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兵;李木生;何瑜;吴春燕;黄群国
目的:探讨雏形束CT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锥形束CT检查183例口腔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锥形束CT图像辅助设计牙种植手术方案,116例缺失牙患者无牙种植手术并发症发生135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和12例埋伏牙导萌术手术中检查锥形束CT定位准确率达100%;20例根管治疗后仍有症状牙体牙髓病患者锥形束CT检查诊断准确率这100%.结论:锥形束CT检查在牙种植手术方案设计,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疑难牙体牙髓病诊断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李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鸦胆子油乳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胸腔积液病理细胞学确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7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1例),行胸腔王八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术引流胸腔积液后,治疗组胸腔内注入鸦胆子油乳,40 mL/次;对照组胸腔内注入顺铂,30~60 mg/次,加生理盐水20 mL稀释.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出现发热和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
作者:吴卫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QTc间期在心肌急性缺血发作时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心电图出现QT间期变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观察缺血发作时与缓解(静息)时心电图QT间期、RR间期以及QTc间期的变化特点.QTc间期按Bazett's公式计算.结果:3例患者出现缺血性QTc间期改变,其中2例表现为QTc间期延长,1例QTc间期缩短.在QT间期改变中以ST段、T波时限改变为主,QRS波时限未变化,伴T波振幅绝对值增大,ST段可抬高、压低或不变.结论:缺血性QTc间期异常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特征之一.
作者:杨蕾;王宇航;刘晓宇;王芳芳;楚英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保守及抗凝治疗效果满意,1例恶性肿瘤合并肺栓塞死亡,5例转院治疗.结论:妇科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引起高度重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对存在高危因素者手术前、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徐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蒽环类药物对血液病患者心电图的影响,了解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既往无心脏病史血液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出现心电图异常46例(27.88%),其中心肌缺血24例(14.55%),心律失常22例(13.33%);未发生心力衰竭等其他心脏事件.结论:葱环类药物治疗血液病可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损害,治疗期间不能忽视心电图检查.
作者:郭智;石宇杰;霄雨;沙鸥;谭晓华;陈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学资料.结果:8例依据临床症状,宫颈活检或宫颈锥切标本的光镜所见、免疫组化等相关检查确诊.2例早期治疗的患者,经3~5年随访至今仍健在.结论:宫颈微偏腺癌临床症状不明显,镜下癌腺体形态似良性,早期确诊率低.对有大量稀黏液性白带及宫颈明显肥大者,可在宫颈部深取活检或行宫颈锥切术.
作者:王在恒;于喜法;游国芹;龙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解整合素样一金属蛋白酶8、血浆M2型丙酮酸激酶检测对早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良性肺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的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8浓度和EDTA抗凝血浆中的M2型丙酮酸激酶浓度,行组间比较,以ROC曲线评价诊断价值并相互比较.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血清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8浓度和血浆M2型丙酮酸激酶浓度均明显高于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8、M2型丙酮酸激酶、癌胚抗原的AUC分别为0.85、0.87、0.90,诊断界值分别取328 pg/mL、16.5 u/mL、5 ng/mL时,其灵敏度分别为76.4%、75.0%、75.0%,特异度分别为83.4%,85.0%,86.7%.结论:解整合素样一金属蛋白酶8和M2型丙酮酸激酶栓测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均有较好的价值.
作者:周燕斌;曾显声;薛聃;谭潇琼;黄茂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资料.结果:3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布加综合征;10例肝静脉阻塞,27例下腔静脉阻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布加综合征的首选诊断方法,能显示狭窄的部位、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和观察手术效果.
作者:郭文清;杨龙;马桂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再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急性再发脑梗死患者30例,于发病第3~7天行MRI弥散加权成像、T2WI、FLAIR序列扫描,记录各序列扫描结果显示的高信号病灶数量,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明确本次发病的责任病灶.结果:弥散加权威像序列显示病灶30个,均为责任灶,责任病灶显示率100%,显示特异性100%;T2WI序列扫描显示病灶105个,其中责任灶28个,责任病灶显示率93.3%,显示的特异性为26.7%;FLAIR序列扫描显示病灶75个,其中责任灶29个,责任病灶显示率96.7%,显示的特异性为38.7%.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再发脑梗死的急性期责任病灶敏感而特异.
作者:陈萍;徐南飞;孔岳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的差异.方法:对5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和45例正常儿童的脑脊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并对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质量浓度与蛋白质浓度及葡萄糖浓度和白细胞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质量浓度与蛋白质浓度均呈正相关(P<0.01,P<0.05),与葡萄糖浓度及白细胞计数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可作为分析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病情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预防持续静脉滴注瑞芬太尼后引起的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效果.方法:地氟醚吸入麻醉下行脊柱后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患者45例,按照术中应用镇痛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C组)15例,瑞芬太尼组(R组)15例、氛比洛芬酯组(F组)15例.C组术中间断给予芬太尼,R组持续静脉滴注瑞芬太尼0.2 μg/(kg·min),F组持续静脉滴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切皮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比较3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即刻、拔管后15,30 min血糖及各等级疼痛评分所占例数.结果: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和F组苏醒、拔管时间短于C组(P<0.05),R组和F组苏醒、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拔管后15,30 min各等级疼痛评分所占例数、血糖高于C组(P<0.05),低于F组(P<0.05),F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先使用氟比洛芬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阿片类药物急性耐受.
作者:王寿平;陈晓彤;张雯君;黄海量;彭书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及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上呼吸道感染儿童109例根据诊断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51例,病毒感染组58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72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高于病毒感染组、健康对照组(P<0.01),前白蛋白水平低于病毒感染组、健康对照组(P<0.01);病毒感染组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及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可作为小儿怠性上呼吸道感染早期鉴别诊断的灵敏指标.
作者:叶萍;胡昭宇;赵德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创有限切开内固定加支架外固定治疗挠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牵引撬拔复位,克氏针交叉将骨折固定.在患肢第二掌骨外侧和桡骨外侧以外固定支架固定,随访6~9个月(平均7.5个月).对患者临床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评分.结果:优14例,良5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6.4%.结论:支架外固定可保持桡腕之间关节间隙的宽度,利于腕关节早期活动,避免腕关节僵硬;有限内固定可使关节面复位满意,创伤小,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宋华荣;喻忠;王黎明;桂鉴超;侯明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一种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导致的极度胰岛素抵抗状态,好发于青年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同时伴有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黑棘皮样变和高雄激素血症.本文对该疾病的基因突变、临床表现和诊治作一综述.
作者:徐曜;付建芳;姬秋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复合麻醉下,男性患者膀胱镜放置输尿管双J管的评分及疼痛发生率.方法:体内留置输尿管双J管男性患者60例,分为局部麻醉组20例,全身麻醉组30例,复合麻醉组10例,置管后第3天比较VAS评分及疼痛发生率.结果:全身麻醉组未感觉疼痛,局部麻醉组疼痛发生率95%,复合麻醉组疼痛发生率80%,全身麻醉组与局部麻醉组、复合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麻醉组与复合麻醉组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麻醉组VAS评分6.20±2.07,复合麻醉组VAS评分3.10±1.07,2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放置输尿管支架管时采用复合麻醉或全身麻醉.
作者:邱智;孙玉成;张弋;朱丽珍;崔波;杨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椎侧块内固定加后路单开门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对18例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不稳定患者采用Ⅰ期后路单开门减压加侧块内固定、椎间小关节植骨融合术.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系统评定,拍颈椎X线片观察小关节融合情况.结果:随访平均14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6个月复查推间小关节100%融合.结论:侧块内固定加单开门术治疗颈椎管狭窄伴不稳定是疗效确切、术式简便的治疗方法.
作者:金毅;赵炬才;刘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规范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产前基因诊断程序.方法:通过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判断胎儿性别,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个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中先证者dystrophin基因缺失热区内16个外显子是否缺失,并对胎儿进行相应外显子检测;对家系成员和胎儿进行第45、49、50内舍子以及5'和3'端短片段串联重复序列的基因连锁分析.结果:2例胎儿为正常男性,1例胎儿为正常女性,1例男性胎儿获得风险染色体.结论:在规范的检测程序和有效的质量控制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缺失检测结合连锁分析能准确地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产前基因诊断,且是目前有效的实验室方法.
作者:王莉;王涛;康冰;方东;廖世秀;王应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5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单支冠状动脉走行异常1例(4.3%),开口起源异常6例(26.1%),冠状动脉瘘1例(4.3%),冠状动脉瘤1例(4.3%),左回旋支缺如1例(4.3%),冠状动脉心肌桥13例(56.5%).结论: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及行程的异常.
作者:陈新晖;葛昊;徐爱民;陈绍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硝普钠剂量逆序法在抢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1例抢救中给予硝普钠剂量逆序法,对照组29例给予常规剂量,比较2组达到目标血压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率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达到目标血压时间、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2组不良反应、抢救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普钠剂量逆序法抢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快速、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绪国;施艳红;肖敏;陈立东;朱艳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质Z在2型糖尿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及与血浆凝血因子FⅦ:C,FⅧ: C,FX:C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分为血管并发症组(30例)和无血管并发症组(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蛋白质Z,血浆凝血因子FⅧ:C,FⅧ: C,FX:C水平.结果:血管并发症组和无血管并发症组蛋白质Z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FⅦ;C,FⅧ: C,FX:C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管并发症组蛋白质Z水平低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1),FⅧ:C,FⅧ:C,FX :C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1);蛋白质Z与FⅦ:C,FⅦ:C,FX:C水平在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中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血栓形成在2型耱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蛋白质Z水平下降所致的FⅦ: C,FⅧ;C,FX:C活性和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一个新机制,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蛋白质Z、FⅦ: C,FⅧ:C,FX:C水平对于及早发现高凝倾向,及早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高春艳;董卫军;陈英利;刘英姿;曲辉;高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