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唇沟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张现军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 修复重建, 鼻唇沟瓣
摘要:目的:观察鼻唇沟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术后鼻唇沟瓣全部存活,随访6个月~2年患者进食、吞咽、语言等功能接近正常,术区无明显瘢痕增生,面部器官无牵拉变形.结论:鼻唇沟瓣适宜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重建,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24 h静脉采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完全重建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P<0.05),冠状动脉部分重建者高于术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作者:宋昆鹏;高传玉;李牧蔚;齐大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采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29例得到随访,随访18~32个月,平均26个月,疗效优12例(41.4%),良11例(37.9%),差6例(20.7%),优良率79.3%;术后浅表感染和皮肤坏死4例(13.8%),深部感染3例(10.3%).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式根据断端缺损范围而定;切口延迟愈合、感染、清创后跟腱缺损是术后常见并发症.

    作者:田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治疗法洛四联症25例

    目的:探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治疗法洛四联症的优点.方法:行改良Blalock-Taussig术治疗法洛四联症患儿25例,术后随访3~15个月,观察疗效.结果:随访3~15个月,术后出现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2例;人工血管栓塞1例,于术后1个月再行对侧改良Blalock-Taussig术;人工血管狭窄3例;余21例人工血管通畅,患儿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0%~83%上升到8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5个月行2期根治术15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14例疗效满意.结论: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可以改善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情况,促进肺动脉发育,为2期手术提供机会,降低病死率.

    作者:陈忠建;翟渡;王鹏高;和东阳;董向阳;杨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转移情况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原发性输尿管癌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对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肿瘤及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对照输尿管肿瘤的位置,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结果: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16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率为36.4%;其中输尿管上段癌23例,淋巴结转移癌5例,转移率为22.0%;输尿管下段癌21例,淋巴结转移癌11例,转移率5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0年,死亡9例(20.5%),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6例(36.4%),肿瘤进展率为56.8%;其中输尿管上段癌进展9例,肿瘤进展率36.0%,输尿管下段癌进展16例,肿瘤进展率6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膀胱癌12例,发生率27.3%,其中输尿管上段癌术后出现5例,发生率41.7%,输尿管下段癌术后出现7例,发生率58.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输尿管下段癌更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也较输尿管上段癌差.

    作者:张祥生;叶章群;闫天中;李启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微量泵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微量泵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单胎足月妊娠,适合阴道分娩产妇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60例和对照组(B组)60例,A组在宫口开至2~3 cm时,经硬膜外注入0.12%罗哌卡因12mg+0.4μg/mL舒芬太尼10mL,控制平面,产妇诉疼痛时,用微量泵泵入混合药液,泵速6mL/h,至宫口开至8~9 cm时停药.B组未行无痛分娩.比较2组产妇血压、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VAS评分、产程、宫缩情况、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情况,并观察A组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镇痛30,60 min时血压、心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镇痛后VAS评分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一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低于B组(P<0.05),宫缩持续、间隔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硬膜外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效果确切,母婴安全,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峥嵘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CT、MRI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6例,CT检查4例,显示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可见片状高密度,骨膜反应;行MRI检查4例,T<,1>WI呈不均匀等信号(与肌肉信号比),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其中2例可见显著高信号,2例MRI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中4例显示巨大软组织肿块.10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行MRI检查10例,T<,1>WI呈等信号,其中4例可见低信号,2例可见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4例可见低信号及显著高信号,8例MRI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行CT检查2例,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1例,显示骨皮质侵蚀破坏.结论:影像学对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小占;史大鹏;李仲菊;马发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56例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2种方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结果:符合动态心电图24h心肌缺血发作要求者156例,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45例,占28.85%(45/156),无症状心肌缺血111例,占71.15%(111/156).符合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发作要求者76例,占48.72%(76/156),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42例,占26.92%(42/156),无症状心肌缺血34例,占21.80%(34/156).2种检查方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常见,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

    作者:周军荣;卢喜烈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平扫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明显强化,灶中瘢痕不强化;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中央瘢痕强化不明显;延时期呈等、低密度.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67%.结论:CT能够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血供特点,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率.

    作者:付立平;王艳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与药物溶栓治疗的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和药物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8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24例采用药物溶栓治疗.结果:3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5.7%,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16例为手术取栓,20例为药物溶栓,取栓组8例临床症状消失,占50.0%,高于溶栓组3例(1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取栓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新;刘涛;赵守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鼻唇沟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鼻唇沟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术后鼻唇沟瓣全部存活,随访6个月~2年患者进食、吞咽、语言等功能接近正常,术区无明显瘢痕增生,面部器官无牵拉变形.结论:鼻唇沟瓣适宜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重建,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现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痛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血清激活素A浓度分别为(657.48±193.67)pg/mL,(423.75±169.36)pg/mL,较对照组(127.94±61.73)pg/mL升高(P<0.05).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结论:与2种重要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激活素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越明显.激活素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东霞;张江蓉;潘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治疗肺癌性胸腔积液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治疗肺癌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肺癌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置管和闭式引流胸液,分别给予胸腔内注入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单用香菇多糖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腔内介入联合香菇多糖腔内灌注治疗,优于中心静脉导管闲式引流并单用香菇多糖胸腔内灌注治疗.

    作者:戴沛军;李立;王恒辉;冀雪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诊断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研究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改变,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超声检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1.6%,其中子宫内膜息内符合率91.4%,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3.5%,子宫内膜癌84.2%,黏膜下肌瘤92.6%.结论:子宫内膜病变声像图各具特征,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判断子宫内膜病变类型,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观察内膜形态、回声特点及内膜与肌层间的关系;结合病理综合分析,能进一步提高子宫内膜病变准确诊断率.

    作者:李雪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肺癌诊断的价值

    目的:评价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联合检测提高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结果:肺癌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肺良性疾病组(P<0.05);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3.6%,40.0%,76.0%,64.0%;4项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87.2%;细胞角蛋白21-1片段在鳞癌的阳性率高为87.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细胞癌阳性率高为76.9%;癌胚抗原在腺癌的阳性率高为86.0%;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其他类型肺癌阳性率高为81.3%.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可弥补单一指标的不足,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对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红;李佩章;雷考宁;刘志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静脉性脑梗死MRI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死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及典型影像学表现确诊的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影像表现,总结其MRI影像特点.结果:MRI显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8例,病变呈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双侧丘脑、基底节病变5例,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Flair相为高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5例,混杂信号8例,其中12例可见脑静脉窦信号异常.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显示脑内1条或多条静脉窦信号缺失,其中横窦-乙状窦受累5例,上矢状窦受累3例,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同时受累3例,横窦-直窦及大脑大静脉受累2例.结论:静脉性脑梗死有其明显MRI影像特征,MRI和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检查相结合有助于该病的准确诊断.

    作者:王凤月;连建敏;李永丽;史大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在非肿瘤性大咯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非肿瘤性大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非肿瘤性大咯血患者49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或肋间动脉造影,确认出血动脉,然后经导管送入明胶海绵及真丝线段栓塞.结果:49例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均成功,即刻止血40例,出血明显减少9例,总有效率100%.术后复发性咯血9例(18.4%).结论;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是治疗非肿瘤性大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高文华;林明友;曾巨浪;胡振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生殖道感染患者216例,无临床症状体检者84例解脲支原体,及确诊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治疗后解脲支原体,比较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结果:治疗前、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液体培养法(P<0.01),但治疗后拷贝数明显下降.结论:临床应根据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液体培养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判断,避免液体培养法的低灵敏度造成漏诊,延误治疗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高灵敏度造成误诊.

    作者:李东明;周晖登;欧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的变化,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与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4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8周的药物治疗,并观察对上述指标及血压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8周后,高血压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较前下降(P<0.05).(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3,P=0.007(双侧),呈正相关;收缩压、舒张压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之间均无线性相关.结论:(1)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显著增高,二者呈正相关,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缬沙坦可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这可能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机制.

    作者:李锦祥;黄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早产胎膜早破2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病因素、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38例早产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病因素依次为多次妊娠史、阴道炎、原因不明、胎位异常、双胎或多胎妊娠等;不同孕周的早产胎膜早破母体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潜伏期的早产胎膜早破母体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潜伏期延长,母体产褥病的发生率增加,导致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亦相应增加.结论:对孕周28~33+6周的孕妇,应积极保胎治疗,延长孕周,减少早产儿并发症,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分娩方式尽可能选择剖宫产;孕周34~36<'+6>周的孕妇可顺其自然,必要时引产,无明确剖宫产指征应选择阴道试产.

    作者:王艳萍;张凡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癌患者血清锌指蛋白和p53高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锌指蛋白含量及血浆中p53基因突变性,研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并对其突变和缺失进行分析;采用SEREX技术获取人类锌指蛋白,经间接ELISA方法,分析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结合患者有无肝组织以外转移对比分析.结果:肝癌组血清中产生的抗锌指蛋白抗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肝癌患者17例显示血浆p53基因突变;有转移病灶患者22例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病灶者19例.结论:锌指蛋白的高表达提示其参与了肝癌的发生过程,而血浆p53基因突变与肝癌的发生、疾病的轻重及病灶转移有相关性,突变概率在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顸后中有参考价值.

    作者:胡娟;王启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