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悲”的内涵解析及其中医临床应用

李志荣;杜渐;王昊;巩亚男;徐祥芸;刘珍珠;杨秋莉

关键词:悲, 情志, 脏腑活动, 临床应用
摘要:通过文字学、中医情志学说及现代心理学多角度对“悲”进行释义并解析其内涵,并对“悲”进行了如下定义:“悲”是由分离、失去所爱(丧失)或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挫折失败)而引起的一种情绪反应与体验.中医情志论强调情志与脏腑间的关系密切,故从气机与脏腑学说对“悲”与脏腑功能活动关系进行释义.基于此,论述了“悲”在中医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了解“悲”的致病性,发挥“悲”的治病性,可提高临床疗效也为中医情志学说发展提供新思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治慢性骨髓炎中医辨治理论探析

    慢性骨髓炎属于中医骨伤科“附骨疽”“附骨痈”范畴,其病程迁延、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其病机以正虚邪不盛为本,脓疡病变为标.局部正气虚衰,气血不足,肌肉生长无源.中医外治法则以祛腐生肌、外治外消,煨脓托脓、治标求本的方法,联合使用脱管散和生肌散两种外用药以来达到祛腐生肌的治疗目的.

    作者:赵文韬;仝尊;王志鹏;赵希云;张晓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舌下络脉的研究进展

    综述近30年有关恶性肿瘤舌下络脉的研究成果,提示舌下络脉与恶性肿瘤类别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恶性肿瘤舌下络脉特征与理化检查亦有相关性,且舌下络脉诊法可为恶性肿瘤辩证论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同时还指出舌下络脉诊法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肿瘤患者舌下络脉进行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以期更好地探讨恶性肿瘤舌下络脉异常的内在机制,建立恶性肿瘤舌下络脉预警系统,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韩柯柯;霍介格;钱峻;李福凤;李雪;梁文玉;王立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浅析飞法古今操作及应用

    通过查阅古今记载飞法的相关著作及文献,对飞法的针刺技术及临床应用进行对比和分析,归纳总结出飞法的主要元素是旋转,其操作主要包括4种术式,即以横向的旋转运动为主,数次搓针后突然放开两指加大刺激,即“飞法催气”;在横向旋转的基础上加入垂直方向的力,其中捻转角度小、用力轻、下插用力为主的是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上提用力为主的是泻法,即“补泻手法”;进针之后再向深层进针即“以飞为进”;快速旋转进针法即“进针飞入”.

    作者:姜研舒;李铁;哈丽娟;郭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脉法赞》脉学用语刍议

    《脉法赞》收录于王叔和《脉经》,是早期有关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文献.故结合历代学者论述,对文中一些存在争议性的内容(“官”“府”“关前一寸”“人迎”“气口”)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官”指左手脉所主与血关系密切之脏,“府”指右手脉所主与气关系密切之脏;“关前一分”位属寸部,为关部入寸之分界,又可代指寸脉;“人迎”“气口”在早期对比诊法发展为寸口诊法的进程中,经由“阳明-心”及“太阴-肺”的中介,所指由颈、腕部脉搏动处变为左寸心之部与右寸肺之部,这属于脉学用语的“概念移植”现象.

    作者:谢洲;沈澍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龙江医派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特色浅议

    龙江医派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即坚持中西医结合,倡导大医学观.高仲山先生在面临中医废止之际,提出中华大医学观的思想,为中医谋求发展.由于建国后中医药政策几经变换,龙江地区早期中医医家学习西医的代表人物有马骥、张琪先生,他们坚持执中参西、固本创新.随后西医医家学习中医,代表人物有黄殿栋、张亭栋先生,坚持执西参中、开创革新.龙江医家的优秀成果证明,正确的中西医结合道路是中医与西医相交汇的道路,需要掌握两种学科体系,采集长处以融会贯通,为龙江医派后辈子弟指明道路.

    作者:姜德友;吴佳姝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中医证治策略

    目的: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神经系统变性病的预测因子.本研究探讨RBD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施治的相关方法,为早期防治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中医理论依据.方法:总结、归纳历代医家理论、经验,整理出RBD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证治策略.结果:RBD发病肾精受损、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虚”,内风、痰浊、瘀血等邪气上扰心脑致使神明不安是“实”,故治疗当“以和为度,祛实补虚”为主,脏腑共调,气血共补,浊邪共除.结论:RBD多因“肾精受损→肝肾亏虚→气血匮乏→神明得扰”而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风、痰、瘀等病理产物常又可互为致病因素并加重病情,故在RBD治疗上应遵循病机发展趋势,“和”法当先,调理脏腑,补气养血,祛风、化痰、活瘀各有偏重,且因人选方,灵活运用.

    作者:关东升;李迎霞;崔应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医病名术语翻译策略探析

    目的:探析中医病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方法: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的脑系病类34个病名为研究对象,以西医病名语义为基础,根据标准中对病名的语义解释将34个病名分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和不对应三大类,对各类病名在四部不同翻译标准中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中医病名数量巨大,存在收集不全面和翻译结果不统一的现象.结论:中医病名术语搜集范围要广泛,表述要规范化;中医病名术语翻译应以“忠实原文含义”为原则,借用西医词汇、音译、音译+释义、直译、直译+释义的翻译方法,加强中医名词术语配套词典编写的规范化.

    作者:贺娜娜;徐江雁;林法财;朱剑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荨麻疹乃阴证

    荨麻疹是一种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出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皮肤、黏膜水肿,以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且时隐时现为特征,伴有瘙痒,其发病机制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中医称为“瘾疹”等.古今中医对荨麻疹的证候认识中,惟有“阴证”(里虚寒证)极少谈及.但从乙酰胆碱和cAMP/cGMP在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其他过敏性疾病与荨麻疹的伴发性和辨证、荨麻疹的发作时间等看,荨麻疹的病理本质是阴证:乙酰胆碱递质增多和cAMP/cGMP比值降低在荨麻疹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而证候实质研究结果表明这两者均是阳虚证的生物学特征;其他过敏性疾病多与荨麻疹伴发,辨证以虚寒为根本;荨麻疹的发作以夜间多见,夜间阴盛阳衰.结论:从乙酰胆碱和cAMP/cGMP在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其他过敏性疾病与荨麻疹的伴发性和辨证、发作时间等看,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皮疹红色还是白色及什么西医亚型,荨麻疹的病理本质是阴证.

    作者:周文婷;陈春宇;孔林;郭雨晴;于峥;陈小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李发枝运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探讨李发枝教授运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首先分析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同时附以典型验案介绍其教授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之论,结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提出辛润法是运用辛味药通过开达肌腠、宣通脏腑、三焦之腠理,使津液敷布而达到润燥生津以治疗干燥综合征,并予以探析.

    作者:张佩江;张金丹;张国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沈括首论“右肾命门相火”之刍议

    相火一词首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当今大部分学者基本认为首论“右肾命门相火”之相火论者的是刘完素.故以《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中关于“唯北方有二,曰玄武,太阳水之气也;曰螣蛇,少阳相火之气也……在于人为肾,肾亦二,左太阳水,右为少阳相火”的论述为切入点,并结合其他与相火有关的文献,从“沈括首论‘右肾相火’”及“《梦溪笔谈》之右肾亦当属‘命门’”等方面论证首论“右肾命门相火”者当为沈括.

    作者:林炜濠;邓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对胃癌远期及近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胃癌患者远期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的208例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试验组采用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化疗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和肿瘤体积、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CA72-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76.9%,66.3%,56.7%)明显高于对照组(65.2%,53.8%,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肿瘤体积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三维放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胃癌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丁忠阳;唐建东;李淦;蒋盘强;吴昊天;唐张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当归六黄汤主治病机探微

    针对历代医家以“阴虚盗汗”作为《兰室秘藏》所载“当归六黄汤”主治病机的论述提出商榷,以阴虚内热非自汗、盗汗之惟一病机,当归六黄汤非仅治盗汗证为论点,通过详细分析《兰室秘藏》《脾胃论》所栽“当归六黄汤”相关条文原意,探求李东垣立方之旨,提出当归六黄汤所治病证应为湿热内蕴三焦,热更盛而湿不著,湿热蕴蒸,伤阴津而未耗肾液之汗出异常症.“湿热阴伤,汗出异常”才是“当归六黄汤”主治疾病的基本病机.

    作者:邱敏;邹文娟;陶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也逐渐增大,随之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失眠在传统医学中又称为“不得卧”或“不寐”,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据统计,美国失眠的发生率为33.3%,日本21%,加拿大17.8%,芬兰11%,法国19%,而中国的发病率为45.4%[1].长期的失眠不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并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并有加重原有疾病或诱发其他疾病的风险.本研究采用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失眠症5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军;范肃;王成远;魏军;霍焰;司江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健脾柔肝”法论治小儿声带小结的理论探讨

    目前表明小儿声带小结发病率可高达16.9%-30.0%,是引起小儿声音嘶哑的常见原因.随着耳鼻喉科检查技术的发展,对小儿声带小结的诊断不甚困难,但由于就诊人群的特殊性治疗较成人更棘手.临床多以补益肝肾、宣肺利咽居多,故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角度并结合小儿生理特点,通过对声带、声带与肝脾关系及论治分析、遣方用药等方面阐述,提出“健脾柔肝”在小儿声带小结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特别强调在全身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将“健脾柔肝”作为本病的基本治法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丽红;许周洁;闫蕾;贾德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周炜“左阴右阳”针法及“左升右降”气机升降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无论是《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抑或《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皆道明了天地万物由阴阳而化的本质.左为西属金,主日降;右为东属火,主日升.左为阴、右为阳,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体与自然天地相应,机体亦处于“左阴右阳”及“左升右降”的状态.生理情况下,人体左升右降的气机运行功能正常则身体康健;若时感六淫或脏腑虚损,气化功能失常,左侧春夏之阳气不升,右侧秋冬之阴气失于沉降则阴阳不平、疾病乃生.左阴右阳调整经络法是周炜主任基于经典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针刺方法,他认为针灸之法应顺应“左阴右阳”之气,即取左侧阴经及右侧阳经调之.

    作者:骆璐;杨宇洋;周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金匮要略》论治小便异常方剂配伍探析

    《金匮要略》对膀胱病的论述较为系统,试就治疗小便异常的方剂配伍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小便异常虽病机复杂,但总不离气化失常与津液代谢障碍两端.其治疗重在通畅气机,调理五脏功能,以恢复肾司开阖、脾转输津液、肺通调水道、肝气疏泄、膀胱气化的正常机能,使津液得以正常输布则小便自利.同时应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正虚为主者或养阴利水,或温阳以助气化;邪实较盛者当配伍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等药物以助邪去,以利小便畅通.

    作者:马向梅;王均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白术治痹应用探析

    白术为补气健脾燥湿之要药,临床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脾虚内湿之证,已为医者所熟知,但对其治疗痹症尚缺乏全面的认识.故则通过对古今有关白术治疗痹症的配伍应用及论述进行梳理研究,以探讨其配伍作用和机理.认为白术治痹主要具有健脾和中燥湿、补气行气利湿、补气和胃生津、补气行气活血、补气养血除痹等方面的特点,而补虚扶正以驱邪外出为其作用机理,临床治痹可通过合理配伍白术以增强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

    作者:唐迎雪;梁晓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SEPP1基因与肿瘤研究进展

    综述近10多年硒蛋白P(SEPP1)基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主要从血SEPP1蛋白水平与肿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血DNA中SEPP1基因多态性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组织中SEPP1基因或蛋白表达变化及机制等三方面进行归纳.首先,血SEPP1蛋白水平低,推测与肿瘤慢性应激条件下肝脏及相关组织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有关,但血SEPP1蛋白主要来源于肝脏分泌,与肿瘤组织本身直接关系并不大;其次,多种肿瘤发生后,SEP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多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表达受限,从而与血中蛋白水平变化呈现一致性,这可能属于非特异性改变,但同时也能反映部分基因易感人群特征.再次,肿瘤组织中SEPP1基因或蛋白表达以下降居多,机制多围绕抗氧化展开,但部分机制仍待阐明.此外在后续研究中,可尝试关注SEPP1与免疫、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诸方面.

    作者:卢文丽;方肇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试析2017年五运六气发病规律及其防治

    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分析2017年气候特点、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2017年岁运木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上半年易发肝、肺、脾相关疾病,应重点预防二之气疫疠等传染病;下半年易出现心痛发热、痈肿疮疡、寒热往来以及温热性疾病.防治原则为上半年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下半年治以成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五运六气理论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来并经过生活和医疗实践验证的,能够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佘燕达;鞠宝兆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2例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该治疗方法对输血依赖和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对22例低中危MDS患者采用中医药为主配合常规造血刺激和支持治疗,疗程至少6个月.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骨髓完全缓解2例,疾病稳定1例,血液学改善10例,治疗失败5例,总有效率77.3%;红细胞输注依赖改善率69.2%,血小板输注依赖改善率40.0%;中位随访43个月,16例尚存活,6例死亡;生存期7个月~270个月,中位生存期34.5个月,死亡原因包括造血衰竭继发重症感染2例,心力衰竭1例,脑出血1例,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 J)死亡2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低中危MDS近期临床疗效,改善输血依赖,远期生存情况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代喜平;王国征;李慧;李琤;陈瑶;吴远彬;胡永珍;李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