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月;连建敏;李永丽;史大鹏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随访证实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累及44个推体,病变位于椎体上、下缘的前方23个,侧方外1/3带16个,累及全椎体5个.椎体变扁或楔形样改变17个,其中水平压缩骨折5个.椎间盘破坏23个,其中椎间隙消失5个,椎间隙狭窄18个.椎旁脓肿15例28个,椎管狭窄13例.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需要与转移瘤及化脓性脊椎炎相鉴别.
作者:唐勇;布桂林;曹林德;林薇;彭湘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联合检测提高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结果:肺癌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肺良性疾病组(P<0.05);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3.6%,40.0%,76.0%,64.0%;4项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87.2%;细胞角蛋白21-1片段在鳞癌的阳性率高为87.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细胞癌阳性率高为76.9%;癌胚抗原在腺癌的阳性率高为86.0%;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其他类型肺癌阳性率高为81.3%.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可弥补单一指标的不足,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对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红;李佩章;雷考宁;刘志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CT、MRI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6例,CT检查4例,显示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可见片状高密度,骨膜反应;行MRI检查4例,T<,1>WI呈不均匀等信号(与肌肉信号比),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其中2例可见显著高信号,2例MRI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中4例显示巨大软组织肿块.10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行MRI检查10例,T<,1>WI呈等信号,其中4例可见低信号,2例可见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4例可见低信号及显著高信号,8例MRI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行CT检查2例,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1例,显示骨皮质侵蚀破坏.结论:影像学对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小占;史大鹏;李仲菊;马发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对围生儿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B超检测羊水指数、无应激试验、胎动计数及临床胎心监护等手段对322例羊水过少孕妇(观察组)的羊水进行监测,并与同期310例羊水正常孕妇(对照组)在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监测结果与确诊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羊水过少严重影响围生儿预后,观察组羊水污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围生儿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超测定与分娩时羊水量结果相符率达95.7%.无应激试验正常者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围生儿病死率均低于无应激试验异常者(P<0.01).观察组剖宫产分娩282例,胎儿窘迫19例,新生儿窒息3例,羊水胎粪污染11例;经阴道分娩40例,均发生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窒息38例,2种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水过少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手术指征,羊水过少确诊后要联合电子胎心监护,了解胎儿宫内缺氧状况,结合有无高危因素及宫颈条件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
作者:蓝柳冰;李利平;侯涛;余艳;洪平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高频彩色超声、钼靶X线2种检查方法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同时行高频彩色超声、钼靶X线检查乳腺肿瘤患者320例临床资料,并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结果:高频彩色超声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9.18%,96.10%,98.44%;钼靶X线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07%,88.89%,95.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彩色超声诊断乳腺囊肿准确率100%.结论: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佳检查模式,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玮;刘碧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氮量胃肠外营养支持的腹部术后胰岛素抵抗及氮平衡影响,以及胰岛素抵抗与氮平衡的关系.方法:择期腹部手术患者3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7 d分别给予氮量为0.2 g/(kg·d)及0.1 g/(kg·d),热量均30为kcal/(kg·d),脂肪与葡萄糖供热比为4:6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后1,3,5,7,11 d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血糖、胰岛素,依据胰岛素敏感指数推测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收集所有患者术后1~7 d的24 h尿液,测定尿总氮,计算氮平衡.结果:2组患者术后3 d胰岛素敏感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尿总氮比较,术后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后负氮平衡逐日改善,至术后第5 d获得正氮平衡,对照组术后持续负氮平衡,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不同氮量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对氮平衡影响不同,适当的营养底物供给可促使机体早日达到正氮平衡.胰岛素抵抗与氮平衡间互相影响,胰岛素抵抗程度重,则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加重负氮平衡.
作者:卢亚敏;边艳珠;魏强;刘光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锌指蛋白含量及血浆中p53基因突变性,研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并对其突变和缺失进行分析;采用SEREX技术获取人类锌指蛋白,经间接ELISA方法,分析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结合患者有无肝组织以外转移对比分析.结果:肝癌组血清中产生的抗锌指蛋白抗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肝癌患者17例显示血浆p53基因突变;有转移病灶患者22例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病灶者19例.结论:锌指蛋白的高表达提示其参与了肝癌的发生过程,而血浆p53基因突变与肝癌的发生、疾病的轻重及病灶转移有相关性,突变概率在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顸后中有参考价值.
作者:胡娟;王启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对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180例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60例,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离开手术室前将自控镇痛泵连接于静脉,并静脉注射泵内液4mL作为负荷量,开泵持续给药.Ⅰ组镇痛泵内药液配方为盐酸阿扎司琼氧化钠注射液10 mg+1%盐酸曲马多1 000 mg,Ⅱ组为氟哌利多5 mg+1%盐酸曲马多1 000 mg,Ⅲ组为1%盐酸曲马多1 000 mg.分别于术后2,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镇痛效果.按WHO的规定标准,对术后48 h恶心、呕吐程度及频率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尿潴留、瘙痒、嗜睡、呼吸抑制、头痛、锥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3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嗜睡发生率高于Ⅰ和Ⅲ组(P<0.05).结论: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预防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作者:陈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经胃镜下治疗的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本组309例资料中治愈293例,治愈率为94.82%.未愈16例中,7例好转但未达到治愈标准,6例转外科治疗,3例转外院治疗.结论:胃镜下治疗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简便、有效、费用低廉的首选方法,对再出血者可重复治疗.
作者:孙普增;杨巧凤;侯传强;任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平扫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明显强化,灶中瘢痕不强化;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中央瘢痕强化不明显;延时期呈等、低密度.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67%.结论:CT能够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血供特点,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率.
作者:付立平;王艳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微量泵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单胎足月妊娠,适合阴道分娩产妇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60例和对照组(B组)60例,A组在宫口开至2~3 cm时,经硬膜外注入0.12%罗哌卡因12mg+0.4μg/mL舒芬太尼10mL,控制平面,产妇诉疼痛时,用微量泵泵入混合药液,泵速6mL/h,至宫口开至8~9 cm时停药.B组未行无痛分娩.比较2组产妇血压、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VAS评分、产程、宫缩情况、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情况,并观察A组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镇痛30,60 min时血压、心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镇痛后VAS评分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一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低于B组(P<0.05),宫缩持续、间隔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硬膜外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效果确切,母婴安全,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峥嵘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是一组包括多种共济失调亚型,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已有公认的各种分类方法;各亚型的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以核苷酸多态重复有关的基因型为常见,多数是由于致病基因内存在CAG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导致含有多聚谷氨酰胺链的突变蛋白在细胞核内沉积形成核内包涵体.
作者:李学;王泽帅;马建军;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生殖道感染患者216例,无临床症状体检者84例解脲支原体,及确诊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治疗后解脲支原体,比较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结果:治疗前、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液体培养法(P<0.01),但治疗后拷贝数明显下降.结论:临床应根据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液体培养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判断,避免液体培养法的低灵敏度造成漏诊,延误治疗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高灵敏度造成误诊.
作者:李东明;周晖登;欧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痛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血清激活素A浓度分别为(657.48±193.67)pg/mL,(423.75±169.36)pg/mL,较对照组(127.94±61.73)pg/mL升高(P<0.05).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结论:与2种重要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激活素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越明显.激活素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东霞;张江蓉;潘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谱,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irby-Bauer法.数据分析用WHONET5.4软件.结果:共分离出3 094株细菌,前3住为铜绿假单胞菌(11.2%)、大肠埃希菌(11.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8.4%).肠杆菌科耐药率<10%的为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非发酵菌耐药率<10%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47.5%和55.6%.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为52.1%和74.8%.结论:本院细菌耐药率居高不下,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降低耐药率.
作者:魏东;芮勇宇;周洪波;耿穗娜;王前;裘宇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细菌脂多糖对增生性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的影响,了解细菌脂多糖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005~1.0μg/mL)的大肠杆菌细菌脂多糖(E.coli055:B5)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菌脂多糖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剂量-效应关系.分别以同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未经细菌脂多糖刺激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做对照.结果:细菌脂多糖刺激浓度0.005~0.5 μg/mL范围内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抑制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P<0.01),均在0.1μg/mL浓度点作用达高峰;当细菌脂多糖刺激浓度到达1.0 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促进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且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当浓度为0.1μg/mL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和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菌脂多糖促进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抑制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提示细菌脂多糖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始诱导因素之一.
作者:李凤玉;贾国红;张海;石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育龄及绝经后妇女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特点及绝经的关系.方法:230例因胸痛、胸闷就诊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育龄及绝经后妇女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育龄妇女疑为冠心痛的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35.0%)较低,而绝经后妇女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增加(79.3%,P<0.01).(2)育龄妇女疑诊冠心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家族史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有一定意义.(3)无创检查中常规心电图阳性97例(准确性52.6%),活动平板心电图阳性49例(准确性59.7%),超声心动图异常57例(准确性54.1%),诊断育龄妇女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存在明显局限性.结论;育龄妇士冠心痛发病率较低,若患病以单支病变为主,左前支架是易累及血管,复杂病变少见.存在高血压、糖尿痛、高脂血症、冠心痛家族史的育龄妇女胸痛患者无论无创检查是否发现异常,均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作者:张文祥;高传玉;王子超;李牧蔚;刘煜昊;郝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原发性输尿管癌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对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肿瘤及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对照输尿管肿瘤的位置,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结果: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16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率为36.4%;其中输尿管上段癌23例,淋巴结转移癌5例,转移率为22.0%;输尿管下段癌21例,淋巴结转移癌11例,转移率5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0年,死亡9例(20.5%),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6例(36.4%),肿瘤进展率为56.8%;其中输尿管上段癌进展9例,肿瘤进展率36.0%,输尿管下段癌进展16例,肿瘤进展率6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膀胱癌12例,发生率27.3%,其中输尿管上段癌术后出现5例,发生率41.7%,输尿管下段癌术后出现7例,发生率58.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输尿管下段癌更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也较输尿管上段癌差.
作者:张祥生;叶章群;闫天中;李启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24 h静脉采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完全重建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P<0.05),冠状动脉部分重建者高于术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作者:宋昆鹏;高传玉;李牧蔚;齐大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内皮祖细胞是一类能增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血管形成,而且在内皮修复及维持内皮组织自身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生物标记是一种能够对正常生物过程、病理过程或者治疗反应进行评测的客观指标,可用于判断预后,展示疾病活动性并指导治疗.近几年研究表明循环中内皮祖细胞具有诊断疾病,评测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潜能.本文就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作为生物标记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高玉芳;哈小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