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杏;唐永祥
管灸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中医特色的灸法,由古代的苇管灸发展而来,在临床中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面瘫、耳疾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灵柩·官能》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有着同针药一样的临床价值.在面临“重针轻灸”的严峻形势下,管灸以其独特的管灸器设计、简单的制作、简便的操作、无创无痛、患者乐于接受等特点,易于临床使用及推广.故就有关文献中对管灸器的改良及管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扩展其临床运用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同时为丰富发展灸法理论、为管灸疗法的推广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赵金发;韩久利;杨金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砂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性辛温,功效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等为其特点,因此现今在中医临床中多用来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疾患,如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或虚寒呕吐等病症.对于砂仁的归经,大多本草专著或中药学教材中的记载也以脾胃经为主,但是笔者通过翻阅历代中药古籍发现亦有关于砂仁入肝、肾经之记载,现笔者通过对多部本草专著进行考证及砂仁在临床运用中方药配伍的举隅,探析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及实践依据,或可为砂仁的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罗杏;唐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通过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鼻病治疗思路,总结叶天士在邪郁头窍、热壅肺气、胆热移脑、阴精不足医案中,分别以辛散升阳、甘润化痰、辛凉散郁、威降滋填、甘温益精法的辨治特色;叶天士鼻病治法初用辛、散、凉、泄,久则用补精填髓、滋阴清热为主.若遏体质偏适、情志失调患者,还应怡悦心志、节欲守精等.经反复推敲医案可知,叶天士治疗鼻病谨遵《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之旨,并博采医家之长,临证用药简约精当,颇有较深的理论造诣.
作者:郭士杰;杨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近年来中医学术发展契机良好.只有深入学习经典著作,才能打下良好学术根基,才能取得较高学术成就.故综合前贤见解,仿儒家十三经之例,拟将《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脉经》《中藏经》《甲乙经》《温病条辩》《本草从新》《医方集解》《古今医案按》等13部医籍列为构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核心经典著作,其“理、法、方、药、针、案”齐备,且具有内在的学术逻辑关联性,可作为具基础性的中医学术入门与研究用书.
作者:周鸿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清代医家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首次提出“有药无方”与“有方无药”,此论直指当世医家临证处方用药之流弊.徐灵性寻本溯源,究心医典,所论“有药无方”,临证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又论“有方无药”,执方治病,罔思药证而不依症别裁;示人“有方有药”,守立方归旨而兼善权变.用药灵变若此,可臻善境.古人制方加减微妙精详不可思议,后世诸家临证活法灵机变化存心.古今异轨,制方之义,颇有不同.
作者:尹基龙;崔现超;徐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属于中医“湿疮”“浸淫疮”范畴,病因多归为湿邪、热邪、风邪等,病机多责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从心论治湿疹的思想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主血脉”“主心神”是心的重要功能,从心论治湿疹需从“血”与“神”两方面探讨.对于湿疹的治疗重视脾的同时还要兼顾“心”,以清泻心火、调养心神、濡养血脉为方法,重视心理精神因素的作用,以达到促进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李强;杜仲平;杜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甲状腺相关眼病居成年人眼眶病发病率的首位,眼睑肿是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常见表现.陈如泉教授系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他诊治甲状腺相关眼病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提出从脾肺立论辨治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肿.认为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睑肿基本病机当责之肺脾气虚、水液失治,治疗应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拟定了补肺益气法、疏风宣肺法、健脾利湿法、化痰消脂法和活血消肿法,灵活遣方用药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左新河;陈继东;裴迅;赵勇;陈如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YNSA)是不同于现行头针系统的另一套体系,它通过YNSA理论,选取头部的相关治疗点对机体周身和脏腑器官病变进行治疗.坐骨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疼痛,传统针刺治疗该病多以坐骨神经局部及其分支进行针刺治疗为主.故采用YNSA这一特殊针刺疗法,不针刺坐骨神经局部,只针刺头部患侧D点、F点、I点(均为阴点)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确切.YNSA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是对坐骨神经痛传统针刺疗法的拓展,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郭鑫;于天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拟消渴方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血糖、血脂等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5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阴两虚型、燥热津伤型、痰瘀夹杂型.以自拟消渴方辨证加减治疗,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数据.结果: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对患者血糖和血脂均有改善,燥热津伤型患者血糖较低,控制起来比较容易;气阴两虚型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显著高于燥热津伤型和痰瘀夹杂型患者,经治疗后血糖变化情况较其他证型的患者明显.治疗前,痰瘀夹杂型患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和燥热津伤型患者;气阴两虚型和痰瘀夹杂型的患者治疗前在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明显,治疗后的低切全血黏度差异明显.燥热津伤型和痰瘀夹杂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辨证加减可有效控制并治疗2型糖尿病,且对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深远.
作者:周义丽;贾卫华;尹玉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HB患者进行证候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并检测其外周血T、B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并对其3个证型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CHB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3个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低;CD8+T细胞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对照组、虚证组,实证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虚证组或对照组,3个组的B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NK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结论:CHB存在着免疫调节紊乱,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虚实证辨证结合免疫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丽莎;范剑薇;梁志清;唐美媛;吴淋玲;张兵;聂琳;王君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杂病源流犀烛》是一部系统探析中医疾病证治源流的专书,其中对中医哮病的源流考究记述较有特色,不仅包括哮病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而且详尽描述了与喘、短气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用药宜忌及运功导引的治疗方法,但令人鲜有研究报道.探究该书所载哮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及证治,可为今之哮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文献学依据.
作者:王盛隆;孙增涛;王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纵观痹症的治疗,补益正气实为治疗之核心.故在调研大量古今文献、分析名家理论方药的基础上对治疗痹症的补益方药、穴位进行总结,探索补益正气在痹症治疗中的有效性.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补益肝肾,以乌头汤为主方补益阳气,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调和脾胃为临床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措施.且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席崇程;张杰;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三伏治疗之关键在于健中焦、复其“转枢”之用,救庚金、复其“从革”之用.据此提出“坤土建中三伏治疗”并进行了理论探讨,赋予三伏治疗更加科学的内涵,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将有积极意义.
作者:谢胜;刘园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建立及动物血清制备;采用Ⅱ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ICC,通过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含药血清建立体外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模拟湿阻中焦证大鼠模型体内ICC的生长,以及平胃散含药血清在湿阻中焦证治疗中对ICC细胞的调节机制,反证证候细胞模型建立成功.结果:细胞造模后细胞内Na+-K+-ATP酶(Na+-K+-Atpase)活力下降,K+浓度及ATP升高,ICC细胞无氧代谢能力增强;湿阻中焦证细胞经平胃散血清干预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平胃散组ICC细胞Na+-K+-Atpase和K+活性升高明显、ATP下降、LDH活力降低.结论:湿阻中焦证ICC模型细胞与正常ICC存在差异,证侯细胞模型建立成功;钠钾泵活性的改变可能是湿阻中焦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平胃散可能通过恢复钠钾泵活性阻断K+浓度的下降趋势,影响中焦湿阻证Cajal间质细胞代谢.
作者:王琦越;杨旭;王吉娥;陈继兰;黄秀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鼻出血在现代期刊文献中的选穴情况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其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1962~2016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鼻出血的期刊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归纳鼻出血的针灸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鼻出血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在现代期刊文献中以表里经腧穴配伍法、交会经腧穴配伍法、本经腧穴配伍法、上下腧穴配伍法和特定穴中五输穴与原穴配伍法为主.结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取穴应坚持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主要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腧穴进行配伍,从而将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发挥出来,起到增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效果.
作者:曹方;李铁;哈丽娟;王富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育胎灵煎剂,对照组30例给予孕康口服液,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 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育胎灵煎剂具有调节母体免疫功能、提高母胎免疫耐受,从而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
作者:胡晓华;冯玉;陈影;王娅丽;李艳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药对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ORG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进行药物、饮食及运动疗法,治疗组加服中药治疗1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干预1个月后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尿素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ORG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尿酸水平,降低血脂、血压、血糖及体质量.
作者:郝玉杰;张海生;董燕飞;王运红;殷小文;张佩星;田力铭;杨彦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记忆力衰退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15月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N组、LN-HTMJ低、高剂量组3组各10只.LN-HTMJ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0.071 g/kg体质量和0.142g/kg体质量的核桃酶解提取物,共给药6个月.在给药结束前1个月选用16只2月龄SD雌性大鼠作为QN组,在大鼠处死前9d进行八臂迷宫实验.给药结束后,取大鼠外周血浆和血清、左侧大脑以及剥离右侧大脑皮层和海马用于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核桃酶解提取物(0.142g/kg体质量)能明显延缓21月龄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与青年大鼠比较,老年大鼠海马中尼氏体减少、AchE水平增高以及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降低,同时其外周血浆中ACTH和血清中CORT含量增加,而核桃酶解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上述指标发生逆转.结论: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能提高老年大鼠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而降低海马中AchE水平以及外周血中ACTH和CORT含量,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梁明;张婷;郑侠;赵宏艳;潘静华;李岳泽;鞠大宏;刘梅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行气于府”之“府”的解释约有4种,即膻中、玄府、六府及经脉.诸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对中医学理解的不同,二是古汉语汉字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对医家造成的影响.笔者借助《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学典籍,总结“府”字的本义为“府是一个储存、流通有价值物质的空间概念”,进而结合《内经》相关原文,全面理解各家观点,同时为现代医家深入学习经典内容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于佳奇;邢晓雪;薛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张宗礼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病机要素在于虚、瘀、湿、逆(毒).脾肾两虚为本,清者不升而漏泄,浊者不降而内聚,清浊相干久蕴成浊毒,故治疗以醒脾复运中焦为主,以轻宣上焦、通利下焦为辅,并阐述醒脾通三焦法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用药辨证论治特点.
作者:张兴坤;张丽;张宗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