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伤寒论》腹诊与协调疗法的临床运用

武德卿;苏庆民

关键词:中医腹诊, 《伤寒论》, 协调疗法, 刘绍武
摘要:目的:探讨《伤寒论》腹诊特征与现代临床病证的内在联系及刘绍武协调疗法与方药的针对性应用效果.方法:对《伤寒论》条文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其临床病证关系,通过典型病例加以验证,并应用协调疗法方药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胸胁苦满是柴胡类方的运用指征,腹动亢进是桂枝类方的运用指征,胸胁苦满+腹动亢进是柴胡桂枝类方与柴胡桂枝干姜类方的运用指征.结论:临床可以通过“四脉定位,腹诊定性”来分类使用协调疗法诊治各科疾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Na+-K+-ATP酶活性变化评价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建立及动物血清制备;采用Ⅱ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ICC,通过湿阻中焦证动物模型含药血清建立体外湿阻中焦证Cajal间质细胞模型,模拟湿阻中焦证大鼠模型体内ICC的生长,以及平胃散含药血清在湿阻中焦证治疗中对ICC细胞的调节机制,反证证候细胞模型建立成功.结果:细胞造模后细胞内Na+-K+-ATP酶(Na+-K+-Atpase)活力下降,K+浓度及ATP升高,ICC细胞无氧代谢能力增强;湿阻中焦证细胞经平胃散血清干预后,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平胃散组ICC细胞Na+-K+-Atpase和K+活性升高明显、ATP下降、LDH活力降低.结论:湿阻中焦证ICC模型细胞与正常ICC存在差异,证侯细胞模型建立成功;钠钾泵活性的改变可能是湿阻中焦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平胃散可能通过恢复钠钾泵活性阻断K+浓度的下降趋势,影响中焦湿阻证Cajal间质细胞代谢.

    作者:王琦越;杨旭;王吉娥;陈继兰;黄秀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从心论治对湿疹诊治的临床意义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属于中医“湿疮”“浸淫疮”范畴,病因多归为湿邪、热邪、风邪等,病机多责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从心论治湿疹的思想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主血脉”“主心神”是心的重要功能,从心论治湿疹需从“血”与“神”两方面探讨.对于湿疹的治疗重视脾的同时还要兼顾“心”,以清泻心火、调养心神、濡养血脉为方法,重视心理精神因素的作用,以达到促进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李强;杜仲平;杜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坤土建中三伏治疗的理论构建与探讨

    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三伏治疗之关键在于健中焦、复其“转枢”之用,救庚金、复其“从革”之用.据此提出“坤土建中三伏治疗”并进行了理论探讨,赋予三伏治疗更加科学的内涵,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将有积极意义.

    作者:谢胜;刘园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探析

    砂仁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性辛温,功效以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等为其特点,因此现今在中医临床中多用来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疾患,如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或虚寒呕吐等病症.对于砂仁的归经,大多本草专著或中药学教材中的记载也以脾胃经为主,但是笔者通过翻阅历代中药古籍发现亦有关于砂仁入肝、肾经之记载,现笔者通过对多部本草专著进行考证及砂仁在临床运用中方药配伍的举隅,探析砂仁入肝肾经之理论及实践依据,或可为砂仁的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罗杏;唐永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罗颂平辨证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研究

    罗颂平教授辨证诊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前患者经验丰富,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与思考,认为IVF-ET前患者病情复杂,以脾肾亏虚为本,兼杂肝郁不舒、湿热瘀互结.在治疗上首重脾肾,通过阴平阳秘之法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配合辨证论治共同推动生殖轴正常运行达调经助孕之功.她用药轻灵,擅长运用岭南草药.此外,注重与病患的充分沟通,心身同治,从而提高了IVF-ET患者的妊娠成功率.

    作者:巫海旺;郜洁;高飞霞;李亚迪;罗颂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罗增刚辨证治疗老年眩晕经验

    罗增刚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高思华、周文泉教授.从事老年病的临床、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老年病经验,笔者跟师学习多有感悟,故对其治疗老年眩晕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同道临床参考.

    作者:李琨;李南南;刘佳妮;罗增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大半夏汤证辨析

    现代医家关于大半夏汤证的论述大多从“虚寒胃反”立论,而根据相关条文内容以及药物组成反推,发现大半夏汤证“虚证”突出,而“寒证”立据却不足,因此用“虚寒胃反”来概括大半夏汤证的病机并不恰当.经过查阅书籍可得,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主要在“虚、逆、燥”,其本为胃气虚弱,其标为胃气上逆,而阴津亏损是因为呕吐、进食减少导致,是反复胃气上逆的继发证.从药物组成来看,该方以大剂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治其标,以三两人参为臣,益气生津治其本,同时再以白蜜一升为辅佐润其燥,三者相合,标本兼治,与“虚、逆、燥”的病机相对应,理法方药一目了然.

    作者:蔡叙东;周倩仪;吴豫云;覃文仪;林昌松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叶天士治鼻病医案浅析

    通过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鼻病治疗思路,总结叶天士在邪郁头窍、热壅肺气、胆热移脑、阴精不足医案中,分别以辛散升阳、甘润化痰、辛凉散郁、威降滋填、甘温益精法的辨治特色;叶天士鼻病治法初用辛、散、凉、泄,久则用补精填髓、滋阴清热为主.若遏体质偏适、情志失调患者,还应怡悦心志、节欲守精等.经反复推敲医案可知,叶天士治疗鼻病谨遵《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之旨,并博采医家之长,临证用药简约精当,颇有较深的理论造诣.

    作者:郭士杰;杨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灵龟八法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针法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1的比例分为灵龟八法组(30例)和循经取穴组(30例),灵龟八法组采用灵龟八法针法进行治疗,循经取穴组选取少阳经穴为主,针刺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并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总有效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灵龟八法组与循经取穴组均能改善偏头痛症状;与循经取穴组比较,灵龟八法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灵龟八法组总有效率90%,优于循经取穴组的80%.结论:灵龟八法针法能够有效地缓解偏头痛的发作.

    作者:滕小慧;周黎;赵文君;樊玉华;张炳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血-脉-心-神”共调理念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阐释

    冠心痛是一种多因性、复杂性疾病,单靶点的治疗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某些替代指标,如狭窄的解除、斑块的稳定及脂质水平的降低等,但始终存在着指标改善与临床缺血症状及终点心血管事件风险不同步的矛盾.究其原因,在于对疾病认识和治疗观的割裂现象,常常陷入“重结构,轻功能”“重形病,轻神变”的误区,把冠心病看成简单的“血管-血液”病变,而忽略了“血-脉”“心-神”“神-脉”间的复杂关系,故笔者拟从“血-脉-心-神”共病共调的整体观认识来阐释中医药治疗冠心痛可能起效的机制.

    作者:周欢;张军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李燕宁应用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举隅

    温胆汤是针对胆气虚寒而设,而其针对的病机核心却是因少阳枢机不利分泌胆汁不足导致胆气郁结,从而使肝气郁结、木郁乘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形成的痰热内扰之证.李燕宁教授认为,本方治疗关键不但是为了祛除痰热、运行气血,更重要的是缓解三焦以及机体各部因痰浊阻滞而影响的功能,故而无论是对于呕吐、心烦等常见病,还是对于眩晕、抽动、多动等疑难病,都可收到很好的疗效,临床应用广泛.

    作者:袭雷鸣;周朋;张葆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药对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对肥胖相关性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ORG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进行药物、饮食及运动疗法,治疗组加服中药治疗1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干预1个月后体质量、腰围、体质量指数、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尿素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ORG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尿酸水平,降低血脂、血压、血糖及体质量.

    作者:郝玉杰;张海生;董燕飞;王运红;殷小文;张佩星;田力铭;杨彦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说文》解“府”

    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行气于府”之“府”的解释约有4种,即膻中、玄府、六府及经脉.诸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对中医学理解的不同,二是古汉语汉字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对医家造成的影响.笔者借助《说文解字》等古代字学典籍,总结“府”字的本义为“府是一个储存、流通有价值物质的空间概念”,进而结合《内经》相关原文,全面理解各家观点,同时为现代医家深入学习经典内容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于佳奇;邢晓雪;薛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及体会

    山元氏新头针疗法(YNSA)是不同于现行头针系统的另一套体系,它通过YNSA理论,选取头部的相关治疗点对机体周身和脏腑器官病变进行治疗.坐骨神经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疼痛,传统针刺治疗该病多以坐骨神经局部及其分支进行针刺治疗为主.故采用YNSA这一特殊针刺疗法,不针刺坐骨神经局部,只针刺头部患侧D点、F点、I点(均为阴点)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确切.YNSA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是对坐骨神经痛传统针刺疗法的拓展,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郭鑫;于天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古今中医药治疗哮喘用药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对古今中医药治疗哮喘用药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古今中医治疗哮喘用药分布规律特点及异同,为哮喘用药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方法:古代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检索数据库,现代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整理所得哮喘治疗方并建立数据库,分析古今治疗哮喘方的用药特点.结果:单味药的统计结果表明古今用药排名前10的药物中相同的是甘草、杏仁、麻黄、五味子、半夏,归肺经、脾经、肝经的药物较多,温性、辛味、苦味、甘味药物较多,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在古今医家治疗哮喘的方剂中占主导地位.结论:古今哮喘治疗的核心用药是一致的,体现了中医治则治法的精髓.现代用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与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夏瑜桢;王健英;张磊;金素安;何世民;车立娟;袁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思考

    目前常用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有:建立疾病模型,动态观察模型出现的证候;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证候:以方测证判定疾病模型证型;建立证候模型检测特定指标认为存在某种疾病;疾病模型与证候模型相叠加.故在动物模型复制原则的基础上,对上述造模方法进行分析,探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模时应考虑人与动物模型的差异,重视单因素与多因素造模对模型的影响,应统一同一证候造模方法并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

    作者:陈燕清;杨晶晶;曹卓青;马静;郭蕾;秦亚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补益正气治疗痹症初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纵观痹症的治疗,补益正气实为治疗之核心.故在调研大量古今文献、分析名家理论方药的基础上对治疗痹症的补益方药、穴位进行总结,探索补益正气在痹症治疗中的有效性.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补益肝肾,以乌头汤为主方补益阳气,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调和脾胃为临床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措施.且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席崇程;张杰;王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代谢组学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代谢模式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色谱/质谱联用(LC/MS)及模式识别为主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方法,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的代谢模式及相应代谢网络的变化.方法:收集正常人以及临床常见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病例的尿样,以LC/MS为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检测分析各组间尿样中代谢模式的差异.结果:代谢组学研究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慢性心衰组有21种内源性化合物含量与正常组有明显不同;与气阴两虚组比较,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组有16种内源性化合物含量与气阴两虚组有明显不同.结论:以代谢模式改变为依据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通过代谢通路成功地将不同证型加以区分,说明代谢组学技术及其方法研究中医学证本质的思路及方法可行,从代谢模式的角度阐述中医证本质是中医现代化可实践和深化的技术和方法学体系.

    作者:郑海生;蒋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杂病源流犀烛》哮病证治初探

    《杂病源流犀烛》是一部系统探析中医疾病证治源流的专书,其中对中医哮病的源流考究记述较有特色,不仅包括哮病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而且详尽描述了与喘、短气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用药宜忌及运功导引的治疗方法,但令人鲜有研究报道.探究该书所载哮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及证治,可为今之哮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文献学依据.

    作者:王盛隆;孙增涛;王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HB患者进行证候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并检测其外周血T、B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并对其3个证型组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CHB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3个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低;CD8+T细胞百分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对照组、虚证组,实证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虚证组或对照组,3个组的B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NK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结论:CHB存在着免疫调节紊乱,证候虚实分类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虚实证辨证结合免疫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丽莎;范剑薇;梁志清;唐美媛;吴淋玲;张兵;聂琳;王君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