民族繁衍昌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在维护人类健康中作出重要贡献.中医药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很多理念却不落后,很多都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张伯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益气养阴、固肾健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固肾健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DN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饮食控制、降糖等基础治疗,同时口服福辛普利钠10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养阴、固肾健脾中药口服,疗程为12周,并对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肾功能、血脂等进行评价.结果:2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7%;治疗组患者UAER、SCr、BUN、FBG、HbA1c、TG、TC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阴、固肾健脾法是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方金;焦志宏;张国妍;翟志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陈如泉从肺脾论治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临床研究

    甲状腺相关眼病居成年人眼眶病发病率的首位,眼睑肿是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常见表现.陈如泉教授系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他诊治甲状腺相关眼病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提出从脾肺立论辨治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肿.认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肿基本病机当责之肺脾气虚、水液失治,治疗应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拟定了补肺益气法、疏风宣肺法、健脾利湿法、化痰消脂法和活血消肿法,灵活遣方用药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左新河;陈继东;裴迅;赵勇;陈如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李佃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其门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验处方120首,将方药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用药及方剂配伍规律.结果:经分析得出出现频次在15次以上的药物有40味,主要有黄芩、半夏、柴胡、竹茹等,药性多苦、辛、寒,主归胃、脾、肝经,得出药物核心组合22个,新方10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索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清热利湿、化浊解毒为根本大法,辅以化痰、散瘀、通滞之品,配伍主次分明、多管齐下,总结出其常用药物组合的特点,归纳出用药以攻毒同时给邪以出路、针对病症特点巧用矿石介类药物两大突出特色.

    作者:王彦刚;田雪娇;李佃贵;刘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育胎灵煎剂,对照组30例给予孕康口服液,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 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育胎灵煎剂具有调节母体免疫功能、提高母胎免疫耐受,从而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

    作者:胡晓华;冯玉;陈影;王娅丽;李艳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血-脉-心-神”共调理念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阐释

    冠心痛是一种多因性、复杂性疾病,单靶点的治疗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某些替代指标,如狭窄的解除、斑块的稳定及脂质水平的降低等,但始终存在着指标改善与临床缺血症状及终点心血管事件风险不同步的矛盾.究其原因,在于对疾病认识和治疗观的割裂现象,常常陷入“重结构,轻功能”“重形病,轻神变”的误区,把冠心病看成简单的“血管-血液”病变,而忽略了“血-脉”“心-神”“神-脉”间的复杂关系,故笔者拟从“血-脉-心-神”共病共调的整体观认识来阐释中医药治疗冠心痛可能起效的机制.

    作者:周欢;张军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余世用《敬修堂医源经旨》耳鼻咽喉科特色探析

    盱江名医余世用自幼随父学医,得悟正传,工于临床,通晓诸科,著《敬修堂医源经旨》.该书现已为孤本医籍,弥足珍贵.书共八卷,卷一为总论,凡论67篇;卷二至卷八为各论,分列中风、痰饮、积聚、痔漏、幼科等111门.各门内容大体有论、脉法、方法、活套.其中针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遣方用药具有独到特色,不仅内服效方众多且外治经验方及方法活套亦繁多,不拘泥于汤药,擅用丸剂、散剂.采用塞、吹、含、敷等治疗手法直达病灶,简便效捷,沿用至今,对后世江西盱江喉科流派的兴起及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足以启示后学.

    作者:宋济;谢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大半夏汤证辨析

    现代医家关于大半夏汤证的论述大多从“虚寒胃反”立论,而根据相关条文内容以及药物组成反推,发现大半夏汤证“虚证”突出,而“寒证”立据却不足,因此用“虚寒胃反”来概括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并不恰当.经过查阅书籍可得,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主要在“虚、逆、燥”,其本为胃气虚弱,其标为胃气上逆,而阴津亏损是因为呕吐、进食减少导致,是反复胃气上逆的继发证.从药物组成来看,该方以大剂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治其标,以三两人参为臣,益气生津治其本,同时再以白蜜一升为辅佐润其燥,三者相合,标本兼治,与“虚、逆、燥”的病机相对应,理法方药一目了然.

    作者:蔡叙东;周倩仪;吴豫云;覃文仪;林昌松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李燕宁应用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举隅

    温胆汤是针对胆气虚寒而设,而其针对的病机核心却是因少阳枢机不利分泌胆汁不足导致胆气郁结,从而使肝气郁结、木郁乘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形成的痰热内扰之证.李燕宁教授认为,本方治疗关键不但是为了祛除痰热、运行气血,更重要的是缓解三焦以及机体各部因痰浊阻滞而影响的功能,故而无论是对于呕吐、心烦等常见病,还是对于眩晕、抽动、多动等疑难病,都可收到很好的疗效,临床应用广泛.

    作者:袭雷鸣;周朋;张葆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代谢组学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代谢模式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色谱/质谱联用(LC/MS)及模式识别为主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方法,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的代谢模式及相应代谢网络的变化.方法:收集正常人以及临床常见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病例的尿样,以LC/MS为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检测分析各组间尿样中代谢模式的差异.结果:代谢组学研究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慢性心衰组有21种内源性化合物含量与正常组有明显不同;与气阴两虚组比较,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组有16种内源性化合物含量与气阴两虚组有明显不同.结论:以代谢模式改变为依据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通过代谢通路成功地将不同证型加以区分,说明代谢组学技术及其方法研究中医学证本质的思路及方法可行,从代谢模式的角度阐述中医证本质是中医现代化可实践和深化的技术和方法学体系.

    作者:郑海生;蒋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传统针刺及其加用腹针疗法对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比较传统针刺及其加用腹针对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及其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腹针组给予传统针刺加腹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洼田吞咽功能评价、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以及BAEP测定并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腹针组吞咽能力、构音障碍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腹针组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结论:传统针刺加用腹针后能够更好地改善吞咽和构音障碍,并能够显著缩短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BAEP的主波潜伏期.

    作者:梁慧;黄立武;黄选华;吴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