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芳;张菊英
目的:探讨术中B超定位下经乳晕边缘小切口切除乳腺多发微小腺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术中在B超定位下于乳晕边缘做一弧形小切口,锐性分离形成皮下隧道,在B超导引下将血管钳沿此皮下隧道至B超定位下的低回声处,钳夹病变周围腺体组织牵拉至切口旁,牵引直视下切开部分腺体完整切除微小腺瘤.结果:应用此方法可一次切除多个乳房微小腺瘤,术后伤口隐蔽,乳房形态与外观正常,乳晕旁瘢痕线不明显.结论:术中B超定位下经乳晕边缘小切口行乳腺多发微小腺瘤切除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弥补了传统手术缺点,安全可行,既达到了治疗目的,又符合美学要求.
作者:朱晨芳;郭善禹;顾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对2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以VAS评分作为腰痛缓解疗效评价指标,对手术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中华医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作为术后功能评定标准.结果: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功能评定优13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1.3%;未发生腰肌血肿、大血管、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闻生;张劫;李庆富;李宝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Barrett食管患者118例,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于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复查,并对其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完成治疗,92例首次治疗即全部清除病灶,余26例经2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术后1年复查10例复发,复发率8.47%.术后17例(14.4%)出现胸骨后不适症状,9例(7.0%)出现胸骨后疼痛,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后缓解,3~7 d症状消失;4例(3.1%)出现食管黏膜下气肿,白行吸收.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
作者:刘震雄;黄裕新;闻勤生;王景杰;赵保民;王旭霞;秦明;赵曙光;杨琦;张少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8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性质,并化验血脂.结果:观察组检出斑块63例(78.75%),对照组检出13例(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斑块者与无斑块者相比,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作者:成红学;李彩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利多卡因预防双腔支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时照组(A组)20例、艾司洛尔组(B组)20例、利多卡因组(C组)20例.A组全身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B组全身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 mg/kg;C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g/kg.比较3组麻醉诱导前、诱导后2 min,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5·10 m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各对应时点心率和收缩压的乘积.结果:诱导后2 min,3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各对应时间点心率与收缩压乘积均较麻醉诱导前降低(P<0.05);气管插管后即刻,3组各指标均较诱导前升高,而后随时间推移各组各指标恢复至诱导前水平,但B,C组水平仍然低于A组(P<0.05).结论:艾司洛尔和利多卡因均能有效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黄燕虹;魏兵华;王韶莉;胡峥嵘;张少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0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9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按病情分为2组,其中轻症组15例,重症组14例,另选20例健康者作对照.每例均分别在发热期、低血压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采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E-选择素、细胞问黏附分子-1和γ-干扰素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并同时行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检查.结果:从发热期至多尿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γ-干扰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至恢复期则逐渐趋向正常,其变化曲线与谷丙转氨酶、尿素氮的变化趋势相似,而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趋势相反;血清白细胞介素-10在病程前四期增高;轻、重2组急性期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0比值均明显升高,2组峰值分别为0.45±0.75和0.23±0.25,与对照组0.12±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期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γ-干扰素、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以及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0比值均明显升高,且与肝、肾损害呈相关性,提示趋化因子与黏附分子之过度表达,加上TH1/TH2失平衡,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对症治疗和适量使用免疫调节剂可望改善本病的预后.
作者:张东军;孙志坚;马志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腹膜透析患者54例,血清白蛋白≥35 g/L为A组,血清白蛋白<35 g/L为B组,测定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留取24 h尿量及腹透液,记录总量并检测尿素氮、肌酐.随访观察以上指标和残余肾功能.结果:B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比例高于A组.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呈负相关,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残余肾功能均下降,而B组血清白蛋白自腹膜透析6个月即开始下降,与透析初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A组残余肾功能下降值与透析初月比较也明显下降,但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残余肾功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与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营养不良导致低水平血清白蛋白是促进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下降的因素之一,高水平的炎症介质可加速残余肾功能的恶化.
作者:夏春英;邵维斌;姚利群;陈学英;陈丽娜;巢军;刘小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氯沙坦及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20例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贝那普利组40例,氯沙坦组40例,联合组40例,分别给予贝那普利、氯沙坦、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舒张期末室间隔厚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E/A比值及疗效.结果:3组用药期间血压均控制在目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舒张期末宣间隔厚度、心室后壁厚度、心室质量、心室质量指数、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E/A比值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联合组各指标改善优于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P<0.05),贝那普利组与氯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疗效优于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P<0.05),贝那普利组和氯沙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氯沙坦均可逆转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联合应用疗效更显著.
作者:岳高峰;黄梅;伍磊;张莲菊;魏俊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病因筛选高脂血症相关性胰腺炎患者28例作为Ⅰ组,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84例作为Ⅱ组,比较2组八院时及治疗7 d血清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Ⅰ以及血尿淀粉酶的差异.结果:Ⅰ组血清三酰甘油明显升高,治疗前、后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相关性胰腺炎较胆源性胰腺炎更易反复发作,反复发作时血尿淀粉酶增高不明显,高脂血症相关性胰腺炎的治疗需注意改善血液循环紊乱及细胞膜功能的药物应用.
作者:张学军;尹长江;刘凤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侧入路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经CT或MRI证实并与临床症状相符的50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在DSA监视下行侧入路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随访均>3个月.结果:显效率72.0%(36/50),有效率20.0%(10/50),无效率8.0%(4/50),总有效率92.0%(46/5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经皮穿刺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可行,效果满意.
作者:高西杰;马亮;任保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者z36例(DM组),无糖尿病患者236例(NDM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冠心病定义为≥1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狭窄≥50%,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 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用冠状动脉病变总记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DM组冠状动脉病变总记分明显高于NDM组(P<0.05),3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比例显著高于NDM组(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且较严重,应早期多环节防治.
作者:边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联合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90倒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治疗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及硝酸异山梨醇酯口服,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并根据病情选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旋卡尼汀和葛根素.2组疗程均为15 d.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旋卡尼汀联合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
作者:刘一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息止颌位和正中颌位时面下1/3距离的比例关系,为全口义齿垂直距离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游标卡尺测量受试者鼻底至上中切牙切端距离,以及息止颌位和正中颌位时上中切牙切端至软组织颏底距离,结果:鼻底至上中切牙切端距离与息止颌位上中切牙切端至软组织颏底距离的比值为0.55,与正中颌位上中切牙切端至软组织颏底距离的比值为0.57,与黄金分割律0.6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性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2组数据中,每组数据2变量间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2组敷据中2变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面下1/3距离中未发现黄金分割律的存在.
作者:刘文娟;尹吾琛;郑元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与甲状腺癌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检测38例甲状腺癌和5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并与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结果:甲状腺癌组外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瘤组和对照组(P<0.01),且Ⅲ,Ⅳ期甲状腺癌患者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关系紧密,检测其表达水平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庄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进口去羟肌苷肠溶胶囊在中国健康男青年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口服250 mg去羟肌苷肠溶胶囊后按试验方案采血,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药浓度,DAS 2.0程序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健康受试者单剂量给药250 mg后去羟肌苷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max(1.7±1.0)h,Cmax(604.6±41 5.1)μg/L,AUC0 t(1 381.8±670.0)μg·h/L,AUCo-∞(1 408.3±672.7)μg·h/L,t1/2 (1.7±0.3)h,Vd(629.4±622.7)L,CL(252.6±206.9)L/h.结论:进口去羟肌苷肠溶胶囊吸收较片、分散片和散剂为慢,但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与其他剂型相近.
作者:赵红卫;秦玉花;张伟;丁祖锐;赵钰敏;张逸凡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11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宫腔镜检查资料.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25例,子宫内膜息肉26例,宫颈管息肉10例,妊娠物残留1例,子宫内膜癌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44例,未见异常1例,诊断准确率98.2%.结论:宫腔镜检查可以直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较高.是较好的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方法.
作者:张春慧;王宇晗;孙志戬;张丽丽;高丹;吴红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线柱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的CT与MRI表现特征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肌肉病理或基因检测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CT与MRI资料.结果:7例MRI均显示多脑叶受累,病变不按血管支配区分布,其中枕叶受累6例,顶叶受累4例,颞叶受累4例,额叶受累1例;表现为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多发大片状异常信号,T1W1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1及FLAIR序列呈高信号;7例中伴发基底节灰质核团受累4例,脑干受累2例、小脑萎缩1例;增强扫描少有强化.3例MRA检查均未见大血管狭窄或闭塞,1例可见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增多;CT扫描病变呈低密度,伴基底节区对称性钙化3例.结论: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综合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临床病史及影像学表现可诊断该病的并与其他疾病鉴别,终诊断需结合肌肉活检或DNA基因检测.
作者:李素英;张保民;王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剖宫产围手术期规范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疗效.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孕妇4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对照组(21例).试验组给予头孢呋辛钠1.5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剖宫产术后常规给予头孢美唑注射液1 g,静脉滴注,2次/d,疗程3 d.2组均根据羊水污染情况酌情应用甲硝唑或奥硝唑注射液.术后随访1个月,比较2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抗生素应用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抗生素费用.结果:2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未应用甲硝唑或奥硝唑,对照组应用率38.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抗生素费用、药品费用、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规范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利于促进合理用药,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涂勤;刘莉;何雯;夏朝晖;龙敏;赵建伟;曹晓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各种病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中常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本文介绍失血性休克的诊断与分级、监测(包括一般临床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氧代谢监测与实验室监测等),强调原发病治疗(止血)是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基础;并介绍液体复苏的发展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策略、复苏常用的液体种类、输血与防治凝血功能障碍、防治低体温及复苏终点指标等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
作者:张文武;黄子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危重新生儿30例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早喂组)和晚喂组各15例.早喂组于出生后6~12 h开奶,奶量从0.4~4.0 mL/(kg·d)开始,晚喂组于生后48~72 h或病情稳定后开奶,奶量从10b20 mL/(kg·d)开始.比较2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天数、安静睡眠、烦躁时间.结果:早喂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晚喂组(P<0.05);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肠外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均较晚喂组缩短(P<0.01);2组安静睡眠、烦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缩短全胃肠道内喂养的时间和住院时间.
作者:李慧英;杨翠芬;牛玉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