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癌患者血清锌指蛋白和p53高表达的临床意义

胡娟;王启军

关键词:肝癌, 锌指蛋白, p53基因, 表达
摘要: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锌指蛋白含量及血浆中p53基因突变性,研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并对其突变和缺失进行分析;采用SEREX技术获取人类锌指蛋白,经间接ELISA方法,分析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结合患者有无肝组织以外转移对比分析.结果:肝癌组血清中产生的抗锌指蛋白抗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肝癌患者17例显示血浆p53基因突变;有转移病灶患者22例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病灶者19例.结论:锌指蛋白的高表达提示其参与了肝癌的发生过程,而血浆p53基因突变与肝癌的发生、疾病的轻重及病灶转移有相关性,突变概率在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顸后中有参考价值.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治疗肺癌性胸腔积液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治疗肺癌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肺癌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置管和闭式引流胸液,分别给予胸腔内注入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单用香菇多糖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腔内介入联合香菇多糖腔内灌注治疗,优于中心静脉导管闲式引流并单用香菇多糖胸腔内灌注治疗.

    作者:戴沛军;李立;王恒辉;冀雪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与药物溶栓治疗的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和药物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8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24例采用药物溶栓治疗.结果:3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5.7%,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16例为手术取栓,20例为药物溶栓,取栓组8例临床症状消失,占50.0%,高于溶栓组3例(1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取栓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新;刘涛;赵守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局灶性腹腔脏器周围炎急腹症的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局灶性腹腔脏器周围炎急腹症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有局灶性腹腔脏器周围炎的急腹症患者CT影像资料.结果:CT显示靶器官周围腹膜或脂肪间隙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主要以絮状增厚、网状增厚、条索状增厚及结节状或饼状增厚为主.增厚处边缘模糊,增强后有强化.常规腹窗仅3例显示脏器周围密度稍高,宽窗宽及窄窗位均能很好显示上述征象.除1例胆漏外其余24例均对原发病作出了诊断.结论:病灶处薄层CT扫描及合适的CT窗宽及窗位技术可显示腹腔脏器局灶性周围炎,对急腹症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丁长青;丁爱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鼻唇沟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鼻唇沟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术后鼻唇沟瓣全部存活,随访6个月~2年患者进食、吞咽、语言等功能接近正常,术区无明显瘢痕增生,面部器官无牵拉变形.结论:鼻唇沟瓣适宜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重建,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现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的变化,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与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4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8周的药物治疗,并观察对上述指标及血压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8周后,高血压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较前下降(P<0.05).(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3,P=0.007(双侧),呈正相关;收缩压、舒张压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之间均无线性相关.结论:(1)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显著增高,二者呈正相关,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缬沙坦可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这可能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机制.

    作者:李锦祥;黄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诊断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研究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改变,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超声检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1.6%,其中子宫内膜息内符合率91.4%,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3.5%,子宫内膜癌84.2%,黏膜下肌瘤92.6%.结论:子宫内膜病变声像图各具特征,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判断子宫内膜病变类型,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观察内膜形态、回声特点及内膜与肌层间的关系;结合病理综合分析,能进一步提高子宫内膜病变准确诊断率.

    作者:李雪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治疗法洛四联症25例

    目的:探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治疗法洛四联症的优点.方法:行改良Blalock-Taussig术治疗法洛四联症患儿25例,术后随访3~15个月,观察疗效.结果:随访3~15个月,术后出现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2例;人工血管栓塞1例,于术后1个月再行对侧改良Blalock-Taussig术;人工血管狭窄3例;余21例人工血管通畅,患儿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0%~83%上升到8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5个月行2期根治术15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14例疗效满意.结论: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可以改善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情况,促进肺动脉发育,为2期手术提供机会,降低病死率.

    作者:陈忠建;翟渡;王鹏高;和东阳;董向阳;杨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是一组包括多种共济失调亚型,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已有公认的各种分类方法;各亚型的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以核苷酸多态重复有关的基因型为常见,多数是由于致病基因内存在CAG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导致含有多聚谷氨酰胺链的突变蛋白在细胞核内沉积形成核内包涵体.

    作者:李学;王泽帅;马建军;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64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患者64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消化性溃疡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年龄构成、心、脑血管病史、消化道症状、溃疡发生部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60岁老人多见,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常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要症状;且胃溃疡发生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多位于胃窦部大弯侧.

    作者:陈佩;常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绝经前女性胸痛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目的:探讨绝经前女性胸痛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为女性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因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女性1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1例)和对照组(71例),比较2组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冠心病组合并原定性高血压31例(50.8%),糖尿病25例(40.9%),二者同时存在18例(29.5%).对照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5例(21.1%),糖尿病8例(11.2%),二者同时存在2例(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心病组单支病变29例(47.5%),双支病变22例(36.2%),3支病变10例(16.3%).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是绝经前女性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女性胸痛患者的重要检查.

    作者:陈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转移情况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原发性输尿管癌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对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肿瘤及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对照输尿管肿瘤的位置,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结果: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16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率为36.4%;其中输尿管上段癌23例,淋巴结转移癌5例,转移率为22.0%;输尿管下段癌21例,淋巴结转移癌11例,转移率5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0年,死亡9例(20.5%),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6例(36.4%),肿瘤进展率为56.8%;其中输尿管上段癌进展9例,肿瘤进展率36.0%,输尿管下段癌进展16例,肿瘤进展率6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膀胱癌12例,发生率27.3%,其中输尿管上段癌术后出现5例,发生率41.7%,输尿管下段癌术后出现7例,发生率58.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输尿管下段癌更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也较输尿管上段癌差.

    作者:张祥生;叶章群;闫天中;李启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性便秘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与疗效评判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便秘患者行治疗前后排粪造影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2例,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10例,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1例,直肠前突9例.治疗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显示,37例正常,有效率88.1%.12个月后行排粪造影检查显示30例正常,有效率为71.4%.结论:排粪造影能更准确地诊断出口梗阻性便秘,鉴别功能性梗阻,直观地反映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郭玉斌;陶克波;张秀峰;张林祥;吕冀;吕其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肺癌诊断的价值

    目的:评价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联合检测提高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结果:肺癌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肺良性疾病组(P<0.05);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3.6%,40.0%,76.0%,64.0%;4项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87.2%;细胞角蛋白21-1片段在鳞癌的阳性率高为87.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细胞癌阳性率高为76.9%;癌胚抗原在腺癌的阳性率高为86.0%;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其他类型肺癌阳性率高为81.3%.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可弥补单一指标的不足,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对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红;李佩章;雷考宁;刘志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及预后.方法:117例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全身应用抗生素基础上分别行间断腰椎穿刺注射药物(注药组)或腰椎穿刺脑脊液持续引流(引流组)治疗,比较2种方法治疗效果.结果:引流组在感染控制平均时间、临床症状改善平均时间、疗效等方面优于注药组(P<0.05).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持续引流可加快脑脊液循环更新,缓解脑膜刺激征,是治疗颅内感染的一种安全、简便易行、迅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柴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生殖道感染患者216例,无临床症状体检者84例解脲支原体,及确诊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治疗后解脲支原体,比较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结果:治疗前、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液体培养法(P<0.01),但治疗后拷贝数明显下降.结论:临床应根据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液体培养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判断,避免液体培养法的低灵敏度造成漏诊,延误治疗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高灵敏度造成误诊.

    作者:李东明;周晖登;欧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指标评价

    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且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临床观察指标、实验宣指标、反应胰酶激活及胰腺损伤指标3个方面探讨急性胰腺炎早期预测,发现一些单因素指标,诸如胸腔积液、高龄、肥胖、降钙素原、白介素-6、羧肽酶原与羧肽酶活化肤等对急性胰腺炎有预测价值;降钙素原是有意义的一项指标,不仅能在早期反应病情轻重,诊断是否存在感染,还可对病情发展进行监测,且检测技术简单.然而对于急性胰腺炎,目前尚无一种指标能精确预测其严重程度和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大量研究仍将致力于寻找一种或几种能早期、准确、简便、廉价的诊断指标.

    作者:易省阳;谢会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经阴道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子宫肌瘤患者193例,分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腹腔镜组)101例,经阴道子宫肌瘤别除术组(阴式组)9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个数、大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组肌瘤大小、剔除数目、术后病率、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92.0±13.2)min>阴式组(53.0±16.7)min(P<0.01);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46.0±81.0)mL>阴式组(76.0±35.0)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适用于肌壁间或较深部位子宫肌瘤剔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术后粘连少,适用于浆膜下、肌瘤数目少子宫肌瘤剔除.

    作者:曲利霞;权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临产孕妇凝血4项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德国AMELUNG AMAX 200 plus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20例临产孕妇(观察组)与22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4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妇分娩前检测凝血4项指标对预防血栓形成、产妇异常出血等产科意外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海侠;单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关节镜证实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患者的MRI资料.结果:MRI检出三角截断征4例,裂隙征6例,裂隙行走征2例和鬼影征3例.除1例未检出上述3种征象外,10例检出≥1个征象.联合4种征象对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检出率为91%.结论:MRI在膝关节半月板放射性撕裂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制订有指导意义.

    作者:龚静山;陈蓟;刘特;朱进;饶梓彬;潘晓华;徐坚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镇痛患者用盐酸阿扎司琼预防恶心、呕吐的效应

    目的:观察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对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180例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60例,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离开手术室前将自控镇痛泵连接于静脉,并静脉注射泵内液4mL作为负荷量,开泵持续给药.Ⅰ组镇痛泵内药液配方为盐酸阿扎司琼氧化钠注射液10 mg+1%盐酸曲马多1 000 mg,Ⅱ组为氟哌利多5 mg+1%盐酸曲马多1 000 mg,Ⅲ组为1%盐酸曲马多1 000 mg.分别于术后2,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镇痛效果.按WHO的规定标准,对术后48 h恶心、呕吐程度及频率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尿潴留、瘙痒、嗜睡、呼吸抑制、头痛、锥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3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嗜睡发生率高于Ⅰ和Ⅲ组(P<0.05).结论: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预防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作者:陈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