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疝气病位探析

徐亭亭;骆文斌;史话跃

关键词:疝气, 病位, 肝, 脾, 任脉
摘要:疝气俗称“小肠串气”,是指肠腔的一段突出于腹壁、腹股沟或从腹腔下进入阴囊的疾病,即现代所称的疝气病.疝气属于临床常见病,多见于小儿、老人及妊娠妇女,对患者身体及心理均有一定的危害,久延不愈更可危及生命.故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杂病广要》等文献的论述,提出“疝气病位重在肝而非独在肝”的观点.通过整理归纳疝气相关文献,总结出疝气的病位在肝,亦在肾、脾、任脉.根据各病位引起疝气的病机特点,针对性地选用相应治疗方法及用药,并提出针药结合的疝气治疗方案,希望能用于指导治疗疝气、提高疝气的中医临床疗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银杏内酯B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Synapsin-1、Beclin1和LC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海马Synapsin-1、Beclin1和LC3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内酯B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海马Synapsin-1、Beclin1和LC3阳性神经元光密度值,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Synapsin-1、Beclin1和LC3-Ⅱ的mRNA水平.结果:中、高剂量银杏内酯B可缩短AD大鼠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自噬体,提高海马组织Synapsin-1,降低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下调LC3-ⅡmRNA水平.结论:银杏内酯B可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海马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上调、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田新红;郝莉;游言文;徐玉英;于世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加减新五拗汤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经验

    过敏性鼻炎是小儿常见病,也是影响儿童日常生活的难治性疾病之一.西药治疗靶点卓一,只能改善症状,远期疗效不确定,中医整体治疗可改变过敏体质.笔者认为,本病是由内外因合而为病,治宜寒热并用,以加减新五拗汤治疗,并举案说明.

    作者:孙桂连;郭凯;杨兵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舌下络脉的研究进展

    综述近30年有关恶性肿瘤舌下络脉的研究成果,提示舌下络脉与恶性肿瘤类别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恶性肿瘤舌下络脉特征与理化检查亦有相关性,且舌下络脉诊法可为恶性肿瘤辩证论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同时还指出舌下络脉诊法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肿瘤患者舌下络脉进行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以期更好地探讨恶性肿瘤舌下络脉异常的内在机制,建立恶性肿瘤舌下络脉预警系统,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韩柯柯;霍介格;钱峻;李福凤;李雪;梁文玉;王立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浅析飞法古今操作及应用

    通过查阅古今记载飞法的相关著作及文献,对飞法的针刺技术及临床应用进行对比和分析,归纳总结出飞法的主要元素是旋转,其操作主要包括4种术式,即以横向的旋转运动为主,数次搓针后突然放开两指加大刺激,即“飞法催气”;在横向旋转的基础上加入垂直方向的力,其中捻转角度小、用力轻、下插用力为主的是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上提用力为主的是泻法,即“补泻手法”;进针之后再向深层进针即“以飞为进”;快速旋转进针法即“进针飞入”.

    作者:姜研舒;李铁;哈丽娟;郭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金匮要略》论治小便异常方剂配伍探析

    《金匮要略》对膀胱病的论述较为系统,试就治疗小便异常的方剂配伍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小便异常虽病机复杂,但总不离气化失常与津液代谢障碍两端.其治疗重在通畅气机,调理五脏功能,以恢复肾司开阖、脾转输津液、肺通调水道、肝气疏泄、膀胱气化的正常机能,使津液得以正常输布则小便自利.同时应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正虚为主者或养阴利水,或温阳以助气化;邪实较盛者当配伍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等药物以助邪去,以利小便畅通.

    作者:马向梅;王均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龙江医派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特色浅议

    龙江医派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即坚持中西医结合,倡导大医学观.高仲山先生在面临中医废止之际,提出中华大医学观的思想,为中医谋求发展.由于建国后中医药政策几经变换,龙江地区早期中医医家学习西医的代表人物有马骥、张琪先生,他们坚持执中参西、固本创新.随后西医医家学习中医,代表人物有黄殿栋、张亭栋先生,坚持执西参中、开创革新.龙江医家的优秀成果证明,正确的中西医结合道路是中医与西医相交汇的道路,需要掌握两种学科体系,采集长处以融会贯通,为龙江医派后辈子弟指明道路.

    作者:姜德友;吴佳姝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从汗法论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护阳气”

    以中医治法八法中的“汗法”为切入点,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护阳气”.伤寒“护阳气”、温病“存津液”一直备受注视,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讲治疗大法“以平为期”,而固护阴阳对于二者皆应重视.故从伤寒对汗法应用的原则,即汗不可过、禁汗之证,两点剖析伤寒“存津液”,其中汗不可过包括微微汗出、中病即止及借药物、食物之力固护津液,禁汗之证包括津液亏虚、阴血不足,阐释温病应用汗法以达辛温卫阳、祛湿通阳的功效,呈现其“护阳气”的学术思想,进而证实伤寒与温病具有互通性.

    作者:佟晓红;谷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医术语英译的“约定俗成”与“走出去”

    着重讨研究“约定俗成”在中医术语译语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约定俗成”在中医英译标准化和规范化中的重要作用,说明“约定俗成”策略在中医英译过程中的合理性.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下,我们应加速中医术语英译语料库的建立,获取“约定俗成”的量化数据,为中医英译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从而加速我国中医“走出去”的进程.

    作者:董宁;邓珊珊;刘轻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黄帝内经》两种译本语法隐喻理论下的对比研究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作为中医经典蕴涵丰富的医学文化及语言文化,译者在翻译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为指导,以《内经》两译本比较为例,从概念、语气和情态三方面入手分析译文表达模式,即一致式和非一致式(隐喻式),并利用语料库软件通过人工注表,将译文与原文进行对照,统计并讨论一致式和隐喻式的使用情况,据此找出相应的翻译技巧,以期促进《内经》及其他中医典籍的翻译和对外传播.

    作者:牛海燕;张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海派中医辨治心悸病证学术思想探析

    海派中医流派纷呈,名医云集,各学术流派在不同层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宝贵财富.其中,各流派医家对心悸病证的认识不断深入,各自总结及阐述了心悸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方药,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故通过探析海派中医医家诊治心悸病证的学术思想,以促进海派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期待更多的学者从不同层面关注、发掘和整理海派中医各医家存留的文化遗产.

    作者:刘金涛;方水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老年人对比剂肾病中医辨治思路

    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GIN)占目前院内获得性急性肾损伤发生病因的第三位,因其与急性肾衰竭表现相似,中医学将其纳入“癃闭”“关格”等疾病范畴.老年人(≥70岁)对比剂肾病发病率较非老年人(<70岁)高出1倍,高龄属于CIN发生的高危因素[1].故根据该病中医学发病机理,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该人群发生对比剂肾病新认识,将其中医病机归属为“毒瘀壅滞,脾肾亏虚”,治疗方面急性期以“解毒祛瘀”为法加速外邪排泄,后期以“补肾健脾”为法促进肾功能恢复,并总结了中医辨治老年人对比剂肾病的一些经验,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王振加;赵凯;高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分证属血证之范畴辨析

    血分证与血证在概念范畴、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治验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故对血分证和血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治法方药进行梳理,认为血分证不仅是温病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且属于血证范畴.血分证的临康表现有出血、紫斑,其病机核心为热邪深入血分,需用凉血散血之法;而血证的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有火热内炽、迫及血分之病机,需用清热凉血之法.从多个角度来看,血分证在血证范畴之内,对血分证与血证的相关理论进行辨析,希冀深入把握血证之范畴.

    作者:张佳乐;朱长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三参通络汤配合臭氧自血回输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三参通络汤配合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血瘀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A、B、C组和对照组各40例,疗程15 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A组加用三参通络汤每日1次,B组加用臭氧自血回输每日1次,C组加用臭氧自血回输及三参通络汤每日1次,记录治疗前和治疗第15天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和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3实验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C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3实验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B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3实验组治疗后生化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其中B组优于A组,C组优于B组.结论:三参通络汤配合臭氧自血回输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血瘀型)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阮明军;郑峰;伊万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白术治痹应用探析

    白术为补气健脾燥湿之要药,临床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脾虚内湿之证,已为医者所熟知,但对其治疗痹症尚缺乏全面的认识.故则通过对古今有关白术治疗痹症的配伍应用及论述进行梳理研究,以探讨其配伍作用和机理.认为白术治痹主要具有健脾和中燥湿、补气行气利湿、补气和胃生津、补气行气活血、补气养血除痹等方面的特点,而补虚扶正以驱邪外出为其作用机理,临床治痹可通过合理配伍白术以增强疗效,扩大其应用范围.

    作者:唐迎雪;梁晓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医汉英翻译语言重构策略探讨

    为推动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健康发展,故借鉴国内外翻译理论与观点,通过实例阐释中医汉英翻译中的多重语言重构策略,包括语言逻辑重构中的隐性逻辑显性化和模糊逻辑清晰化策略;语言结构重构策略;语言模式重构中的多义语言准确化、模糊语言清晰化和秘藏语言易懂化策略;语言风格重构策略;语言文化重构中的空缺文化补译、内涵文化增译和文化比照翻译策略,以确保译者在翻译时能准确把握中医内容,实现准确、高效、科学的跨语际交流.

    作者:秦元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健脾柔肝”法论治小儿声带小结的理论探讨

    目前表明小儿声带小结发病率可高达16.9%-30.0%,是引起小儿声音嘶哑的常见原因.随着耳鼻喉科检查技术的发展,对小儿声带小结的诊断不甚困难,但由于就诊人群的特殊性治疗较成人更棘手.临床多以补益肝肾、宣肺利咽居多,故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角度并结合小儿生理特点,通过对声带、声带与肝脾关系及论治分析、遣方用药等方面阐述,提出“健脾柔肝”在小儿声带小结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特别强调在全身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将“健脾柔肝”作为本病的基本治法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丽红;许周洁;闫蕾;贾德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SEPP1基因与肿瘤研究进展

    综述近10多年硒蛋白P(SEPP1)基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主要从血SEPP1蛋白水平与肿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血DNA中SEPP1基因多态性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组织中SEPP1基因或蛋白表达变化及机制等三方面进行归纳.首先,血SEPP1蛋白水平低,推测与肿瘤慢性应激条件下肝脏及相关组织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有关,但血SEPP1蛋白主要来源于肝脏分泌,与肿瘤组织本身直接关系并不大;其次,多种肿瘤发生后,SEP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多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表达受限,从而与血中蛋白水平变化呈现一致性,这可能属于非特异性改变,但同时也能反映部分基因易感人群特征.再次,肿瘤组织中SEPP1基因或蛋白表达以下降居多,机制多围绕抗氧化展开,但部分机制仍待阐明.此外在后续研究中,可尝试关注SEPP1与免疫、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诸方面.

    作者:卢文丽;方肇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周炜“左阴右阳”针法及“左升右降”气机升降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无论是《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抑或《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皆道明了天地万物由阴阳而化的本质.左为西属金,主日降;右为东属火,主日升.左为阴、右为阳,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体与自然天地相应,机体亦处于“左阴右阳”及“左升右降”的状态.生理情况下,人体左升右降的气机运行功能正常则身体康健;若时感六淫或脏腑虚损,气化功能失常,左侧春夏之阳气不升,右侧秋冬之阴气失于沉降则阴阳不平、疾病乃生.左阴右阳调整经络法是周炜主任基于经典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针刺方法,他认为针灸之法应顺应“左阴右阳”之气,即取左侧阴经及右侧阳经调之.

    作者:骆璐;杨宇洋;周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也逐渐增大,随之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失眠在传统医学中又称为“不得卧”或“不寐”,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据统计,美国失眠的发生率为33.3%,日本21%,加拿大17.8%,芬兰11%,法国19%,而中国的发病率为45.4%[1].长期的失眠不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并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并有加重原有疾病或诱发其他疾病的风险.本研究采用针灸配合耳穴揿针治疗失眠症5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军;范肃;王成远;魏军;霍焰;司江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HPA轴及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iabetes mellitus with depression,DD)大鼠HPA轴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调控作用,阐明其对海马组织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STZ联合慢性应激建立DD大鼠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左归降糖解郁方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同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末次给药后,测定各组大鼠血糖值及抑郁行为,病理切片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损伤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表达.结果: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血糖值和抑郁样行为,海马病理损伤情况得以缓解,且血浆ACTH、CORT水平下降,海马GR蛋白表达上升.结论:左归降糖解郁方能明显改善DD大鼠血糖值和抑郁行为,保护海马神经元,其作用可能与上调GR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韩远山;赵洪庆;杨蕙;杜青;孟盼;柳卓;王宇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