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欢;张军平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 1975年至2015年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确定纳入剔除标准建立数据库,对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药物性味和功效类别的使用频数、剂量占比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56张处方,单味药102味,其中以温性药、甘味药和补气药使用较多.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以心气虚、心阳不足和瘀阻心脉为主,其中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治宜补气温通、活血化瘀.
作者:殷胜骏;贾德贤;刘炜;张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固肾健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DN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饮食控制、降糖等基础治疗,同时口服福辛普利钠10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养阴、固肾健脾中药口服,疗程为12周,并对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肾功能、血脂等进行评价.结果:2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7%;治疗组患者UAER、SCr、BUN、FBG、HbA1c、TG、TC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阴、固肾健脾法是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方金;焦志宏;张国妍;翟志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管灸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中医特色的灸法,由古代的苇管灸发展而来,在临床中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面瘫、耳疾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灵柩·官能》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有着同针药一样的临床价值.在面临“重针轻灸”的严峻形势下,管灸以其独特的管灸器设计、简单的制作、简便的操作、无创无痛、患者乐于接受等特点,易于临床使用及推广.故就有关文献中对管灸器的改良及管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扩展其临床运用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同时为丰富发展灸法理论、为管灸疗法的推广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赵金发;韩久利;杨金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在精神心理(神志)疾病方面,中医传统的辨证模式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由于其理论基于躯体疾病且临床疗效的不确切故屡遭质疑.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究中医五神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五神辨证模式,临证合参传统辨证,应用于精神心理科临床常常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故从五神辨证的提出、五神理论源流及心理活动的五神归属、五神辨证的基本原则与要点、五神辨证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供同道商榷.
作者:徐天朝;苏晶;慈轶宏;祁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对古今中医药治疗哮喘用药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古今中医治疗哮喘用药分布规律特点及异同,为哮喘用药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方法:古代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数据库,现代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整理所得哮喘治疗方并建立数据库,分析古今治疗哮喘方的用药特点.结果:单味药的统计结果表明古今用药排名前10的药物中相同的是甘草、杏仁、麻黄、五味子、半夏,归肺经、脾经、肝经的药物较多,温性、辛味、苦味、甘味药物较多,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在古今医家治疗哮喘的方剂中占主导地位.结论:古今哮喘治疗的核心用药是一致的,体现了中医治则治法的精髓.现代用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与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夏瑜桢;王健英;张磊;金素安;何世民;车立娟;袁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西医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热病方面虽有一定优势,但很难较快控制发热,且发热带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对人体造成了不良影响.中医急症学家陈绍宏教授根据数十年临床实践,提出以通为用、“痈毒”内侵、病证结合指导急性感染性热病治疗的学术思想原则,在临床中屡起重疾.故在此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急性肾盂肾炎所致发热的诊治思路进行了论述.
作者:焦旭;卢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张宗礼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病机要素在于虚、瘀、湿、逆(毒).脾肾两虚为本,清者不升而漏泄,浊者不降而内聚,清浊相干久蕴成浊毒,故治疗以醒脾复运中焦为主,以轻宣上焦、通利下焦为辅,并阐述醒脾通三焦法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用药辨证论治特点.
作者:张兴坤;张丽;张宗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陈洁;武玉;黎少玲;袁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育胎灵煎剂,对照组30例给予孕康口服液,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 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育胎灵煎剂具有调节母体免疫功能、提高母胎免疫耐受,从而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
作者:胡晓华;冯玉;陈影;王娅丽;李艳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清代新安医家余国珮集前贤诸家之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首倡“燥湿为纲”理论,以“燥湿”二字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用药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阐述,并将其理论应用于内外各科病症的治疗,疗效甚佳.余国珮“燥湿为纲”理论为一套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思想,独具临床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有关燥湿二气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兹对其“燥湿为纲”理法方药思想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指导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
作者:杨勤军;刘兰林;周超;李佩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杂病源流犀烛》是一部系统探析中医疾病证治源流的专书,其中对中医哮病的源流考究记述较有特色,不仅包括哮病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而且详尽描述了与喘、短气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用药宜忌及运功导引的治疗方法,但令人鲜有研究报道.探究该书所载哮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及证治,可为今之哮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文献学依据.
作者:王盛隆;孙增涛;王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潜阳治法是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治法,多用于虚实夹杂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病情较为复杂的治疗领域.笔者在研究学习叶天士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天士于潜阳治法有独到之处,其法分别从上、中、下三焦入手,视病证不同或单独从一焦顺势收功(如从权治节收肃浮阳法、培育中宫承纳气火法、益肾填精潜降龙火法等),或兼顾两焦阴阳同调起效(如脾肾双调法,摄纳阴火法等).遣方组药,简约淳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曹峰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YNSA)是不同于现行头针系统的另一套体系,它通过YNSA理论,选取头部的相关治疗点对机体周身和脏腑器官病变进行治疗.坐骨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疼痛,传统针刺治疗该病多以坐骨神经局部及其分支进行针刺治疗为主.故采用YNSA这一特殊针刺疗法,不针刺坐骨神经局部,只针刺头部患侧D点、F点、I点(均为阴点)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确切.YNSA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是对坐骨神经痛传统针刺疗法的拓展,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郭鑫;于天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比较传统针刺及其加用腹针对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及其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腹针组给予传统针刺加腹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洼田吞咽功能评价、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以及BAEP测定并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腹针组吞咽能力、构音障碍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腹针组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结论:传统针刺加用腹针后能够更好地改善吞咽和构音障碍,并能够显著缩短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BAEP的主波潜伏期.
作者:梁慧;黄立武;黄选华;吴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在维护人民健康民族繁衍昌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在维护人类健康中作出重要贡献.中医药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很多理念却不落后,很多都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张伯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伤寒论》腹诊特征与现代临床病证的内在联系及刘绍武协调疗法与方药的针对性应用效果.方法:对《伤寒论》条文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其临床病证关系,通过典型病例加以验证,并应用协调疗法方药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胸胁苦满是柴胡类方的运用指征,腹动亢进是桂枝类方的运用指征,胸胁苦满+腹动亢进是柴胡桂枝类方与柴胡桂枝干姜类方的运用指征.结论:临床可以通过“四脉定位,腹诊定性”来分类使用协调疗法诊治各科疾病.
作者:武德卿;苏庆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著称于世,为金元四大家“滋阴派”代表医家.其注重以经辨证、以经取药、取经导邪、经络论治为其辨证治疗杂病的首要原则.临证方面,将六经辨证与经络论治相结合,并将经络辩证理论用于指导判断疾病的预防和预后;用药方面,将分经用药与“引经报使”纳入其治疗思想,注重根据病经取药,对于痰郁杂病取经导之,对于本虚标实病患择要攻补兼施、从经入药,其治疗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现代中医极具指导价值.
作者:刘荣;诸葛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记忆力衰退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15月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N组、LN-HTMJ低、高剂量组3组各10只.LN-HTMJ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0.071 g/kg体质量和0.142g/kg体质量的核桃酶解提取物,共给药6个月.在给药结束前1个月选用16只2月龄SD雌性大鼠作为QN组,在大鼠处死前9d进行八臂迷宫实验.给药结束后,取大鼠外周血浆和血清、左侧大脑以及剥离右侧大脑皮层和海马用于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核桃酶解提取物(0.142g/kg体质量)能明显延缓21月龄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与青年大鼠比较,老年大鼠海马中尼氏体减少、AchE水平增高以及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降低,同时其外周血浆中ACTH和血清中CORT含量增加,而核桃酶解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上述指标发生逆转.结论: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能提高老年大鼠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而降低海马中AchE水平以及外周血中ACTH和CORT含量,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梁明;张婷;郑侠;赵宏艳;潘静华;李岳泽;鞠大宏;刘梅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基于色谱/质谱联用(LC/MS)及模式识别为主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方法,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的代谢模式及相应代谢网络的变化.方法:收集正常人以及临床常见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病例的尿样,以LC/MS为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检测分析各组间尿样中代谢模式的差异.结果:代谢组学研究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慢性心衰组有21种内源性化合物含量与正常组有明显不同;与气阴两虚组比较,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组有16种内源性化合物含量与气阴两虚组有明显不同.结论:以代谢模式改变为依据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通过代谢通路成功地将不同证型加以区分,说明代谢组学技术及其方法研究中医学证本质的思路及方法可行,从代谢模式的角度阐述中医证本质是中医现代化可实践和深化的技术和方法学体系.
作者:郑海生;蒋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纵观痹症的治疗,补益正气实为治疗之核心.故在调研大量古今文献、分析名家理论方药的基础上对治疗痹症的补益方药、穴位进行总结,探索补益正气在痹症治疗中的有效性.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补益肝肾,以乌头汤为主方补益阳气,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调和脾胃为临床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措施.且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席崇程;张杰;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