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雷;储晓彬;季建峰
近年来,医患纠纷问题突出,各类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牵涉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也与医院、医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1].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当事人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的情形[2].本文通过分析某三甲综合医院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总结医疗投诉的原因及医疗鉴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对策,为医院防范医疗纠纷及提高医疗安全与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谢宇航;孙华志;刘俊宁;赵太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该条款阐述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医疗损害侵权责任的构成,侵权责任构成理论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任何民事活动,如果要认定其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就必须要符合法定的侵权责任构成的条件.在这些法定的构成条件中,如果被诉的民事行为缺乏任何一个条件,即可以认定侵权责任不能成立.医疗损害侵权责任构成必须满足以下4个条件.
作者:蒋士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应用于脑出血的诊治是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治质量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描述行政管理制度在脑出血MDT规范运行的实践,初具成效,脑出血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与费用均下降,患者的满意度均为100%,进一步探讨行政管理制度对脑出血MDT规范运行的作用,为MDT在更多病种领域的应用提供可借鉴的内容.
作者:杜乌林;金琰斐;韩元龙;邓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符合医改要求的标准化康复医疗服务四级网络体系.利用“院府合作”平台,实行康复分级诊疗,基层医院发现新发重症病人后,立即转至上级医院救治;患者进入稳定期、恢复期转入下级医院治疗、康复.通过三年时间探索建设,四级康复治疗体系在我区基本建立,栖霞医院康复医学科从无到有,并向市重点专科努力,患者享受到同质化医疗服务及精准医疗,实现了人民满意、政府满意、医院满意、社会满意.
作者:印正国;许光旭;俞学洋;黄琳;吕俊;顾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面对公立医院“看病难”的现状,微信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工具,已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医院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通过主动推送医疗信息,实现微信预约挂号、微信挂号、微信分诊排队、微信实时自助缴费、微信医患沟通等功能,是对现有医院医疗服务流程进行再造,打破现有医疗服务必须在院内完成的现状,将原有的院内的医疗服务向公众日常使用的手机上拓展.医院需要充分应用现有安全软硬件技术,在基于”互联网+”的微信服务新技术应用与信息安全中找到平衡点,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作者:仲晓伟;陈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医院后勤服务是医院一系列医、教、研等业务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和医院医疗业务行为一起组成了医疗服务的价值.因此,如何大化地发挥出后勤部门的功能和作用,为平安医院的建设提供保障能力和高效服务,是管理者积极探索的课题.
作者:王红军;强莉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通过区域优势医疗资源的整合,进行区域居民电子健康管理平台建设,实行数据共享,开展健康动态监测,对区域内疾病谱变化和健康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构建综合防控体系.
作者:吴限;李礼;李运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2017年是我国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这些年来,爱国卫生运动在保护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传承爱国卫生运动的光荣传统,把握新形势、明确新任务、担负新使命,推动新发展,值得每一位“爱卫人”思考.
作者:周云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公立医院志愿者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组成部分,其能力的发挥有赖于对医院的高度认可,即高满意度.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下,医院要为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质量,志愿者的满意度也必将影响整体满意度.本文从志愿者培训体系出发,通过精心设计,探索提高志愿者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笑明;陆燕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介绍“互联网+”在苏州市妇幼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探讨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以及在妇幼健康管理中的成效.方法:应用智能手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完善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妇幼保健业务绩效考核.结果:为妇女儿童提供便捷、人性化服务,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结论:“互联网+”妇幼健康新模式,实现了全程、全人和全面的妇幼健康管理.
作者:邵琰;吴倩岚;王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层干部是医院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医院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一批既懂得医疗技术又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中层干部,是提升医院管理效力的重要举措.当前,不少医院也意识到了中层干部培训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作者:胡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麻醉药品的用量、用药频度(DDDs)和排序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每种麻醉药品使用是否合理;同时对我院麻醉药品管理进行总结,包括组织建设、采购与验收、储存与保管、药房调配与使用管理、专项检查等环节,以规范和完善临床科室麻醉药品使用.
作者:徐丽亚;刘小平;李晓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构建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医疗安全保障体系.方法:通过建立医疗风险金制度,完善专家评议及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等,建立健全科室医疗安全讨论会、医疗核心制度巡查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对医疗安全进行精细化管理.结果:通过加强医疗安全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医院、科室、医务人员的三方共赢,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建立起医疗安全的良性循环.结论:我院建立医疗安全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的实践,有效加强了医疗安全保障工作,为新医改背景下医疗安全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作者:李佳;景抗震;钱雷;陈路龙;吴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中央医改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大健康理念盛行、健康中国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分析县级公立医院的定位与发展十分必要和重要.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县级公立医院要从性质、功能和结构三个方面把握好定位:承担县域公益任务,体现政府意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保障基层居民健康;建立县域内县—乡—村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前县级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规划、定位、学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制约其进一步改革发展的主要障碍,大健康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建立县域医联体和健康守门人制度;以能力建设为基础,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县域一体化、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引领县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作者:张琰;张海涛;葛建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基础性评价是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该文主要介绍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为公立医院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和下一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田红;许家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该文在我院临床医学生使用微信及微信教学平台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微信及微信平台的使用进行分析,探讨微信教学优点及存在问题,并从儿科专业教学特点入手,针对微信教学及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进一步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促进儿科医学教学的稳健发展.
作者:林云;高红;顾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对一些家庭因意外、疾病等原因,引起伤残、死亡,造成家庭成员及本人在生活保障、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精神慰藉等方面遇到特殊困难人群,该文通过组织和引导由专业医务人员志愿开展的生活关怀、精神关怀、健康关怀、再生育关怀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社会友爱互助精神,展示卫生行业的职业风采,切实解决特殊家庭的实际困难,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帮助特殊困难家庭的良好氛围.
作者:徐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护理干预措施对阿尔兹海默病伴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神经内科病区符合研究条件的40例阿尔兹海默病伴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基础护理措施组20例和新护理干预措施组20例,实施为期1年的护理干预.基础护理措施包括有日常起居、睡眠、用药及安全方面的护理工作,新护理干预措施是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加有心理及康复训练干预.采用CSDD、MMSE量表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相比于实施护理措施前,两组护理措施对患者认知情况和抑郁情况均有显著好转,同时与基础的护理措施相比,新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症状的好转作用更加明显.结论:新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阿尔兹海默病伴抑郁患者有良好的效果,应当优先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王兆霞;吴金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通过分析医院行政后勤人员绩效管理现状,提出影响考核分配的主要因素.并以一家三级妇幼保健院为背景,初步探索行政后勤部门绩效考核与分配的方式,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能,合理设置考核指标”等措施,以调动行政后勤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职能科室效能与执行力.
作者:朱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医院所产生的成效和影响.方法:运用对比研究分析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改前后相关指标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改革后推进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医药价格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方面展开分析.结果:现行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结论:针对医改机制和体制系统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探讨下一步推进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作者:李国俊;曹兵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