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于天源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ulation,MCAO)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皮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慰针刺组、预处理1组、预处理2组、预处理3组每组各10只,不同频率电针头穴进行预处理后制备MCAO模型;参照Long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EPO阳性细胞数目,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POmRNA表达.结果: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后MCAO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其中以2Hz/100Hz的频率为明显;各预处理组EPO阳性表达细胞数差异明显,2Hz/100Hz频率预处理后阳性细胞数目多;电针预处理能促进EPOmRNA的表达增加,其中以2Hz/100Hz频率电针顸处理组的表达明显.结论:不同变频组合电针头穴的预处理能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损伤,这可能与调节缺血局部脑皮质EPO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有关,不同频率电针其效应不同,其中以2Hz/100Hz频率电针的效果显著.
作者:梁超;姜涛;王静芝;曾晓玲;刘建民;郑肇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行气于府”之“府”的解释约有4种,即膻中、玄府、六府及经脉.诸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对中医学理解的不同,二是古汉语汉字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对医家造成的影响.笔者借助《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学典籍,总结“府”字的本义为“府是一个储存、流通有价值物质的空间概念”,进而结合《内经》相关原文,全面理解各家观点,同时为现代医家深入学习经典内容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于佳奇;邢晓雪;薛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鼻出血在现代期刊文献中的选穴情况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其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1962~2016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鼻出血的期刊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归纳鼻出血的针灸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鼻出血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在现代期刊文献中以表里经腧穴配伍法、交会经腧穴配伍法、本经腧穴配伍法、上下腧穴配伍法和特定穴中五输穴与原穴配伍法为主.结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取穴应坚持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主要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腧穴进行配伍,从而将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发挥出来,起到增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效果.
作者:曹方;李铁;哈丽娟;王富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比较传统针刺及其加用腹针对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及其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腹针组给予传统针刺加腹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洼田吞咽功能评价、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以及BAEP测定并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腹针组吞咽能力、构音障碍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腹针组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结论:传统针刺加用腹针后能够更好地改善吞咽和构音障碍,并能够显著缩短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BAEP的主波潜伏期.
作者:梁慧;黄立武;黄选华;吴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在精神心理(神志)疾病方面,中医传统的辨证模式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由于其理论基于躯体疾病且临床疗效的不确切故屡遭质疑.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究中医五神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五神辨证模式,临证合参传统辨证,应用于精神心理科临床常常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故从五神辨证的提出、五神理论源流及心理活动的五神归属、五神辨证的基本原则与要点、五神辨证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供同道商榷.
作者:徐天朝;苏晶;慈轶宏;祁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罗颂平教授辨证诊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前患者经验丰富,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与思考,认为IVF-ET前患者病情复杂,以脾肾亏虚为本,兼杂肝郁不舒、湿热瘀互结.在治疗上首重脾肾,通过阴平阳秘之法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配合辨证论治共同推动生殖轴正常运行达调经助孕之功.她用药轻灵,擅长运用岭南草药.此外,注重与病患的充分沟通,心身同治,从而提高了IVF-ET患者的妊娠成功率.
作者:巫海旺;郜洁;高飞霞;李亚迪;罗颂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易出现代谢系统疾病,胰岛素抵抗(IR)和高雄激素血症(HA)为其两大基本特征,是代谢与生殖内分泌系统异常的妇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及复杂性,合并症和远期并发症繁多,易发生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HLP)及心血管疾病等,远期威胁正逐渐显露且令人担忧.PCOS患者常以不孕就医,代谢并发症常因发展缓慢、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而易被忽视,研究者们对PCOS研究初也往往局限于排卵障碍、月经不调、不孕等方面,故着眼于探讨PCOS患者代谢出现的时期及其异常特点,进一步解读PCOS代谢对生殖的影响及其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的联系.
作者:刘桢;梁瑞宁;李佩双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近年来中医学术发展契机良好.只有深入学习经典著作,才能打下良好学术根基,才能取得较高学术成就.故综合前贤见解,仿儒家十三经之例,拟将《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脉经》《中藏经》《甲乙经》《温病条辩》《本草从新》《医方集解》《古今医案按》等13部医籍列为构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核心经典著作,其“理、法、方、药、针、案”齐备,且具有内在的学术逻辑关联性,可作为具基础性的中医学术入门与研究用书.
作者:周鸿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在维护人民健康民族繁衍昌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在维护人类健康中作出重要贡献.中医药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很多理念却不落后,很多都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张伯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固肾健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DN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饮食控制、降糖等基础治疗,同时口服福辛普利钠10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养阴、固肾健脾中药口服,疗程为12周,并对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肾功能、血脂等进行评价.结果:2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7%;治疗组患者UAER、SCr、BUN、FBG、HbA1c、TG、TC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阴、固肾健脾法是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方金;焦志宏;张国妍;翟志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张宗礼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病机要素在于虚、瘀、湿、逆(毒).脾肾两虚为本,清者不升而漏泄,浊者不降而内聚,清浊相干久蕴成浊毒,故治疗以醒脾复运中焦为主,以轻宣上焦、通利下焦为辅,并阐述醒脾通三焦法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用药辨证论治特点.
作者:张兴坤;张丽;张宗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现代医家关于大半夏汤证的论述大多从“虚寒胃反”立论,而根据相关条文内容以及药物组成反推,发现大半夏汤证“虚证”突出,而“寒证”立据却不足,因此用“虚寒胃反”来概括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并不恰当.经过查阅书籍可得,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主要在“虚、逆、燥”,其本为胃气虚弱,其标为胃气上逆,而阴津亏损是因为呕吐、进食减少导致,是反复胃气上逆的继发证.从药物组成来看,该方以大剂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治其标,以三两人参为臣,益气生津治其本,同时再以白蜜一升为辅佐润其燥,三者相合,标本兼治,与“虚、逆、燥”的病机相对应,理法方药一目了然.
作者:蔡叙东;周倩仪;吴豫云;覃文仪;林昌松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甲状腺相关眼病居成年人眼眶病发病率的首位,眼睑肿是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常见表现.陈如泉教授系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他诊治甲状腺相关眼病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提出从脾肺立论辨治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肿.认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肿基本病机当责之肺脾气虚、水液失治,治疗应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拟定了补肺益气法、疏风宣肺法、健脾利湿法、化痰消脂法和活血消肿法,灵活遣方用药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左新河;陈继东;裴迅;赵勇;陈如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灌胃给予松龄血脉康和氯沙坦钾,连续给药9周,每周检测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以HE染色观察药物对大鼠主动脉病理组织形态学影响,qPCR阵列技术检测高血压相关因子RNA水平的变化,继而借助String及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网络分析.结果:给药9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松龄血脉康组及氯沙坦钾组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高剂量松龄血脉康组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与氯沙坦组比较特别显著性降低;对qPCR筛选得到的12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网络分析发现,Pde5a、Prkg1、Gucy1b3和Prkg2相互作用明显,且均参与cGMP-PKG通路的活化.结论:松龄血脉康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血浆中AngⅡ水平、调控差异表达基因Pde5a、Prkg1、Gucy1b3和Prkg2共同参与的cGMP-PKG通路有关.
作者:施伟丽;王燕;信琪琪;徐磊;滕传震;陈可冀;丛伟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冠心痛是一种多因性、复杂性疾病,单靶点的治疗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某些替代指标,如狭窄的解除、斑块的稳定及脂质水平的降低等,但始终存在着指标改善与临床缺血症状及终点心血管事件风险不同步的矛盾.究其原因,在于对疾病认识和治疗观的割裂现象,常常陷入“重结构,轻功能”“重形病,轻神变”的误区,把冠心病看成简单的“血管-血液”病变,而忽略了“血-脉”“心-神”“神-脉”间的复杂关系,故笔者拟从“血-脉-心-神”共病共调的整体观认识来阐释中医药治疗冠心痛可能起效的机制.
作者:周欢;张军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纵观痹症的治疗,补益正气实为治疗之核心.故在调研大量古今文献、分析名家理论方药的基础上对治疗痹症的补益方药、穴位进行总结,探索补益正气在痹症治疗中的有效性.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补益肝肾,以乌头汤为主方补益阳气,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调和脾胃为临床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措施.且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席崇程;张杰;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HB患者进行证候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并检测其外周血T、B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并对其3个证型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CHB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3个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低;CD8+T细胞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对照组、虚证组,实证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虚证组或对照组,3个组的B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NK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结论:CHB存在着免疫调节紊乱,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虚实证辨证结合免疫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丽莎;范剑薇;梁志清;唐美媛;吴淋玲;张兵;聂琳;王君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清代医家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首次提出“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此论直指当世医家临证处方用药之流弊.徐灵性寻本溯源,究心医典,所论“有药无方”,临证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又论“有方无药”,执方治病,罔思药证而不依症别裁;示人“有方有药”,守立方归旨而兼善权变.用药灵变若此,可臻善境.古人制方加减微妙精详不可思议,后世诸家临证活法灵机变化存心.古今异轨,制方之义,颇有不同.
作者:尹基龙;崔现超;徐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在中医病因病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综述了中医药对放射性肺纤维化的防治研究,发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抑制IL-1、TGF-β、FGF等相关因子的表达,防止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减轻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引起的炎症反应,极大地改善生存质量.同时分析当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未来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及工作方向应加强预防,今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应以多中心、大数据、动态跟踪患者长期症状改善和生存质量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法,科学地评价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作者:董广通;祁鑫;李铮;周舟;伍晓慧;侯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探讨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其门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验处方120首,将方药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用药及方剂配伍规律.结果:经分析得出出现频次在15次以上的药物有40味,主要有黄芩、半夏、柴胡、竹茹等,药性多苦、辛、寒,主归胃、脾、肝经,得出药物核心组合22个,新方10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索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清热利湿、化浊解毒为根本大法,辅以化痰、散瘀、通滞之品,配伍主次分明、多管齐下,总结出其常用药物组合的特点,归纳出用药以攻毒同时给邪以出路、针对病症特点巧用矿石介类药物两大突出特色.
作者:王彦刚;田雪娇;李佃贵;刘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