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李军;范肃;王成远;魏军;霍焰;司江涛

关键词:失眠症, 针灸, 耳穴, 揿针,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也逐渐增大,随之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失眠在传统医学中又称为“不得卧”或“不寐”,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据统计,美国失眠的发生率为33.3%,日本21%,加拿大17.8%,芬兰11%,法国19%,而中国的发病率为45.4%[1].长期的失眠不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并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并有加重原有疾病或诱发其他疾病的风险.本研究采用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失眠症5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靶向性钻孔减压联合辛伐他汀、补肾活血汤治疗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靶向性钻孔减压联合辛伐他汀、补肾活血汤治疗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对82髋(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早期(ARCO分期Ⅰ、Ⅱ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髋.对照组采用靶向性钻孔减压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补肾活血汤,治疗后随访3年,根据Harris评分标准、骨代谢生化指标(ALP、BGP)及MRI检查观察疗效.结果:根据Harris评分标准、骨代谢生化指标(ALP、BGP)及MRI检查结果,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采用靶向性钻孔减压联合辛伐他汀及补肾活血汤治疗临床效果好.

    作者:刘金豹;李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谈勇运用滋阴补阳方序贯治疗反复移植失败经验撷菁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作为治疗不孕症的主要技术之一,胚胎反复移植失败是影响其妊娠率的关键问题.中医药治疗不孕症历史悠久,中医药结合辅助生殖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在胚胎反复移植失败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谈勇教授秉承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理论,创滋阴补阳方序贯治法,并将其运用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辅助治疗中,提高了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作者:季丹;谈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102例肺腺癌常见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v-Ki-ras2大鼠Kirsten鼠肉瘤病毒基因(V-Ki-ras2 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4,EML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EML4-ALK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探讨肺腺癌基因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微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测患者EGFR、EML4-ALK、KRAS基因突变情况与辨证分析患者中医证型,对二者相关性进行统计.结果:常见的分子突变类型为EGFR基因突变型占71.6%,EGFR基因突变下肺腺癌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气阴两虚证表达为主,且气阴两虚证主要见于Ⅲ、Ⅳ期患者;EML4-ALK突变下和KRAS突变下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腺癌中EGFR突变下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治疗应重视补肺养阴、益气健脾.

    作者:王君;徐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加减新五拗汤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经验

    过敏性鼻炎是小儿常见病,也是影响儿童日常生活的难治性疾病之一.西药治疗靶点卓一,只能改善症状,远期疗效不确定,中医整体治疗可改变过敏体质.笔者认为,本病是由内外因合而为病,治宜寒热并用,以加减新五拗汤治疗,并举案说明.

    作者:孙桂连;郭凯;杨兵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外治慢性骨髓炎中医辨治理论探析

    慢性骨髓炎属于中医骨伤科“附骨疽”“附骨痈”范畴,其病程迁延、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其病机以正虚邪不盛为本,脓疡病变为标.局部正气虚衰,气血不足,肌肉生长无源.中医外治法则以祛腐生肌、外治外消,煨脓托脓、治标求本的方法,联合使用脱管散和生肌散两种外用药以来达到祛腐生肌的治疗目的.

    作者:赵文韬;仝尊;王志鹏;赵希云;张晓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健脾柔肝”法论治小儿声带小结的理论探讨

    目前表明小儿声带小结发病率可高达16.9%-30.0%,是引起小儿声音嘶哑的常见原因.随着耳鼻喉科检查技术的发展,对小儿声带小结的诊断不甚困难,但由于就诊人群的特殊性治疗较成人更棘手.临床多以补益肝肾、宣肺利咽居多,故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角度并结合小儿生理特点,通过对声带、声带与肝脾关系及论治分析、遣方用药等方面阐述,提出“健脾柔肝”在小儿声带小结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特别强调在全身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将“健脾柔肝”作为本病的基本治法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丽红;许周洁;闫蕾;贾德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金匮要略》论治月经病的学术特色

    《金匮要略》是现存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的古籍,开创了中医妇科辨证论治的先河,奠定了中医妇科学的基础.故对《金匮要略》妇人病3篇进行分析,得出妇人月经病在发病方面以气血亏虚、感寒积冷、气机郁滞为主,瘀血为其致病关键.治疗上,张仲景一方面以气血为总纲,活血、补血、祛瘀各类治法具备,重视血与气的辨证关系;另一方面多从肝论治,清肝、疏肝、暖肝、养肝、柔肝诸法并举,注重“肝脾同调”,时刻不忘顾护脾胃,同时善于变通、攻补兼施,临证总以辨证施治为要.深入研究张仲景治疗月经病的特点,对于指导我们今后临床辩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尚玉洁;卢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银杏内酯B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Synapsin-1、Beclin1和LC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海马Synapsin-1、Beclin1和LC3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内酯B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海马Synapsin-1、Beclin1和LC3阳性神经元光密度值,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Synapsin-1、Beclin1和LC3-Ⅱ的mRNA水平.结果:中、高剂量银杏内酯B可缩短AD大鼠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自噬体,提高海马组织Synapsin-1,降低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下调LC3-ⅡmRNA水平.结论:银杏内酯B可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海马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上调、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田新红;郝莉;游言文;徐玉英;于世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分证属血证之范畴辨析

    血分证与血证在概念范畴、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治验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故对血分证和血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治法方药进行梳理,认为血分证不仅是温病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且属于血证范畴.血分证的临康表现有出血、紫斑,其病机核心为热邪深入血分,需用凉血散血之法;而血证的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有火热内炽、迫及血分之病机,需用清热凉血之法.从多个角度来看,血分证在血证范畴之内,对血分证与血证的相关理论进行辨析,希冀深入把握血证之范畴.

    作者:张佳乐;朱长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浅析飞法古今操作及应用

    通过查阅古今记载飞法的相关著作及文献,对飞法的针刺技术及临床应用进行对比和分析,归纳总结出飞法的主要元素是旋转,其操作主要包括4种术式,即以横向的旋转运动为主,数次搓针后突然放开两指加大刺激,即“飞法催气”;在横向旋转的基础上加入垂直方向的力,其中捻转角度小、用力轻、下插用力为主的是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上提用力为主的是泻法,即“补泻手法”;进针之后再向深层进针即“以飞为进”;快速旋转进针法即“进针飞入”.

    作者:姜研舒;李铁;哈丽娟;郭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荨麻疹乃阴证

    荨麻疹是一种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出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皮肤、黏膜水肿,以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且时隐时现为特征,伴有瘙痒,其发病机制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中医称为“瘾疹”等.古今中医对荨麻疹的证候认识中,惟有“阴证”(里虚寒证)极少谈及.但从乙酰胆碱和cAMP/cGMP在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其他过敏性疾病与荨麻疹的伴发性和辨证、荨麻疹的发作时间等看,荨麻疹的病理本质是阴证:乙酰胆碱递质增多和cAMP/cGMP比值降低在荨麻疹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而证候实质研究结果表明这两者均是阳虚证的生物学特征;其他过敏性疾病多与荨麻疹伴发,辨证以虚寒为根本;荨麻疹的发作以夜间多见,夜间阴盛阳衰.结论:从乙酰胆碱和cAMP/cGMP在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其他过敏性疾病与荨麻疹的伴发性和辨证、发作时间等看,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皮疹红色还是白色及什么西医亚型,荨麻疹的病理本质是阴证.

    作者:周文婷;陈春宇;孔林;郭雨晴;于峥;陈小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金匮要略》论治小便异常方剂配伍探析

    《金匮要略》对膀胱病的论述较为系统,试就治疗小便异常的方剂配伍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小便异常虽病机复杂,但总不离气化失常与津液代谢障碍两端.其治疗重在通畅气机,调理五脏功能,以恢复肾司开阖、脾转输津液、肺通调水道、肝气疏泄、膀胱气化的正常机能,使津液得以正常输布则小便自利.同时应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正虚为主者或养阴利水,或温阳以助气化;邪实较盛者当配伍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等药物以助邪去,以利小便畅通.

    作者:马向梅;王均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医病名术语翻译策略探析

    目的:探析中医病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方法: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的脑系病类34个病名为研究对象,以西医病名语义为基础,根据标准中对病名的语义解释将34个病名分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和不对应三大类,对各类病名在四部不同翻译标准中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中医病名数量巨大,存在收集不全面和翻译结果不统一的现象.结论:中医病名术语搜集范围要广泛,表述要规范化;中医病名术语翻译应以“忠实原文含义”为原则,借用西医词汇、音译、音译+释义、直译、直译+释义的翻译方法,加强中医名词术语配套词典编写的规范化.

    作者:贺娜娜;徐江雁;林法财;朱剑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疝气病位探析

    疝气俗称“小肠串气”,是指肠腔的一段突出于腹壁、腹股沟或从腹腔下进入阴囊的疾病,即现代所称的疝气病.疝气属于临床常见病,多见于小儿、老人及妊娠妇女,对患者身体及心理均有一定的危害,久延不愈更可危及生命.故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杂病广要》等文献的论述,提出“疝气病位重在肝而非独在肝”的观点.通过整理归纳疝气相关文献,总结出疝气的病位在肝,亦在肾、脾、任脉.根据各病位引起疝气的病机特点,针对性地选用相应治疗方法及用药,并提出针药结合的疝气治疗方案,希望能用于指导治疗疝气、提高疝气的中医临床疗效.

    作者:徐亭亭;骆文斌;史话跃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医术语英译的“约定俗成”与“走出去”

    着重讨研究“约定俗成”在中医术语译语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约定俗成”在中医英译标准化和规范化中的重要作用,说明“约定俗成”策略在中医英译过程中的合理性.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下,我们应加速中医术语英译语料库的建立,获取“约定俗成”的量化数据,为中医英译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从而加速我国中医“走出去”的进程.

    作者:董宁;邓珊珊;刘轻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HPA轴及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iabetes mellitus with depression,DD)大鼠HPA轴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调控作用,阐明其对海马组织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STZ联合慢性应激建立DD大鼠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左归降糖解郁方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同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末次给药后,测定各组大鼠血糖值及抑郁行为,病理切片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损伤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表达.结果: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血糖值和抑郁样行为,海马病理损伤情况得以缓解,且血浆ACTH、CORT水平下降,海马GR蛋白表达上升.结论: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明显改善DD大鼠血糖值和抑郁行为,保护海马神经元,其作用可能与上调GR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韩远山;赵洪庆;杨蕙;杜青;孟盼;柳卓;王宇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探索中医象思维的应用方法

    象思维存在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各个领域,其以“图像”为思维的重要基础,亦可称图像思维,探索中医象思维的具体应用,可经由图像想象力的锻炼,精气、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之“象”的建立,《内经图》构建人体自然模型的学习,象形文字之图像记忆法的运用,中医“象”之思维导图的创建,逐步训练个人的中医象思维能力,进而开拓中医理论与处理临床问题的视野,回归开阔的象思维天地,不断地提升中医“象”的意境.

    作者:王小强;白雪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试析2017年五运六气发病规律及其防治

    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分析2017年气候特点、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2017年岁运木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上半年易发肝、肺、脾相关疾病,应重点预防二之气疫疠等传染病;下半年易出现心痛发热、痈肿疮疡、寒热往来以及温热性疾病.防治原则为上半年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下半年治以成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五运六气理论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来并经过生活和医疗实践验证的,能够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佘燕达;鞠宝兆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当归六黄汤主治病机探微

    针对历代医家以“阴虚盗汗”作为《兰室秘藏》所载“当归六黄汤”主治病机的论述提出商榷,以阴虚内热非自汗、盗汗之惟一病机,当归六黄汤非仅治盗汗证为论点,通过详细分析《兰室秘藏》《脾胃论》所栽“当归六黄汤”相关条文原意,探求李东垣立方之旨,提出当归六黄汤所治病证应为湿热内蕴三焦,热更盛而湿不著,湿热蕴蒸,伤阴津而未耗肾液之汗出异常症.“湿热阴伤,汗出异常”才是“当归六黄汤”主治疾病的基本病机.

    作者:邱敏;邹文娟;陶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SEPP1基因与肿瘤研究进展

    综述近10多年硒蛋白P(SEPP1)基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主要从血SEPP1蛋白水平与肿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血DNA中SEPP1基因多态性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组织中SEPP1基因或蛋白表达变化及机制等三方面进行归纳.首先,血SEPP1蛋白水平低,推测与肿瘤慢性应激条件下肝脏及相关组织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有关,但血SEPP1蛋白主要来源于肝脏分泌,与肿瘤组织本身直接关系并不大;其次,多种肿瘤发生后,SEP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多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表达受限,从而与血中蛋白水平变化呈现一致性,这可能属于非特异性改变,但同时也能反映部分基因易感人群特征.再次,肿瘤组织中SEPP1基因或蛋白表达以下降居多,机制多围绕抗氧化展开,但部分机制仍待阐明.此外在后续研究中,可尝试关注SEPP1与免疫、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诸方面.

    作者:卢文丽;方肇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