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拟消渴方辨治2型糖尿病150例疗效观察

周义丽;贾卫华;尹玉芳

关键词:辨证治疗, 2型糖尿病, 血糖, 血脂, 血液流变学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消渴方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血糖、血脂等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5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阴两虚型、燥热津伤型、痰瘀夹杂型.以自拟消渴方辨证加减治疗,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数据.结果: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对患者血糖和血脂均有改善,燥热津伤型患者血糖较低,控制起来比较容易;气阴两虚型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显著高于燥热津伤型和痰瘀夹杂型患者,经治疗后血糖变化情况较其他证型的患者明显.治疗前,痰瘀夹杂型患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和燥热津伤型患者;气阴两虚型和痰瘀夹杂型的患者治疗前在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明显,治疗后的低切全血黏度差异明显.燥热津伤型和痰瘀夹杂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辨证加减可有效控制并治疗2型糖尿病,且对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深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味中药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损伤了自身组织,表现为炎症反应过度或免疫功能抑制,导致机体受到伤害,从而出现的一种威胁生命的状况,因此改善脓毒症免疫紊乱成为治疗脓毒症的新方向.中医在诊治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取得了较好成果,发现中药大黄、连翘、黄连、人参、冬虫夏草等能有效改善脓毒症症状,降低脓毒症死亡,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故将疗效显著的单味药物及其有效成分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袁晓雯;姜楠;陈冰;金香兰;马雅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医药防治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在中医病因病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综述了中医药对放射性肺纤维化的防治研究,发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抑制IL-1、TGF-β、FGF等相关因子的表达,防止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减轻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引起的炎症反应,极大地改善生存质量.同时分析当前中医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未来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及工作方向应加强预防,今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应以多中心、大数据、动态跟踪患者长期症状改善和生存质量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法,科学地评价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作者:董广通;祁鑫;李铮;周舟;伍晓慧;侯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益气养阴、固肾健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固肾健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DN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饮食控制、降糖等基础治疗,同时口服福辛普利钠10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养阴、固肾健脾中药口服,疗程为12周,并对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肾功能、血脂等进行评价.结果:2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7%;治疗组患者UAER、SCr、BUN、FBG、HbA1c、TG、TC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阴、固肾健脾法是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方金;焦志宏;张国妍;翟志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叶天士治鼻病医案浅析

    通过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鼻病治疗思路,总结叶天士在邪郁头窍、热壅肺气、胆热移脑、阴精不足医案中,分别以辛散升阳、甘润化痰、辛凉散郁、威降滋填、甘温益精法的辨治特色;叶天士鼻病治法初用辛、散、凉、泄,久则用补精填髓、滋阴清热为主.若遏体质偏适、情志失调患者,还应怡悦心志、节欲守精等.经反复推敲医案可知,叶天士治疗鼻病谨遵《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之旨,并博采医家之长,临证用药简约精当,颇有较深的理论造诣.

    作者:郭士杰;杨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探析

    砂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性辛温,功效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等为其特点,因此现今在中医临床中多用来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疾患,如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或虚寒呕吐等病症.对于砂仁的归经,大多本草专著或中药学教材中的记载也以脾胃经为主,但是笔者通过翻阅历代中药古籍发现亦有关于砂仁入肝、肾经之记载,现笔者通过对多部本草专著进行考证及砂仁在临床运用中方药配伍的举隅,探析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及实践依据,或可为砂仁的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罗杏;唐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坤土建中三伏治疗的理论构建与探讨

    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三伏治疗之关键在于健中焦、复其“转枢”之用,救庚金、复其“从革”之用.据此提出“坤土建中三伏治疗”并进行了理论探讨,赋予三伏治疗更加科学的内涵,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将有积极意义.

    作者:谢胜;刘园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育胎灵煎剂,对照组30例给予孕康口服液,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 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育胎灵煎剂具有调节母体免疫功能、提高母胎免疫耐受,从而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

    作者:胡晓华;冯玉;陈影;王娅丽;李艳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自拟消渴方辨治2型糖尿病15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消渴方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血糖、血脂等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5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阴两虚型、燥热津伤型、痰瘀夹杂型.以自拟消渴方辨证加减治疗,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数据.结果: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对患者血糖和血脂均有改善,燥热津伤型患者血糖较低,控制起来比较容易;气阴两虚型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显著高于燥热津伤型和痰瘀夹杂型患者,经治疗后血糖变化情况较其他证型的患者明显.治疗前,痰瘀夹杂型患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和燥热津伤型患者;气阴两虚型和痰瘀夹杂型的患者治疗前在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明显,治疗后的低切全血黏度差异明显.燥热津伤型和痰瘀夹杂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辨证加减可有效控制并治疗2型糖尿病,且对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深远.

    作者:周义丽;贾卫华;尹玉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罗颂平辨证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研究

    罗颂平教授辨证诊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前患者经验丰富,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与思考,认为IVF-ET前患者病情复杂,以脾肾亏虚为本,兼杂肝郁不舒、湿热瘀互结.在治疗上首重脾肾,通过阴平阳秘之法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配合辨证论治共同推动生殖轴正常运行达调经助孕之功.她用药轻灵,擅长运用岭南草药.此外,注重与病患的充分沟通,心身同治,从而提高了IVF-ET患者的妊娠成功率.

    作者:巫海旺;郜洁;高飞霞;李亚迪;罗颂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补肾化痰方调控大鼠卵巢GC中APN信号通路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补肾化痰方对大鼠颗粒细胞脂联素受体1/2(AdipoR1/2)蛋白表达水平及下游分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该复方激活卵巢GC中APN信号通路的机制.方法:采用雌性SD大鼠,体外培养卵巢颗粒细胞,Western-blotting测定AdipoR1/2的蛋白表达量,Real-time PCR测定AMPK、PPAR-α/βγ、Cyp19a的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罗格列酮组、中药中低剂量组大鼠GC的AdipoR1/2含量均明显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中AMPK、PPAR-α/β/γ、Cyp19a的mRNA表达量亦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与空白组比较,罗格列酮组、中药中低剂量组的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化痰方能激活大鼠GC中APN信号通路的机制,可能与该方调节卵巢生殖激素转化及卵巢局部糖脂代谢相关.

    作者:李宛静;徐晓娟;黄映红;邓蒂斯;雒芙蓉;张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李佃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其门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验处方120首,将方药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用药及方剂配伍规律.结果:经分析得出出现频次在15次以上的药物有40味,主要有黄芩、半夏、柴胡、竹茹等,药性多苦、辛、寒,主归胃、脾、肝经,得出药物核心组合22个,新方10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索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清热利湿、化浊解毒为根本大法,辅以化痰、散瘀、通滞之品,配伍主次分明、多管齐下,总结出其常用药物组合的特点,归纳出用药以攻毒同时给邪以出路、针对病症特点巧用矿石介类药物两大突出特色.

    作者:王彦刚;田雪娇;李佃贵;刘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说文》解“府”

    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行气于府”之“府”的解释约有4种,即膻中、玄府、六府及经脉.诸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对中医学理解的不同,二是古汉语汉字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对医家造成的影响.笔者借助《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学典籍,总结“府”字的本义为“府是一个储存、流通有价值物质的空间概念”,进而结合《内经》相关原文,全面理解各家观点,同时为现代医家深入学习经典内容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于佳奇;邢晓雪;薛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灸治疗鼻出血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研究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鼻出血在现代期刊文献中的选穴情况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其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1962~2016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鼻出血的期刊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归纳鼻出血的针灸临床选穴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鼻出血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在现代期刊文献中以表里经腧穴配伍法、交会经腧穴配伍法、本经腧穴配伍法、上下腧穴配伍法和特定穴中五输穴与原穴配伍法为主.结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取穴应坚持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主要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腧穴进行配伍,从而将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发挥出来,起到增强鼻出血的针灸治疗效果.

    作者:曹方;李铁;哈丽娟;王富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及体会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YNSA)是不同于现行头针系统的另一套体系,它通过YNSA理论,选取头部的相关治疗点对机体周身和脏腑器官病变进行治疗.坐骨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疼痛,传统针刺治疗该病多以坐骨神经局部及其分支进行针刺治疗为主.故采用YNSA这一特殊针刺疗法,不针刺坐骨神经局部,只针刺头部患侧D点、F点、I点(均为阴点)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确切.YNSA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是对坐骨神经痛传统针刺疗法的拓展,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郭鑫;于天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大半夏汤证辨析

    现代医家关于大半夏汤证的论述大多从“虚寒胃反”立论,而根据相关条文内容以及药物组成反推,发现大半夏汤证“虚证”突出,而“寒证”立据却不足,因此用“虚寒胃反”来概括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并不恰当.经过查阅书籍可得,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主要在“虚、逆、燥”,其本为胃气虚弱,其标为胃气上逆,而阴津亏损是因为呕吐、进食减少导致,是反复胃气上逆的继发证.从药物组成来看,该方以大剂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治其标,以三两人参为臣,益气生津治其本,同时再以白蜜一升为辅佐润其燥,三者相合,标本兼治,与“虚、逆、燥”的病机相对应,理法方药一目了然.

    作者:蔡叙东;周倩仪;吴豫云;覃文仪;林昌松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灵龟八法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针法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灵龟八法组(30例)和循经取穴组(30例),灵龟八法组采用灵龟八法针法进行治疗,循经取穴组选取少阳经穴为主,针刺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并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总有效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灵龟八法组与循经取穴组均能改善偏头痛症状;与循经取穴组比较,灵龟八法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灵龟八法组总有效率90%,优于循经取穴组的80%.结论:灵龟八法针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偏头痛的发作.

    作者:滕小慧;周黎;赵文君;樊玉华;张炳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 1975年至2015年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确定纳入剔除标准建立数据库,对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药物性味和功效类别的使用频数、剂量占比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56张处方,单味药102味,其中以温性药、甘味药和补气药使用较多.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以心气虚、心阳不足和瘀阻心脉为主,其中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治宜补气温通、活血化瘀.

    作者:殷胜骏;贾德贤;刘炜;张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杂病源流犀烛》哮病证治初探

    《杂病源流犀烛》是一部系统探析中医疾病证治源流的专书,其中对中医哮病的源流考究记述较有特色,不仅包括哮病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而且详尽描述了与喘、短气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用药宜忌及运功导引的治疗方法,但令人鲜有研究报道.探究该书所载哮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及证治,可为今之哮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文献学依据.

    作者:王盛隆;孙增涛;王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医思维与实践养成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在维护人民健康民族繁衍昌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在维护人类健康中作出重要贡献.中医药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很多理念却不落后,很多都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张伯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从心论治对湿疹诊治的临床意义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属于中医“湿疮”“浸淫疮”范畴,病因多归为湿邪、热邪、风邪等,病机多责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从心论治湿疹的思想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主血脉”“主心神”是心的重要功能,从心论治湿疹需从“血”与“神”两方面探讨.对于湿疹的治疗重视脾的同时还要兼顾“心”,以清泻心火、调养心神、濡养血脉为方法,重视心理精神因素的作用,以达到促进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李强;杜仲平;杜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