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转移情况及预后分析

张祥生;叶章群;闫天中;李启忠

关键词:输尿管癌, 淋巴转移,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原发性输尿管癌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对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肿瘤及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对照输尿管肿瘤的位置,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结果:4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16例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癌,转移率为36.4%;其中输尿管上段癌23例,淋巴结转移癌5例,转移率为22.0%;输尿管下段癌21例,淋巴结转移癌11例,转移率5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10年,死亡9例(20.5%),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16例(36.4%),肿瘤进展率为56.8%;其中输尿管上段癌进展9例,肿瘤进展率36.0%,输尿管下段癌进展16例,肿瘤进展率6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膀胱癌12例,发生率27.3%,其中输尿管上段癌术后出现5例,发生率41.7%,输尿管下段癌术后出现7例,发生率58.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输尿管下段癌更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也较输尿管上段癌差.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肺癌诊断的价值

    目的:评价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联合检测提高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比较肺癌组、肺良性疾病组、正常对照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结果:肺癌组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肺良性疾病组(P<0.05);血清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3.6%,40.0%,76.0%,64.0%;4项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87.2%;细胞角蛋白21-1片段在鳞癌的阳性率高为87.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细胞癌阳性率高为76.9%;癌胚抗原在腺癌的阳性率高为86.0%;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其他类型肺癌阳性率高为81.3%.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细胞角蛋白21-1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可弥补单一指标的不足,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对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红;李佩章;雷考宁;刘志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随访证实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累及44个推体,病变位于椎体上、下缘的前方23个,侧方外1/3带16个,累及全椎体5个.椎体变扁或楔形样改变17个,其中水平压缩骨折5个.椎间盘破坏23个,其中椎间隙消失5个,椎间隙狭窄18个.椎旁脓肿15例28个,椎管狭窄13例.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需要与转移瘤及化脓性脊椎炎相鉴别.

    作者:唐勇;布桂林;曹林德;林薇;彭湘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急性子宫内翻2例报道

    1 临床资料例1,25岁,妊娠40周,第1胎,头位,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因不规律宫缩入院.入院时检查,血压160/100 mm Hg(1mm Hg=0.133 kPa),心率74次/min,血红蛋白100 g/L,胎心正常.入院后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冬眠三号2 mL肌肉注射;次日下午临产,17 h后因宫缩差,产程进展延缓,予以催产素静脉滴注加强宫缩.2 h后宫口开全,血压200/130 mm Hg,行胎吸助产术,同时腹部协助加压,娩出一活婴.

    作者:林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胃蛋白酶原亚群测定对胃癌早期诊断预测的研究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含量变化与胃癌发生及复发的关系,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作为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及胃溃疡糜烂患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糜烂组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在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70μg/L和比值<3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结论:胃蛋白酶原Ⅰ,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胃癌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雷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高频彩色超声、钼靶X线对乳腺肿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评价高频彩色超声、钼靶X线2种检查方法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同时行高频彩色超声、钼靶X线检查乳腺肿瘤患者320例临床资料,并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结果:高频彩色超声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9.18%,96.10%,98.44%;钼靶X线诊断乳腺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07%,88.89%,95.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彩色超声诊断乳腺囊肿准确率100%.结论: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佳检查模式,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玮;刘碧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24 h静脉采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完全重建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P<0.05),冠状动脉部分重建者高于术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作者:宋昆鹏;高传玉;李牧蔚;齐大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癌患者血清锌指蛋白和p53高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锌指蛋白含量及血浆中p53基因突变性,研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并对其突变和缺失进行分析;采用SEREX技术获取人类锌指蛋白,经间接ELISA方法,分析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结合患者有无肝组织以外转移对比分析.结果:肝癌组血清中产生的抗锌指蛋白抗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肝癌患者17例显示血浆p53基因突变;有转移病灶患者22例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病灶者19例.结论:锌指蛋白的高表达提示其参与了肝癌的发生过程,而血浆p53基因突变与肝癌的发生、疾病的轻重及病灶转移有相关性,突变概率在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顸后中有参考价值.

    作者:胡娟;王启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56例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2种方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结果:符合动态心电图24h心肌缺血发作要求者156例,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45例,占28.85%(45/156),无症状心肌缺血111例,占71.15%(111/156).符合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发作要求者76例,占48.72%(76/156),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42例,占26.92%(42/156),无症状心肌缺血34例,占21.80%(34/156).2种检查方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常见,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

    作者:周军荣;卢喜烈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清激活素A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痛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激活素A、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血清激活素A浓度分别为(657.48±193.67)pg/mL,(423.75±169.36)pg/mL,较对照组(127.94±61.73)pg/mL升高(P<0.05).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亦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结论:与2种重要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激活素A水平增高,且冠状动脉斑块越不稳定其增高水平越明显.激活素A可能通过调节斑块的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良好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东霞;张江蓉;潘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镇痛患者用盐酸阿扎司琼预防恶心、呕吐的效应

    目的:观察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对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180例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60例,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离开手术室前将自控镇痛泵连接于静脉,并静脉注射泵内液4mL作为负荷量,开泵持续给药.Ⅰ组镇痛泵内药液配方为盐酸阿扎司琼氧化钠注射液10 mg+1%盐酸曲马多1 000 mg,Ⅱ组为氟哌利多5 mg+1%盐酸曲马多1 000 mg,Ⅲ组为1%盐酸曲马多1 000 mg.分别于术后2,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镇痛效果.按WHO的规定标准,对术后48 h恶心、呕吐程度及频率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尿潴留、瘙痒、嗜睡、呼吸抑制、头痛、锥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3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嗜睡发生率高于Ⅰ和Ⅲ组(P<0.05).结论: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预防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作者:陈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早产胎膜早破2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病因素、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38例早产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病因素依次为多次妊娠史、阴道炎、原因不明、胎位异常、双胎或多胎妊娠等;不同孕周的早产胎膜早破母体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潜伏期的早产胎膜早破母体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潜伏期延长,母体产褥病的发生率增加,导致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亦相应增加.结论:对孕周28~33+6周的孕妇,应积极保胎治疗,延长孕周,减少早产儿并发症,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分娩方式尽可能选择剖宫产;孕周34~36<'+6>周的孕妇可顺其自然,必要时引产,无明确剖宫产指征应选择阴道试产.

    作者:王艳萍;张凡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静脉性脑梗死MRI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死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及典型影像学表现确诊的静脉性脑梗死患者MRI影像表现,总结其MRI影像特点.结果:MRI显示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8例,病变呈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双侧丘脑、基底节病变5例,呈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Flair相为高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高信号5例,混杂信号8例,其中12例可见脑静脉窦信号异常.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显示脑内1条或多条静脉窦信号缺失,其中横窦-乙状窦受累5例,上矢状窦受累3例,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同时受累3例,横窦-直窦及大脑大静脉受累2例.结论:静脉性脑梗死有其明显MRI影像特征,MRI和静脉血管成像磁共振检查相结合有助于该病的准确诊断.

    作者:王凤月;连建敏;李永丽;史大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液体培养法检测生殖道感染患者216例,无临床症状体检者84例解脲支原体,及确诊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治疗后解脲支原体,比较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结果:治疗前、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液体培养法(P<0.01),但治疗后拷贝数明显下降.结论:临床应根据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液体培养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判断,避免液体培养法的低灵敏度造成漏诊,延误治疗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高灵敏度造成误诊.

    作者:李东明;周晖登;欧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羊水过少的监测与围生儿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对围生儿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B超检测羊水指数、无应激试验、胎动计数及临床胎心监护等手段对322例羊水过少孕妇(观察组)的羊水进行监测,并与同期310例羊水正常孕妇(对照组)在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监测结果与确诊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羊水过少严重影响围生儿预后,观察组羊水污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围生儿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超测定与分娩时羊水量结果相符率达95.7%.无应激试验正常者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围生儿病死率均低于无应激试验异常者(P<0.01).观察组剖宫产分娩282例,胎儿窘迫19例,新生儿窒息3例,羊水胎粪污染11例;经阴道分娩40例,均发生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窒息38例,2种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水过少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手术指征,羊水过少确诊后要联合电子胎心监护,了解胎儿宫内缺氧状况,结合有无高危因素及宫颈条件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

    作者:蓝柳冰;李利平;侯涛;余艳;洪平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胃镜下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经胃镜下治疗的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本组309例资料中治愈293例,治愈率为94.82%.未愈16例中,7例好转但未达到治愈标准,6例转外科治疗,3例转外院治疗.结论:胃镜下治疗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简便、有效、费用低廉的首选方法,对再出血者可重复治疗.

    作者:孙普增;杨巧凤;侯传强;任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比值与肝细胞癌侵袭力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比值与肝细胞癌侵袭力的关系.方法: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谱和反向酶谱分析技术对3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含量及非活化的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比值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分子量为18 000;癌旁组织中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的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0.94),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0.42)均<1.0;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1.70),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1.64)均>1.0;转移组的2项比值也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结论:非活化金属蛋白酶-2前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异常变化可能是评价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有力指标.

    作者:赵跃武;刘正国;党伟一;郝远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治疗肺癌性胸腔积液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治疗肺癌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肺癌性胸腔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置管和闭式引流胸液,分别给予胸腔内注入32P-胶体磷酸铬联合香菇多糖、单用香菇多糖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并32P-胶体磷酸铬腔内介入联合香菇多糖腔内灌注治疗,优于中心静脉导管闲式引流并单用香菇多糖胸腔内灌注治疗.

    作者:戴沛军;李立;王恒辉;冀雪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腹部术后不同氮量胃肠外营养支持的胰岛素抵抗及氮平衡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氮量胃肠外营养支持的腹部术后胰岛素抵抗及氮平衡影响,以及胰岛素抵抗与氮平衡的关系.方法:择期腹部手术患者3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7 d分别给予氮量为0.2 g/(kg·d)及0.1 g/(kg·d),热量均30为kcal/(kg·d),脂肪与葡萄糖供热比为4:6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后1,3,5,7,11 d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血糖、胰岛素,依据胰岛素敏感指数推测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收集所有患者术后1~7 d的24 h尿液,测定尿总氮,计算氮平衡.结果:2组患者术后3 d胰岛素敏感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尿总氮比较,术后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后负氮平衡逐日改善,至术后第5 d获得正氮平衡,对照组术后持续负氮平衡,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不同氮量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对氮平衡影响不同,适当的营养底物供给可促使机体早日达到正氮平衡.胰岛素抵抗与氮平衡间互相影响,胰岛素抵抗程度重,则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加重负氮平衡.

    作者:卢亚敏;边艳珠;魏强;刘光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唇腭裂患儿术前听力学检测结果的分析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听力损失以及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方法:对42例(84耳)先天性唇腭裂术前患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及声导抗测试并与正常儿童比较.结果:唇裂组1耳(5.56%)、腭裂组36耳(75.00%)和唇腭裂组12耳(66.67%)为B型、C型导抗图.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唇裂患儿听力异常为2耳,占11.11%;腭裂患儿听力异常为41耳,占85.41%;唇腭裂患儿听力异常为16耳,占88.89%.结论:传导性听力损失以及中耳功能障碍在腭裂、唇腭裂患儿群体中有高发病率,唇裂对听力影响较小.

    作者:柳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一种新型的生物标记-内皮祖细胞

    内皮祖细胞是一类能增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血管形成,而且在内皮修复及维持内皮组织自身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生物标记是一种能够对正常生物过程、病理过程或者治疗反应进行评测的客观指标,可用于判断预后,展示疾病活动性并指导治疗.近几年研究表明循环中内皮祖细胞具有诊断疾病,评测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潜能.本文就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作为生物标记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高玉芳;哈小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