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刘碧华
目的:研究细菌脂多糖对增生性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的影响,了解细菌脂多糖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005~1.0μg/mL)的大肠杆菌细菌脂多糖(E.coli055:B5)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菌脂多糖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剂量-效应关系.分别以同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未经细菌脂多糖刺激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做对照.结果:细菌脂多糖刺激浓度0.005~0.5 μg/mL范围内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抑制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P<0.01),均在0.1μg/mL浓度点作用达高峰;当细菌脂多糖刺激浓度到达1.0 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促进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且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当浓度为0.1μg/mL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和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菌脂多糖促进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抑制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提示细菌脂多糖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始诱导因素之一.
作者:李凤玉;贾国红;张海;石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绝经前女性胸痛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为女性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因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女性1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1例)和对照组(71例),比较2组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冠心病组合并原定性高血压31例(50.8%),糖尿病25例(40.9%),二者同时存在18例(29.5%).对照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5例(21.1%),糖尿病8例(11.2%),二者同时存在2例(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心病组单支病变29例(47.5%),双支病变22例(36.2%),3支病变10例(16.3%).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是绝经前女性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女性胸痛患者的重要检查.
作者:陈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死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及典型影像学表现确诊的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影像表现,总结其MRI影像特点.结果:MRI显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8例,病变呈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双侧丘脑、基底节病变5例,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Flair相为高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5例,混杂信号8例,其中12例可见脑静脉窦信号异常.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显示脑内1条或多条静脉窦信号缺失,其中横窦-乙状窦受累5例,上矢状窦受累3例,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同时受累3例,横窦-直窦及大脑大静脉受累2例.结论:静脉性脑梗死有其明显MRI影像特征,MRI和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检查相结合有助于该病的准确诊断.
作者:王凤月;连建敏;李永丽;史大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联合检测提高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结果:肺癌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肺良性疾病组(P<0.05);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3.6%,40.0%,76.0%,64.0%;4项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87.2%;细胞角蛋白21-1片段在鳞癌的阳性率高为87.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细胞癌阳性率高为76.9%;癌胚抗原在腺癌的阳性率高为86.0%;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其他类型肺癌阳性率高为81.3%.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可弥补单一指标的不足,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对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红;李佩章;雷考宁;刘志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24 h静脉采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完全重建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P<0.05),冠状动脉部分重建者高于术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作者:宋昆鹏;高传玉;李牧蔚;齐大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治疗肺癌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肺癌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置管和闭式引流胸液,分别给予胸腔内注入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单用香菇多糖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腔内介入联合香菇多糖腔内灌注治疗,优于中心静脉导管闲式引流并单用香菇多糖胸腔内灌注治疗.
作者:戴沛军;李立;王恒辉;冀雪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直肠指诊、经直肠超声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4例行前列腺活检的患者及146例经前列腺活检确诊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指诊诊断前列腺癌阳性率为55.6%,敏感性为79.5%,特异性为66.4%;经直肠超声诊断前列腺癌阳性率为55.4%,敏感性为72.9%,特异性为74.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诊断前列腺癌阳性率为33%,敏感性为91.8%,特异性为14.5%;三者皆异常的阳性率为83.4%,敏感性为82.9%.结论: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诊断前列腺癌敏感性优于直肠指诊、经直肠超声,但是其特异性很低.三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阳性率),减少不必要的活检穿刺.
作者:韩晋峰;王伟华;贾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配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免疲功能的影响.方法:5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应用吉西他滨+卡铂方案化疗同时加用参附注射液60mL,1次/d,连用10 d.B组单用吉西他滨+卡铂化疗,均3周为1疗程,治疗≥2周期.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组有效率54.8%,B组4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受益率高于B组(P<0.05);A组血液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均低于B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配合吉西他滨+卡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降低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彩响及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素芳;常万里;张玉芳;王建正;韩太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姜正华;桑慧颖;朱慕云;朱湘平;葛辉;丁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脑胶质瘤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86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进行3年随访,回顾患者病历、影像学及病理资料,以病理分级、年龄等10项因素为解释变量,以生存状况为结局变量,先进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对单因素分析P<0.10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垂露于不同独立因素下的生存折线,Log-rank检验.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高病理分级、低KPS评分、中线结构移位、次全切手术、放疗剂量<50 Gy者预后相对较差(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理分级、KPS评分、放疗剂量纳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放疗剂量≥50 Gy者较<50 Gy者预后好(χ2=8.120,P<0.01);病理分级越高生存周期越短(χ2=11.543,P<0.01);年龄<50岁者较≥50岁者生存状况好(χ2=4.662,P<0.05);KPS评分≥70分者较<70分者生存状况好(χ2=8.664,P<0.05).结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评估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KPS评分和病理分级,在一定范围内高剂量照射更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韩战栓;陈素娟;王红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CT、MRI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6例,CT检查4例,显示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可见片状高密度,骨膜反应;行MRI检查4例,T<,1>WI呈不均匀等信号(与肌肉信号比),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其中2例可见显著高信号,2例MRI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中4例显示巨大软组织肿块.10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行MRI检查10例,T<,1>WI呈等信号,其中4例可见低信号,2例可见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4例可见低信号及显著高信号,8例MRI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行CT检查2例,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1例,显示骨皮质侵蚀破坏.结论:影像学对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小占;史大鹏;李仲菊;马发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子宫肌瘤患者193例,分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腹腔镜组)101例,经阴道子宫肌瘤别除术组(阴式组)9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个数、大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组肌瘤大小、剔除数目、术后病率、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92.0±13.2)min>阴式组(53.0±16.7)min(P<0.01);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46.0±81.0)mL>阴式组(76.0±35.0)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适用于肌壁间或较深部位子宫肌瘤剔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术后粘连少,适用于浆膜下、肌瘤数目少子宫肌瘤剔除.
作者:曲利霞;权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的发生、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合理选用抗生素及其他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1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血、痰、粪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结果:共分离出细菌161株,革兰阴性杆菌113株(70.2%),前2位为铜绿假单胞菌33株(20.5%),大肠埃希氏菌29株(18.0%);球菌35株(21.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9.9%),表皮葡萄球菌12椿(7.4%);真菌13株(8.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痛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显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好,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敏感性较好.
作者:符莹;罗继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治疗法洛四联症的优点.方法:行改良Blalock-Taussig术治疗法洛四联症患儿25例,术后随访3~15个月,观察疗效.结果:随访3~15个月,术后出现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2例;人工血管栓塞1例,于术后1个月再行对侧改良Blalock-Taussig术;人工血管狭窄3例;余21例人工血管通畅,患儿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0%~83%上升到8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5个月行2期根治术15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14例疗效满意.结论: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可以改善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情况,促进肺动脉发育,为2期手术提供机会,降低病死率.
作者:陈忠建;翟渡;王鹏高;和东阳;董向阳;杨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非肿瘤性大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非肿瘤性大咯血患者49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或肋间动脉造影,确认出血动脉,然后经导管送入明胶海绵及真丝线段栓塞.结果:49例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均成功,即刻止血40例,出血明显减少9例,总有效率100%.术后复发性咯血9例(18.4%).结论;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是治疗非肿瘤性大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高文华;林明友;曾巨浪;胡振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及预后.方法:117例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全身应用抗生素基础上分别行间断腰椎穿刺注射药物(注药组)或腰椎穿刺脑脊液持续引流(引流组)治疗,比较2种方法治疗效果.结果:引流组在感染控制平均时间、临床症状改善平均时间、疗效等方面优于注药组(P<0.05).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持续引流可加快脑脊液循环更新,缓解脑膜刺激征,是治疗颅内感染的一种安全、简便易行、迅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柴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研究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改变,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超声检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1.6%,其中子宫内膜息内符合率91.4%,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3.5%,子宫内膜癌84.2%,黏膜下肌瘤92.6%.结论:子宫内膜病变声像图各具特征,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判断子宫内膜病变类型,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观察内膜形态、回声特点及内膜与肌层间的关系;结合病理综合分析,能进一步提高子宫内膜病变准确诊断率.
作者:李雪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的变化,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与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4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8周的药物治疗,并观察对上述指标及血压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8周后,高血压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较前下降(P<0.05).(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3,P=0.007(双侧),呈正相关;收缩压、舒张压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之间均无线性相关.结论:(1)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显著增高,二者呈正相关,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缬沙坦可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这可能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机制.
作者:李锦祥;黄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例1,25岁,妊娠40周,第1胎,头位,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因不规律宫缩入院.入院时检查,血压160/100 mm Hg(1mm Hg=0.133 kPa),心率74次/min,血红蛋白100 g/L,胎心正常.入院后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冬眠三号2 mL肌肉注射;次日下午临产,17 h后因宫缩差,产程进展延缓,予以催产素静脉滴注加强宫缩.2 h后宫口开全,血压200/130 mm Hg,行胎吸助产术,同时腹部协助加压,娩出一活婴.
作者:林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比值与肝细胞癌侵袭力的关系.方法: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谱和反向酶谱分析技术对3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含量及非活化的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比值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分子量为18 000;癌旁组织中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的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0.94),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0.42)均<1.0;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1.70),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1.64)均>1.0;转移组的2项比值也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结论: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异常变化可能是评价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有力指标.
作者:赵跃武;刘正国;党伟一;郝远瑞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