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管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赵金发;韩久利;杨金蓉

关键词:管灸, 管灸器, 面瘫, 耳疾, 临床应用
摘要:管灸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中医特色的灸法,由古代的苇管灸发展而来,在临床中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面瘫、耳疾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灵柩·官能》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有着同针药一样的临床价值.在面临“重针轻灸”的严峻形势下,管灸以其独特的管灸器设计、简单的制作、简便的操作、无创无痛、患者乐于接受等特点,易于临床使用及推广.故就有关文献中对管灸器的改良及管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扩展其临床运用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同时为丰富发展灸法理论、为管灸疗法的推广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 1975年至2015年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确定纳入剔除标准建立数据库,对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药物性味和功效类别的使用频数、剂量占比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56张处方,单味药102味,其中以温性药、甘味药和补气药使用较多.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以心气虚、心阳不足和瘀阻心脉为主,其中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治宜补气温通、活血化瘀.

    作者:殷胜骏;贾德贤;刘炜;张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探析

    砂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性辛温,功效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等为其特点,因此现今在中医临床中多用来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疾患,如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或虚寒呕吐等病症.对于砂仁的归经,大多本草专著或中药学教材中的记载也以脾胃经为主,但是笔者通过翻阅历代中药古籍发现亦有关于砂仁入肝、肾经之记载,现笔者通过对多部本草专著进行考证及砂仁在临床运用中方药配伍的举隅,探析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及实践依据,或可为砂仁的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罗杏;唐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古今中医药治疗哮喘用药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对古今中医药治疗哮喘用药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古今中医治疗哮喘用药分布规律特点及异同,为哮喘用药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方法:古代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数据库,现代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整理所得哮喘治疗方并建立数据库,分析古今治疗哮喘方的用药特点.结果:单味药的统计结果表明古今用药排名前10的药物中相同的是甘草、杏仁、麻黄、五味子、半夏,归肺经、脾经、肝经的药物较多,温性、辛味、苦味、甘味药物较多,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在古今医家治疗哮喘的方剂中占主导地位.结论:古今哮喘治疗的核心用药是一致的,体现了中医治则治法的精髓.现代用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与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夏瑜桢;王健英;张磊;金素安;何世民;车立娟;袁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以通为用”治疗急性感染性热病

    西医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热病方面虽有一定优势,但很难较快控制发热,且发热带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对人体造成了不良影响.中医急症学家陈绍宏教授根据数十年临床实践,提出以通为用、“痈毒”内侵、病证结合指导急性感染性热病治疗的学术思想原则,在临床中屡起重疾.故在此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急性肾盂肾炎所致发热的诊治思路进行了论述.

    作者:焦旭;卢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思考

    目前常用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有:建立疾病模型,动态观察模型出现的证候;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证候:以方测证判定疾病模型证型;建立证候模型检测特定指标认为存在某种疾病;疾病模型与证候模型相叠加.故在动物模型复制原则的基础上,对上述造模方法进行分析,探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模时应考虑人与动物模型的差异,重视单因素与多因素造模对模型的影响,应统一同一证候造模方法并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

    作者:陈燕清;杨晶晶;曹卓青;马静;郭蕾;秦亚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自拟消渴方辨治2型糖尿病15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消渴方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血糖、血脂等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5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阴两虚型、燥热津伤型、痰瘀夹杂型.以自拟消渴方辨证加减治疗,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数据.结果: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对患者血糖和血脂均有改善,燥热津伤型患者血糖较低,控制起来比较容易;气阴两虚型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显著高于燥热津伤型和痰瘀夹杂型患者,经治疗后血糖变化情况较其他证型的患者明显.治疗前,痰瘀夹杂型患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和燥热津伤型患者;气阴两虚型和痰瘀夹杂型的患者治疗前在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明显,治疗后的低切全血黏度差异明显.燥热津伤型和痰瘀夹杂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辨证加减可有效控制并治疗2型糖尿病,且对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深远.

    作者:周义丽;贾卫华;尹玉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松龄血脉康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高血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灌胃给予松龄血脉康和氯沙坦钾,连续给药9周,每周检测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以HE染色观察药物对大鼠主动脉病理组织形态学影响,qPCR阵列技术检测高血压相关因子RNA水平的变化,继而借助String及KEGG Pathway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网络分析.结果:给药9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松龄血脉康组及氯沙坦钾组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高剂量松龄血脉康组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且与氯沙坦组比较特别显著性降低;对qPCR筛选得到的12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网络分析发现,Pde5a、Prkg1、Gucy1b3和Prkg2相互作用明显,且均参与cGMP-PKG通路的活化.结论:松龄血脉康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血浆中AngⅡ水平、调控差异表达基因Pde5a、Prkg1、Gucy1b3和Prkg2共同参与的cGMP-PKG通路有关.

    作者:施伟丽;王燕;信琪琪;徐磊;滕传震;陈可冀;丛伟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育胎灵煎剂对脾肾亏虚型习惯性流产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育胎灵煎剂,对照组30例给予孕康口服液,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 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育胎灵煎剂具有调节母体免疫功能、提高母胎免疫耐受,从而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

    作者:胡晓华;冯玉;陈影;王娅丽;李艳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传统针刺及其加用腹针疗法对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比较传统针刺及其加用腹针对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及其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腹针组给予传统针刺加腹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通过洼田吞咽功能评价、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以及BAEP测定并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腹针组吞咽能力、构音障碍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腹针组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结论:传统针刺加用腹针后能够更好地改善吞咽和构音障碍,并能够显著缩短缺血性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BAEP的主波潜伏期.

    作者:梁慧;黄立武;黄选华;吴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余世用《敬修堂医源经旨》耳鼻咽喉科特色探析

    盱江名医余世用自幼随父学医,得悟正传,工于临床,通晓诸科,著《敬修堂医源经旨》.该书现已为孤本医籍,弥足珍贵.书共八卷,卷一为总论,凡论67篇;卷二至卷八为各论,分列中风、痰饮、积聚、痔漏、幼科等111门.各门内容大体有论、脉法、方法、活套.其中针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遣方用药具有独到特色,不仅内服效方众多且外治经验方及方法活套亦繁多,不拘泥于汤药,擅用丸剂、散剂.采用塞、吹、含、敷等治疗手法直达病灶,简便效捷,沿用至今,对后世江西盱江喉科流派的兴起及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足以启示后学.

    作者:宋济;谢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说文》解“府”

    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行气于府”之“府”的解释约有4种,即膻中、玄府、六府及经脉.诸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对中医学理解的不同,二是古汉语汉字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对医家造成的影响.笔者借助《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学典籍,总结“府”字的本义为“府是一个储存、流通有价值物质的空间概念”,进而结合《内经》相关原文,全面理解各家观点,同时为现代医家深入学习经典内容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于佳奇;邢晓雪;薛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罗颂平辨证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研究

    罗颂平教授辨证诊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前患者经验丰富,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与思考,认为IVF-ET前患者病情复杂,以脾肾亏虚为本,兼杂肝郁不舒、湿热瘀互结.在治疗上首重脾肾,通过阴平阳秘之法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配合辨证论治共同推动生殖轴正常运行达调经助孕之功.她用药轻灵,擅长运用岭南草药.此外,注重与病患的充分沟通,心身同治,从而提高了IVF-ET患者的妊娠成功率.

    作者:巫海旺;郜洁;高飞霞;李亚迪;罗颂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代谢组学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代谢模式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色谱/质谱联用(LC/MS)及模式识别为主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方法,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的代谢模式及相应代谢网络的变化.方法:收集正常人以及临床常见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病例的尿样,以LC/MS为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检测分析各组间尿样中代谢模式的差异.结果:代谢组学研究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慢性心衰组有21种内源性化合物含量与正常组有明显不同;与气阴两虚组比较,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组有16种内源性化合物含量与气阴两虚组有明显不同.结论:以代谢模式改变为依据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通过代谢通路成功地将不同证型加以区分,说明代谢组学技术及其方法研究中医学证本质的思路及方法可行,从代谢模式的角度阐述中医证本质是中医现代化可实践和深化的技术和方法学体系.

    作者:郑海生;蒋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研究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陈洁;武玉;黎少玲;袁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Na+-K+-ATP酶活性变化评价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建立及动物血清制备;采用Ⅱ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ICC,通过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含药血清建立体外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模拟湿阻中焦证大鼠模型体内ICC的生长,以及平胃散含药血清在湿阻中焦证治疗中对ICC细胞的调节机制,反证证候细胞模型建立成功.结果:细胞造模后细胞内Na+-K+-ATP酶(Na+-K+-Atpase)活力下降,K+浓度及ATP升高,ICC细胞无氧代谢能力增强;湿阻中焦证细胞经平胃散血清干预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平胃散组ICC细胞Na+-K+-Atpase和K+活性升高明显、ATP下降、LDH活力降低.结论:湿阻中焦证ICC模型细胞与正常ICC存在差异,证侯细胞模型建立成功;钠钾泵活性的改变可能是湿阻中焦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平胃散可能通过恢复钠钾泵活性阻断K+浓度的下降趋势,影响中焦湿阻证Cajal间质细胞代谢.

    作者:王琦越;杨旭;王吉娥;陈继兰;黄秀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杂病源流犀烛》哮病证治初探

    《杂病源流犀烛》是一部系统探析中医疾病证治源流的专书,其中对中医哮病的源流考究记述较有特色,不仅包括哮病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而且详尽描述了与喘、短气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用药宜忌及运功导引的治疗方法,但令人鲜有研究报道.探究该书所载哮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及证治,可为今之哮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文献学依据.

    作者:王盛隆;孙增涛;王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药对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对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ORG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进行药物、饮食及运动疗法,治疗组加服中药治疗1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干预1个月后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尿素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ORG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尿酸水平,降低血脂、血压、血糖及体质量.

    作者:郝玉杰;张海生;董燕飞;王运红;殷小文;张佩星;田力铭;杨彦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不同变频组合电针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皮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ulation,MCAO)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皮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影响.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安慰针刺组、预处理1组、预处理2组、预处理3组每组各10只,不同频率电针头穴进行预处理后制备MCAO模型;参照Long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EPO阳性细胞数目,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POmRNA表达.结果: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后MCAO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其中以2Hz/100Hz的频率为明显;各预处理组EPO阳性表达细胞数差异明显,2Hz/100Hz频率预处理后阳性细胞数目多;电针预处理能促进EPOmRNA的表达增加,其中以2Hz/100Hz频率电针顸处理组的表达明显.结论:不同变频组合电针头穴的预处理能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损伤,这可能与调节缺血局部脑皮质EPO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有关,不同频率电针其效应不同,其中以2Hz/100Hz频率电针的效果显著.

    作者:梁超;姜涛;王静芝;曾晓玲;刘建民;郑肇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及体会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YNSA)是不同于现行头针系统的另一套体系,它通过YNSA理论,选取头部的相关治疗点对机体周身和脏腑器官病变进行治疗.坐骨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疼痛,传统针刺治疗该病多以坐骨神经局部及其分支进行针刺治疗为主.故采用YNSA这一特殊针刺疗法,不针刺坐骨神经局部,只针刺头部患侧D点、F点、I点(均为阴点)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确切.YNSA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是对坐骨神经痛传统针刺疗法的拓展,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郭鑫;于天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核桃酶解提取物对大鼠记忆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记忆力衰退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15月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N组、LN-HTMJ低、高剂量组3组各10只.LN-HTMJ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0.071 g/kg体质量和0.142g/kg体质量的核桃酶解提取物,共给药6个月.在给药结束前1个月选用16只2月龄SD雌性大鼠作为QN组,在大鼠处死前9d进行八臂迷宫实验.给药结束后,取大鼠外周血浆和血清、左侧大脑以及剥离右侧大脑皮层和海马用于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核桃酶解提取物(0.142g/kg体质量)能明显延缓21月龄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与青年大鼠比较,老年大鼠海马中尼氏体减少、AchE水平增高以及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降低,同时其外周血浆中ACTH和血清中CORT含量增加,而核桃酶解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上述指标发生逆转.结论:核桃酶解提取物对老年大鼠的记忆力衰退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能提高老年大鼠大脑皮质中DA、NE含量而降低海马中AchE水平以及外周血中ACTH和CORT含量,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梁明;张婷;郑侠;赵宏艳;潘静华;李岳泽;鞠大宏;刘梅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