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斌;陶克波;张秀峰;张林祥;吕冀;吕其安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含量变化与胃癌发生及复发的关系,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作为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及胃溃疡糜烂患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糜烂组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在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70μg/L和比值<3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结论:胃蛋白酶原Ⅰ,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胃癌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雷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CT、MRI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6例,CT检查4例,显示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可见片状高密度,骨膜反应;行MRI检查4例,T<,1>WI呈不均匀等信号(与肌肉信号比),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其中2例可见显著高信号,2例MRI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中4例显示巨大软组织肿块.10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行MRI检查10例,T<,1>WI呈等信号,其中4例可见低信号,2例可见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4例可见低信号及显著高信号,8例MRI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行CT检查2例,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1例,显示骨皮质侵蚀破坏.结论:影像学对外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小占;史大鹏;李仲菊;马发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痛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血清激活素A浓度分别为(657.48±193.67)pg/mL,(423.75±169.36)pg/mL,较对照组(127.94±61.73)pg/mL升高(P<0.05).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结论:与2种重要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激活素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越明显.激活素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东霞;张江蓉;潘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联合检测提高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结果:肺癌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肺良性疾病组(P<0.05);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3.6%,40.0%,76.0%,64.0%;4项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87.2%;细胞角蛋白21-1片段在鳞癌的阳性率高为87.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细胞癌阳性率高为76.9%;癌胚抗原在腺癌的阳性率高为86.0%;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其他类型肺癌阳性率高为81.3%.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可弥补单一指标的不足,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对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红;李佩章;雷考宁;刘志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血小板相关抗体,评价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b/Ⅲa,GP Ⅰ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敏感度为8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为63.3%.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检测抗GPⅡb/Ⅲa和GP Ⅰb/Ⅸ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中的敏感度分别为53.3%和3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中除1例GP Ⅰb/Ⅸ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敏感度虽较低,但特异性较高,可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作者:郭新红;哈力达·亚森;马艳;刘洋;陈瑢;迪力娜孜·阿布来提;段显琳;张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24 h静脉采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完全重建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P<0.05),冠状动脉部分重建者高于术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作者:宋昆鹏;高传玉;李牧蔚;齐大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56例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2种方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结果:符合动态心电图24h心肌缺血发作要求者156例,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45例,占28.85%(45/156),无症状心肌缺血111例,占71.15%(111/156).符合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发作要求者76例,占48.72%(76/156),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42例,占26.92%(42/156),无症状心肌缺血34例,占21.80%(34/156).2种检查方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常见,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
作者:周军荣;卢喜烈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子宫肌瘤患者193例,分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组(腹腔镜组)101例,经阴道子宫肌瘤别除术组(阴式组)9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个数、大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组肌瘤大小、剔除数目、术后病率、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92.0±13.2)min>阴式组(53.0±16.7)min(P<0.01);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46.0±81.0)mL>阴式组(76.0±35.0)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适用于肌壁间或较深部位子宫肌瘤剔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术后粘连少,适用于浆膜下、肌瘤数目少子宫肌瘤剔除.
作者:曲利霞;权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关节镜证实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患者的MRI资料.结果:MRI检出三角截断征4例,裂隙征6例,裂隙行走征2例和鬼影征3例.除1例未检出上述3种征象外,10例检出≥1个征象.联合4种征象对膝关节半月板放射状撕裂检出率为91%.结论:MRI在膝关节半月板放射性撕裂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制订有指导意义.
作者:龚静山;陈蓟;刘特;朱进;饶梓彬;潘晓华;徐坚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绝经前女性胸痛患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为女性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因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女性1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1例)和对照组(71例),比较2组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冠心病组合并原定性高血压31例(50.8%),糖尿病25例(40.9%),二者同时存在18例(29.5%).对照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5例(21.1%),糖尿病8例(11.2%),二者同时存在2例(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心病组单支病变29例(47.5%),双支病变22例(36.2%),3支病变10例(16.3%).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是绝经前女性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女性胸痛患者的重要检查.
作者:陈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内皮祖细胞是一类能增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血管形成,而且在内皮修复及维持内皮组织自身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生物标记是一种能够对正常生物过程、病理过程或者治疗反应进行评测的客观指标,可用于判断预后,展示疾病活动性并指导治疗.近几年研究表明循环中内皮祖细胞具有诊断疾病,评测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潜能.本文就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作为生物标记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高玉芳;哈小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听力损失以及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方法:对42例(84耳)先天性唇腭裂术前患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及声导抗测试并与正常儿童比较.结果:唇裂组1耳(5.56%)、腭裂组36耳(75.00%)和唇腭裂组12耳(66.67%)为B型、C型导抗图.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唇裂患儿听力异常为2耳,占11.11%;腭裂患儿听力异常为41耳,占85.41%;唇腭裂患儿听力异常为16耳,占88.89%.结论:传导性听力损失以及中耳功能障碍在腭裂、唇腭裂患儿群体中有高发病率,唇裂对听力影响较小.
作者:柳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配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免疲功能的影响.方法:5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应用吉西他滨+卡铂方案化疗同时加用参附注射液60mL,1次/d,连用10 d.B组单用吉西他滨+卡铂化疗,均3周为1疗程,治疗≥2周期.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组有效率54.8%,B组4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受益率高于B组(P<0.05);A组血液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均低于B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配合吉西他滨+卡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降低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彩响及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素芳;常万里;张玉芳;王建正;韩太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研究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改变,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超声检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1.6%,其中子宫内膜息内符合率91.4%,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3.5%,子宫内膜癌84.2%,黏膜下肌瘤92.6%.结论:子宫内膜病变声像图各具特征,超声检查能较准确判断子宫内膜病变类型,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观察内膜形态、回声特点及内膜与肌层间的关系;结合病理综合分析,能进一步提高子宫内膜病变准确诊断率.
作者:李雪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患者64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消化性溃疡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年龄构成、心、脑血管病史、消化道症状、溃疡发生部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溃疡>60岁老人多见,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常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要症状;且胃溃疡发生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多位于胃窦部大弯侧.
作者:陈佩;常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原发性输尿管癌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对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肿瘤及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对照输尿管肿瘤的位置,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结果: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16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率为36.4%;其中输尿管上段癌23例,淋巴结转移癌5例,转移率为22.0%;输尿管下段癌21例,淋巴结转移癌11例,转移率5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0年,死亡9例(20.5%),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6例(36.4%),肿瘤进展率为56.8%;其中输尿管上段癌进展9例,肿瘤进展率36.0%,输尿管下段癌进展16例,肿瘤进展率6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膀胱癌12例,发生率27.3%,其中输尿管上段癌术后出现5例,发生率41.7%,输尿管下段癌术后出现7例,发生率58.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输尿管下段癌更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也较输尿管上段癌差.
作者:张祥生;叶章群;闫天中;李启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是一组包括多种共济失调亚型,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已有公认的各种分类方法;各亚型的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以核苷酸多态重复有关的基因型为常见,多数是由于致病基因内存在CAG重复片段异常扩增,导致含有多聚谷氨酰胺链的突变蛋白在细胞核内沉积形成核内包涵体.
作者:李学;王泽帅;马建军;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与疗效评判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便秘患者行治疗前后排粪造影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2例,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10例,直肠黏膜内脱垂+盆底下降综合征11例,直肠前突9例.治疗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显示,37例正常,有效率88.1%.12个月后行排粪造影检查显示30例正常,有效率为71.4%.结论:排粪造影能更准确地诊断出口梗阻性便秘,鉴别功能性梗阻,直观地反映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郭玉斌;陶克波;张秀峰;张林祥;吕冀;吕其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3种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5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3种手术方法治疗,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95例腹股沟疝手术治疗顺利,腹腔镜疝修补术无中转手术.随访1年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无复发,传统疝修补术组2例复发.腹腔镜疝修补术组术后疼痛、尿潴留发生率、牵扯感,平均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低于另2组(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优于其他2种疝修补术.
作者:呼兵;杨运芳;阮翊;王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的变化,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与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4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8周的药物治疗,并观察对上述指标及血压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8周后,高血压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均较前下降(P<0.05).(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43,P=0.007(双侧),呈正相关;收缩压、舒张压与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之间均无线性相关.结论:(1)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水平显著增高,二者呈正相关,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缬沙坦可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这可能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机制.
作者:李锦祥;黄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