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萍;张凡勇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关节镜证实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患者的MRI资料.结果:MRI检出三角截断征4例,裂隙征6例,裂隙行走征2例和鬼影征3例.除1例未检出上述3种征象外,10例检出≥1个征象.联合4种征象对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检出率为91%.结论:MRI在膝关节半月板放射性撕裂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制订有指导意义.
作者:龚静山;陈蓟;刘特;朱进;饶梓彬;潘晓华;徐坚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1例)行常规治疗,治疗组(2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并逐步加大剂量至靶剂量,疗程均为24周.疗程结束时观察2组疗效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明显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美托洛尔治疗,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耀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CT、MRI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6例,CT检查4例,显示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可见片状高密度,骨膜反应;行MRI检查4例,T<,1>WI呈不均匀等信号(与肌肉信号比),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其中2例可见显著高信号,2例MRI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中4例显示巨大软组织肿块.10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行MRI检查10例,T<,1>WI呈等信号,其中4例可见低信号,2例可见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4例可见低信号及显著高信号,8例MRI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行CT检查2例,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1例,显示骨皮质侵蚀破坏.结论:影像学对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小占;史大鹏;李仲菊;马发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配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免疲功能的影响.方法:5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应用吉西他滨+卡铂方案化疗同时加用参附注射液60mL,1次/d,连用10 d.B组单用吉西他滨+卡铂化疗,均3周为1疗程,治疗≥2周期.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组有效率54.8%,B组4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受益率高于B组(P<0.05);A组血液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均低于B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配合吉西他滨+卡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降低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彩响及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素芳;常万里;张玉芳;王建正;韩太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3种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5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3种手术方法治疗,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95例腹股沟疝手术治疗顺利,腹腔镜疝修补术无中转手术.随访1年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无复发,传统疝修补术组2例复发.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术后疼痛、尿潴留发生率、牵扯感,平均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低于另2组(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优于其他2种疝修补术.
作者:呼兵;杨运芳;阮翊;王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高频彩色超声、钼靶X线2种检查方法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同时行高频彩色超声、钼靶X线检查乳腺肿瘤患者320例临床资料,并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结果:高频彩色超声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9.18%,96.10%,98.44%;钼靶X线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07%,88.89%,95.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彩色超声诊断乳腺囊肿准确率100%.结论: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佳检查模式,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玮;刘碧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的变化,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与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4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8周的药物治疗,并观察对上述指标及血压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8周后,高血压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较前下降(P<0.05).(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3,P=0.007(双侧),呈正相关;收缩压、舒张压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之间均无线性相关.结论:(1)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显著增高,二者呈正相关,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缬沙坦可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这可能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机制.
作者:李锦祥;黄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含量变化与胃癌发生及复发的关系,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作为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及胃溃疡糜烂患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糜烂组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在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70μg/L和比值<3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结论:胃蛋白酶原Ⅰ,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胃癌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雷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微量泵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单胎足月妊娠,适合阴道分娩产妇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60例和对照组(B组)60例,A组在宫口开至2~3 cm时,经硬膜外注入0.12%罗哌卡因12mg+0.4μg/mL舒芬太尼10mL,控制平面,产妇诉疼痛时,用微量泵泵入混合药液,泵速6mL/h,至宫口开至8~9 cm时停药.B组未行无痛分娩.比较2组产妇血压、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VAS评分、产程、宫缩情况、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情况,并观察A组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镇痛30,60 min时血压、心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镇痛后VAS评分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一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低于B组(P<0.05),宫缩持续、间隔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硬膜外泵入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效果确切,母婴安全,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峥嵘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听力损失以及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方法:对42例(84耳)先天性唇腭裂术前患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及声导抗测试并与正常儿童比较.结果:唇裂组1耳(5.56%)、腭裂组36耳(75.00%)和唇腭裂组12耳(66.67%)为B型、C型导抗图.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唇裂患儿听力异常为2耳,占11.11%;腭裂患儿听力异常为41耳,占85.41%;唇腭裂患儿听力异常为16耳,占88.89%.结论:传导性听力损失以及中耳功能障碍在腭裂、唇腭裂患儿群体中有高发病率,唇裂对听力影响较小.
作者:柳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比值与肝细胞癌侵袭力的关系.方法: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谱和反向酶谱分析技术对3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含量及非活化的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比值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分子量为18 000;癌旁组织中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的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0.94),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0.42)均<1.0;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1.70),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1.64)均>1.0;转移组的2项比值也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结论: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异常变化可能是评价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有力指标.
作者:赵跃武;刘正国;党伟一;郝远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生殖道感染患者216例,无临床症状体检者84例解脲支原体,及确诊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治疗后解脲支原体,比较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结果:治疗前、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液体培养法(P<0.01),但治疗后拷贝数明显下降.结论:临床应根据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液体培养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判断,避免液体培养法的低灵敏度造成漏诊,延误治疗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高灵敏度造成误诊.
作者:李东明;周晖登;欧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鼻唇沟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术后鼻唇沟瓣全部存活,随访6个月~2年患者进食、吞咽、语言等功能接近正常,术区无明显瘢痕增生,面部器官无牵拉变形.结论:鼻唇沟瓣适宜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重建,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现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姜正华;桑慧颖;朱慕云;朱湘平;葛辉;丁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脑胶质瘤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86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进行3年随访,回顾患者病历、影像学及病理资料,以病理分级、年龄等10项因素为解释变量,以生存状况为结局变量,先进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对单因素分析P<0.10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垂露于不同独立因素下的生存折线,Log-rank检验.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高病理分级、低KPS评分、中线结构移位、次全切手术、放疗剂量<50 Gy者预后相对较差(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理分级、KPS评分、放疗剂量纳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放疗剂量≥50 Gy者较<50 Gy者预后好(χ2=8.120,P<0.01);病理分级越高生存周期越短(χ2=11.543,P<0.01);年龄<50岁者较≥50岁者生存状况好(χ2=4.662,P<0.05);KPS评分≥70分者较<70分者生存状况好(χ2=8.664,P<0.05).结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评估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KPS评分和病理分级,在一定范围内高剂量照射更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韩战栓;陈素娟;王红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经胃镜下治疗的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本组309例资料中治愈293例,治愈率为94.82%.未愈16例中,7例好转但未达到治愈标准,6例转外科治疗,3例转外院治疗.结论:胃镜下治疗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简便、有效、费用低廉的首选方法,对再出血者可重复治疗.
作者:孙普增;杨巧凤;侯传强;任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随访证实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累及44个推体,病变位于椎体上、下缘的前方23个,侧方外1/3带16个,累及全椎体5个.椎体变扁或楔形样改变17个,其中水平压缩骨折5个.椎间盘破坏23个,其中椎间隙消失5个,椎间隙狭窄18个.椎旁脓肿15例28个,椎管狭窄13例.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需要与转移瘤及化脓性脊椎炎相鉴别.
作者:唐勇;布桂林;曹林德;林薇;彭湘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育龄及绝经后妇女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特点及绝经的关系.方法:230例因胸痛、胸闷就诊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育龄及绝经后妇女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育龄妇女疑为冠心痛的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35.0%)较低,而绝经后妇女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增加(79.3%,P<0.01).(2)育龄妇女疑诊冠心病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家族史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有一定意义.(3)无创检查中常规心电图阳性97例(准确性52.6%),活动平板心电图阳性49例(准确性59.7%),超声心动图异常57例(准确性54.1%),诊断育龄妇女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存在明显局限性.结论;育龄妇士冠心痛发病率较低,若患病以单支病变为主,左前支架是易累及血管,复杂病变少见.存在高血压、糖尿痛、高脂血症、冠心痛家族史的育龄妇女胸痛患者无论无创检查是否发现异常,均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作者:张文祥;高传玉;王子超;李牧蔚;刘煜昊;郝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细菌脂多糖对增生性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的影响,了解细菌脂多糖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005~1.0μg/mL)的大肠杆菌细菌脂多糖(E.coli055:B5)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菌脂多糖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剂量-效应关系.分别以同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未经细菌脂多糖刺激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做对照.结果:细菌脂多糖刺激浓度0.005~0.5 μg/mL范围内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抑制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P<0.01),均在0.1μg/mL浓度点作用达高峰;当细菌脂多糖刺激浓度到达1.0 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促进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且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当浓度为0.1μg/mL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和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菌脂多糖促进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抑制胶原酶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提示细菌脂多糖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始诱导因素之一.
作者:李凤玉;贾国红;张海;石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计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在地中海贫血初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2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和41例缺血性贫血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细胞进行分析测定,比较其红细胞计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并对结果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组红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地中海贫血组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高于对照组和缺铁性贫血组(P<0.05).以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5.9作为筛查指标其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92.0%.结论: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比值是筛查地中海贫血的可靠指标,具有特异性、敏感性较高,方便、直观的特点.
作者:邹汉良;梁汉彰;赵毅;张松;罗史科;候家兴;祝玲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