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李燕宁应用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举隅

袭雷鸣;周朋;张葆青

关键词:小儿, 临床经验, 温胆汤
摘要:温胆汤是针对胆气虚寒而设,而其针对的病机核心却是因少阳枢机不利分泌胆汁不足导致胆气郁结,从而使肝气郁结、木郁乘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形成的痰热内扰之证.李燕宁教授认为,本方治疗关键不但是为了祛除痰热、运行气血,更重要的是缓解三焦以及机体各部因痰浊阻滞而影响的功能,故而无论是对于呕吐、心烦等常见病,还是对于眩晕、抽动、多动等疑难病,都可收到很好的疗效,临床应用广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脉-心-神”共调理念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阐释

    冠心痛是一种多因性、复杂性疾病,单靶点的治疗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某些替代指标,如狭窄的解除、斑块的稳定及脂质水平的降低等,但始终存在着指标改善与临床缺血症状及终点心血管事件风险不同步的矛盾.究其原因,在于对疾病认识和治疗观的割裂现象,常常陷入“重结构,轻功能”“重形病,轻神变”的误区,把冠心病看成简单的“血管-血液”病变,而忽略了“血-脉”“心-神”“神-脉”间的复杂关系,故笔者拟从“血-脉-心-神”共病共调的整体观认识来阐释中医药治疗冠心痛可能起效的机制.

    作者:周欢;张军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杂病源流犀烛》哮病证治初探

    《杂病源流犀烛》是一部系统探析中医疾病证治源流的专书,其中对中医哮病的源流考究记述较有特色,不仅包括哮病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而且详尽描述了与喘、短气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用药宜忌及运功导引的治疗方法,但令人鲜有研究报道.探究该书所载哮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及证治,可为今之哮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文献学依据.

    作者:王盛隆;孙增涛;王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研究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陈洁;武玉;黎少玲;袁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管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管灸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中医特色的灸法,由古代的苇管灸发展而来,在临床中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面瘫、耳疾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灵柩·官能》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有着同针药一样的临床价值.在面临“重针轻灸”的严峻形势下,管灸以其独特的管灸器设计、简单的制作、简便的操作、无创无痛、患者乐于接受等特点,易于临床使用及推广.故就有关文献中对管灸器的改良及管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扩展其临床运用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同时为丰富发展灸法理论、为管灸疗法的推广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赵金发;韩久利;杨金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动物药的别样分类刍议

    动物类中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有飞鸟之类行于天者,有虫兽之类行于地者,亦有鱼贝之属潜于水者.关于其分类,古代本草书籍中对动物药的记载多分禽部、兽部、虫部、鱼部、鳞介等,后世亦有以其药用部位对动物药进行归纳者.然动物类药物的功效与其习性密切相关,以其功效进行分类者鲜见.故从取象比类的角度,基于天地水三部分类法,对动物药的分类进行新的探索.飞鸟之属多轻盈上走应于天部,虫兽之类或奔于地或行于洞穴皆归于地,鱼介之品居于水中皆以水部纳之.

    作者:王炳新;施丹;史晓;潘臣鹰;杜修东;杨雯;封雨倩;鲍晓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补益正气治疗痹症初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纵观痹症的治疗,补益正气实为治疗之核心.故在调研大量古今文献、分析名家理论方药的基础上对治疗痹症的补益方药、穴位进行总结,探索补益正气在痹症治疗中的有效性.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补益肝肾,以乌头汤为主方补益阳气,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调和脾胃为临床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措施.且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席崇程;张杰;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传统针刺及其加用腹针疗法对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比较传统针刺及其加用腹针对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及其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腹针组给予传统针刺加腹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洼田吞咽功能评价、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以及BAEP测定并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腹针组吞咽能力、构音障碍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腹针组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结论:传统针刺加用腹针后能够更好地改善吞咽和构音障碍,并能够显著缩短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BAEP的主波潜伏期.

    作者:梁慧;黄立武;黄选华;吴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育胎灵煎剂,对照组30例给予孕康口服液,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 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育胎灵煎剂具有调节母体免疫功能、提高母胎免疫耐受,从而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

    作者:胡晓华;冯玉;陈影;王娅丽;李艳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Na+-K+-ATP酶活性变化评价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建立及动物血清制备;采用Ⅱ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ICC,通过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含药血清建立体外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模拟湿阻中焦证大鼠模型体内ICC的生长,以及平胃散含药血清在湿阻中焦证治疗中对ICC细胞的调节机制,反证证候细胞模型建立成功.结果:细胞造模后细胞内Na+-K+-ATP酶(Na+-K+-Atpase)活力下降,K+浓度及ATP升高,ICC细胞无氧代谢能力增强;湿阻中焦证细胞经平胃散血清干预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平胃散组ICC细胞Na+-K+-Atpase和K+活性升高明显、ATP下降、LDH活力降低.结论:湿阻中焦证ICC模型细胞与正常ICC存在差异,证侯细胞模型建立成功;钠钾泵活性的改变可能是湿阻中焦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平胃散可能通过恢复钠钾泵活性阻断K+浓度的下降趋势,影响中焦湿阻证Cajal间质细胞代谢.

    作者:王琦越;杨旭;王吉娥;陈继兰;黄秀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罗增刚辨证治疗老年眩晕经验

    罗增刚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高思华、周文泉教授.从事老年病的临床、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老年病经验,笔者跟师学习多有感悟,故对其治疗老年眩晕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同道临床参考.

    作者:李琨;李南南;刘佳妮;罗增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药对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对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ORG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进行药物、饮食及运动疗法,治疗组加服中药治疗1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干预1个月后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尿素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ORG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尿酸水平,降低血脂、血压、血糖及体质量.

    作者:郝玉杰;张海生;董燕飞;王运红;殷小文;张佩星;田力铭;杨彦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伤寒论》腹诊与协调疗法的临床运用

    目的:探讨《伤寒论》腹诊特征与现代临床病证的内在联系及刘绍武协调疗法与方药的针对性应用效果.方法:对《伤寒论》条文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其临床病证关系,通过典型病例加以验证,并应用协调疗法方药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胸胁苦满是柴胡类方的运用指征,腹动亢进是桂枝类方的运用指征,胸胁苦满+腹动亢进是柴胡桂枝类方与柴胡桂枝干姜类方的运用指征.结论:临床可以通过“四脉定位,腹诊定性”来分类使用协调疗法诊治各科疾病.

    作者:武德卿;苏庆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徐灵胎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辨析

    清代医家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首次提出“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此论直指当世医家临证处方用药之流弊.徐灵性寻本溯源,究心医典,所论“有药无方”,临证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又论“有方无药”,执方治病,罔思药证而不依症别裁;示人“有方有药”,守立方归旨而兼善权变.用药灵变若此,可臻善境.古人制方加减微妙精详不可思议,后世诸家临证活法灵机变化存心.古今异轨,制方之义,颇有不同.

    作者:尹基龙;崔现超;徐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朱丹溪经络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著称于世,为金元四大家“滋阴派”代表医家.其注重以经辨证、以经取药、取经导邪、经络论治为其辨证治疗杂病的首要原则.临证方面,将六经辨证与经络论治相结合,并将经络辩证理论用于指导判断疾病的预防和预后;用药方面,将分经用药与“引经报使”纳入其治疗思想,注重根据病经取药,对于痰郁杂病取经导之,对于本虚标实病患择要攻补兼施、从经入药,其治疗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现代中医极具指导价值.

    作者:刘荣;诸葛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灸治疗鼻出血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研究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鼻出血在现代期刊文献中的选穴情况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其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1962~2016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鼻出血的期刊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归纳鼻出血的针灸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鼻出血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在现代期刊文献中以表里经腧穴配伍法、交会经腧穴配伍法、本经腧穴配伍法、上下腧穴配伍法和特定穴中五输穴与原穴配伍法为主.结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取穴应坚持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主要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腧穴进行配伍,从而将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发挥出来,起到增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效果.

    作者:曹方;李铁;哈丽娟;王富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坤土建中三伏治疗的理论构建与探讨

    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三伏治疗之关键在于健中焦、复其“转枢”之用,救庚金、复其“从革”之用.据此提出“坤土建中三伏治疗”并进行了理论探讨,赋予三伏治疗更加科学的内涵,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将有积极意义.

    作者:谢胜;刘园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HB患者进行证候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并检测其外周血T、B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并对其3个证型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CHB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3个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低;CD8+T细胞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对照组、虚证组,实证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虚证组或对照组,3个组的B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NK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结论:CHB存在着免疫调节紊乱,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虚实证辨证结合免疫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丽莎;范剑薇;梁志清;唐美媛;吴淋玲;张兵;聂琳;王君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思考

    目前常用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有:建立疾病模型,动态观察模型出现的证候;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证候:以方测证判定疾病模型证型;建立证候模型检测特定指标认为存在某种疾病;疾病模型与证候模型相叠加.故在动物模型复制原则的基础上,对上述造模方法进行分析,探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模时应考虑人与动物模型的差异,重视单因素与多因素造模对模型的影响,应统一同一证候造模方法并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

    作者:陈燕清;杨晶晶;曹卓青;马静;郭蕾;秦亚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补肾化痰方调控大鼠卵巢GC中APN信号通路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补肾化痰方对大鼠颗粒细胞脂联素受体1/2(AdipoR1/2)蛋白表达水平及下游分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该复方激活卵巢GC中APN信号通路的机制.方法:采用雌性SD大鼠,体外培养卵巢颗粒细胞,Western-blotting测定AdipoR1/2的蛋白表达量,Real-time PCR测定AMPK、PPAR-α/βγ、Cyp19a的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罗格列酮组、中药中低剂量组大鼠GC的AdipoR1/2含量均明显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中AMPK、PPAR-α/β/γ、Cyp19a的mRNA表达量亦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与空白组比较,罗格列酮组、中药中低剂量组的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化痰方能激活大鼠GC中APN信号通路的机制,可能与该方调节卵巢生殖激素转化及卵巢局部糖脂代谢相关.

    作者:李宛静;徐晓娟;黄映红;邓蒂斯;雒芙蓉;张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探析

    砂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性辛温,功效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等为其特点,因此现今在中医临床中多用来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疾患,如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或虚寒呕吐等病症.对于砂仁的归经,大多本草专著或中药学教材中的记载也以脾胃经为主,但是笔者通过翻阅历代中药古籍发现亦有关于砂仁入肝、肾经之记载,现笔者通过对多部本草专著进行考证及砂仁在临床运用中方药配伍的举隅,探析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及实践依据,或可为砂仁的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罗杏;唐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