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魏东;芮勇宇;周洪波;耿穗娜;王前;裘宇容

关键词:细菌, 耐药,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甲氧西林抗菌性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谱,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irby-Bauer法.数据分析用WHONET5.4软件.结果:共分离出3 094株细菌,前3住为铜绿假单胞菌(11.2%)、大肠埃希菌(11.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8.4%).肠杆菌科耐药率<10%的为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非发酵菌耐药率<10%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47.5%和55.6%.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为52.1%和74.8%.结论:本院细菌耐药率居高不下,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降低耐药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生殖道感染患者216例,无临床症状体检者84例解脲支原体,及确诊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治疗后解脲支原体,比较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结果:治疗前、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液体培养法(P<0.01),但治疗后拷贝数明显下降.结论:临床应根据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液体培养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判断,避免液体培养法的低灵敏度造成漏诊,延误治疗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高灵敏度造成误诊.

    作者:李东明;周晖登;欧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姜正华;桑慧颖;朱慕云;朱湘平;葛辉;丁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诊断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研究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改变,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超声检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1.6%,其中子宫内膜息内符合率91.4%,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3.5%,子宫内膜癌84.2%,黏膜下肌瘤92.6%.结论:子宫内膜病变声像图各具特征,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判断子宫内膜病变类型,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观察内膜形态、回声特点及内膜与肌层间的关系;结合病理综合分析,能进一步提高子宫内膜病变准确诊断率.

    作者:李雪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血小板相关抗体,评价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Ⅲa,GP Ⅰ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敏感度为8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为63.3%.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检测抗GPⅡb/Ⅲa和GP Ⅰb/Ⅸ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中的敏感度分别为53.3%和3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中除1例GP Ⅰb/Ⅸ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敏感度虽较低,但特异性较高,可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作者:郭新红;哈力达·亚森;马艳;刘洋;陈瑢;迪力娜孜·阿布来提;段显琳;张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及预后.方法:117例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全身应用抗生素基础上分别行间断腰椎穿刺注射药物(注药组)或腰椎穿刺脑脊液持续引流(引流组)治疗,比较2种方法治疗效果.结果:引流组在感染控制平均时间、临床症状改善平均时间、疗效等方面优于注药组(P<0.05).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持续引流可加快脑脊液循环更新,缓解脑膜刺激征,是治疗颅内感染的一种安全、简便易行、迅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柴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急性子宫内翻2例报道

    1 临床资料例1,25岁,妊娠40周,第1胎,头位,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因不规律宫缩入院.入院时检查,血压160/100 mm Hg(1mm Hg=0.133 kPa),心率74次/min,血红蛋白100 g/L,胎心正常.入院后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冬眠三号2 mL肌肉注射;次日下午临产,17 h后因宫缩差,产程进展延缓,予以催产素静脉滴注加强宫缩.2 h后宫口开全,血压200/130 mm Hg,行胎吸助产术,同时腹部协助加压,娩出一活婴.

    作者:林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采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29例得到随访,随访18~32个月,平均26个月,疗效优12例(41.4%),良11例(37.9%),差6例(20.7%),优良率79.3%;术后浅表感染和皮肤坏死4例(13.8%),深部感染3例(10.3%).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式根据断端缺损范围而定;切口延迟愈合、感染、清创后跟腱缺损是术后常见并发症.

    作者:田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转移情况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原发性输尿管癌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对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肿瘤及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对照输尿管肿瘤的位置,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结果: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16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率为36.4%;其中输尿管上段癌23例,淋巴结转移癌5例,转移率为22.0%;输尿管下段癌21例,淋巴结转移癌11例,转移率5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0年,死亡9例(20.5%),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6例(36.4%),肿瘤进展率为56.8%;其中输尿管上段癌进展9例,肿瘤进展率36.0%,输尿管下段癌进展16例,肿瘤进展率6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膀胱癌12例,发生率27.3%,其中输尿管上段癌术后出现5例,发生率41.7%,输尿管下段癌术后出现7例,发生率58.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输尿管下段癌更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也较输尿管上段癌差.

    作者:张祥生;叶章群;闫天中;李启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一种新型的生物标记-内皮祖细胞

    内皮祖细胞是一类能增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血管形成,而且在内皮修复及维持内皮组织自身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生物标记是一种能够对正常生物过程、病理过程或者治疗反应进行评测的客观指标,可用于判断预后,展示疾病活动性并指导治疗.近几年研究表明循环中内皮祖细胞具有诊断疾病,评测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潜能.本文就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作为生物标记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高玉芳;哈小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平扫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明显强化,灶中瘢痕不强化;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中央瘢痕强化不明显;延时期呈等、低密度.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67%.结论:CT能够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血供特点,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率.

    作者:付立平;王艳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鼻唇沟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鼻唇沟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术后鼻唇沟瓣全部存活,随访6个月~2年患者进食、吞咽、语言等功能接近正常,术区无明显瘢痕增生,面部器官无牵拉变形.结论:鼻唇沟瓣适宜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重建,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现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红细胞计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在地中海贫血筛查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红细胞计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在地中海贫血初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2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和41例缺血性贫血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细胞进行分析测定,比较其红细胞计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并对结果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组红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地中海贫血组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高于对照组和缺铁性贫血组(P<0.05).以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5.9作为筛查指标其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92.0%.结论: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是筛查地中海贫血的可靠指标,具有特异性、敏感性较高,方便、直观的特点.

    作者:邹汉良;梁汉彰;赵毅;张松;罗史科;候家兴;祝玲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性便秘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与疗效评判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便秘患者行治疗前后排粪造影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2例,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10例,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1例,直肠前突9例.治疗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显示,37例正常,有效率88.1%.12个月后行排粪造影检查显示30例正常,有效率为71.4%.结论:排粪造影能更准确地诊断出口梗阻性便秘,鉴别功能性梗阻,直观地反映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郭玉斌;陶克波;张秀峰;张林祥;吕冀;吕其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细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的发生、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合理选用抗生素及其他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1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血、痰、粪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结果:共分离出细菌161株,革兰阴性杆菌113株(70.2%),前2位为铜绿假单胞菌33株(20.5%),大肠埃希氏菌29株(18.0%);球菌35株(21.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9.9%),表皮葡萄球菌12椿(7.4%);真菌13株(8.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痛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显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好,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敏感性较好.

    作者:符莹;罗继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绝经前女性胸痛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目的:探讨绝经前女性胸痛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为女性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因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女性1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1例)和对照组(71例),比较2组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冠心病组合并原定性高血压31例(50.8%),糖尿病25例(40.9%),二者同时存在18例(29.5%).对照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5例(21.1%),糖尿病8例(11.2%),二者同时存在2例(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心病组单支病变29例(47.5%),双支病变22例(36.2%),3支病变10例(16.3%).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是绝经前女性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女性胸痛患者的重要检查.

    作者:陈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胃镜下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经胃镜下治疗的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本组309例资料中治愈293例,治愈率为94.82%.未愈16例中,7例好转但未达到治愈标准,6例转外科治疗,3例转外院治疗.结论:胃镜下治疗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简便、有效、费用低廉的首选方法,对再出血者可重复治疗.

    作者:孙普增;杨巧凤;侯传强;任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育龄及绝经后妇女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育龄及绝经后妇女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特点及绝经的关系.方法:230例因胸痛、胸闷就诊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育龄及绝经后妇女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育龄妇女疑为冠心痛的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35.0%)较低,而绝经后妇女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增加(79.3%,P<0.01).(2)育龄妇女疑诊冠心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家族史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有一定意义.(3)无创检查中常规心电图阳性97例(准确性52.6%),活动平板心电图阳性49例(准确性59.7%),超声心动图异常57例(准确性54.1%),诊断育龄妇女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存在明显局限性.结论;育龄妇士冠心痛发病率较低,若患病以单支病变为主,左前支架是易累及血管,复杂病变少见.存在高血压、糖尿痛、高脂血症、冠心痛家族史的育龄妇女胸痛患者无论无创检查是否发现异常,均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作者:张文祥;高传玉;王子超;李牧蔚;刘煜昊;郝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痛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血清激活素A浓度分别为(657.48±193.67)pg/mL,(423.75±169.36)pg/mL,较对照组(127.94±61.73)pg/mL升高(P<0.05).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结论:与2种重要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激活素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越明显.激活素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东霞;张江蓉;潘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局灶性腹腔脏器周围炎急腹症的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局灶性腹腔脏器周围炎急腹症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有局灶性腹腔脏器周围炎的急腹症患者CT影像资料.结果:CT显示靶器官周围腹膜或脂肪间隙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主要以絮状增厚、网状增厚、条索状增厚及结节状或饼状增厚为主.增厚处边缘模糊,增强后有强化.常规腹窗仅3例显示脏器周围密度稍高,宽窗宽及窄窗位均能很好显示上述征象.除1例胆漏外其余24例均对原发病作出了诊断.结论:病灶处薄层CT扫描及合适的CT窗宽及窗位技术可显示腹腔脏器局灶性周围炎,对急腹症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丁长青;丁爱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的变化,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与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4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8周的药物治疗,并观察对上述指标及血压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8周后,高血压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较前下降(P<0.05).(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3,P=0.007(双侧),呈正相关;收缩压、舒张压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之间均无线性相关.结论:(1)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显著增高,二者呈正相关,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缬沙坦可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这可能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机制.

    作者:李锦祥;黄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