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勤军;刘兰林;周超;李佩佩
西医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热病方面虽有一定优势,但很难较快控制发热,且发热带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对人体造成了不良影响.中医急症学家陈绍宏教授根据数十年临床实践,提出以通为用、“痈毒”内侵、病证结合指导急性感染性热病治疗的学术思想原则,在临床中屡起重疾.故在此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急性肾盂肾炎所致发热的诊治思路进行了论述.
作者:焦旭;卢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 1975年至2015年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确定纳入剔除标准建立数据库,对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药物性味和功效类别的使用频数、剂量占比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56张处方,单味药102味,其中以温性药、甘味药和补气药使用较多.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以心气虚、心阳不足和瘀阻心脉为主,其中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治宜补气温通、活血化瘀.
作者:殷胜骏;贾德贤;刘炜;张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纵观痹症的治疗,补益正气实为治疗之核心.故在调研大量古今文献、分析名家理论方药的基础上对治疗痹症的补益方药、穴位进行总结,探索补益正气在痹症治疗中的有效性.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补益肝肾,以乌头汤为主方补益阳气,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调和脾胃为临床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措施.且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席崇程;张杰;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潜阳治法是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治法,多用于虚实夹杂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病情较为复杂的治疗领域.笔者在研究学习叶天士医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叶天士于潜阳治法有独到之处,其法分别从上、中、下三焦入手,视病证不同或单独从一焦顺势收功(如从权治节收肃浮阳法、培育中宫承纳气火法、益肾填精潜降龙火法等),或兼顾两焦阴阳同调起效(如脾肾双调法,摄纳阴火法等).遣方组药,简约淳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曹峰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陈洁;武玉;黎少玲;袁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三伏治疗之关键在于健中焦、复其“转枢”之用,救庚金、复其“从革”之用.据此提出“坤土建中三伏治疗”并进行了理论探讨,赋予三伏治疗更加科学的内涵,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将有积极意义.
作者:谢胜;刘园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行气于府”之“府”的解释约有4种,即膻中、玄府、六府及经脉.诸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对中医学理解的不同,二是古汉语汉字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对医家造成的影响.笔者借助《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学典籍,总结“府”字的本义为“府是一个储存、流通有价值物质的空间概念”,进而结合《内经》相关原文,全面理解各家观点,同时为现代医家深入学习经典内容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于佳奇;邢晓雪;薛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YNSA)是不同于现行头针系统的另一套体系,它通过YNSA理论,选取头部的相关治疗点对机体周身和脏腑器官病变进行治疗.坐骨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疼痛,传统针刺治疗该病多以坐骨神经局部及其分支进行针刺治疗为主.故采用YNSA这一特殊针刺疗法,不针刺坐骨神经局部,只针刺头部患侧D点、F点、I点(均为阴点)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确切.YNSA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是对坐骨神经痛传统针刺疗法的拓展,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郭鑫;于天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砂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性辛温,功效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等为其特点,因此现今在中医临床中多用来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疾患,如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或虚寒呕吐等病症.对于砂仁的归经,大多本草专著或中药学教材中的记载也以脾胃经为主,但是笔者通过翻阅历代中药古籍发现亦有关于砂仁入肝、肾经之记载,现笔者通过对多部本草专著进行考证及砂仁在临床运用中方药配伍的举隅,探析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及实践依据,或可为砂仁的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罗杏;唐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在维护人民健康民族繁衍昌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在维护人类健康中作出重要贡献.中医药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很多理念却不落后,很多都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张伯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育胎灵煎剂,对照组30例给予孕康口服液,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 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育胎灵煎剂具有调节母体免疫功能、提高母胎免疫耐受,从而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
作者:胡晓华;冯玉;陈影;王娅丽;李艳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清代医家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首次提出“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此论直指当世医家临证处方用药之流弊.徐灵性寻本溯源,究心医典,所论“有药无方”,临证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又论“有方无药”,执方治病,罔思药证而不依症别裁;示人“有方有药”,守立方归旨而兼善权变.用药灵变若此,可臻善境.古人制方加减微妙精详不可思议,后世诸家临证活法灵机变化存心.古今异轨,制方之义,颇有不同.
作者:尹基龙;崔现超;徐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张宗礼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病机要素在于虚、瘀、湿、逆(毒).脾肾两虚为本,清者不升而漏泄,浊者不降而内聚,清浊相干久蕴成浊毒,故治疗以醒脾复运中焦为主,以轻宣上焦、通利下焦为辅,并阐述醒脾通三焦法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用药辨证论治特点.
作者:张兴坤;张丽;张宗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记忆力衰退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15月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N组、LN-HTMJ低、高剂量组3组各10只.LN-HTMJ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0.071 g/kg体质量和0.142g/kg体质量的核桃酶解提取物,共给药6个月.在给药结束前1个月选用16只2月龄SD雌性大鼠作为QN组,在大鼠处死前9d进行八臂迷宫实验.给药结束后,取大鼠外周血浆和血清、左侧大脑以及剥离右侧大脑皮层和海马用于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核桃酶解提取物(0.142g/kg体质量)能明显延缓21月龄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与青年大鼠比较,老年大鼠海马中尼氏体减少、AchE水平增高以及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降低,同时其外周血浆中ACTH和血清中CORT含量增加,而核桃酶解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上述指标发生逆转.结论: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能提高老年大鼠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而降低海马中AchE水平以及外周血中ACTH和CORT含量,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梁明;张婷;郑侠;赵宏艳;潘静华;李岳泽;鞠大宏;刘梅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杂病源流犀烛》是一部系统探析中医疾病证治源流的专书,其中对中医哮病的源流考究记述较有特色,不仅包括哮病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而且详尽描述了与喘、短气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用药宜忌及运功导引的治疗方法,但令人鲜有研究报道.探究该书所载哮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及证治,可为今之哮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文献学依据.
作者:王盛隆;孙增涛;王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ulation,MCAO)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皮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慰针刺组、预处理1组、预处理2组、预处理3组每组各10只,不同频率电针头穴进行预处理后制备MCAO模型;参照Long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EPO阳性细胞数目,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POmRNA表达.结果: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后MCAO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其中以2Hz/100Hz的频率为明显;各预处理组EPO阳性表达细胞数差异明显,2Hz/100Hz频率预处理后阳性细胞数目多;电针预处理能促进EPOmRNA的表达增加,其中以2Hz/100Hz频率电针顸处理组的表达明显.结论:不同变频组合电针头穴的预处理能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损伤,这可能与调节缺血局部脑皮质EPO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有关,不同频率电针其效应不同,其中以2Hz/100Hz频率电针的效果显著.
作者:梁超;姜涛;王静芝;曾晓玲;刘建民;郑肇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通过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鼻病治疗思路,总结叶天士在邪郁头窍、热壅肺气、胆热移脑、阴精不足医案中,分别以辛散升阳、甘润化痰、辛凉散郁、威降滋填、甘温益精法的辨治特色;叶天士鼻病治法初用辛、散、凉、泄,久则用补精填髓、滋阴清热为主.若遏体质偏适、情志失调患者,还应怡悦心志、节欲守精等.经反复推敲医案可知,叶天士治疗鼻病谨遵《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之旨,并博采医家之长,临证用药简约精当,颇有较深的理论造诣.
作者:郭士杰;杨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针法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灵龟八法组(30例)和循经取穴组(30例),灵龟八法组采用灵龟八法针法进行治疗,循经取穴组选取少阳经穴为主,针刺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并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总有效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灵龟八法组与循经取穴组均能改善偏头痛症状;与循经取穴组比较,灵龟八法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灵龟八法组总有效率90%,优于循经取穴组的80%.结论:灵龟八法针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偏头痛的发作.
作者:滕小慧;周黎;赵文君;樊玉华;张炳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HB患者进行证候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并检测其外周血T、B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并对其3个证型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CHB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3个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低;CD8+T细胞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对照组、虚证组,实证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虚证组或对照组,3个组的B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NK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结论:CHB存在着免疫调节紊乱,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虚实证辨证结合免疫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丽莎;范剑薇;梁志清;唐美媛;吴淋玲;张兵;聂琳;王君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鼻出血在现代期刊文献中的选穴情况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其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1962~2016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鼻出血的期刊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归纳鼻出血的针灸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鼻出血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在现代期刊文献中以表里经腧穴配伍法、交会经腧穴配伍法、本经腧穴配伍法、上下腧穴配伍法和特定穴中五输穴与原穴配伍法为主.结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取穴应坚持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主要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腧穴进行配伍,从而将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发挥出来,起到增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效果.
作者:曹方;李铁;哈丽娟;王富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