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灸治疗鼻出血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研究

曹方;李铁;哈丽娟;王富春

关键词:数据挖掘, 针灸, 鼻出血, 选穴配伍, 规律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鼻出血在现代期刊文献中的选穴情况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其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1962~2016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鼻出血的期刊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归纳鼻出血的针灸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鼻出血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在现代期刊文献中以表里经腧穴配伍法、交会经腧穴配伍法、本经腧穴配伍法、上下腧穴配伍法和特定穴中五输穴与原穴配伍法为主.结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取穴应坚持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主要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腧穴进行配伍,从而将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发挥出来,起到增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效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探析

    砂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性辛温,功效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等为其特点,因此现今在中医临床中多用来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疾患,如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或虚寒呕吐等病症.对于砂仁的归经,大多本草专著或中药学教材中的记载也以脾胃经为主,但是笔者通过翻阅历代中药古籍发现亦有关于砂仁入肝、肾经之记载,现笔者通过对多部本草专著进行考证及砂仁在临床运用中方药配伍的举隅,探析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及实践依据,或可为砂仁的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罗杏;唐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论构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核心经典

    近年来中医学术发展契机良好.只有深入学习经典著作,才能打下良好学术根基,才能取得较高学术成就.故综合前贤见解,仿儒家十三经之例,拟将《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脉经》《中藏经》《甲乙经》《温病条辩》《本草从新》《医方集解》《古今医案按》等13部医籍列为构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核心经典著作,其“理、法、方、药、针、案”齐备,且具有内在的学术逻辑关联性,可作为具基础性的中医学术入门与研究用书.

    作者:周鸿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说文》解“府”

    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行气于府”之“府”的解释约有4种,即膻中、玄府、六府及经脉.诸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对中医学理解的不同,二是古汉语汉字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对医家造成的影响.笔者借助《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学典籍,总结“府”字的本义为“府是一个储存、流通有价值物质的空间概念”,进而结合《内经》相关原文,全面理解各家观点,同时为现代医家深入学习经典内容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于佳奇;邢晓雪;薛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罗增刚辨证治疗老年眩晕经验

    罗增刚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高思华、周文泉教授.从事老年病的临床、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老年病经验,笔者跟师学习多有感悟,故对其治疗老年眩晕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同道临床参考.

    作者:李琨;李南南;刘佳妮;罗增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徐灵胎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辨析

    清代医家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首次提出“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此论直指当世医家临证处方用药之流弊.徐灵性寻本溯源,究心医典,所论“有药无方”,临证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又论“有方无药”,执方治病,罔思药证而不依症别裁;示人“有方有药”,守立方归旨而兼善权变.用药灵变若此,可臻善境.古人制方加减微妙精详不可思议,后世诸家临证活法灵机变化存心.古今异轨,制方之义,颇有不同.

    作者:尹基龙;崔现超;徐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余世用《敬修堂医源经旨》耳鼻咽喉科特色探析

    盱江名医余世用自幼随父学医,得悟正传,工于临床,通晓诸科,著《敬修堂医源经旨》.该书现已为孤本医籍,弥足珍贵.书共八卷,卷一为总论,凡论67篇;卷二至卷八为各论,分列中风、痰饮、积聚、痔漏、幼科等111门.各门内容大体有论、脉法、方法、活套.其中针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遣方用药具有独到特色,不仅内服效方众多且外治经验方及方法活套亦繁多,不拘泥于汤药,擅用丸剂、散剂.采用塞、吹、含、敷等治疗手法直达病灶,简便效捷,沿用至今,对后世江西盱江喉科流派的兴起及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足以启示后学.

    作者:宋济;谢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及体会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YNSA)是不同于现行头针系统的另一套体系,它通过YNSA理论,选取头部的相关治疗点对机体周身和脏腑器官病变进行治疗.坐骨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疼痛,传统针刺治疗该病多以坐骨神经局部及其分支进行针刺治疗为主.故采用YNSA这一特殊针刺疗法,不针刺坐骨神经局部,只针刺头部患侧D点、F点、I点(均为阴点)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确切.YNSA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是对坐骨神经痛传统针刺疗法的拓展,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郭鑫;于天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大半夏汤证辨析

    现代医家关于大半夏汤证的论述大多从“虚寒胃反”立论,而根据相关条文内容以及药物组成反推,发现大半夏汤证“虚证”突出,而“寒证”立据却不足,因此用“虚寒胃反”来概括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并不恰当.经过查阅书籍可得,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主要在“虚、逆、燥”,其本为胃气虚弱,其标为胃气上逆,而阴津亏损是因为呕吐、进食减少导致,是反复胃气上逆的继发证.从药物组成来看,该方以大剂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治其标,以三两人参为臣,益气生津治其本,同时再以白蜜一升为辅佐润其燥,三者相合,标本兼治,与“虚、逆、燥”的病机相对应,理法方药一目了然.

    作者:蔡叙东;周倩仪;吴豫云;覃文仪;林昌松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不同变频组合电针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皮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ulation,MCAO)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皮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慰针刺组、预处理1组、预处理2组、预处理3组每组各10只,不同频率电针头穴进行预处理后制备MCAO模型;参照Long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EPO阳性细胞数目,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POmRNA表达.结果: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后MCAO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其中以2Hz/100Hz的频率为明显;各预处理组EPO阳性表达细胞数差异明显,2Hz/100Hz频率预处理后阳性细胞数目多;电针预处理能促进EPOmRNA的表达增加,其中以2Hz/100Hz频率电针顸处理组的表达明显.结论:不同变频组合电针头穴的预处理能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损伤,这可能与调节缺血局部脑皮质EPO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有关,不同频率电针其效应不同,其中以2Hz/100Hz频率电针的效果显著.

    作者:梁超;姜涛;王静芝;曾晓玲;刘建民;郑肇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叶天士治鼻病医案浅析

    通过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鼻病治疗思路,总结叶天士在邪郁头窍、热壅肺气、胆热移脑、阴精不足医案中,分别以辛散升阳、甘润化痰、辛凉散郁、威降滋填、甘温益精法的辨治特色;叶天士鼻病治法初用辛、散、凉、泄,久则用补精填髓、滋阴清热为主.若遏体质偏适、情志失调患者,还应怡悦心志、节欲守精等.经反复推敲医案可知,叶天士治疗鼻病谨遵《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之旨,并博采医家之长,临证用药简约精当,颇有较深的理论造诣.

    作者:郭士杰;杨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伤寒论》腹诊与协调疗法的临床运用

    目的:探讨《伤寒论》腹诊特征与现代临床病证的内在联系及刘绍武协调疗法与方药的针对性应用效果.方法:对《伤寒论》条文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其临床病证关系,通过典型病例加以验证,并应用协调疗法方药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胸胁苦满是柴胡类方的运用指征,腹动亢进是桂枝类方的运用指征,胸胁苦满+腹动亢进是柴胡桂枝类方与柴胡桂枝干姜类方的运用指征.结论:临床可以通过“四脉定位,腹诊定性”来分类使用协调疗法诊治各科疾病.

    作者:武德卿;苏庆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HB患者进行证候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并检测其外周血T、B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并对其3个证型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CHB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3个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低;CD8+T细胞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对照组、虚证组,实证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虚证组或对照组,3个组的B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NK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结论:CHB存在着免疫调节紊乱,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虚实证辨证结合免疫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丽莎;范剑薇;梁志清;唐美媛;吴淋玲;张兵;聂琳;王君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叶天士潜阳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潜阳治法是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治法,多用于虚实夹杂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病情较为复杂的治疗领域.笔者在研究学习叶天士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天士于潜阳治法有独到之处,其法分别从上、中、下三焦入手,视病证不同或单独从一焦顺势收功(如从权治节收肃浮阳法、培育中宫承纳气火法、益肾填精潜降龙火法等),或兼顾两焦阴阳同调起效(如脾肾双调法,摄纳阴火法等).遣方组药,简约淳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曹峰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管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管灸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中医特色的灸法,由古代的苇管灸发展而来,在临床中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面瘫、耳疾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灵柩·官能》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有着同针药一样的临床价值.在面临“重针轻灸”的严峻形势下,管灸以其独特的管灸器设计、简单的制作、简便的操作、无创无痛、患者乐于接受等特点,易于临床使用及推广.故就有关文献中对管灸器的改良及管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扩展其临床运用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同时为丰富发展灸法理论、为管灸疗法的推广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赵金发;韩久利;杨金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单味中药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损伤了自身组织,表现为炎症反应过度或免疫功能抑制,导致机体受到伤害,从而出现的一种威胁生命的状况,因此改善脓毒症免疫紊乱成为治疗脓毒症的新方向.中医在诊治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取得了较好成果,发现中药大黄、连翘、黄连、人参、冬虫夏草等能有效改善脓毒症症状,降低脓毒症死亡,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故将疗效显著的单味药物及其有效成分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袁晓雯;姜楠;陈冰;金香兰;马雅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灵龟八法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针法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灵龟八法组(30例)和循经取穴组(30例),灵龟八法组采用灵龟八法针法进行治疗,循经取穴组选取少阳经穴为主,针刺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并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总有效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灵龟八法组与循经取穴组均能改善偏头痛症状;与循经取穴组比较,灵龟八法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灵龟八法组总有效率90%,优于循经取穴组的80%.结论:灵龟八法针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偏头痛的发作.

    作者:滕小慧;周黎;赵文君;樊玉华;张炳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陈如泉从肺脾论治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临床研究

    甲状腺相关眼病居成年人眼眶病发病率的首位,眼睑肿是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常见表现.陈如泉教授系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他诊治甲状腺相关眼病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提出从脾肺立论辨治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肿.认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肿基本病机当责之肺脾气虚、水液失治,治疗应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拟定了补肺益气法、疏风宣肺法、健脾利湿法、化痰消脂法和活血消肿法,灵活遣方用药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左新河;陈继东;裴迅;赵勇;陈如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补益正气治疗痹症初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纵观痹症的治疗,补益正气实为治疗之核心.故在调研大量古今文献、分析名家理论方药的基础上对治疗痹症的补益方药、穴位进行总结,探索补益正气在痹症治疗中的有效性.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补益肝肾,以乌头汤为主方补益阳气,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调和脾胃为临床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措施.且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席崇程;张杰;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异常特点及中医认识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易出现代谢系统疾病,胰岛素抵抗(IR)和高雄激素血症(HA)为其两大基本特征,是代谢与生殖内分泌系统异常的妇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及复杂性,合并症和远期并发症繁多,易发生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HLP)及心血管疾病等,远期威胁正逐渐显露且令人担忧.PCOS患者常以不孕就医,代谢并发症常因发展缓慢、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而易被忽视,研究者们对PCOS研究初也往往局限于排卵障碍、月经不调、不孕等方面,故着眼于探讨PCOS患者代谢出现的时期及其异常特点,进一步解读PCOS代谢对生殖的影响及其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的联系.

    作者:刘桢;梁瑞宁;李佩双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坤土建中三伏治疗的理论构建与探讨

    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三伏治疗之关键在于健中焦、复其“转枢”之用,救庚金、复其“从革”之用.据此提出“坤土建中三伏治疗”并进行了理论探讨,赋予三伏治疗更加科学的内涵,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将有积极意义.

    作者:谢胜;刘园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